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余: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 建立、发展与重组


陈余

【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失去了“国家定制”的俄罗斯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曾一度面临发展危机。作为国家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形式,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中独立出来的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运行了 20 多年,不仅从根本上挽救了俄罗斯的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引领当代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见证者。2016 年 2 月,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被重新并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以基础研究基金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部”这样一个新的形式继续肩负发展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尽管随之而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的减少曾一度招致俄罗斯人文社科界人士的不满和诟病,但这种情况受到国家及时关注,经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并逐渐趋于稳定。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发展变迁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视其为俄罗斯文化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 基础研究文化政策

【作者简介】陈余,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建立及运作机制
    (一)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建立
转型初期,百废待兴的俄罗斯对科学方面的支持呈断崖式减少,俄罗斯科学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危机破坏了科学的社会作用,造成了科学体制形式的退化,学者们失去了科研动力。叶利钦总统1996年6月13日签署了《俄罗斯科学发展方略》(«О доктрине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науки»),其中列举了俄罗斯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所处的危险境况:“国家社会政治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体制危机导致我国科学面临着新的严峻困难:用于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预算资金严重不足,无法保证及时更新科研工作的技术基础,也无法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得国家对科学领域的有效管理更为复杂化。学者在社会上的职业声望已经降低到令人无法接受的水平,科学对青年才俊也毫无吸引力可言。”俄罗斯科学要走出低谷必须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国家意识到“有必要对科学领域进行彻底重组,吸引更多资金”,与此同时也看到“在经济中更有效地利用科研成果依然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此外,一些西方基金会趁机入驻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抢占这些国家科学研究的高地。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促进俄罗斯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支持富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计划”,叶利钦于1992年4月签署第426号《关于保护俄罗斯科学技术潜力的紧急措施》总统令,宣布成立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РФФИ)。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新形式——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就此诞生。
成立之初,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以自然科学为主,人文科学所占比重很小,在由28位专家组成的基金会理事会中只有5位专家从事人文科学研究,法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在基金会的学术工作中完全没有得到体现。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只有1个人文学科专家委员会,根本无法完成工作任务。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首任会长谢苗诺夫认为,“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专家体系里这唯一的人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就像沙皇俄国时期教会小学里的教员一样,所有人必须扮演全能专家的角色”。
1994年5月,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理事会的5位人文科学领域成员与另外7位学者向俄罗斯联邦政府和科学部提交了联名信,建议成立单独的人文科学基金会。人文科学领域学者的这一倡议得到时任科学部部长萨尔蒂科夫(Б.Г.Салтыков)的大力支持。经过4个月的努力,有关组建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政府决议草案和基金会章程草案征得7个部委的同意,在俄罗斯科学院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进行有效沟通后,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РГНФ)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中分离出来。1994年9月8日,俄时任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签署了第1023号政府令,宣布成立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俄联邦政府成立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初衷是,从国家层面支持人文科学研究,宣传普及人文科学知识,保护享誉世界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流派,恢复国家人文科学的优良传统,促进和发展国内外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二)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是俄联邦政府所属、唯一专门资助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非营利性国家组织,基金会的经费来源除国家财政拨款之外,还有社会各机构组织或个人捐赠。基金会实行自主管理的原则,自行选择人文研究领域、自行分配预算外资金,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联邦预算在各项目中的分配。
