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楔形文字:两河文明的伟大记录者,诞生于五千多年前

原始楔形文字泥版(右)和石版(左)

文/图 郭静超

在公元前3200年的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世界最早文明的缔造者——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这种文字不仅成为苏美尔人语言和文明的记录者,还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成为这一地区及周边众多民族文明的记录者。在它流传最广之时,其应用的地域东至伊朗西部,西到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北达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南抵两河流域南部。至少有15种语言曾用这种文字书写。尽管已知的最晚一块楔形文字泥版,将它的使用历史定格在公元75年,但一件件保存下来的有字泥版早已将这里的文明永久记录了下来。

探索楔形文字起源

楔形文字之所以得名“楔形”,始自一位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他在公元1700年看到这种形状独特的文字后,用拉丁文中的“楔形”来描绘自己的直观感受。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这一叫法,便称其为“楔形文字”。

不过,在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眼里,这种文字的形态更像“钉子”,于是给它起名“钉子字”或“钉头字”。其实,这种叫法或许更贴近苏美尔人对自创文字的称呼。探知其原因就要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君》(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这是已知最早的记录苏美尔文字起源的作品。

史诗中记载,太阳神乌图(Utu)的儿子恩美卡想为神明建造神庙,但他的乌鲁克王国中缺少建筑用的石材、金属矿,于是他觊觎相隔七重山的国家阿拉塔,因为那里有他需要的建筑材料。因此,恩美卡在得到神的授意后,派出使者去阿拉塔传达他的要求。但阿拉塔的国王却提出一系列要求。恩美卡回应了这些要求。

一来二去,信史在两者之间来回传递口信。不过,因为信息越来越复杂,致使“使者的嘴沉重,不能复述之”。于是恩美卡“揉了一块泥,犹如泥版,把言词写在上面。此前,把言词写在泥上的事情从未见。现在,就在那一日,就在那一天,事情发生如这般。”

历史上,恩美卡确有其人。他是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的乌鲁克国王,统治时间约在公元前2800年。这位国王第一次将楔形文字写在泥版上,并把它用于外交。

阿拉塔之王看到泥版之后,他的反应是这样的:“阿拉塔之王把泥(版)仔细看,言词钉子般,面容怒气现。”

在这里,阿拉塔的国王将文字形容成“钉子”,与后世人看到这种文字的直观感受是相似的。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拱玉书教授认为,阿拉塔国王口中的“钉子”可能就是苏美尔人对楔形文字字形的概括,可能也是他们对这种文字的称呼。

以往,曾有学者根据这个史诗,认为楔形文字就是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发明的。但后来,这一说法遭到了质疑。另一个关于楔形文字起源的来源,也许更符合苏美尔人的泛神主义宗教观,即文字神创论。

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两河流域古城巴比伦的一位祭司贝洛索斯(Berossus)移居希腊。他用希腊语撰写了一部记录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书——《巴比伦尼亚志》。书中记录着创世神话,其中包括文字的发明。

书中说,在大洪水之前,两河流域的重要神明——恩基创造了七个半神的生物——阿普卡鲁(Apkallu)。他们又被称为苏美尔七圣,是神派来人间帮助人类创建文明的。他们从海洋中诞生,半鱼半人,之后也在宫殿浮雕中被刻画成鹰首人身的形象。七圣之一的欧阿涅斯(Oannes,或称Uanna)教会了人类书写、技术等知识,使人告别动物一样的生活,获得了智慧。“也就是说,在这一有关文字起源的记载里,文字是神明赐予的礼物,人类自身不可能创造出来。”

到了现代,有学者提出楔形文字是从陶筹演变而来,但这种观点也没有被普遍接受。尽管,今人对楔形文字起源的研究还没有一致意见,更无法再现文字创造之伟大情形,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保存下来的楔形文字遗物,欣赏古人一笔一笔印写下来的精美文字,感受它们所散发出来的文明之光。

