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37年,黄克功被判处死刑,执行前却突然被叫停,究竟所为何事?

1937年10月12日,延安。

公审大会现场静谧无声,一个身形高大的男人被绑着双手,在两名法警的押解下缓缓走向会场。作为一个曾经的革命功臣,他即将迎来生命的最后时刻。

图|公审大会

台下,各党政机关、部队战士、抗大师生都向台上投去既同情又痛恨的眼神。“黄克功,你还有什么话想说的?”现场依然保持安静,法官庄严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响彻整个会场。男人腰杆笔直,眼神中带着淡淡悲伤:“如果死刑必须执行,我希望能死在和敌人搏杀的战场上!我是个军人,马革裹尸是我最后的归宿。”

男人淡然地向台下望去,低沉的声音传遍整个会场:“给我一挺机关枪,由党的执法队监督。”他沉默了一会儿,低着头嗫嚅道:“如果不符合刑律就算了。”可这样的要求并没有赢得同情,在短暂休庭后,法官再次庄严地环视现场一周,用严肃的语气宣判黄克功执行死刑,并立即执行的公平判决。

得知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后,黄克功再次沉默。在众人的注视下,他再次挺直腰杆,如同一个枕戈待旦、浑身戎装的大将一般,阔步走向刑场。党政机关的法警从腰间拔出手枪,细致地检查弹夹中的子弹,缓缓比在黄克功的头上。

旁边乌泱泱的人群没有一丝杂音和议论,全部注视着刑场,仿佛在无声地给这位百战功臣做最后的送行。

得到法官的再次确认后,法警将子弹上膛时,人群中突然出现了骚动。只见一个小战士单手高举着一封信件,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从人群中挤到了刑场最前沿:

“信!毛主席来信!”

听到这话,黄克功的眼睛闪过一丝希冀,枪决被迫叫停。而一直保持安静的人群,像炸了锅一般议论纷纷起来。

图|毛主席

那么,这个即将被处以极刑的犯人做了什么?又为何惊动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在行刑前送来亲笔信呢?究竟所为何事?

向死而生,百战功臣

黄克功,1911年出生在江西南康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旧社会经历过压迫和跌宕后,黄克功从小便生起推翻腐朽、黑暗的旧社会的想法。1927年,正值共产党部队在南昌起义,得知党的执政理念后,黄克功毅然投身从军,想以一腔热血做出一番事业,那年他才16岁。

年纪尚小的黄克功没有被安排上战场,而是安排到毛主席身边担任通讯员。黄克功为人机敏,将毛主席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主席也十分器重这个小伙子,想好好培养他一番。

诚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毛主席的日夜熏陶下,黄克功的革命信仰和热情日益高涨。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文职工作,反倒无限憧憬前线的战场。

黄克功不止一次向组织和毛主席请求:“我要上战场同敌人战斗,建功立业,这才是大丈夫应有的气概和表现。”经过不厌其烦的申请,在黄克功旺盛的革命热情面前,毛主席也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危难时刻见忠诚。黄克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参加革命第三年,黄克功光荣加入工农红军,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和共产党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中,黄克功可谓是身经百战,井冈山会师、第五次反围剿、游击战、湘江战役……

在革命的斗争和考验中,黄克功向死而生,在四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又立下了奇功。经历了长征后,战功赫赫的黄克功成为了部队的中流砥柱。从班长、排长屡次晋升为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位。

年仅26岁,年纪轻轻的黄克功便任职团级干部。别看他年轻,他确实是一位资历丰富的“老革命”。在部队里提起黄克功,大家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都非常高。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1937年10月,这位年轻的将领却因为感情受挫,堕入“桃色风波”中,从一个爱国将领成为臭名昭著的罪人。

喋血延河

那天,黄克功的警卫员同往常一般,将首长的配枪拆开,打上机油进行保养。然而,警卫员在擦枪时,敏锐地发现原本整洁的枪膛有开枪的痕迹,留下的痕迹表明时间没过去多久。

这引起了警卫员的猜想,延安是革命根据地,属于安全的大后方,最近又没有战事,首长的枪为何有连发的痕迹?脑海中立刻想起首长今日的异常举止:今天刚过拂晓时,黄克功罕见地登上延河河畔的一处高山,久久朝着延河的方向凝视,似乎在沉思什么事情。