理事会是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主席、副主席和24位委员组成。理事会主席和基金会会长由俄联邦政府总理任命,任期4年。首任理事会主席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重孙、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尼·伊·托尔斯泰,首任会长是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原副会长、哲学博士叶·瓦·谢苗诺夫。根据基金会章程,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并不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基金会的发展战略和学术竞争方向,确定资助金额、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和审批竞争结果,开展人文科学研究课题招标和择优资助活动,围绕招标课题的鉴定、验收以及专家评审等环节制定相关制度,组织专家评审,落实项目资助金额并监督其使用情况,出版发行学术刊物、文献资料和视听产品,成立分会和代表处,同国际人文科学机构建立并发展联系。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项目评审事务主要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专家体系,拥有10个专家委员会以及超过1000人的一流专家团队,这些专家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拥有博士学历的专业人才。专家委员会成员遍布俄罗斯联邦各地区,涵盖52个联邦主体的400多家科研学术单位,基本保证了评审专家的地域公平性。此外,从2013年起,基金会开始聘请来自25个国家的著名专家参与评审工作。专家组成员每年都会更新或部分轮换,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学术评审体系由六大评审委员会组成:第一,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科学学(наукаведение);第二,人类总体研究问题;第三,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第四,经济学;第五,语文学和艺术;第六,信息系统与电信。评审鉴定工作依据自由竞争、学术水平和现实意义原则,每项课题申请都会由2位以上的评审专家进行独立评审,再经过几个阶段的评审才能最终决定课题能否获得基金会的资助。
从招标的内容看,基金会每年都会组织以下几种类型的项目招标:学者个人或不超过10人的研究团队申请的基础项目招标;人文科学领域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资料基础发展项目招标;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招标;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组织国内、国际学术活动的项目招标(形式包括: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定期学术研讨会、圆桌会议等);同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当局联合资助的地方性项目招标;根据基金会同国外组织签订的协议进行国际性招标,供俄罗斯及外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提出申请;为取得符合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利益的结果,按规定的主题举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性招标;与俄罗斯其他组织或机构联合举办的招标;出版学术著作的项目招标;俄罗斯学者赴国外参加学术活动的项目招标;调研及田野调查、实验室研究及科学修复工作项目的招标(包括调查统计、社会经济过程建模、实验方法研究、科学修复工作);科普读物的项目招标。
根据基金会2015年的项目招标要求,所有在俄罗斯联邦境内定居和工作的俄罗斯学者,无论其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和供职单位,都可以向基金会递交项目申请书,基金会特别鼓励39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项目竞争。学者可以参与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任何类型的项目招标,但学者以项目主持人身份仅能申请1项同一类型项目的招标;如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行不同类型的招标,1年内不可同时申请超过3个项目;如学者以主持人身份申请同一类型项目招标时提交2个或2个以上项目申请,则其所有申请将均不被接受。作为项目主持人的学者以参与者身份参与的其他不同类型项目不能超过2项,非项目主持人学者以参与者身份参与的不同项目不能超过3项。
项目资助经费由国家财政支出,拨付至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基金会拨付的资金以及设备材料均由项目主持人根据人文科学基金会的预算规定执行。项目的完成期限为1—3年,每个资助年度基金会将根据项目的中期考核结果决定对该项目的资助情况,如果项目的中期考核情况不理想,基金会有权提前终止对该项目的资助。项目主持人每年12月15日前(在此之后收到基金会资助的,需在次年1月30日前提交)应向基金会提交该项目的科研进度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而项目管理单位则需要每个季度向基金会提交代管项目的经费报告,每个资助年度年底交1次详细的经费使用年度报告。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对研究项目的经费使用有明确规定。经费可用于项目组成员因项目需要去图书馆及档案馆查询资料、参会的差旅费(每次出差不能超过 10天,超过10天要说明理由,且结束后需提交出差报告);支付项目组成员学术著作出版的劳务费、用于购买项目研究所必需的计算机设备、仪器以及耗材。一旦项目主持人和负责项目的单位违反了人文科学基金会的资金使用规定,基金会将会对违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如项目主持人违反了资金使用规定(例如购买与执行项目不相干的差旅车票),那么基金会将从该项目的资助金额中扣除违规使用的金额;如项目主持人多次违反资金使用规定,或在规定时间内未提交科研进度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或是提交的报告专家评审不过关,则该主持人在未来5年内将失去申请项目的资格。严重违反基金会资金使用规定的项目主持人名单将会进入基金会的信息库,甚至会被公开曝光。如负责项目的单位违反基金会规定,轻则会被扣除违规资金,重则会失去申请到的项目。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官方出版物是《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通报》(«Вестник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научного фонда»)(以下简称《通报》)。该杂志为季刊,从1995年开始出版发行,1995年12月被收录进Web of Science平台的俄罗斯科学引文索引(RSCI)数据库。《通报》是多学科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中很多文章属于尚未公开发表过的受基金会支持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的中期成果或最终成果,也发表一些关于俄罗斯独立学术鉴定的结果和问题分析材料以及如何有效资助人文研究及其在国家利益方面的实际应用类文章。《通报》不仅会发布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正式文件、由基金会组织的竞标通知,包括申请表及填写样本、通过竞标获得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完整清单等,还定期向读者传达俄联邦政府有关基金会活动的决定及俄罗斯科学的相关决定。
