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帝都洛阳:曾经的繁盛与衰落

导读

又到了牡丹花开的时节。欧阳修在《牡丹洛阳记》中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市中贵贱皆插花,士庶竞为游遨。”相比其他历史沉淀中的古城,牡丹可谓洛阳繁盛的代表。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足以让人们联想到千年帝都洛阳当年的胜景。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洛阳曾一次次奏响钟鼎齐鸣的乐章。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洛阳那样,长久地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

01

浑然天成的“风水宝地”

洛阳有三样东西的名气最大。
洛阳纸,作为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尺——至今,形容一本畅销书的火爆程度,最传神的词还是晋代人造的“洛阳纸贵”。
洛阳的市花牡丹,目测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国花——去年,中国花卉协会发起了评选国花的网络投票,牡丹毫无悬念地拔得头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实际上,因为这句诗,很多人已经默认牡丹是国花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

洛阳铲,盗墓贼发明的神器,一铲下去就知道地底下有没有古墓——这铲本上不了台面,不过好在它已经走上正道,变成了考古工作者的标配。而且不光考古,在建筑、公路、农业、水利、矿山等凡是要进行地质勘探的地方,都少不了洛阳铲。
洛阳铲这种东西能在洛阳诞生,并以“洛阳”命名,至少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洛阳地下的宝贝极多。
洛阳有着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而洛阳盆地上所萌生出的河洛文化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主脉。司马迁在《史记》中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洛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是无缘无故的。从地形上看,这里地处九州腹心,享八方辐辏之利,且群山环抱,四水汇流,是一块浑然天成的“风水宝地”。
河洛中的“河”是指黄河,“洛”是指洛河,这片土地上除了这两条大河外,还流淌着洛河的两条支流伊河和涧河,四条河流冲积出了一块肥沃的小平原。
平原之外高山屏列——西有崤山、中条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东有淇山和嵩山。北面是滚滚流过的黄河,黄河南岸并不高耸的邙山则成了一座牢靠的水坝。群山阻而不塞,山脉间四通八达的缝隙成为进出洛阳的天然通道。若在这些地方设置关隘,可保商旅通行无碍,亦可封关据险,拱卫洛阳。
所以,古代帝王建都的备选名单里一定会有洛阳。那些以西安为都的王朝,要迁都时,首选也是洛阳。

02

洛阳还是长安?

人们说起洛阳总喜欢拿西安来对比,但这并非现代人的专属。“洛阳还是长安?”早在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的时候,就已经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神都洛阳城

西汉立国之初,原本定都洛阳,可仅仅数月之后就赶着车驾浩浩荡荡地迁到了关中。其实,仅这一个回合,娄敬和张良就已经把这两座城市各自的优劣给捋清楚了。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被山带河,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正所谓进退自如。唯一的缺点是,位置略偏,交通不便。
而洛阳盆地,居天下之中,关山拱卫,水陆通达,在和平年代,坐镇洛阳统御中国无疑是最佳选择。然而,一旦天下有变,洛阳极易四面受敌,沦为四方征战之地。
例如,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群雄并起,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掉,曹操一度建都许昌。而后连年混战,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即使在短暂统一的西晋之后,洛阳也不可避免地见证西晋快速灭亡的惨烈情景,匈奴人的铁骑彻底终结了辉煌数百年之久的奢华幻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又一次成为都城的焦点。北魏刚建国时,都城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即位后决意改革,强制定下了迁都洛阳的计划。定计迁都后,孝文帝决定直接留在洛阳,甚至在洛阳城的兴建任务上马之前,孝文帝宁可住在洛阳一角,也不愿回到平城的宫室。迁都后,洛阳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从规模上看,甚至超越南朝的都城建康。
如果仔细考察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会发现,洛阳其实是最不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以形胜来讲,它不如长安拥戴山河,在大运河修建之前,交通运输也不能说绝对的方便。选择定都洛阳,意味着必须举全国之力去供养这座都城,这是一个倾全国之力的面子工程,而沉溺于其中的繁华,又会使人忘却远方的忧患。
对远在北方的人来说,这种忧虑尤为明显。驻扎帝国北方的鲜卑部族军队,长期以来在边地苦寒之中,守卫着帝国的边陲,但现在,他们发现洛阳只顾着自己繁华,却忘了他们的存在。于是,他们选择发动叛乱,血洗了这座华丽的帝国都城。

