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然养生: 自省不惨,自知不怨,不怨则佛

德然养生荐读转自: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反省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

刘余莉学馆 


《群书治要》精彩分享

『修道以仁』。后面告诉我们修道从哪里入手,入手之处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所以,孔老夫子有弟子来问“什么是仁”?孔老夫子说“仁者爱人”。而忠恕之道是行仁之方,是行仁的方法。也就是说你怎么样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在《孟子·离娄》有这样一句话:“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假如有一个人,他以粗暴蛮横地态度来对待我,君子会怎么做?他一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爱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然这个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自我反省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仁了,反省之后自己也做到礼了,但是那个人他粗暴蛮横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君子一定要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之后,自己也做到了尽心竭力,但是那个人对我的态度依然是粗暴蛮横。君子就说:“这个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的人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

所以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没有一朝之患。君子一生所忧患的是什么?君子一生所忧患的是,舜是人,而我也同样是人。但是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他的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可是我却仍然不免是一个平庸的人,这才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之后应该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就可以了,至于说君子一直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君子不符合仁的事不干,不符合礼的事不做,即使只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从这里它也告诉我们,修养仁爱之心要从忠恕之道入手。也就是遇到事情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反求诸己,而不是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怨天尤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修行是修自己,如果我们还有怨天尤人的心,那不也是说明自己还有瞋心没有完全断吗?这样一想,我们自己自然心平气和了。再从因果的角度上来看,“一啄一饮,莫非前定”,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别人之所以这样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我,没有这样对别人,这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明了因果的话,我们也会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了。

再想一想,我们说“人不学,不知道”,在《无量寿经》上也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因为他的父母、他的祖父母,甚至是再上一代,也都没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没有人教他这些做人的原则和本分了。我们有幸接触到了圣贤教诲,我们能够用圣贤教诲修养己身、修正自己的行为,我们相比于他,还是非常幸运的人,他是一个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也不要再责怪人家了。

所以在《礼记·中庸》上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我们怎么样?要学习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生都过着坦荡荡的生活。在《论语》的开篇还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都是我们效法的榜样。所以我们只要把自己做好,端正自身而不要求别人怎么样怎么样,那就没有怨了。君子的目标是追求道德学问,成就圣贤人格,也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所以他只担心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人,担心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提升,担心自己不能够明明德。

当然这个担心要放下,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好。其实来到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来成就自己的,“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就看你怎么样去对待身边的人事物了。

当然我们随着修行境界的提升,我们所面临的考验也就更严峻。就像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到博士,随着我们年级的提升,我们这个考试的题目也会愈来愈难,你要把它通过了,你就可以升级,你通不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怎么样?你把它作为考验自己修行的考题,你能把它顺利通过了,你的境界就提升了,所以你看是不是好事?好事,应该感恩,没有这些考官出现,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境界不够?所以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没有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对你而言是绝对的坏事。

当我们变换着角度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的时候,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巴尔扎克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但是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所以你看同样面临苦难、同样面临挫折,对于能干的人,他克服了这个困难和挫折,这成为他成功的垫脚石;而对于那个弱小的人,就是一个万丈深渊了,他踏不过去了,他不就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了吗?所以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境缘,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这个境就是物质环境,这个缘就是人际关系,它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好坏之分在哪?在于我们自己的心,在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所以君子人他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够显扬,这些都不是他所担心之处,他所担心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提升,所以他的“德日进,过日少”。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人自然会认识他,所谓的是“德不孤,必有邻”,像孔老夫子一生周游列国,这些国君或者没有智慧、或者心胸不够宽广,嫉贤妒能,怕他手下的弟子人才太多,会取而代之。但是他一生,你看他有德行、学问,又怀才不遇,没有人能够重用他,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怨天尤人的情绪。为什么?因为他体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这种喜悦。学道,他乐在道中,他有一种从内心发出的源源不断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别人承认不承认,你有没有官位、有没有财富所给你的,和这些毫不相关。

所以你体会到这种喜悦的话,你就会愿意学、乐意学,确实能体会到古人所说的“法喜充满,禅悦为食”的境界。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理就在此地。这个人为什么能够有成就,达到世界顶级的高峰?就是因为他乐在其中,他体会到了这种学习,无论他学的是什么,学得喜悦,所以他能够成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圣人故事—《孔子故事系列》
在厄不穷
太极修为
《论语》211:夫子专长是什么
《大学》第一讲
刘余莉教授:现在社会颠倒,有钱人最受尊重,而读书人却摆到最后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