苏美尔文明时期:原始楔形文字版、祈愿锥和食品记录版

楔形文字是用尖头的芦苇杆或小棍在软泥版上印写出来的,笔画的起点常留下类似三角形的形态。不过,楔形文字早期并不是这样印成的,而是画出来的。而且,这种文字也有着象形和图画的影子。学界称其为“原始楔形文字”(protocuneiform)。其应用时间可能在公元前四千纪的后半叶。

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两块写有原始楔形文字的泥版和石版。它们的成书时间为公元前3100—前2900年。这些早期文字带有明显的象形特点,比如展现出植物、动物的形象。另外,字符边上的圆点代表数字符号。据推测,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用于经济管理目的,如记录动物数量、分配食物等。

随着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进展,专家们推测,早在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地区,古人可能已经在黏土和木头上刻画复杂的书写体系,其中包含着原始楔形文字。如果这一推测得到进一步证实,那么在乌鲁克发现的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就不是楔形文字的起源,而仅仅是楔形文字发展史的一个阶段。

到了公元前2600年左右,这种带图画的原始文字逐渐被楔形的字符代替,最终发展出完全不象形的楔形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有上千个字符,表意字为主,表音字为辅,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与中国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日文属于一类。与表意文字体系相对应的就是表音文字。

尽管苏美尔人因对外贸易频繁而著名,但他们的宗教事务更是占据着日常生活的主流。苏美尔人相信神明,认为人类社会是诸神安排与设计的,且不同的神掌握着天地万物的不同领域。苏美尔人同样相信,诸神创造人类是为了让人来服侍神。所以,每一座城市都要建神庙,尤其要为该城市的主管神明建造神庙。

苏美尔文明在经历了欧贝德时期、乌鲁克时期、早王朝时期和阿卡德帝国时期后,在约公元前215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城邦拉旮什(Lagash)在古地亚(Gudea,约公元前2144年—前2124年在位)的统治下获得繁荣发展。

刻有楔形文字铭文的祈愿锥

这一时期,一件刻有楔形文字的祈愿锥(votive cones)就与这位国王有关。祈愿锥,也叫陶钉,是两河流域先民在修建神庙等神圣之所时钉于墙壁之中的黏土钉状物。祈愿锥上印有楔形文字,经过烘烤后,钉入墙壁。完工后,只有钉帽露在外面,作为墙壁的装饰。它具有与神明沟通并表达崇敬之意。据这件祈愿锥上的文字记载,国王古地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神明指点他修建一座神庙——恩宁努(Eninnu)神庙,以奉献给城邦的主神、也是首都吉尔苏(Girsu)的庇护神——宁吉尔苏(Ningirsu)。宁吉尔苏即意为“吉尔苏之主”,他是主管战争与农事的神。

古地亚时期之后,乌尔城兴起了苏美尔人最后一个王朝——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后世发现了很多这一时期的楔形文字泥版。它们从日常生活、行政事务和宗教活动等多个角度记录下了当时苏美尔人生活的丰富内容。

记录食物分配信息的泥版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小泥版上,记录着当时食物分配的信息。其中提到的食物有:啤酒、面包、油和洋葱。结尾处还标注了日期。专家们通过对大量泥版信息的解读以及考古发现的研究,已经对苏美尔人的饮食文化有了大体了解。当时人的主要粮食是大麦,用大麦可以磨成面粉制成面包。这是苏美尔人、也是其他两河流域古人的主食。

另外,种植大麦不仅可以做面包,还可以酿制啤酒。或许啤酒早在1万年前即被人类偶然间发现。但有关啤酒的最早记录来自苏美尔人的原始楔形文字泥版。啤酒在苏美尔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各阶层的男性和女性都会饮用。啤酒在当时还具有药用价值,亦用于宗教仪式。有研究认为,苏美尔啤酒至少可以分成9种,每种用不同的啤酒罐储藏,而且,每种啤酒还会根据某种成分多少或者罐装容量来做进一步区分。无论如何,啤酒是苏美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亦对啤酒喜爱有加,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不知道啤酒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两河流域还盛产椰枣,这是他们用糖的重要来源;洋葱是蔬菜中的首选,还有黄瓜、胡萝卜、甜菜、豆类等;食用油主要来自芝麻;还有用黄油、奶酪、椰枣制成的水果蛋糕等。

