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所称“三焦”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过中医的朋友们都听说过“三焦”这个词汇,知道指的是人体上中下三个段位,

但再具体说是指三段的脏腑、经络还是气运,就有点晕了。

所以今天,小鹰就用这一篇文章,来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医所谓的“三焦”都有哪些不同的定义方式,以及三焦功能的异常对我们身体有那些影响

相信看完这篇,你将会对三焦的中医基础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PS:建议感兴趣的小伙伴,先收藏在慢慢看,以便找不到了。

在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中,“三焦”的概念历来最具争议。

自《内》、《难》以来,有关“三焦”的实质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息。

纵观这些纷繁复杂的争论,不外乎两大类:

一者为“三焦”有形论,一者为“三焦”无形论

其中“三焦”有形论又有“三焦网膜说”、“三焦淋巴说”、“三焦脊神经说”、“三焦消化系说”、“三焦胸膜说”以及“三焦部位说”等;

“三焦”无形论主要是“气化三焦说”。

下面试从临床角度对三焦的实质进行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六腑之一的三焦

作为六腑之一,三焦必然具有六腑共有的功能特性――“……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明确指出了三焦的功能是运行人体水液。

《难经·六十六难》又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中藏经》中也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过于此也”。

这又说明了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气化之场所。

三焦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及气机的运转。

若论三焦的形质,则众说纷云。

但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三焦为躯体之内,包裹于脏腑之外的网膜结构,实质上它包括体腔内的胸膜及腹膜,外与皮里肉外的筋膜(腠理)相连,内接五脏六腑,属半表半里,是人体内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脏腑。

这是因为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相表里。

既然心包是君主之官、心之包膜,为护卫“心主之宫墙”,对心脏起保护的作用。

那么与其相表里的三焦在部位和功能上也理应与其相对应的其它脏腑之包膜并对这些脏腑起保护作用。

此外,三焦的主要功能为水液及气机运行的通道。

然而,水液在人体内的代谢通常还须借助脾胃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肾的气化及肝的疏泄功能。

肺、脾胃、肝肾又分别位于躯体内上、中、下不同的部位。

因此,从这方面来讲,三焦又包括上焦心与肺、中焦脾与胃、下焦肝与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部位三焦

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从解剖部位而言,肝胆应归中焦,肾才属下焦。

而把肝与肾同划为下焦部位是基于肝肾同源精血同源的概念而言的。

这也提醒我们在认识三焦概念的实质时不能仅限于从现代解剖学的意义去理解。

以六经来划分,三焦为手少阳所属,位于人体的半表半里,外接太阳,内连阳明及三阴。

为上下升降、表里出入,阴阳交接之枢纽,从病理角度而言,三焦又是外邪入里及里邪出表的必经之路。

因此,三焦病变的临床症状也最为复杂,兼夹症最多。

这一点在小柴胡汤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有人认为小柴胡汤只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主方,实际上少阳既包括手少阳三焦经,也包括足少阳胆经。从小柴胡汤的功能和主证分析不难看出,其作用点更侧重于手少阳三焦。

小柴胡汤具有疏理三焦、调和寒热、和解表里、宣通上下、和畅气机之功用。

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通常被称为“柴胡八证”。

此外,尚有“…或胸中烦而不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或然证。

其出入之枢不利,则营卫外达不畅,寒热为之往来;

升降之枢不利,则水火敷布不均,而呕逆口苦、胸胁胀满;

阴阳交接之枢不利,则阳气郁结不宣而出现胁下痞硬。

诸多或然证的出现正是由于三焦腑在体内分布较广及其处于人体的枢纽位置所决定的,病邪在此可外出太阳肌表,内入阳明及三阴之里。

因此,小柴胡汤证的病位是以三焦为中心。

这一点在《伤寒论》小柴胡汤证的条文后所列治疗或然证的加减用药法中也得到了印证。

而小柴胡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辨证的三焦

除了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之外,三焦还有一个常用的概念,那就是以明、清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的三焦辨证。

此处的三焦特指温热病症在人体内发展的轻、中、重三个不同阶段,上焦(心与肺)、中焦(脾与胃)、下焦(肝与肾)。

不难看出,三焦辨证实际上是在部位三焦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温病初起侵及上焦肺卫,病情最轻,多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塞、咳嗽、咳痰等风热表证。

病邪在此阶段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可出现两种发展趋势,

一是顺传中焦出现阳明气分热证的表现,如:大热、口渴、大汗、脉洪大或大腹满痛、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

一是邪毒炽盛横传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等危重征象。

若中焦病证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则病情减轻,病邪可转出上焦向愈。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病邪进一步深入发展传至下焦肝肾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等厥逆危重证。

可见,三焦可以较好的描述温热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的规律

因此,时至今日,在临床上三焦辨证仍被广泛应用于对温热病的辨治

至于三焦无形说,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气化三焦说”,认为三焦是一个无具体形质的纯功能性的结构,是气的运动变化的体现。