二、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作用
转型初期,俄罗斯经济的持续恶化导致国家无力维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资金投入,正当大批俄罗斯学者迫于生计和科研压力对本国科学的未来失去希望、准备结束学术生涯或远赴欧美继续科研活动的时候,基金会用实际行动在危急存亡时刻有效保护了各类人文科学组织和学术团体,挽留了俄罗斯学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说,人文科学基金会推动了国家科学政策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实施,调动了人文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成为促进人文科学团体自我组织能力的有效机制。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之于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彻底扭转了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延续了俄罗斯的人文学术传统,更是为俄罗斯人文科学研究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一)见证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基金会从零做起,亲历了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跌宕起伏,从20多年来基金会资助项目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基金会成立初期,历史和哲学类项目获得资助的比重较高,此后比重逐年减少,分别从1996年的30.97%和19.94%下降到 2013年的25%和17.6%,2019年历史类项目占比则降至12.5%;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比重从1996年的8.5%上升到2013年的19%,2019年占比达23.6%;经济学比重增加,从1996年的12.5%上升到2013年的14%,2019年增至26%;而艺术类则略有下降,从1996年的5%下降到2013年的4.4%。可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点已不再局限于历史和哲学这两门传统学科,研究对象已扩展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身,关注更多的是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重心逐渐从基础型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基金会资助项目隶属单位分布情况有所变化。1996年所有中标项目中有54%的项目都具有“科学院血统”,到2004年这个数量降至46.4%,2013年又升到52%。而具有“大学血统”的中标项目数量由1996年的19.7%上升至2004年和2013年的33%,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其他科研组织血统的中标项目数量总体呈下滑趋势,从1996年的26.3%下降至2004年的20.6%,2013年更是降至15%。尽管科学院科研人员在中标者中仍占据半壁江山,但大学教师也不甘示弱,正奋起直追。
第三,中标项目归属区域的结构发生变化。据统计,1996年莫斯科项目占所有中标项目的68%,圣彼得堡超13%,乌拉尔地区2%,西伯利亚7.5%,远东地区占比不到1%。2004年莫斯科的占比降至47.6%,圣彼得堡降至11.9%,而乌拉尔地区的占比上升到了7%,西伯利亚达10.7%,远东地区占1.4%。2013年乌拉尔地区占比6%,西伯利亚达19%,远东占2%,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占比高达33%。不难看出,虽然莫斯科一直是俄罗斯的学术中心,但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异军突起表明,20多年来在基金会的大力扶植下,各地方的学术研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莫斯科一家独大的局面正逐步发生改变。
    (二)执行政府的年度历史文化政策
为贯彻政府的年度文化政策,除既定项目外,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每年都会推出契合当年政策主题的专题项目。2006年恰逢俄罗斯杰出学者利哈乔夫诞辰100 周年,普京总统将这一年确定为“俄罗斯人文科学、文化和教育年”暨“利哈乔夫年”,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携手利哈乔夫基金会以“俄罗斯文化遗产”为主题合作进行项目招标。2007年被俄官方确定为“俄语年”,当年基金会以“当代世界中的俄语”为主题进行了项目招标。2012年是很多俄罗斯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年,如俄罗斯国家建立1150周年、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200周年等,因此2012年被俄政府宣布为俄罗斯“历史年”。俄政府在2012年4月17日签发的第493-P号命令中对“历史年”做出了一系列活动安排,为配合政府工作,基金会亦推出了一些相应的项目招标,其中包括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竞标,如“俄罗斯建国1150年”和“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的1812年”,以及同皇家东正教巴勒斯坦协会合作举办的项目“巴勒斯坦与俄国:历史文化交流和联系”。此外,基金会还支持了考古研究活动、举办国际会议,如莫斯科大学同俄罗斯科学院历史哲学部合办的会议“从古罗斯到俄罗斯联邦:俄罗斯国家制度史”、俄罗斯历史研究所举办的“俄国与欧洲命运中的1812时代”、“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举办的“1812年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812年卫国战争俄国胜利200周年纪念”会议等。
2017年是十月革命百年纪念,早在2015年时,基金会就设立招标项目,资助出版1917年十月革命的相关研究论著。获得出版资助的“1917年的俄国”系列论著包括:《1917年的俄国:制度资源、社会风险与文明崩塌》、《文学资料和史料中的1917年俄国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政权、社会与文化》(两卷本)、《当代青年理解的1917年的俄国》等。此外,2017年的课题招标中也有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课题中标。
2018年基金会围绕俄国两位著名作家屠格涅夫200周年和高尔基150周年诞辰纪念以及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分别设立了出版项目:“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的遗产”“屠格涅夫在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的遗产”以及“卡尔·马克思与当代:历史的教训”。基金会对上述活动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俄罗斯学界在本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全面深入研究。