其他民族的楔形文字记录:书信、法律文书和烧砖

随着苏美尔文明的衰落,其他入主两河流域或在两河流域周边的民族,仍继续使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如埃兰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加喜特人、米坦尼人、胡里特人、波斯人以及乌拉尔图人。这一现象或者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后来的拉丁语,它的字母用来书写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诸多语言。

阿卡德人曾在公元前3千纪末期灭掉苏美尔诸国,统一了两河流域。他们继续使用楔形文字,但更重视文字的表音功能,形成阿卡德楔形文字。而阿卡德语在乌尔第三王朝之后成为两河流域的主要语言,其主导地位长达两千年。更是在公元前2千纪中叶,成为埃及、赫梯、米坦尼、亚述、巴比伦尼亚等国家之间的通用语言。同时,苏美尔语使用范围变小,成为一种宗教语言,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成为一种没人说的死语言。

另外,阿卡德语还包括两种方言,即南部的巴比伦语和北部的亚述语。他们的文字也是继承了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基本功能,并做了进一步简化,形成巴比伦楔形文字和亚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字符逐渐减少到640多个,表音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亚述楔形文字的字符减少至570个左右。到了亚述国后期,文字已接近表音文字中的音节文字。这两种文字也可统称为阿卡德楔形文字。

在公元前2千纪初期,需传递的文件常常封存于黏土“信封”中。在“信封”上,会用印章做封印,并注明寄信人和收信人。在今天土耳其的库尔特佩(Kültepe),曾出土了这一时期样貌独特的书信。

当时,兴起于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王国将贸易网络延伸到安纳托利亚高原。他们建立了一座名为卡纳什(今库尔特佩)的贸易据点,用驴子商队进行长途贸易。他们用纺织品和金属锡交换当地的金银。公元前1836年,这座城市曾遭焚毁,成千上万块楔形文字泥版保留下来。这些“库尔特佩文书”记录着当时亚述商人和当地人的贸易往来和日常生活。

大都会收藏着库尔特佩文书中的一封信。信封由黏土制成,信件内容则写在一大一小两块泥版上。也许是写信人原本计划用一大块泥版写完书信,但写到末尾,发现空间不够,于是又加了一小块椭圆形泥版续写。这是一个亚述男人写给身在卡纳什的妻子的(还有另一个收件人,但不知其身份)。从左至右读下来,内容主要围绕家庭纠纷的解决,其中包括奴隶的所有权问题。其妻的名字具有典型的卡纳什特点,说明这个亚述男子娶了一个卡纳什女子。或者像很多其他亚述商人一样,这个男子在亚述和卡纳什各有一个家。

库尔佩特文书成书于古亚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600年),由亚述楔形文字写成,是目前安纳托利亚地区出土的最早文献。

盖章的泥版法律文书

在楔形文字泥版上,有时还会加盖印章。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着一件长方形泥版。其中心位置有个凹进泥版的大印。这件泥版制作于公元前13世纪,出土于今天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古城卡尔凯美什(Carchemish)。当时,这座城市是赫梯帝国的一个重要城邦,也是国际贸易中心。泥版上用阿卡德语记录着发生在两个商人之间的债务纠纷。这件法律文书对这一经济纠纷做出了裁决。若要裁决生效,还需要城邦统治者盖上大印。印章上,中间的人物是赫梯人崇尚的神明,他手持站立的有翼斯芬克斯;周围是用楔形文字和赫梯古象形文字书写着统治者名字。这件泥版让人直观感受到当时法律文书的独特立体样貌。

楔形文字记录下来的法律遗产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约在公元前1772年颁布)。这部刻在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已知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不过,它并不是世界最早的。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时期的《乌尔纳姆法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但保留在泥版上的内容已残缺不全。

