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论述类,现代文考前整理

考前提示:

1.把握时间,写满答题纸。语文本身并没有难题,你要做的就是用心审好题目,精心答好每一个题目,细心注意每一个细节。

2.审准题干,勾画题干关键词,明确答题角度,包括作文,不管什么问题,贴着题目回答!一定!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做题时你要放下自己的思想,一定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立足文本!

3.主观题,规范答题,分点意识,还原原则,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要点在前,分析在后,一定写满答题纸,不留空行。字写整齐!阅卷分数真的会高一些!

4.选择题,关注细节,注意修饰限制词,关注因果词所以,从而,使,导致,代词其,这,时间词最早,已,当即,将,关注比较词更,尤其。关注突出,旨在,为了,说明,等目的词,多项并列。关注主语,关注概念。

5.作文,五分钟审准题,列简单提纲,必须写到800字加五行书写不涂抹,构思结构,开头5行,中间分论点独立成段,结尾三行左右,开头,结尾,分论点时刻扣关键词。

6.考前必须看笔记本题型整理,背诵篇目易错字,作文素材。

选择题(1-21)

1.多项并列,形状颜色气味姿态,无形状气味。直接。

2.A. 小说采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刻画任少卿,将一个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小心谨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错

3.暗示,必须有关联。

4.C春生爹养老的事儿和销假养老的事儿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错

5.B项,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一“在实践中,我们一直走的是一条自我阉割、自我约束、自我提纯的窄化之路……沦落为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缺失的遮羞布”可知,其原因不是“具有自我反省意识”,而是所走的是一条“窄化之路”。

6.A(“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法错误,“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一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7.(3分)C(风波“幽默”表述不当)

8.关注语言风格,文中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灵动优美,B朴素平实,不事雕琢,错误。

9.因其固然,本来。

10.D(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11.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12.D. 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D.错误。都是动词,施刑罚的意思。句意:将为首的人判了刑/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13.经史子集,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14.C. 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对

D.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错。

15.D. 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错。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卿”是古代官名,是春秋战国时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本文中指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为寿”是祝颂之辞,指在为尊长庆生时,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这里指文武百官给李斯敬酒庆生。错。

17.C自在飞花轻似梦,以 具 体 可感 的 事 物 来 比 喻 抽 象 的 事 物 ,分 析 错 误 ,应 该 是 以 抽 象 的 事 物 来 比 喻 具 体 可 感 的 事 物 。

18.B(“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说法错误,此诗笔法细腻,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含而不露)

19.C. 背后的奥妙在于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采用了植绒技术,这使得纤维更加整齐,吸附性也更强。

20.C.《泊岳阳城下》首联从大处着眼,写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意境壮阔;颔联转写远景,以外界大而冷,衬托舟内窄小孤寒,意境凄寒。

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强调

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一、论述类(22-35)

22.行文脉络,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切分段落,借助标点,找出每段关键词,关注题目,

23.论证特点,包括论证结构,观点提出,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语言。

论述类文本之论证特点总结: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特别注意观点提出的方式)

①结构(具体结构写清楚):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②观点(怎样提出观点):开门见山式;先驳后立式;

通过列举--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故事或引用--的话提出--的论点。

③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多样/善用某一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④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先破后立,边破边立)

⑤语言:语言严谨、逻辑严密、生动形象、浅显通俗

24.基本方法,标题目,对象,标关键词,因果词,关系词,时间词,比较词。

25.问行文思路首先,其次,最后,问论证思路加上论证手法。

26.两则材料在进行论证时多有引用,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

指出作用并举例。

(1)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增加论证的真实性。

(3)精炼文字,节约篇幅/使论证简洁清晰

27.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①对 比 论 证 。作 者 通 过 对 游 牧 民 族 商 人 与 农 耕 民 族 的 故 乡 观 念 的 对 比 来 论 证 农 耕 民 族 是 受 土 地 约 束 的 观 点 。

