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一、太阴病提纲:

原文《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病机:

伤寒失治误治,外邪入阴的首站,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二、太阴病治疗原则

1.太阴病正治法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三、太阴病本证

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本条论述太阴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与治法。自利是太阴病主症之一,由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清气不升所致。不渴是本条辨证的要点,因太阴主湿,寒湿内停,故以不渴揭示太阴为病的特征。“脏有寒”是太阴里虚寒证病机的总概括。在治疗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之义。原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根据虚寒的轻重程度,选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如病情单一,脾胃虚寒,宜投理中汤;若病情复杂,伴肾阳虚者,宜用四逆汤。

四、太阴病兼变证

1、太阴病兼表证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太阴兼里实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伤寒论》279条)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大枣 生姜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 大黄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本条论述太阴腹痛的辨治。太阳病当治以汗法,禁用攻下,今不当下而下之,故曰“反”。误下致表邪内陷于太阴,气血凝滞于脾络,因而腹满疼痛。分轻证重证两种:轻证,脾络瘀滞不重,时通时阻,故腹满时痛;重证,脾络瘀滞较重,闭阻不通,持续作痛,痛而拒按。因病变在脾,故曰“属太阴也”。此证虽属太阴,但与太阴病提纲证有别,彼为病在脾脏,故除见腹满时痛外,更见食不下、呕吐、下利等,当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治疗;而本证病在脾络,故仅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当治以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

(2)方论

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组成,虽只有一味药量不同,但方义却有很大差异。本方以芍药为主药。《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故倍用芍药破血痹,通脾络,止腹痛。桂枝温阳通络,生姜温阳散寒,大枣、甘草补脾和中,缓急止痛。本方具有破血痹,温阳气,通脾络,止腹痛的功效。对脾络瘀滞较重的大实痛者,则在桂枝加芍药汤基础上再加大黄。《本草经》指出:“大黄下瘀血……,破症瘕积聚。”故加大黄活血破瘀,助芍药通络止痛,以治脾络瘀滞重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太阴病】4
夜读伤寒-280
《伤寒论》对偶统一方证鉴别
(经方分析)“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探讨
桂枝加大黄汤---解肌祛邪,泻实通里
经方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