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缺的是营养,还是心眼?

反思现代营养学:我们缺的是营养,还是心眼?

维生素一直被认定有益于身体,但近来研究显示,额外补充维生素后,癌症和心脑血管病反倒高发,营养学家改为建议不要额外补充维生素,只需自然饮食即可。

营养学以健康之名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的饮食方式和健康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在营养师也越来越多,很多致力于挑战传统的饮食经验和养生智慧,比如声称“红枣不补血”、“阿胶不补血”。


但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如今人们的营养意识越来越强,健康状况却越来越差。营养学给每种食物都标注了营养和热量数据,按道理超重发胖的问题应该会变少,胖子却越来越多。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01营养学与健康知识的困惑

1990年,中国开始全民食盐加碘,要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但是盐还是继续加碘,变成了碘过量。

根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数据,已有「5省区官方承认碘过量威胁健康」,以北京市为例,甲状腺癌发病率十年(2003-2013) 上升了四倍。盐加碘的初衷是好的,却把一个个正常人加成了甲亢。

食盐加碘背后的科学理论依据,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对此深信不疑。

营养学把食物还原成营养素,把人体还原成生物机器,并相信在营养素和人体功能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碘对应着甲状腺的功能,补碘就能避免甲状腺功能低下的问题。这种一一对应的科学理论,清晰明了,缺啥就补啥,所以非常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的解释就是绝对正确的。人们相信营养学对于身体与食物关系的科学理论,于是饮食行为就变成了营养素的摄取,只需要考虑种类和数量即可。

根据营养学的理论,我们似乎可以创造出完美的食谱——各种营养素的最佳搭配,不足之处也可以靠各种补钙、补维生素的保健品来弥补。

但是,这种所谓的科学,在现代社会中,首先是为资本服务的。为了实现资本快速增值的目标,科学就必须具有规模扩张的效益。

因此,营养学对人体的某种生理机制,提出一个科学理论上的解释,再根据这个理论,提出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最后产生一种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就能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西方的现代医学,也是这样的一种模式。举个例子:高血压,是因为血管压力大,需要降低血管压力,扩张血管可以降低血压,所以出现了降血压药。

然而,人并不是机器,以机械的技术干预,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加碘盐导致甲状腺问题,就是一个例子,长期服用降血压药也会对身体产生很多的副作用。


我们普遍相信的营养学和现代医学,就是这样的科学。这种科学把人体视为机器,可以拆解为一个个零件和元素,当然也可以替换或者拆卸,于是才能成就一个个欣欣向荣的产业。这个产业,可以工业化,可以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全球化。

实际上,营养学和现代医学所谓的“科学理性”,是对一种对科学的集体迷信。这些领域的科学家和从业人士,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资本家的代言人。

比如,据丁香医生报导:

为了掩盖糖对健康的危害,美国糖工业贿赂哈佛医学院的几名权威和医学领域最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糖无害」的软文。几十年来,这些权威都在为糖工业摇旗呐喊,不管是学术文章,还是官方膳食指南,都没有指出糖的危害。以至于,公众一直都没有发现糖对健康的巨大风险。

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探究,这些关于营养学的专业知识,和大众接收到的“科普知识”,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02现代科学与传统知识

在轻率地抛弃传统常识和养生智慧之后,人们一味地崇拜现代科学和营养学,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中医养生和传统的饮食、生活观念正在重新兴起,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认可。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营养学和医学迷信“科学理性”,认为中医和传统的东西“不科学”,所以才出现了“阿胶不补血”、“红糖不补血”的观点。

这不是现代科学与传统知识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认识基础的本质性区别。

西方医学把人看成机器,所以西医面对病人,是工程师面对一个有毛病的机器。在这种认识下,西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有相对单一、明确的原因,比如病毒、细菌、血管狭窄、血液粘稠等等,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消灭这些原因。比如冠心病,就会做心脏搭桥手术。

而中医把人视为生命,所以中医面对病人,是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中医认为疾病只是一个人身上所有问题的表象,会从身心两方面综合进行考察,强调人的整体性。

从另一个方面讲,西医认为如果不存在科学上的依据,那么病人就是健康的。现实中,常常有很多自述“有病”,却查不出任何问题的人,最后被诊断为“神经性官能症”。而中医认为身心是一体的,吉凶未来先有兆,通过细枝末节可以发现身体潜藏的问题。

03营养学的毛病

营养学作为西方医学的一个分支,在人体和食物的认识上,自然是一脉相承。

在营养学的科普之下,我们正在逐渐丧失对食物原有的认识。我们不再像先辈一样以纯粹的观念看待食物,而是以一种功利的态度计算得失。

我们越来越注重吃健康的食物,注重食物营养成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没有营养学之前,难道前人就吃得不健康吗?


当然不是。我们今天寄予厚望的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对于前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那个时候的人们,食物并不富足,吃的都是传统食品和家常便饭,有些穷苦的人家甚至都没办法吃饱。我妈说,她小时候经常吃番薯,粥都很少机会吃,更别说饭和肉了。但是,一样很健康。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日子已经不复返了。我们现在什么都有得吃,全球的东西都吃得到,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的食物范围。在浩如繁星的食物面前,我们变得无所适从,生怕吃错了什么,会让自己的身体不健康,会发胖。

营养学恰好抓住了人们焦虑的痛点,推出了一一对应的饮食方法,并且给出了明确的数学标准:每天该吃多少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其它的营养素,每种食物含有多少营养素。对于相信“科学”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饮食方式。

在这种饮食观念下,我们不用考虑食物的其它特点,比如中医讲的“寒热温凉”,不需要考虑对“五脏六腑”的影响,只要干净卫生的,都可以吃。

对减肥的人而言,营养学的热量概念更是方便。只要控制每天的热量摄入,就能瘦,实在太方便不过了。


很多营养师,虽然也会提及中医养生和传统饮食的内容,但还是从营养学的机械观点出发——缺啥补啥,有啥毛病就吃啥,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而为了满足营养学的科学减肥指标,不少人都以低热量的蔬菜水果来代替所谓高热量的米饭面条。从中医角度,这些食物都不适宜作为主食,但是科学主义者不会认可,只管减肥,哪管此后洪水滔天。

营养学把人当成生物机器,就像前面说的,自然会出现负面效应。无论多么科学的健康食谱,迷信的大众都会受到副作用的反噬。

与此同时,还有诸如低碳生酮饮食之类的“新营养学”,在挑战正统的营养学。但是,这些所谓的新科学理论 ,还是建立在“人是生物机器”的机械观念的基础上,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

其实,人应该吃什么并不是由营养学决定,而是由身体构造和本能决定的。我们应该吃什么,不应该由营养师告诉我们,应该由我们自己做主。

人是自然的产物,顺应自然才是真科学。

牛一辈子只吃草,照样长骨头、长肌肉,而且长的很壮实,还不缺钙。


老虎一辈子都吃肉同样也很健康,并不缺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物种一辈子只吃一种食物,同样也能健康地成长。反观我们人类,现在什么都吃,却常常被诊断为缺钙、铁、锌、硒和各种维生素。这个吃多了,那个吃少了;这个不能吃、少吃,那个不能不吃、要多吃。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现代营养学是否正确合理?

到底我们缺的是营养,还是心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中医观点,批判西医的营养学说:
认识养生与营养学
健康科普知识:从认识食物说起,怎样能吃出合理营养?
长寿健康食谱解密
营养随笔(1):为什么“吃什么”很重要
饮食“补养、调养、助养”的营养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