    (三)推动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基金会在制定招标项目时,往往会根据情况制定同系列项目的招标,目的是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促进跨学科研究。以“作为俄罗斯国家与文化形成因素的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和伊斯兰教”这一项目为例,便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学、神学以及政治学。同样,“1812年卫国战争文化记忆中的亚历山大一世、波拿巴和库图佐夫形象”研究项目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这类项目鼓励研究者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剖析研究,在保持各学科研究特点的基础上,这样的交叉研究有利于开拓学术视野,得出相对全面的结论。
2018年围绕“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罗斯和世界文学中的遗产的研究资料与方法”这一主题有29个跨学科研究项目立项。
    (四)大力支持人文科学出版业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同自然科学研究者在获取知识的途径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自然科学研究者除了从书本上获得必要的知识积累之外,还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科学实验、科学考察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则主要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来完成研究资料的积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当然,某些社会科学也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对于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专业书籍在多数情况下不仅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他们将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唯一方式。专业书籍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随着1996年8月15日《俄罗斯联邦预算分类法》(«Закон о бюджетной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的颁布,学术书籍的出版完全成为商业行为,联邦预算不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而学术书籍出版的非营利性使其不能完全走商业化路线,它需要国家的支持。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出版类项目对俄罗斯人文科学领域学术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数据显示,1995—2007年,获得基金会资助出版的学术专著约4000本。时任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理事会主席沃罗特尼科夫(Ю.Л. Воротников)认为:“事实上,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在较为艰难的时刻挽救了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出版事业,且不仅挽救了它,更将它带向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最重要的。”
按照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出版资助原则,基金会负责直接出版费用的85%,出版社负责15%,算上间接出版费的话,出版社的出资份额将占整个出版费用的35%。同基金会有合作关系的出版企业遍布俄罗斯各地,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萨拉托夫等城市,合作出版社包括著名的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出版中心、“俄罗斯政治百科全书”出版社、“东方文学”出版公司、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遗产”出版社等,这些合作出版社很好地完成了学术出版任务。基金会资助出版的《20世纪俄罗斯哲学》《20世纪俄罗斯社会学》《民族与文化》等系列出版物都取得了不俗反响,而很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俄罗斯国家奖项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奖项都出自基金会资助的项。这些学术书籍对于俄罗斯的政治、国家管理、经济、历史和社会制度等领域新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保留并发展了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每种受到基金会资助的书籍在出版问世后会被预留出200多本,送往俄罗斯联邦级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收藏。基金会对出版事业的支持,有助于提高学术出版水平,有利于俄罗斯人文科学的振兴。
    (五)积极推动地方学术发展
自1998年起,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开始根据同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所签订的协议进行地区项目的招标。所谓地区项目,即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项目中标后,由各联邦主体的行政部门为该项目提供一半资助,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提供另一半资助。各联邦主体有机会指定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估工作。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大部分学术资源和科研工作都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少数重要城市,其他地区的科研能力远不及中心城市。学术资源和科研能力分布的不均衡,不仅加剧了高技能工作岗位的集中化,也造成了创新机遇的不平等,长此以往将恶性循环,拉大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在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地区项目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传统学术中心城市的人文科学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中心城市学者将研究对象转移到解决地方的具体问题上来。1998年基金会第一次实行地区项目时,只有托木斯克州参与,而2014年,与基金会签订协议的联邦主体已达50个,地区项目的形式已得到各联邦主体政府的普遍认可。地区项目的开展虽不能彻底解决俄境内各地区间学术资源和科研能力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它对地区学术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上述现象,也体现出国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为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学术竞争环境而努力的决心。