03

当朝者极尽奢华之能事

直到隋唐年间,洛阳才开始了第二场复兴,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奢华的一段往事。

在河南巩义市的河洛镇,一个湮没于的历史古国重见天日。

隋朝建立后,起初定都大兴城(即唐代的长安城),到了隋炀帝时,他让人造了一个新首都洛阳,又派人挖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北连涿郡,南连吴越,结束了自三国至南北朝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南北分裂的历史。
公元611年正月,隋炀帝举办了一个相当于现在的“元宵灯会”的国家级活动,排场相当壮观:全国的百戏、奇技艺人会聚洛阳,盛大的演出活动持续了一个月,每天晚上端门街都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此外,隋炀帝还举办了类似于国际贸易会的活动,不计成本地吸引西域商贾,丝绸之路很快繁荣起来,西域的珍宝也大量进入洛阳。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疯狂享乐,以至于隋朝灭亡后十几年,洛阳贮存的布帛还堆积如山,贵族、官僚家里“以绢为汲绠(注:用绢来做井绳)”,燃布生火做饭。
其后延至唐、宋,洛阳充分利用漕运优势,作为帝国的核心有600年之久。到唐高祖时,李渊把首都定在长安。首都要消耗大量粮食,光靠关中一带不足以供给,唐朝不得不从外地输入粮食。到了唐高宗时代,政府规模急剧膨胀,长安城人口也跟着增加,粮食就成了大问题。这时,隋炀帝留下的东都洛阳又成了救命稻草。洛阳附近的洛口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只是运不到长安城。
在唐高宗时代,每遇关中歉收,李治就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去逃荒。于是,洛阳城再度成为一个有诱惑力的选择。李治也开始提升洛阳的地位,将它正式定为东都,营建洛阳宫殿,称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二宅”。
到了武则天时期,她作出了更大胆的决定,将洛阳定为帝国的真正首都,改称“神都”,地位超越了长安。从此,她一直待在洛阳,很少再回长安。政府机构也都转移到了洛阳。
或许是早年在宫闱斗争中杀戮过多,登基之后,武则天大规模投入佛事,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695年:这一年中,武则天拆毁洛阳乾元殿,在原地基上大兴土木,崛起了一座“万象神宫”——明堂高294尺,装饰奢华,甚至用纯黄金雕琢出“九龙捧凤”来装饰外表……
这一时期,洛阳还拥有多个庞大的集市,其中以南市最为著名,史料记载,其占地面积庞大,在市场中有120个分类经营商品的集市或街,数千家单独的商店和货栈。而为了方便居住在洛阳的外国人,洛阳城还专门设置了许多奉祀外国神的寺院,如为了方便波斯移民,城内为他们设置了3所拜火寺,让这群外来者感受“皇恩浩荡”……

04

洛阳,没落的“贵族”