② 举 例 论 证。 作 者 列 举 了 奥 德 赛 中 奥 德 修 斯 返 乡 的 事 例 来 论 证 每 一 个 民 族 每 一 个 个 体 都 有 乡 愁 的 观 点 。

28.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乡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乡 愁 是 一 种 承 载 着 主 体 对 地 理 故 乡 的 具 有 坚 固 和 不 可 动 摇 的 性 质 的 情 感 记 忆。

29.因特网是(句式1分)集文、图、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为一体(1分),跨越时空、全球一网(1分),信息无限、时效性强(1分)的一种新的媒体(1分)。

30.侧 重点

①材 料 一 侧 重 从 宏 观 上 讨 论 悲 剧 美 感 产 生 的 原 因 及 悲 剧 精 神。 ②材 料 二 侧 重 从 微 观 方 面 即两 部 作 品 惊 心 动 魄 的 情 节 方 面 谈 论 悲 剧 美 感 。

31.侧重点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特点。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家庭教育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以及如何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32.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举例论证,举了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如以项羽、袭人为例,论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内容丰富。(手法判断正确2分,分析正确2分)

33.请结合材料分析《祝福》中“我”的形象是如何体现“性格对照”的?(4分)

①内部对照:“我”一方面是一个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却只能选择逃避,不断陷入无力挽救的困境。②外部对照:我对祥林嫂的命运充满着同情与悲愤,与鲁镇其他人的冷漠无情形成对比。

34.论证思路。

先提出“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学院化”三种提法及其关联的一系列知识实践、意义生产已经将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消解殆尽的观点。②以“一个基本的事实”阐释了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消解殆尽的原因(或“当代文学边缘化的原因”)。③文学公共性缺失被三种观念中自我反省意识和自我保护策略的历史判断掩盖。(每点1分,全答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35.分析原因。

①追求个人意识和极端私人化的自娱自乐,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学传统的“载道”功能,导致文学价值取向的偏差。②缺少必要的生活积淀和独特的社会体验,造成内容缺失;过于追求华丽的语言以及纯形式的文学艺术。③放弃了文学特有的审美理想和独立原则,以迎合畸形的社会需求为写作目标,导致文学传统精神的沦落。④缺乏历史洞察力和人性洞察力,使人性之恶绝对化、主题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小说,散文(36-50)

勾出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关联词,分号。

36.小说答题角度,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效果读者,设置悬念,留下想象空间。人物上,人物描写手法正侧,环境烘托,线索,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情节手法,伏笔悬念,铺垫,抑扬,环境自然,社会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标题作用,也是五个角度,参考去年笔记。

37.散文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炼字,叠词,词性,修辞上,句式上,整体风格,写景角度。

38文章以“群山之巅”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①指鄂伦春人世代生活和神灵存在的地方,即高高的兴安岭。

②指鄂伦春人凭借高超的狩猎技能屹立于群山至高之处,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

③指鄂伦春人以对自然法则的遵循及互助、耐心、坚韧的优秀品质,站在精神的高地。

39.小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后来却交代“不能打猎了”,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由打猎到禁猎,凸显人物的心理变化,丰富了阿什库的形象。②打猎和禁猎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自身命运、自然的思考,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③不能打猎形成矛盾抉择,更能展现鄂伦春人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新生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④不能打猎使情节形成突转,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40.讽刺艺术

你觉得别里科夫有哪些可笑的地方?这种效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③对比/反差。

41.欧·亨利式结尾

①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42. 小说对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①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对司马迁的脸色、声音、体质的描写,写出了司马迁受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刑罚对司马迁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司马迁与任少卿的对话,尤其是最后对《史记》的介绍,塑造了司马迁坚强隐忍、坚贞不屈、不畏权势的形象。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侧面描写也可得分)手法塑造人物。小说通过描写任少卿和其他亲戚故旧的阴暗、卑鄙与丑陋,突出了司马迁的高尚、隐忍与坚贞。