地区项目能够有效帮助科研项目吸纳地方财政资金,因此,此类项目的选择不仅会考虑到学术专长,还会考虑该项目在地方的可行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各地区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每个地区项目都具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地区项目的实施使得身处中心研究区的学者同地方政府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合作关系,一方面能为地方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对人文科学工作者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双边参与的评审也使招标过程的客观公正性得到保障。
    (六)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自2000年起,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增设了国际合作项目。根据基金会同国外学术机构达成的协议,基金会向国际合作项目的俄方学者提供资金支持,而国外学术机构则资助参与该项目的本国学者。起初,基金会同国外学术机构会各自对投标项目进行独立评审,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评审结果确定最终的资助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的优势在于,基金会资助的虽是本国学者,但也能获得合作方学者的科研成果,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俄罗斯学者必须积极同国外学者建立联系,加深交流,确立合作,才能有机会争取到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因此,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不仅在客观上扩大了俄罗斯学者的国际“朋友圈”,进一步促进国际学术的交流融合,还合理利用了国际学术资源,以全球化视野看待俄罗斯和国际问题。根据2014年的数据,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已同来自19个国家(包括中国)的21个合作伙伴建立了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至今,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设立了联合资助项目,共同资助两国学者的研究,每年有3—4个科研合作项目立项,密切了俄罗斯学者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同行们的交流与合作。
    (七)支持青年学者的科研活动
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历来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专门设置了供青年学者申请的科研项目,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有机会获得基金会的资助。每年有5000多名35周岁以下青年学者获得基金会资助,占中标总数的40%。一般而言,学生在求学阶段除了奖学金外,往往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一旦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基金会的资助成为科研项目主持人,其在科研上的经济压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更重要的是,项目历经层层评选后被立项,意味着这些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获得了学界的肯定,这将大大增强他们的学术自信,有利于他们从学生身份向正式科研人员身份过渡。自2014年起,基金会设置了面向个人的项目招标,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最后一学年时申请该项目可以获得一笔资助,以完成学业。
    (八)加快人文科学信息化建设步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各类学术数据库、电子图书馆、搜索引擎、电子词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俄罗斯出版了大量学术电子书,诞生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学术门户网站,如“现代记录中的俄罗斯民俗”(Русский фольклор в современных записях)、“当代叶赛宁研究”(Современное есениноведение),电子百科全书《莎士比亚世界》(«Мир Шекспира»)等。在这场人文社会科学的信息化浪潮中,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功不可没,基金会的信息技术项目着力于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的信息化。俄罗斯的学术信息化在为本国学者获取相关研究资料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他国学者了解俄罗斯学者研究成果开辟了一条捷径,能够加快俄罗斯人文科学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提高俄罗斯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促进学术研究信息化的同时,基金会自身的活动也实现了信息化,有一套自己的信息系统,从而使项目的申报、评审等程序更为便捷。
    (九)关注人文社科知识的社会普及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上,更体现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普及人文科学知识。自2006年起,基金会每年都会举行人文科普读物创作项目的招标,主题涉及广泛,极具现实意义。
三、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撤并
独立存在20多年的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最终还是没有躲过改变命运的一道政令。2016年2月29日,时任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和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重组的命令》(以下简称《重组命令》),宣布对上述两个基金会进行重组。重组的含义是撤销原独立存在的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将其整体变为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一个专门管理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部门——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实际上是将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并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后者由原来只涉及自然科学、理工科项目的基金会转变为综合型的基金会。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向法人和自然人提供项目资助,对基础科学研究提供组织支持,其中包括人文科学领域,有助于实现国家科学技术政策,促进科学知识的社会普及,坚持赋予学者自由创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权力这一原则”。至此,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1994—2016年)作为一个独立的基金会不复存在。
