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动-定序贯”到哲学中医——访广东省中医院范冠杰教授

三甲天团

范冠杰

广东省中医院大内分泌科主任

◎专家简介:

范冠杰,广东省中医院大内分泌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优秀人才指导老师。

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全国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定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副主编。

与医结缘

不少意义非凡的事情,当回溯起点,往往始于青蘋之末。

20世纪80年代初,刚恢复高考不久,彼时的范冠杰还是莘莘学子中的一员。

高考结束后,他把填报志愿的“重任”全权交付给家人,家人一番商议后,觉得家中需要有个学医的人,便替他将高考志愿全都填成了医学院校。最后,他成功被河南中医学院录取,从此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

正是家人的执着,成就了范冠杰之后几十年的医学之路。

从事中医内分泌专业,对于范冠杰教授来说,一开始也有点“随遇而安”的味道。

从中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内分泌科,当时国内经济尚在起步阶段,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内分泌科在全国都属于比较冷门的科室。

可彼时的范冠杰教授就喜欢上了内分泌专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疗效显著,喜爱之心从萌芽至落地生根。

1993年考研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医内分泌方向,如愿考上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学科壮大

2005年,范冠杰教授面临两个选择——继续留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副院长从政为主,或是去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人生的岔路,一条指向仕途,一条指向学术,更喜欢临床和科研的范冠杰教授毅然选择了学术之路。

“我刚到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时,我们科和另外一个科的医生一起吃饭都凑不满一桌。”

范冠杰教授开玩笑地说,“现在,单我们内分泌科正高级的医生一桌都坐不下,全科医生40余人,都是我们一个个培养出来的!”

医院科室的壮大,并不是招几个人那么简单。

医生需要用学术的土壤去“滋养”,而学术的土壤需要具有钻研和创新精神的人来创造,范冠杰教授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范冠杰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灵活诊治了大量糖尿病患者。

其中有一项涉及7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这些患者都是通过运动、饮食、中医综合疗法,最终逐渐停用西药,达到临床缓解。

范冠杰教授及其团队对这73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体系。

另外,范冠杰教授团队及其成员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其他级别课题26项,总科研经费近2000万。发表SCI论文30余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什么?范冠杰教授向我们娓娓道来。

范冠杰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吕老为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三位近代名医的嫡传弟子,学术渊源上,诸位前辈的理论精髓对范冠杰教授影响颇深。

诸位大师在临床诊疗时,喜用“对药”,常双药并用,以达增效减毒之功。

至吕仁和教授,进一步发展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路,对相对固定的证型拟定相对应的“药串”,在药串的基础上加减施治。

在继承诸位前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范冠杰教授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环境、人们生活习惯、体质特点的改变,疾病的起病形式有所不同。以糖尿病为例,其证型与过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范冠杰教授从核心症状入手,归纳总结出糖尿病的八大主要核心症状及核心病机。

/动-定序贯 /

范氏八法

肾虚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脉沉细。

气阴两虚证:四肢乏力,口干或渴,舌质淡,苔薄。

肝气郁滞证:性情易怒烦躁,或郁郁寡欢,女性月经不调,脉弦。

热郁血分证:面红唇赤,舌红。

肺胃燥热证:多食易饥,口渴喜饮;如兼有胃肠热结,则大便干燥或秘结难行,脉滑实。

心神失养证:心烦,多梦,睡眠不安。

湿热内蕴证:口干不喜饮,或纳食不多,小便黄,苔黄腻。

血脉瘀阻证:舌暗,舌底脉络粗大曲张,或伴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尤其强调疾病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核心病机是在不断地动态变化的,并随着气候、地域、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此为“动”之内涵。

核心病机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抓住核心病机,治则随之而定,医者可用自定的相对固定的经验药串进行治疗,此为“定”之核心内涵。

“序”指次第、秩序、规则之意,“贯”指连续、贯通之意,“序贯”二者体现了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是一个连贯有序的过程,针对动态变化的证进行序贯治疗。

范冠杰教授笑着介绍道:“其实,'八法’最初指在临床中针对消渴病最常见的症候类型而制定的八种基本治法,广义取'八卦’变化无穷之意”。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平衡的宇宙观,动态地观察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运用“象思维”的方法“捕捉”机体的各种象素。

以“核心病机”为靶点,以“证素”为辨证的基础和规范,以“药串”动态组合为组方思路,针对动态变化的证进行序贯治疗,形成了“脉证-象思维-证素-核心病机-治法-药串一体化”的“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体系,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哲学中医的形成

一直以来,范冠杰教授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同一个患者,哪怕是得最简单的感冒,如果让十个国医大师来看,会开出十个不同的方子,而且这十个方子很可能都有效。这是为什么呢?”

再进一步思考:“中医教科书里有几百味中药,但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熟悉和常用的药味,不会把书里提到的所有中药都用一遍。自己熟悉的药用得次数越多,体会越深,治病越得心应手。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理越辩越明,范冠杰教授思考“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时,发现中医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哲学

中医原就是中国古人对生命哲学研究、总结而产生的学科,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医从理论到临床,处处渗透着哲学思想的精粹。

范冠杰教授带领团队,将中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理论融合,历时11年,成书《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

从认识论层面创新中医对生命健康、疾病以及诊疗的认识。此书丰富了近现代思维的哲学认知内涵,把深奥的哲学理论应用到了临床诊治中。

就拿中国传统哲学中颇具影响力的儒、道、理、心四大哲学流派来说,儒家之“仁者爱人”,体现出医者始终需对患者抱持“仁”的心态;道家之“道法自然”,点出了医者需灵活明辨患者病机,具有动态思维;理学之“格物致知”,说明医者需治病求“本”,研究病机之起源;心学之“知行合一”,则教导医者需理论联系实践。

在哲学中医的理论中,也体现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之理念,更是强调了医者需以患者为重,坚持追求真理,认清疾病的本质,方得医者真谛!

哲学中医的提出,核心思想旨于让中医重回哲学高度。

为更深一步探索哲学与中医、医学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理解中医及医学,范冠杰教授推动成立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哲学中医研究中心,继续进行哲学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推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中医 | 胖在你身,虚在脾上,调肝健脾疗效佳
哲学中医|与内分泌中医专家一起,重新认识对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
哲学中医 | 腹泻多年苦难愈,动定结合功效奇
哲学中医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清除咳嗽夙根
洞悉溯源,巧祛湿热
奇妙的中医 | 前列腺癌不再是男言之痛,扶正抑瘤还你一“腺”生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