随后警卫员在整理内务时,在黄克功换下的军装上发现了斑斑血迹,仍有腥膻(shān)的味道,还是新鲜的!结合这些异常状态以及线索,警卫员的心里已然勾勒出了事件的大体轮廓。首长昨夜开枪伤了人,从他久久凝视延河的模样可以推断,案件地点就在延河河畔,而军装上的血迹足以证明,被黄克功射中的人受了枪伤。

事关重大,警卫员立刻向保卫部汇报自己的看法。保卫部的同志们一听,也发觉事态严重。虽然黄克功身居师团级高位,但保卫处还是决定将他找来谈话。

没过多久,身着一身笔挺军装的黄克功推开保卫处的大门。保卫处的同志立刻将他带进办公室,准备向他详细询问开枪缘由,以及衣服上的血迹等。

就在这时,保卫处又意外收到一个消息:昨天夜里,延安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刘茜一夜未归,校方在外出寻找时,在延河旁找到刘茜的尸体。发现刘茜时,她身上有两处枪伤,从尸体的情况推断,刘茜的死亡时间是昨天夜里,身中两枪后伤重不治,当场死亡。

得知这个消息后,保卫处的领导立马将怀疑的目光投向黄克功。因为这一切都很相符,而众所周知,黄克功之前和刘茜是情侣关系。

而后刘茜的室友更是直接提出,昨天夜里黄克功来到宿舍,将刘茜约出去。虽然知道他们最近关系闹得有些僵,但因为涉及到感情方面的问题,当时刘茜的室友没有太过在意。面对领导严厉的诘问,黄克功显得意识游离,淡淡地说:“没错,刘茜是我开枪击毙的。”

“老红军黄克功为情所困,杀死女学生”,这则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延安。在一片积极进步风潮的延安,发生这样的事件立马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等多位党、军高层领导都亲自过问此事。

事件的影响极差,对全党、全军的形象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罗瑞卿亲自向中央做了报告,要求将黄克功批捕入狱,进行审讯调查。可一个前途光明的将领,为何击毙年少的女学生呢?随着保安处同志的调查,真相在人们眼前缓缓被揭开。

从热恋到陌路

受害人叫刘茜,是来自山西定襄的一名女学生。1937年,国家积贫积弱,又值日寇狰狞,山河破碎之际。虽为女子之身,但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刘茜也有着忧国忧民的先进思想。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奋起抗日,从危难时刻拯救国家与民族”的热潮。为赴国难,刘茜积极响应党的抗日号召,决定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将来在部队和地方上为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党组织的护送下,刘茜和许多同样心怀热忱的青年们,通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穿越敌占区到达延安。到达延安后,刘茜如愿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十五队学习,而当时担任第十五队队长,负责教授这些学生的正是黄克功。

在这些青年的眼中,身经百战、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黄克功,他的形象无疑是高大伟岸的。在课后闲暇时间里,学生们常常缠着黄克功,让他讲讲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斗经历。

刘茜也不例外,闲暇时常写信给黄克功。两人经过短暂接触后,悄然摩擦燃起爱情的火花。一个是年少有为、前途无量的老红军;一个是忧国忧民、年轻美貌的先进青年。两人的恋爱,当时几乎被所有人看好。

图|刘茜和黄克功

可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刘茜觉得黄克功的爱太过沉重,以至于让她无法负担。后来,她发现两人之间的三观和对爱情的看法截然不同。身为女人,刘茜向往的爱情是两人精神之间的交融、陪伴与鼓励;而黄克功更多考虑的是现实问题。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黄克功就是“直男”、“大男子主义”。这也难怪,在部队中成天同铁与血打交道,说话难免直来直去,没有浪漫。而当时,因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军人的个人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许多长征期间的将领和干部光顾着带兵打仗,如今依旧孑然一身。

当时党组织规定,只要符合年满25周岁,党龄或者军龄超过八年,在军中或地方担任团级以上的干部,允许向组织打结婚报告。这项规定也被称为“二五八团”。

黄克功自然符合组织的条件,在抗大结识刘茜后不久,便萌生与刘茜结婚的想法。而刘茜却觉得结婚为时过早,感情还不够稳固,需要时间才能体现这份爱情的忠贞和坚韧。

在刘茜写给黄克功的信中,我们就能窥知一二。

“我希望这样的态度永远维系下去,将来的问题留待将来解决,你不要急着想结婚。”

