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帮忙关照下

1969年的一天,粟裕将军在北京的居所中坐立难安。原来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位老妇人,长相酷似自己的母亲。

突然之间,粟裕将军就想到了自己的老母亲。因为粟裕将军在北京工作定居,而他的母亲因为生活环境的问题留在了南京。平时自己工作忙,很难有时间定期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年岁渐长,身体也是大不如前。自己无法在母亲膝下尽孝,所以每次看到街上的老妇人,心里都十分悲痛。

突然,粟裕想到了南京任职的战友——许世友将军。他给许世友去了个电话,拜托对方帮自己多多照看老母亲。

粟裕的这通电话让很多人怀疑真实性,因为据坊间传闻,粟裕和许世友在战争时期分歧很大,许世友曾经不服从粟裕的指挥。

真实历史中,两位将军真的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吗?面对粟裕的这个请求,许世友又会作何反应呢?

战斗发生分歧,谣传两人不和

粟裕将军和许世友将军,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们二人特点不同,粟裕心思缜密,许世友热血勇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中,两个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也正因为个性不同,两人也时常发生一些分歧。

1947年,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矛盾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由于连吃败战,所以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决定调集大批力量集中进行作战。于是,孟良崮战役发生了。

在孟良崮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兵力悬殊是很大的。蒋介石召集了40万人,而解放军只有20万人。为了对付我们的游击战术,蒋介石打算抱团进攻。他把国民党的王牌部队和普通部队整合在了一起,打造出一个固若金汤的队伍。

解放军的点对点攻击和游击战术的优势,被敌人完全压制住了。一时之间,我们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反击。针对无法突破的局面,我军领导人基本每天都要召开十几次作战会议。

好不容易,粟裕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左右回旋”。我军还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同的作战地点以试探的状态出现。等敌人发现我们之后,随即向左或向右回旋转移。这样,敌人的视线就会被我们扰乱。我们打乱了他们的节奏后,就可以瓦解他们的集中力量,然后再分点击破。

许世友领命后,带领第九纵队去阻击国民党主要力量。许世友发挥了自己一贯“不怕死、最敢冲”的狠劲儿,把国民党打得晕头转向。国民党的第七军和整编48师都被许世友成功阻击,半天未能前进一步。不过他这样的作战方式,也导致我军战士十分疲劳。

汤恩伯

还没有休整过来,许世友就接到了一通来自粟裕的电话。当时,国民党的汤恩伯率领部众作战。他们一改之前的目标地点,把战略方向换成了山东临沂的坦埠镇。我们怎么可能把坦埠拱手相让呢?

粟裕将军迅速给许世友将军打了个电话,他说:“调整作战计划,回防坦埠。”

许世友热血上头,当场就发火:“战士们刚打完硬仗,还没来得及休整就要调兵回防,我不执行命令。”

许世友相当冲动,完全不给粟裕解释的机会。后来,还是陈毅将军接过电话,给许世友分析了目前的战略局势。粟裕是上级,许世友是下级。由于在战场上公然抗命,所以许世友在孟良崮战役之后受到了中央的严重警告。

这还不算完,1948年济南战役,粟裕和许世友又一次发生分歧。他们的敌人是王耀武将军,可不是个好惹的人。粟裕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综合分析下来决定主攻西面。攻下来,就可以阻断国民党部队的后续补给。

但许世友却一意孤行,想要攻打东面。两人再一次把矛盾摆在了明面上。最后我军先攻打东面的敌军,然后再由东向西,支援西面部队攻城,济南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

关于两人不和的言论,从此开始流传。

母子终于相见,不得不再分离

以上这些事情,便是粟裕和许世友二人“不和”的前因了。在济南战役之后,粟裕将军继续在一线指挥作战。他与众多战友们一起,熬过了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在开国大典举行完毕以后,粟裕将军就显得有点心不在焉。毛主席看出了他的状态有问题,便亲自找他过去聊聊天。粟裕将军说:“自从参军以来,我回南京的次数一个手都能数过来。我老娘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现在局势稳定了下来,我就开始牵挂她了。”

游子在外漂泊,难免思念远方的亲人。毛主席告诉粟裕将军,该抽个时间回去看看了。毛主席发话之后,粟裕就开始了几天加班加点的生活。他把接下来一周的任务都凑到一起,紧锣密鼓地完成了。熬了三场大夜,一杯接一杯地泡浓茶。几天之后,粟裕兴高采烈地从北京踏上了回南京的火车。

越接近南京,粟裕的内心就越忐忑。粟裕开始不自觉地想象母子相见的场面。也许母亲会给他一耳光,骂他是个不回家的不孝子;也许母亲会轻轻抚摸他的脸,心疼地问他为什么憔悴了这么多;也许母亲会拿着扫帚挡在门口不让他进,根本不知道他是谁。粟裕脑补了很多画面,下车的时候他的腿都在打哆嗦。

出乎他意料的是,看到他回来,母亲表现得非常平静。母亲把他拉进屋,为他掸了掸身上的灰尘。而后母亲就扎进了厨房。过了一会儿,母亲为粟裕端出了一碗鸡蛋汤。当粟裕吃进去第一口之后,母亲的眼泪才止不住地流出来。

粟裕向母亲跪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而后他一边磕头,一边说自己不孝。母亲扶起他,对他说:“你没有错。娘虽然没读过书,但也不是不懂事的人。你做的是对国家对老百姓有用的事,娘为你骄傲。”