俄罗斯政府认为,基金会的重组“使得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都有统一的资助申请程序可循,也可降低两个基金会的行政管理费用”。时任俄联邦政府副总理的阿·德沃尔科维奇(А.Дворкович)强调,“尽管提出了将人文科学基金会并入基础研究基金会的法律机制,但人文科学的作用与自然科学的作用同等重要。这种整合形式是根据一个基金会同另一个基金会的拨款额比例提出的”,并不意味着减少对人文科学的支持。在谈到合并两个基金会的目的时,德沃尔科维奇解释说,“主要目的在于增加跨学科研究的数量,有机会获取学科领域交叉点的新知识”,另外,他也承认,促使做出这一合并决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减少行政开支”。德沃尔科维奇强调,政府决定在组建基金会的新管理机构时会保证基金会理事会中人文学科专家和自然科学专家人数均等;确保重组后对人文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拨款比例不会低于现有水平。
2017年恰逢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成立25周年,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理事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潘琴科(В.Я.Панченко)在《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通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创刊版)卷首发表了《以科学的名义》一文,在庆祝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创建25周年的同时,强调两个基金会的联合加强了双方的地位,并为本国学者进行结合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很多人文科学工作者认为,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被并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是个坏消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历史学博士阿·伊万齐科(А.Иванчик)对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在国内人文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存在的20多年中资助了很多一流项目,包括研究项目和出版项目。基金会的资助额度虽然不大,但能够申请到资助的研究人员数量却很多,也能覆盖开展研究的必要支出,总比无处可寻资金要强:要知道很多科研机构的财政拨款仅供维持科研人员的工资。”同时,他对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撤并感到痛惜,“如今,俄罗斯人文科学工作者失去了这个工具,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尚不清楚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取代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但我认为,人文科学工作者将沦落到穷亲戚的地步,对人文科学的资金总投入将会大大缩减”。伊万齐科特别提到,政府此次有关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撤并决定是在没有同学术界进行任何公开讨论或磋商的情况下突然提出的,这种行事风格同2013年俄罗斯科学院改革如出一辙。人文科学基金会新一届理事会还于2015年12月28日召开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会议,会上甚至未曾提及同基础研究基金会合并的可能。俄罗斯人文科学工作者及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本身只能被动接受这一事实。
俄罗斯联邦政府金融大学教授伊·索洛维约夫认为,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撤并可以解释为政府在优化某些重叠职能,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为基础的联合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因为该基金会是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原则上可涉猎的研究范围应该更广。他同时希望,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在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中占据应有地位。他认为,主要问题不在于科研资金短缺或是组织方面不足,而是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需求太低,当社会和国家面临挑战时,人文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提出对策建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政府宣布两大基金会合并之后,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对今后人文社会科学的财政经费支撑表示担忧。也有学者担心,人文科学基金会撤并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之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会被边缘化,毕竟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基础科学发展。
四、人文社会科学在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中的状况
自机构重组后俄罗斯人文社科界发出的担忧之声就不绝于耳,那么,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在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状态?近年来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一)人员编制构成占比和机构设置状况
从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理事会成员的学术专业构成来看,现任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理事会主席弗·潘琴科(В.Панченко)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物理数学博士,副主席分别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物理数学博士弗·科瓦尔塔科夫(В.Квардаков)和原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主席、经济学博士弗·弗里德梁诺夫(В.Фридлянов)。理事会其他成员38位,其中包括9位物理数学博士、1位物理数学副博士、2位化学博士、4位生物学博士、3位工程学博士、1位地理学博士、4位医学博士、2位文学博士、3位政治学博士、1位哲学博士、1位经济学副博士、1位心理学博士、4位历史学博士、1位法学博士,还有1位俄罗斯艺术学院主席。从整个基金会理事会成员专业构成来看,自然科学、理工科领域的专家占26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占15席。 
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编制人数也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2016年度总结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编制人数由2016年初的180人增至217人,增加的37个编制都是前人文科学基金会的编制:合并前,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编制是60人,合并后减员23人,余37人,因此可以说,新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实际编制缩减9.6%。