43. 小说插叙了司马迁受宫刑和被超拔为“中书令”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插入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司马迁外貌的变化,解释了司马迁坚持写《史记》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好的突出了司马迁正直、隐忍与不屈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③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在司马迁与任少卿的交谈中对往事的插入回忆,避免了平铺直叙。④暗示主题。作者通过皇上对司马迁的处罚以及破格提拔来讽喻现实,表达作者对当权者和丑陋人性的讽刺。

44.问橘 树 作用

①橘 树 串 联 文 章 的 内 容 ,文 章 重 点 叙 述 了 父 亲 种 橘 树 ,卖 橘 子 等 内 容 。

②橘 树 的 兴 衰 烘 托 了小 说 的 氛 围 ,橘 树 的 繁 茂 烘 托 了 父 亲 劳 动 有 得 的 喜 悦 ,橘 树 的 衰 落 ,死 亡 烘 托 了 父 亲 衰 老 死亡 的 悲 伤 。

③橘 树 表 现 了 人 物 的 形 象 ,种 橘 树 ,卖 橘 子 表 现 了 父 亲 独 立 自 强 ,勤 劳 能 干 ,看 重尊 严 ,有 远 见 的 形 象 特 点 。

④橘 树 丰 富 了 小 说 主 题 。我 去 橘 林 中 寻 找 橘 树 荪 ,表 现 了 我

对 父 亲 的 深 情 和 我 的 乡 愁 。

主题作用,深化,暗示,丰富。

45.结尾乡愁效果。

①虽 然 这 段 内 容 是 在 说 我 的 乡 愁 ,但 我 的 乡 愁 是 来 自 父 亲 那 把 锈 死 的 锄 头 ,父 亲 的 锄 头带 给 我 的 触 动 强 化 了 父 亲 的 形 象 。

②这 段 内 容 虽 然 是 在 说 我 的 乡 愁 ,但 表 达 了 我 对 父亲 劳 动 不 辍 ,努 力 进 取 精 神 的 感 动 和 对 父 亲 的 深 深 的 思 念 之 情 。

③这 段 内 容 呼 应 标 题 和 首段 ,并 使 用 了 比 拟 修 辞 ,使 小 说 语 言 形 象 生 动 ,富 有 意 蕴 ,抒 情 浓 烈 而 深 沉 ,引 人 深 思 。

46.请结合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和社会环境,分析“辫子”能引发风波的原因。(6分)

七斤及其家人思想保守落后,只能从“辫子”的角度去解读张勋复辟,认为辫子的有无和自身安危密切相关,因此引发风波。②社会风气世俗投机,赵七爷及部分村民把“辫子”当作恐吓报复他人的资本或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引发风波。(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47.文章第②段引用名人佳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宋代翁森诗云:“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①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更富于文化气息。②通过引用名人佳句烘托了扁豆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自然随性、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③为下文赞美扁豆做铺垫。④引用名人佳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8.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人生秋至”,暗指人生处境窘迫、遭遇逆境之时。(1分)②“心里有扁豆花”,指遇到困难时要有精神支撑,要坚忍顽强,拥有淡泊从容的心态。(2分)③“生活中就更有温暖”,指若能拥有像扁豆花一样的品格,便能乐观热情、心怀希望地生活处世。(2分)

49.怎样的纵队。

①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②官兵一致、团结友爱。③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0.如何表现“硝烟里激扬英雄豪气”。

①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硝烟”。如“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把崖边上的小冰凌锥用刺刀敲下来,放在嘴里吮着”等。②通过典型人物的事件来表现“激扬英雄豪气”。如:张培身体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③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硝烟里激扬英雄豪气”。小说既有典型人物的描写,如“张培提前出院归队”,又有群体形象的刻画,如对纵队行军的刻画,点面结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语文应试金钥匙:答题公式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_高中语文_要学习网 - 手机版 - Powered by Discuz!
阅读理解中,如何区分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和写作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