它脱胎于《难经·二十八难》:“三焦也,有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者,有名而无形。”

气化三焦说,片面强调三焦的功能而忽略三焦的形态,这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讲是不可取的,因为要诊治疾病,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其病位及其传变规律,然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法进而选方用药。

如果说三焦为无形,那病位也无从确定,其预后及传变更无法推断。

因此,气化三焦说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水平,对于指导临床并无实际意义。

总之,笔者认为,无论是“三焦有形论”还是“三焦无形论”,必须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并能重新回到临床而对临床起指导作用,这样的理论才具有实际意义。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为体腔内包裹于脏腑之外的网膜结构,但在生理上还包括了肺、脾、肝、肾等脏腑的部分功能,因此不能单独从现代解剖学的意义上来理解三焦的实质。

中医学里有一个名为“三焦”的脏腑,最使人费解,因为在现代医学里,找不出这个器官,中医学里又说得有声有色。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知道,三焦问题,从《内经》、《难经》开始,说的就不一致。

历代医家也都在探讨,主要是《难经》里说,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引起争论最大,可是主张有形的,也没作出定论,并且三焦这个器官,功用很特殊,至今仍说不清其所以然,所以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1

从中医学角度来分析,人体内的脏腑,古人是经过解剖观察的。

虽然受到当时的条件限制,不至于把一个显而易见的脏器漏掉,也不可能多出一个脏器,并且中医学说到脏腑,都是有阴、有阳、有物质、有功能的,绝不可能空无一物,而存在有功能作用的,这点应该肯定。

三焦究竟是什么?

大多数医家主张三焦是有形的,说它是指脂膜或指空腔,或指淋巴,或指网油,或指肌肤之内、脏腑之外的一个大囊等,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我认为应当肯定它是一个包裹五脏、六腑的一个大空腔。

而这个大空腔里的所有脏器共同合作,产生一种功能,就是三焦的特有功能,也可以说是三焦总的功能。

这个大空腔里,又把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标出每部分内的脏器共同合作,产生三部不同的功能,就是上焦、中焦、下焦分区的局部功能了。

这样解释,是否臆说?我认为是有根据的。

2

中医学里的脏腑名称,往往都具有两种涵义,一是直指实质器官而言,一是指功能单位而言。

而功能单位,又往往是超出某一个脏腑的作用,多半都是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共同合作的功能,如脾的功能就是如此。

对三焦而言,所指实质,应该说它是一个囊状的大空腔。

中医对脏与腑,是有定义的。

《内经》里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根据这个定义,凡属腑一类的器官,都像仓库一样,货物有进有出,经常出入,故实而不能满。

如胃、大小肠、膀胱等,都是有进有出的,它的构造,都是中空的,故谓之腑。

三焦既然是六腑之一,肯定它是一个包裹诸脏器的器官,是符合腑的含义的。

不然《内经》里为什么说,三焦有“密理厚皮,粗理薄皮”的厚薄之分呢?理即腠理,即今所谓肌肉,更可证明三焦是一种肌肉组织的东西。

“焦”字应该通“膲”字,如同“藏府”是通“脏腑”,古书里常可看到。

3

以三焦功能来说,三焦主气化(包括水液代谢),这种功能,是需要所有脏腑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

所以《中藏经》说:“三焦是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有周流全体、和内调外的作用。”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三焦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是指出这三部分内的脏腑合作,又分别产生不同的功能。

如心、肺与呼吸、循环有关,故说:“上焦如雾”;脾和胃对消化有关,故说:“中焦如沤”;肾及膀胱、大小肠与排泄有关,故说:“下焦如渎”。

这就明白指出,三焦的功能,有总体和局部两种区别。

三焦的体积特别大,没有一个脏腑可以与之匹配,故三焦称为“孤府”。

至于《难经》里为什么说“三焦有名而无形”呢?

因为三焦与其他脏腑不同的地方在于三焦本身没有功能,它的功能是由所包裹的脏腑合作产生,归它名下的。

如三焦主气化,不是某一个脏腑能单独完成的,这就是说有主气化之名,而无从指出能单独完成这项功能是那一个脏腑的作用。

所以《难经》说:“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我想这样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为了学术研究,敢以不成熟的见解,作为抛砖引玉,望能就正于方家!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其中足阳明胃的病变。多为极期期阶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肺气不宣,则见咳嗽。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真阴被灼,水亏木旺。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

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如病人体质偏于阴虚而抵抗力较强的,感受病邪又为温热、温毒、风温、温疫、冬瘟,若顺传中焦,则多从燥化而为阳明燥化证;传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之证。如病人体质偏于阳虚而抵抗力较弱者,感受病邪又为寒湿,若顺传中焦,则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阳之证。唯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从燥化,也可以湿化;传人下焦,既可伤阴,也可伤阳,随其所兼而异。

三焦病的传变过程,虽然有自上而下,但这仅指一般而言,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病犯上焦,经治而愈,并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的,这又与六经病的循经传、越经传相似。也有初起即见中焦太阴病症症状的,也有发病即见厥阴症状的。这又与六经病证中的直中相类似。此外,还有两焦症状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的,这又与六经的合病、并病相似。

