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之美』中医的治法:扶正祛邪(上)

中医之美系列讲座(39)

前几期给大家介绍了中医的诊病方法。认识了疾病,接下来就是如何治疗的问题。

人的疾病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当然治疗方法也难以胜数。要应用中医疗法,首先要学习中医治病的原则,也就是治疗疾病的一些总的理念,才能提纲挈领、触类旁通地防治疾病。

在中医看来,人体患病实际是机体平衡态遭到破坏、阴阳有所偏颇的一种结果,治疗的目的就是要使机体恢复到平衡的常态,即“纠偏”,中医称为“平调阴阳”,这是临床防治疾病的总原则。

造成机体阴阳偏颇的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邪气干扰(实)与正气不足(虚)。

邪气,可从外感受或自内产生,是有害于人体的因素;

正气,指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抵抗力。

正常情况下,前者不能有,后者不能少,反之则为病态,或为邪气实,或正气虚,或虚实夹杂。

所以,“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基本治疗方法为“补虚泻实”。

先谈谈邪实的问题。

邪有风、寒、暑、湿、燥、火(热)之六淫,有食积、气滞、痰饮、瘀血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人体机能活动的因素或产物,称为“邪实”,当予祛除。

根据邪气所在的部位与性质的不同,祛邪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中医治疗邪实总的理念是将邪气就近排出体外,以免邪气深入,干扰更多的部位,对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比如:

邪气在表(皮毛)

所致病证的病位在外,应当用“汗法”,又称“发汗解表”法。即通过出汗的方法,使在皮毛的表邪就近随汗而泄。

例如,感冒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身疼痛,是风寒邪气在体表的表现。

治疗这种病证的原则就是发散风寒(令人出汗),所以只要有这种作用的疗法都可以采用,如服生姜红枣汤、生姜葱汤、芫荽汤(即用香菜适量水煎)等,选择一种,趁热服药,服后再盖被取汗。也可以用刮痧等外治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虽然所用药物不同,方法各异,但作用结果相同,殊途同归,所以了解治法的作用机理非常重要。

邪气在胸膈

病位在人体上部,可就近用“吐法”,又称“涌吐”、“催吐”法。适用于宿食、食毒、痰饮等停于胸脘的病证。如暴饮暴食,或进食有毒食物后会出现胸脘痞满胀痛,欲吐不能吐等。此时要用吐法,务在速去其邪,否则邪气深入肠胃,必延长病程,使病情加重。简单的催吐法是先饮淡盐水数杯,再用压舌板(或筷子)压一下舌根,引起呕吐反射,吐出胃内宿食、食毒后,诸症即可消失。

另外,有一种小儿的咳嗽气喘病证,是因进食过量的油腻食物,超过了小儿的消化能力,食物不能化为精微物质,反成痰饮之邪,阻于胸膈而引发咳喘。我们常用消食化痰止咳的中药治疗,由于中药味苦,常引起小儿呕吐,当吐出大量粘痰后,咳喘多立即减轻。所以小儿咳喘时若能呕出粘痰是一种好的征兆。

邪在肠

病位在下,则就近用“下法”,又称“攻下法”、“泻下法”。即用通泻大便的方法来祛除邪气的一种方法。如急性菌痢,表现为腹痛,泻下脓血臭秽,泻而不畅,里急后重,这是湿热之邪积滞于肠道的典型表现,治疗时不但不能用止泻的方法,反而要用大黄、槟榔等通大便药,使邪从大便而出,痛泻才会止住。

以上汗、吐、下三法,是中医治疗邪实为患的三大法宝,只要使用得当,常可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病还有和、温、清、消、补等多种方法,以适应各种病证。

半表半里

当邪气即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少阳经之部位),则表现为寒热往来(寒热交替,或先寒后热,热后汗出),胸胁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要用“和法”,又称“和解少阳”法,即发散与清里并用的一种方法。

现在大家常用的中成药小柴胡冲剂,就是治疗这种病证的主方。一些发热类疾病,见有以上特征者,用小柴胡汤水煎剂(可因人因病调整各药的剂量),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临床用此方加减治疗发热有效的报道数不胜数。

若因寒邪致病者,要用“温法”,即“寒者热之”。如夏天过食冷饮后引起的剧烈腹痛,要用生姜红枣汤或十滴水(含花椒、辣椒、干姜、烧酒)等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

热(火、暑)邪致病者,要用“清法”,即“热者寒之”。如有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脘烧灼样疼痛,伴脘胀,嗳气,口苦泛酸,舌红,苔黄腻等。按中医辨证,是邪热犯胃之证,要用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蒲公英、山栀、黄芩、连翘等药。

食积为患,表现为胃脘胀痛,或腹痛,嗳腐吞酸,口中粘腻,入夜流腥臭口水,矢气臭秽,大便臭如败卵等,要用“消食法”。轻症可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或饮大麦茶,多吃山楂、萝卜等。

另外,若为气滞、气郁、气结的病证,要用行气、理气,甚则用破气的方法。有理气作用的食品主要有金桔、陈皮梅、九制陈皮等各种甘橘类制品,以及萝卜、香菜、洋葱、野蒜等;槟榔则有破气(强于理气)的作用,所以气虚的人食之,反有胸闷不适之感(大气下陷之故)。

痰饮为患,要用“化痰蠲饮”法,根据痰饮所在部位与深浅的不同,又有“涤痰”、“坠痰”、“逐痰”、“祛痰”、“逐饮”等治法。许多食品有化痰作用,如萝卜、丝瓜、陈皮、橘络、海蜇、海带、石花菜、枇杷、荸荠、茼蒿菜、蕺菜(即鱼腥草)、魔芋、慈菇等。

瘀血致病,则用“活血化瘀”法,甚则用“破血逐瘀”法。有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各种酒、山楂、茄子、藕、桂皮、台菜等。还有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此外,祛邪(泻实)的方法还有“燥法”、“利湿法”、“润燥法”等。这些在以后谈五味与药性的关系时再详细介绍。扶正(补虚)的方法下期再谈。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治则(二):扶正祛邪
中医治疗八法,原来是这么回事
思考中医(65)
第70 讲 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