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青往事:燃放鞭炮引发火灾,因祸得福他做了陕北人的女婿

北京知青王长安的面部有一处明显的伤疤,他的手上也有伤疤,别看他的相貌不好,可他却娶了一位漂亮的陕北婆姨,生活也很幸福。每当说起自己身上的伤疤,王长安反倒一脸的幸福,他说就是因为一次意外,他手上和脸上落下了伤疤,也是因为那次意外,他才娶了刘家湾最漂亮的女子,做了陕北人的女婿。事情的详细经过,还要从王长安在陕北插队落户时说起。

王长安他们插队落户的刘家湾是陕北比较贫穷的地方,那里沟壑纵横,丘陵连绵,土地贫瘠,好在刘家湾村前有条河,河流两岸是平坦的川地,要不然,乡亲们的温饱都是问题。

刚来到刘家湾插队落户时,因为队里没有可供知青们居住的地方,二队的刘队长就安排王长安他们四名男知青到社员刘长海家借住。

刘长海小时候读过两年书,认识几个字,是队里的记工员,他家四口人,两个娃,大娃是男娃,叫刘福成,当年十九岁。二娃是个女娃,叫刘秀红,当年十五岁。刘长海家有三孔土窑,四名北京知青和刘福成同住一孔土窑,同睡一铺土炕。

知青们居住的地方解决了,可吃饭又成了一个问题,没地方给知青们做饭呀。最后刘队长和几位老社员商量了一下,决定让知青们到老乡家里轮流吃派饭,就像当年招待驻队干部一样。但知青们不是白吃老乡家里的饭,他们是带着口粮去老乡家吃饭的。

刘家湾的乡亲们不光是缺粮,烧柴也紧缺,村子周边的草根都被乡亲们挖出来当了烧柴,乡亲们要想打一担烧柴,必须去十里路以外的山沟沟里,攀爬到悬崖上。在刘家湾,乡亲们的烧柴和口粮一样重要。

据王长安回忆,他说第一次跟着刘队长上山打柴,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那天是腊月初十,风很大,天气特别冷,太阳偏西的时候,王长安挑着两捆茅草和酸枣树枝条,顶着四五级的北风往回走,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离村子还有三里路的样子,知青们都坐在地上,实在是没有力气往回走了,好在当时刮了一天的北风总算停息下来,刘队长和刘长海挑着柴先走了,他俩说回去叫人来迎接王长安他们。

那次打柴回来,王长安感冒发起了高烧,在土炕上躺了五天才爬起来,他感觉差点就要去见马克思了。之后再上山打柴,王长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带干粮带衣裳,饿了没力气挑担子,冷了也不舒服,还容易感冒。

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七,那天是陈家河大集,刘长海要去赶集买年货,王长安他们四人也想去集上看看,顺便买一点生活用品。刘家湾离陈家河五里路,要翻过一道山梁,过两道沟坎,崎岖不平的道路比上山打柴的山路也好不了多少。

陈家河大集上人很多,那时的物资虽然很困乏,市场交易管理也很严格,可到了年根,管理人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集市上人很多,卖猪肉羊肉的,卖白菜萝卜洋芋(土豆)的,还有卖白面馍馍和各种调料的,真的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就连旱烟袋和旱烟叶都有卖的。王长安他们跟着刘长海转悠了大半天,一人掏出五毛钱,四个人买了十六挂鞭炮。据王长安回忆,当时他们买的那种鞭炮一角三分钱一挂,两块钱买了十六挂鞭炮。

回到家,王长安就迫不及待地点燃一挂鞭炮,鞭炮很响,比在北京时燃放的鞭炮还有威力,炸的地面上尘土四溅,纸屑飞扬,那声音清脆响亮,震耳欲聋,半个村子都能听到声响。

大年三十晚上,王长安他们在刘队长家吃完年夜饭回到住处,他们拿出几挂鞭炮,尽情地燃放起来,一名叫杨健的知青还把鞭炮拆开,点燃后一个一个扔向空中,一道道火光伴随着震耳的声响在夜空中绽放,那个除夕的欢乐让知青们永远难忘。

放完鞭炮,王长安他们回到土窑了,四名知青在昏暗的油灯下打扑克,刘福成和刘秀红兄妹俩坐在旁边看热闹,刘秀红还帮着去舀凉水,谁要是输了,就喝半碗凉水。就在大家玩得正高兴时,院子里好像有火光在闪烁,刘福成慌忙下炕,跑到院子里一看,只见茅房那边的柴火垛着火了,火势迅速蔓延,火光映红了整个院子。