到底什么是三焦?许多学习过《黄帝内经》的人或者学习中医的人可能都和我有着同样的疑问,在《黄帝内经》提到了五脏六腑的概念,这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础,在五脏六腑中,除了三焦以外都有一个确实的实体器官相对应——虽然老师一再告诫说不要把中医的脏腑和解剖上的器官严格对应,但毕竟有一个对应物让我们对于脏腑的功能更容易理解了,唯独六腑中的三焦我们在身体中找不到对应的器官,这让我们很是困惑,而《黄帝内经》中有没有说清楚,就此问题我曾经咨询过许多老师和前辈,他们每一个人的解释多不相同,真是莫衷一是,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又好像那个都没说太清楚,到底三焦对应的是哪种器官或组织,怎么起到能腐熟水谷之变化的作用的?于是,我又反复查找各种医书古籍,这一查不要紧,从古到今在中医学界,对于三焦一直都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但是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统一的,就是三焦分三个部分,即上焦、中焦和下焦,在这点上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三焦的功能虽然略有差异,但总得来说还是趋向一致的,就是,三焦的功能主要是:是说三焦是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只是在趋向上各家偏重的不同,有强调运行元气为主的,有强调运行水谷与水液的功能为主的,但是这其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家在论述三焦的功能的时候,大都是在论述上中下焦中包含的脏器的功能,比如说论述上焦的功能就说心、肺、心包的功能,论中焦的功能就说肝脾胃的功能,在我看来,各家都在刻意模糊三焦的本质,有一点顾左右而言他的味道,比如说下面我摘录几段大家看看:

《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

但是,三焦到底是怎样的器官,没有一本书说清楚,所以大家才会争论不休,同时对于他的作用,大家也都说得模棱两可,所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弄清楚三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器官,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正确理解三焦的生理作用。

前些天,我去市场买菜,无意间看到卖肉的架子上挂了一副猪的灯笼挂,心肝脾肺肾都在那里由一些筋膜联系在一起,这让我一愣,虽然小时候,每年杀年猪的时候都见过,我不由得联想到2017年的一个新闻,说由来自爱尔兰的Dr. Calvin Cof-fey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经研究发现,肠系膜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器官,而不是像以前人们认为的只是起到固定器官作用的组织,肠系膜不是一个碎片化的复杂结构,它就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器官。”Coffey和他的同事历时4年,搜集了很多能够证明肠系膜是独立器官的证据,全球著名医学教材《格氏解剖学》也根据这一研究更新了定义。他对整个肠道系统起到营养、支持、保护的作用,从而我在想,不仅仅是肠道,其他所有器官外面都包裹着这样一套筋膜系统,而且这些筋膜是彼此相连不断的,就像卖肉架子上的那副灯笼挂一样,各个器官被这整套筋膜系统包裹着并彼此连接着,正是有了这套筋膜系统的营养、支持、保护的作用,各器官才能正常发挥他们各自的生理作用,也许这一整套筋膜系统就是我们中医界互相争论了千年的三焦系统,按照现代解刨学研究,这套筋膜系统中包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丛、和数量巨大的淋巴结的,这套系统才能完成如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下以及完成腐熟水谷之变化等这么强大的作用,也才能和各种古籍中对三焦作用的阐述对应起来,而且,从胚胎发育学角度来说,整个筋膜系统都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具有来源的一致性。另外,难经上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如果我们这样相互参详相互印证,再结合现代解刨学的结果,我们的身体不仅是五脏六腑外面包裹着筋膜,这套筋膜系统还一直延伸到我们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内部,从而把各器官分成一个个小的单元,甚至包括脑组织也被筋膜系统这样分割的,才使脑部的不同区域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的功能,由此推断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它所对应的内脏器官就应该是体内这套筋膜系统,其作用既是对其他器官内脏起到营养、支持、保护的作用,同时他也是人体内气升降、水谷精微运转的通道,有了这套系统的紧密联系,不同的器官才能实现相互表里,不同的脏器才能实现五行的相生相克。

现在的医院中,许多的肝癌、肝硬化的患者严重时,都有肝腹水的的症状,如果你问医生,好摸样的怎么就复水了呢?医生肯定会说肝硬化导致的,如果你再问,肝硬化怎么就会肝腹水呢,我相信80%的医生不会给你满意的回答,也许这是个大问题。

以上只是本人学习中医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今天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也许观点不靠谱,难免的,最后,如果你感到身体不舒服,或者想使自己更健康,就和我一起做一段八段锦吧,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东,肯定靠谱的,而且非常简单,就八句话: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攒拳怒目增力气,双手攀脚固肾腰;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焦是什么器官?
《立新说》经脉——三焦
千古之秘三焦的秘密
什么是三焦,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坚持三个月完全打通,保健康
陈老医论演义——“膜腠三焦”说(一)
邓中甲老师讲三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