从机构设置上看,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成立了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部”(Отделение гуманитарных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РФФИ)接管原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所管理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事务。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官网上最初设有“人文社会科学部”的门户端入口,但网页链接一直处于无法打开的状态,通过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官网暂无法获取更多关于人文社会科学部的信息。原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出版的《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通报》自2017年起被《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通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人文社科版通报》)(«Вестник РФФИ.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所取代。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官网设有《人文社科版通报》的专门链接,可以查看到该通报的所有文章信息。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基金会理事会成员专业构成、人员编制数量还是机构设置规模来看,人文社会科学在基金会所占比重远小于理工科。
(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资助状况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联邦预算对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逐年增加,2000年的预算为1.5亿多卢布,2011年达10亿卢布,2014年达15.49亿卢布 。自2005年起,项目平均资助经费达15.8万卢布,至2012年高达45万卢布 。2015年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财政经费近110亿卢布,而人文科学基金会的财政经费为18亿卢布。2016年和2017年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获得的财政经费均为115.7797亿卢布。由此可见,机构重组后的前两年基金会所得财政预算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资助情况不甚乐观。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科学委员会(Совет по науке пр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е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Ф)(下称“委员会”)于2017年5月17日发表了《“委员会”关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对人文社会科学资助的声明》。“委员会”在声明中对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资助人文社会科学情况的恶化表示担忧,2016年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撤并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之后,原本由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领域转交给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管理资助,但这些领域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急剧减少。例如,俄罗斯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6年有22个项目获得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资助,而2017年仅获得14个项目;俄罗斯科学院维诺格拉多夫俄语研究所2016年有32个项目得到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资助,2017年则仅有18个项目;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2016年有30个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项目,2017年获得资助的项目则有22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恰恰没有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俄罗斯学者在这些领域的优势会很快丧失。“委员会”在声明中指出,同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相比,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人文社会科学部的资金已减少得不成比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重组后的基础研究基金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资助30%用于支持所谓的跨学科研究。在这些项目中,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占比不高。“委员会”注意到,这种有着利益冲突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招标不透明,有人为操作的痕迹,因此,呼吁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履行自己的义务,将基金会总预算的15%分配给人文社会科学部,不允许压缩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项目的资助。面对“委员会”的上述“指控”,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予以否认。
2017年12月6日公布的2018年俄罗斯财政预算及2019—2020年计划中,政府加大了对俄罗斯各科学和教育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其中,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无疑成为这些机构中的最大赢家,2018年获财政预算支持金额比2017年增加近95亿卢布,涨幅高达82%。根据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公布的总结数据,2018年基金会实际获得的财政预算超过210亿卢布,其中191亿多卢布用于资助中标项目。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利于缓解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金额短缺的困难局面。自重组以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项目平均资助额从2016年的54.136万卢布增至2018年的101.178万卢布,涨幅近1倍。