“快救火,柴火垛着火了……”站在土窑门口的刘福成刚要喊救火,他爸突然从东边那孔土窑里跑了出来,一边喊一边端着水盆去救火。在炕上打牌的知青们也赶紧下炕穿鞋,跑出了土窑。王长安看土窑门口立着一把扫帚,他操起扫帚就扑了上去。

大约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在几位邻居的帮助下,熊熊燃烧的大火被扑灭了,可惜的是那一垛烧柴基本化为了灰烬,那可是刘长海父子俩打了一个冬季的烧柴,那是他们家大半年的烧柴。看着那么一大垛烧柴都被烧光了,刘长海的婆姨坐在地上呜呜大哭。

那一夜,王长安几乎一夜没睡,他感觉脸上火辣辣地疼,第二天天亮以后才发现,他的,脸上和手上都是水泡,头发也烧焦了,额头上还有一道血口子。看到这一幕,大家都吓坏了,刘福成赶紧去叫他爸。看王长安伤得这么严重,刘长海赶紧去找刘队长,刘队长让刘长海先回家,他跑着去了村里的高先生(村里的一位老中医)家。

很快,刘队长和高先生一起来到了刘长海家,走进了知青们居住的土窑。高先生看了一下王长安脸上和手上烧伤的水泡,赶紧用随身带来的獾油给他涂抹烧伤的地方,一边抹一边说:“脸上的水泡可不敢弄破了,弄不好脸上会留下伤疤哩。”

幸亏脸上的烧伤不严重,再加上刘秀红天天给王长安抹獾油,几天以后,王长安就感觉疼痛减轻了,水泡也渐渐消了下去。那段时间,王长安也没去老乡家吃派饭,每天都是刘秀红把饭菜给王长安端过来,让他坐在土炕上吃饭。过了二十多天,烧伤的地方逐渐好转,王长安就不让刘秀红给他端饭了。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刘长海一家人为他操了不少心,受了不少累,王长安从心里感激刘长海一家,更是感激刘秀红。

伤痛虽然减轻了,可王长安心里一直不踏实,他怀疑是他们燃放鞭炮引燃了柴火垛,他总觉得对不住刘长海一家,没了烧柴,他家咋烧炕做饭啊。过了正月初五,乡亲们都还在走亲访友,刘长海父子俩就上山打柴去了。

一个月后,王长安他们在老乡家吃完晚饭回来,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刘长海的婆姨在跟刘长海说话:“咱家那么一大垛烧柴,让几个北京娃娃放鞭炮给烧光了,你也不吱一声,咱家不白吃这个哑巴亏嘛。”“他们几个娃娃也不是故意的嘛,哦(咋)好意思吱声。再说哩,人家王长安为了救火,不也受伤了嘛,看娃娃脸上和手上的疤瘌,哦(我)心里还怪不好受哩,人家娃娃还小,到时咋找婆姨,谁家女子会跟他呀。”刘长海说完,轻轻叹了一口气。

听了刘长海两口子的对话,王长安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春耕春播开始之前,王长安他们四名知青一人掏出两块钱,借了队里的架子车,让刘队长帮忙,他们到公社煤场给刘长海家拉来了一车煤炭。刘长海两口子虽然都觉得过意不去,可王长安他们心里都好受了很多。

来到刘家湾插队落户的第二年秋后,也就是1970年10月上旬,王长安他们搬到了上级为知青们新修建的窑洞里,队里成立了知青点,刘队长任命王长安担任二队知青点的小组长,负责知青们的生活琐事和政治学习,农业生产还是由刘队长亲自抓。自此,知青们告别了在老乡家借住的尴尬局面,再也不用到老乡家里轮流去吃派饭了。那年冬季,王长安参加了征兵体检,结果因为脸上和手上的伤疤,他没能通过征兵体检。那年年末,王长安回北京探亲过春节,他母亲看到王长安脸上的疤痕,娘俩抱头痛哭。

1972年秋后,刘福成结婚的前一天,王长安他们都到刘长海家来帮忙,吃晚饭的时候,刘福成红着脸对王长安说:“长安,你的那件军装上衣再借给哦(我)穿一天嘛,相亲时哦(我)是穿的那件军装,哦(我)对象说就喜欢哦(我)穿军装的样子。”听了刘福成的话,王长安赶忙跑回知青点,在箱子里翻出那件军装上衣,连同那顶九成新的军帽,都送给了刘福成。一听要把军装送给自己,刘福成高兴得像个孩子。