而赫梯帝国也曾有一部楔形文字记录的成文法典——《赫梯法典》。与《汉谟拉比法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式的惩罚模式不同,《赫梯法典》则以其更加人道的特点而闻名。比如《赫梯法典》中规定:如果任何人使一个自由人失明或者敲落了他的牙齿,他们需要支付二十舍客勒银(一舍客勒约为11.7克),他将为此以房屋担保。而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则规定:如果一个人挖了另一个人的眼睛,这个人也应该被挖眼。

楔形文字也记录着国王的权力与荣耀。公元前6世纪的新巴比伦帝国创造了两个世界奇迹——空中花园和巴比伦城墙。而它们都与这个帝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有关。他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印记中,既有高大的城墙遗址,也有印在建筑烧砖和墙壁上的楔形文字铭文。

在后世出土的建筑遗物上,人们可看到很多带有铭文的烧砖。上面的文字内容比较类似。一件收藏于柏林近东博物馆的烧砖上是这样写的:“尼布甲尼撒,巴比伦之王/埃萨吉拉和埃兹达神庙的守卫者/巴比伦之王那波勃来萨的长子。”

在城墙上,他曾留下这样一段话:“我,尼布甲尼撒,把城门的地基深深扎根于地下水位线之上。我用纯蓝的石头建造城门。在城门内侧的墙壁上,是公牛和狮子。我用华丽的色彩隆重地装饰它们,好让所有人屏息凝视、肃然起敬。”这些文字记录着国王修建神庙、城墙等建筑的丰功伟绩,也彰显着王者至上的权威。

楔形文字的退场与重现

楔形文字记录下来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它记录着编年史、法律文书、书信、占卜预言、赞美诗和祈祷词等,还记录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两河流域几千年古文明的记录者。

时代变迁,文字也跟着变化。地中海东岸的人们在进行广泛海陆贸易之时,为了沟通交流的方便,进一步简化文字。公元前14—前13世纪,地中海东岸的乌迦利特城邦出现了一种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字母文字——乌迦利特楔形字母文字。这种文字虽然看起来仍是楔形文字,但它的30个字母已失去表意功能,只有表音作用,所以这种文字变成了表音文字。

约公元前11世纪,腓尼基字母文字出现。这一种字母后来衍生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又派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之后不久,叙利亚的阿拉美人又发明了阿拉美字母(Aramaic Alphabet)文字。

这一时期,两河流域也迎来了新的主人。在经历了苏美尔、亚述、巴比伦尼亚等文明后,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率领的波斯军队入侵两河流域,使之成为波斯第一帝国的一部分。波斯第一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对这个广大领土上使用的文字也进行了统一管理。官方铭刻使用三种文字:古波斯文、埃兰文和阿卡德文,它们都用楔形文字书写;在文书方面,则用阿拉美字母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另外,帝国内的埃及部分仍用埃及文字,小亚细亚地区仍用希腊文字等。

这期间,两河流域主要有两大文字,一为楔形文字,二为阿拉美字母文字。而腓尼基字母文字则主要向叙利亚以西的地中海沿岸传播。逐渐地,复杂难写的楔形文字不断被边缘化,简易通俗的阿拉美字母文字占据上风。直到公元75年,两种文字的较量有了结局。楔形文字在一块泥版上留下了最后一笔。而阿拉美字母文字则成为这一地区新的通用文字。随着波斯第一帝国的瓦解,阿拉美字母又渐渐分化为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和叙利亚字母等。它们日后书写出西亚地区的主要语言。

而楔形文字在经历了三千年后,其使用历史终如这般画上了句号。但它的生命还没有终结。随着近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深埋地下的楔形文字重见天日。19世纪开始,各种楔形文字陆续得到释读,两河文明的多彩样貌渐渐清晰。然而,要认清这段古史,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估计,目前出土的楔形文字泥版数量可能在50万—200万块之间,但其中只有不到10万块泥版文字得以释读并发表。

楔形文字泥版,如同一个巨大宝库,等待着更多人去研究、解密。之所以释读楔形文字,不仅是为了追寻古代灿烂的文明,更是人类不断重新认识自己的伟大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明的起源之文字演变
两河流域文化
楔形文字发现后,数百年来无人能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第二十二讲 苏美尔文明与世界古文明(上)
苏美尔文明-人类文明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