粟裕陪着母亲,过了一周平淡幸福的生活。到第四天的时候,粟裕告诉母亲,想把她带去北京一起生活。母亲不是不愿意,可就是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北京的生活环境。粟裕也理解母亲的担忧,所以粟裕独立一人离开南京。

母亲年纪大了,生活困难也越来越多。自己在北京,没有办法好好照顾母亲。粟裕很自责,作为儿子他太失职了。

一通电话求助,亲自照应老母亲

思来想去,粟裕给远在南京的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老伙计,最近好吗?我有个事儿,想找你帮忙。我的老母亲,在南京这地界儿生活。你在南京任职,我得麻烦你多帮我照看她。她年纪大了,我怕她有生活困难。”

许世友听了,完全没有二话:“既然开了这个口,你就放心!你娘就是我娘,我一定照顾好她。”

挂了电话之后,许世友马上联系了自己最信任的下属李文卿。李文卿是个能干的人,而且非常细心。听完许世友的嘱咐,李文卿着手联系管理局的人。

李文卿

第二天,李文卿就和管理局的干部一起去看了粟裕的母亲。老人家不愿意给组织上添麻烦,一直推说自己没有困难。不过李文卿还是观察了老人的生活环境,向管理局提出了细致的要求。

回去之后,许世友第一时间询问了粟裕母亲的情况。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之后,他又安排了很多对老人的生活补给。他还交代李文卿,要定期上门看看老人的生活情况。另外,也要时不时找人去陪陪老人家。

许世友公务繁忙,没办法时常亲自看望粟裕母亲。但一有空,他就会亲自登门看望。他一直把粟裕的嘱托放在心上,别人信任他,那他就不能辜负别人。

有时候粟裕会回南京,粟裕母亲也会提前把许世友邀请过去。她对儿子说:“多亏了世友,这些年一直照看着我。我没什么困难,就算有困难他都第一时间帮我解决了。”

粟裕没有多说,端起酒杯敬了许世友一杯。许世友理解粟裕的意思,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别多想。

粟裕的母亲平常会自己做些泡菜咸菜之类的东西,这是外面花钱也买不到的味道。每次做好以后,她都会送一份给李文卿,再委托他带一份给许世友。粟裕从北京来南京,会专程给许世友带北京的特产。同样地,许世友也会特地为粟裕准备南京本地美食。

这些举动,让那些二人不和的谣言不攻自破。两个人是同生共死的战友,一起从九死一生的战场上下来,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两个人之间的情意不用明说,这种深厚的感情,已经超越生死了。

心怀战友情意,更会将心比心

粟裕和许世友,在革命年代确实经常发生矛盾。但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也有同样坚韧的性格。一直以来,他们都把对彼此的情意放在心中。男子汉大丈夫,感情不会特别外露。但在心底,总会给兄弟留一块独特的位置。

许世友的女儿曾经回忆过父亲和粟裕的故事,她说:“粟裕伯伯是父亲特别敬重的人,父亲经常会给我们讲他们在战场上的故事。每当提到粟裕伯伯,父亲都会用特别崇敬的语气来描述他。后来我们家在南京安定下来,粟裕伯伯会提着特别多东西登门看望我们。有时跟父亲去北京,我们也一定会抽一天时间去粟裕伯伯家中。”

提到许世友帮粟裕照顾母亲的事情,许世友的女儿也给出了原因。“除了他们关系好之外,我父亲还想借着粟奶奶的事情来弥补遗憾。有时候他透过粟奶奶,会看到他的母亲。他常常跟我们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我自己的奶奶,我父亲一直是有许多愧疚的。”

将心比心,许世友特别理解粟裕那种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无奈,所以他愿意尽可能地帮助粟裕减轻他那份无奈和愧疚。同时,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弥补自己的遗憾。

也正因如此,许世友才拒绝签那份《火葬倡议书》。他不愿意火化母亲,也不愿意自己死后被火化。他说,百年以后,他要葬在母亲身边。“生前没有尽到的孝,死后总该尽尽了吧。”

粟裕将军和许世友将军,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这么珍视对彼此的那份情意。至于外人谣传的二人不和,许世友的女儿也给出了解释。

当年济南战役,虽然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战斗过程中,许世友将军受了重伤。他还没养好伤,就又想冲在最前面。粟裕把他安排在大后方,完全是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并不是许世友负气出走。这些革命英雄之间的感情,其实深厚到了我们想象不到的程度。

结语

对事不对人,一直是共产党工作当中的优良传统。比如粟裕和许世友,他们在工作中产生过很多矛盾。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信仰也是坚定的。之所以产生矛盾,是两个人的个性不同导致的。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工作方法上有分歧了,那想办法解决就是了。至于对方,还是自己的好战友。

虽然我们现在的工作,和革命年代先辈们的战场不可以相提并论,但有些道理我们还是能借鉴的。工作中与同事产生分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合理地沟通,想办法各取所长,能得到最优解就好了。对事不对人,可以让你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而那些有交情的朋友,彼此的感情不必多说。关键时刻能够两肋插刀,比什么都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帮忙关照一下
1969年,粟裕请许世友帮忙: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麻烦关照下
1969年,粟裕请许世友帮忙:老母亲在南京生活不便,麻烦关照一下
周总理来探望许世友,为何转身又离开?许世友:他总是替别人着想
1969年粟裕给许世友打电话: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麻烦关照一下
1985年,邓小平南巡时,为何在南京点名要见许世友?还带上茅台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