武则天之后,唐中宗继位。唐中宗与韦后急于返都长安,那里才是他们的权力基地。从经济上说,韦后的这个决定是不划算的,但是从全国战略布局看,选择长安还是正确的。不过,粮食问题不解决,就连唐玄宗也只能逃荒。据统计,唐玄宗执政头25年里,有1/3的时间待在洛阳,而每次去洛阳都是因粮食问题。
痛定思痛,唐玄宗决定大力整顿漕运。尤其是从洛阳到陕州这一段,很多人都曾设法改进,但都失败了。后来还是一个叫裴耀卿的人解决了漕运的问题,他把漕运分成几个环节,在每个节点上都建好转运仓库,设计好衔接时间,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实施。运粮船什么时候进入黄河,什么时候到洛阳,什么时候走陆路,什么时候入渭水,什么时候到长安,裴耀卿都精心设计。
这个方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几个继任者又做了进一步完善。到天宝年间,每年运往长安的漕粮高达400万石,可供养差不多100万人,足够大唐帝国政府运转之用。有了这些粮食,大唐还可在西北供养一支庞大边防军。
长安的崇高地位从此牢不可破,洛阳则走向衰落。唐玄宗绝足洛阳,留在长安过着奢靡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注: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叛乱)爆发。这场叛乱不仅影响了一个唐王朝的兴衰,更是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在此之前,无论战争对洛阳的破坏有多严重,它都能从废墟中重建起来。但是,这次不一样。

安史之乱

从汉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开始渐渐南移。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还是占优势。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当时差不多是3:2。但这个比例在变化,安史之乱前夕,这个比例达到1:1。安史之乱的爆发骤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经济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方则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到了宋朝时,北方与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翻转为2:3。
这背后当然有各种深层原因:战乱、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不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是气候的改变。据科学家研究,唐朝的气候要比今天气温高些,而且要湿润得多。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国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
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兴起。在这个大背景下,洛阳衰落了,到唐末残破已极,最糟糕的时候,整个城市人口不满百户。
而在争夺运河的过程中,汴州(今河南开封)脱颖而出。它控制着汴河到黄河的入口,是运河的一个关键点。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运的财富。最终,军阀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洛阳就这样被放弃。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的犹豫,考虑将首都移到洛阳,并最终转移到长安。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行。日渐寒冷的气候、凋敝的西北、东北方敌人的崛起,以及黄河水文的恶化,使得帝国再也不可能通过大运河供养一个庞大的西北都城。洛阳也再没能成为任何王朝的首都。
随着运河航线的东移,洛阳的枢纽地位越来越低。北宋之后,洛阳逐渐退出了的历史主场。到了北宋末年,洛阳又遭南下的金兵“洗礼”,之后彻底衰败,只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

05

千年古都的当代命运

20世纪以来,洛阳的地位又经历几度变迁。民国时期,洛阳的军事与民用工业有不少发展。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还曾短暂迁都洛阳,设为行都。

丽景门素来有“洛阳第一楼美称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洛阳作为战略要冲,屡遭兵火,经济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洛阳地处内陆腹地,交通不便,不及郑州的地理优势(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便汇聚于郑州),主要是作为工业城市发展。“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首批援建的73个厂矿中有4个大型厂矿建在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玻璃厂、洛阳矿山机械厂与洛阳轴承厂,都是当年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使得洛阳一举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5大现代化城市。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工业没能适应市场经济,逐渐衰败下来。洛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最多曾占比超过80%。洛阳曾经试图发展过棉纺织、皮革等轻工业,但没有取得成功。重工业发展遇到瓶颈,民营经济发展有限,难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加剧了洛阳的活力不足。
近些年,国家十分重视洛阳建设。2017年洛阳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又将洛阳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民间“洛阳崛起”的呼声也很高。古都洛阳能否再度崛起?人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柳丁,《河南地缘格局:华夏中原的辉煌、衰落与复兴》;

温飞,《神都洛阳到底有多“神”》;

李夏恩,《从平城到洛阳:鲜卑帝王的“中国”梦》;

押沙龙,《长安与洛阳相互竞争:东西二都的并立与共衰》;

李雅静 吴静,《洛阳印象:“没落的贵族”?》;

段笑蓉,《宋元以降洛阳城市变迁研究》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告别帝都:唐以后的长安是如何沦为废都的?
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
谁是天下之中?京师是哪个?
长安和洛阳:首都定在哪儿是有讲究的
(26)千年帝都属洛阳、洛阳牡丹亦无双
长安自古帝王都,为什么唐朝之后,长安再未做帝都了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