此外,近2年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的支持也在增长。年度资料显示,2018年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共支持自然科学学术著作出版项目95项,出版95本著作,经费共计4255.743万卢布;基金会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项目290项,较2017年大幅增加(2017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项目203项),共计资助1.602亿卢布。
    (三)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特征
    2018年基金会共有183150个项目立项,其中3727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的项目占比虽然很少,但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基础研究基金会2018年年度总结报告中明确提到,“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和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合并,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跨学科性质研究提供了机会”。以基础的“A类项目”研究为例,获得立项的各类学科都有跨学科研究的项目,历史、经济、哲学、语文学和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都有涉及跨学科研究,亦不排除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也运用到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A”类基础项目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加:经济学、心理学与各类自然科学都有交叉,紧跟其后的是历史学,其中,数学和经济学、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最为突出。
由此可见,重组后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和学科间融合,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上相互借鉴,提倡将研究对象放在大科学背景下进行解析,得出更全面客观的结论。
结语
历经20多年的风雨,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见证了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发展历程。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由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不堪、濒临崩溃到现在逐渐步入与世界接轨、全面发展的道路,可以说,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功不可没,它体现了现代俄罗斯的科学管理模式,确保对所提交的每一项课题申请进行客观、全面、非个人化的评审,合理平衡科学院的课题和大学的课题,找到了调节首都学者和各地方学者之间关系的最佳方案。与此同时,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建立起一套日趋完备的工作体系。
苏联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为苏联政权服务是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首要责任和义务。随着苏联解体,人文社会科学脱离了“意识形态”框架,经历阵痛后回归的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会的建立、发展及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离不开俄罗斯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视。就在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被宣布撤并入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同一天,即 2016年2月29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化政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战略》明确提出,不仅要加强人文科学领域建设,扩大并支持国际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还要支持俄罗斯文化在国外的发展,关注教育,支持青年发展,建设国家信息空间等。由此可见,俄罗斯在其文化复兴之路上对人文科学和俄罗斯文化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梅德韦杰夫在同一天接连签署《重组命令》和《战略》并非偶然,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撤并可以被视为俄政府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一项举措,是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从俄罗斯本国的角度来看,俄政府希望通过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语言、历史文化方面)强化国民教育的爱国主义性质,缩小各地区间的文化差距,维护俄罗斯的文化统一,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从国际层面来看,实现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和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俄罗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增强俄罗斯的文化软实力,从而为俄罗斯的强国复兴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尽管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撤并以及随之而来的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的减少,招致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不满和诟病,但这种情况得到国家及时关注,经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并趋于消除。对于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人文社会科学部尚处于起步阶段,俄罗斯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将逐年增加。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真正发展离不开非专业受众的支持,换言之,人文社会科学不仅需要获得国家的保护和支持,更期待被整个社会肯定和需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 李淑华)

来源:《俄罗斯学刊》2020年第3期
原文链接:http://elsxk.hlju.edu.cn/info/1146/2592.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科学若干问题研究述要
沈卫荣 | 人文科学和作为职业的科学
新书速递 |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1949~1966)》
学习笔记| 论文可以不写结论吗?
筑土为坛 | 学术突围:重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
“学术写作大讲堂”——10分钟学论文” 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8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