之后的日子里,刘长海家做了什么好吃的,刘长海都会让他家女子秀红去知青点叫王长安来吃。王长安也拿刘长海一家当亲人,每次回北京探亲过年,他都会给刘长海家带来北京糕点,还要给刘长海带两瓶白酒。就这样,王长安和刘长海家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到了1976年秋天,在刘家湾二队插队落户北京知青还剩下三人,其中就包括王长安。有一次县里招聘文教干部,王长安通过了文化课考试,却没能通过面试,原因就是他脸上有疤痕。后来又有两次招工,王长安也是因为脸上的疤痕没能去当工人。看看自己很难通过招工招干离开刘家湾,王长安的心里就如黄土高原的冬季一样苍凉。

那年秋后,地里没什么要紧的农活了,乡亲们又开始上山打柴了。知青点虽然就剩下王长安他们三个人了,可他们也要烧炕做饭,一天也离不开烧柴呀。那天王长安他们正要上山打柴,刘秀红突然扛着扁担拿着镰刀来到了知青点,笑着说:“长安哥,哦(我)也跟你们一起去打柴。”看着美丽大方的刘秀红,王长安他们都感到纳闷,刘秀红为什么突然要跟着三个男知青去打柴呢?

那天在上山打柴的路上,刘秀红红着脸问王长安:“长安哥,你都二十三岁了,咋还不找对象?哦(我)哥二十二岁就娶了婆姨。长安哥,你还会离开咱刘家湾吗?你看哦(我)长得好看吗?”对于刘秀红的接连发问,王长安无言以对。那天打柴回来,王长安他们正要吃晚饭,刘队长突然来了,还没走进窑洞,他就笑着说:“长安,哦(我)来给你介绍对象哩,咱刘家湾最漂亮的女子,保你满意。”

原来,刘队长介绍的就是刘秀红,他说刘秀红和她爸妈都同意,希望王长安也能同意。王长安说自己配不上刘秀红,刘秀红是刘家湾最漂亮的女子,他自己却是个丑八怪。刘队长摆摆手说:“长安,你啥也不要说,就说同意还是不同意。”王长安没再说话,红着脸点了点头。就这样,王长安娶了刘家湾最漂亮的女子,他成了陕北人家的女婿。

1979年秋天,刘秀红生下一个白胖的男娃,取名王朝阳。那年秋天,在刘家湾插队的北京知青就剩下王长安一个人了,他的心里有多失落,别人无法想象,好在刘秀红贤惠又温柔,他岳父母待他比亲儿子还亲,王长安失落的心情慢慢也就好了起来。

1981年秋天,王长安被招工到县环卫所当了一名收费员,转成了非农户口,端上了公家饭碗。两年后,刘秀红也被招工到环卫所当了一名清扫工,也转成了非农户口,她享受了知青家属的待遇,王长安一家都吃上了国库粮。王朝阳十一岁那年,他的户口迁到了北京,落在了他爷爷奶奶的户口本上。也是那年,王朝阳去北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

退休后,王长安带着刘秀红回到了北京,和母亲一起生活。用王长安的话说,父亲身上他没有尽孝心,善良孝顺的刘秀红把双份的爱都弥补在了他母亲身上。

目前,王长安和刘秀红生活得很开心很快乐,他两口子和儿子儿媳住在一个小区里,他们的儿媳妇也像陕北女子一样淳朴善良,通情达理又孝顺,左邻右舍都说这婆媳俩就像亲娘俩,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经历是王长安一辈子也忘不掉的记忆,他说那段日子虽苦,可他在陕北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也得到了陕北乡亲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陕北老乡的善良和热情,会让他温暖感动一辈子的。  

作者:草根作家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期间娶了农村婆姨,他成了天下最幸福的男人
知青往事:两人说好一辈子在一起,他上了大学,她却留在了陕北
知青往事:她为了初恋一直没有结婚,四十年后,她如愿嫁给了初恋男友
知青往事:当年在陕北插队犯下不该犯的错误,现在麻烦找上门来了
知青往事:他两次放弃回城的机会,儿女事业有成,对妻子心有愧疚
留守知青的幸福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