“我希望我的爱人是精神上的爱我者。”

见刘茜并没有结婚的想法,黄克功虽然嘴上还会提起几句,却也没有再强求什么。而造成两人感情破裂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两人开始恋爱后不久,陕北公学成立。在抗日期间,为了培养更多的军政干部,刘茜所在的第15队的学员全部转入公学学习。可不久后,黄克功被调回抗大第六队担任队长。因为工作和学业的原因,两人的接触慢慢减少,关系难免变得疏远,这不禁让黄克功心里不平衡。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刘茜生性开朗,能歌善舞,与许多男同志的接触比较密切。关心则乱,再加上两人之间的关系本就有些疏远。黄克功怒火中烧,他曾多次要求刘茜与异性保持距离,最好是减少接触。这份畸形的掌控欲引起了刘茜的反感,她在信件中客气地向黄克功解释道:

“我和他们(指一同来延安的青年们)如同亲生兄妹一般,一同来到延安。但我们只是同学的情谊,并没有和其中一个产生什么'爱’。”

可陷入爱情的黄克功是盲目的,他不但没有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不听取刘茜的解释,反倒先入为主,认为刘茜不顾及他的感受。

从未有过感情经历的黄克功天真地认为,只要全心全意对一个人好,便能将其牢牢“捆”在自己身边。因此,他多次给刘茜送去钱和日用品,以此表明自己的心意。

可刘茜从没有收下过黄克功送来的东西,她表示:“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上,而是彼此之间意识的相互认同……希望你以后不要再那样了,你无形中做了降低朋友的行为。”刘茜自尊自爱的行为,却被黄克功误解为变相拒绝。

此后,黄克功为了“挽回刘茜的心”曾多次写信要求结婚,这也成为两人走向陌路的重要原因。在刘茜眼中,黄克功的死缠烂打、反复纠缠无疑是一种掉价行为,在多次拒绝黄克功无果后,不堪其扰的刘茜斟酌许久,还是选择向黄克功提出分手。

一生要强的黄克功认为“失恋是人生的耻辱”,两人分手不久后的一天夜里,黄克功前往刘茜的宿舍,希望能挽回这段感情,使它再次焕发生机;刘茜也想趁这个机会,将内心的想法告知黄克功,于是两人来到延河河畔。

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没说几句,黄克功再次向刘茜提出结婚的想法。见黄克功丝毫没有改变的趋势,刘茜感到失望和疲倦,当即表示:“我不可能和你结婚,这段感情也到此为止!”

这深深刺激了黄克功,很快就演变成激烈的争吵。被拒绝的黄克功恼羞成怒,暴怒之下从腰间掏出配枪,上膛后将枪口对准刘茜。在刘茜惊恐的眼神中,黄克功扣下扳机,“砰砰”两声枪响在延河的夜色中响起……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

“黄克功这个小鬼真是糊涂啊!连开两枪,就不是冲动犯罪!”在得知昔日的心腹这般做法后,毛主席不禁痛心疾首。得知事情原委后的那天夜里,主席的烟灰缸塞了个满满当当,而调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后,如何处置黄克功成了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黄克功居功自傲,以残忍手段杀害革命队伍中的同志,在全党、全军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给组织和部队抹黑,应当明正典刑,以正纲常!”

也有黄克功的战友们私下为他求情:“他(黄克功)是长征的老战士,是部队中的重要干部。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他能起到重要作用。与其处决,不如让他上战场戴罪立功!”

最终这场案件因涉及到党政干部和抗大以及部队,按照组织纪律,“黄克功案”交由人民进行公审。审判当天,延河河畔搭起了高台,黄克功被五花大绑押解上台。延安各党政机关、学校和周边群众纷纷参加。虽然现场人头攒动,可台下却鸦雀无声。

随着陕甘宁边区高等军事法院的法官、人民陪审员等入场后,审判长当众宣读关于“黄克功案”的过程和动机。各机关单位派出代表上台发表意见,再结合群众的意见进行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审判长向黄克功问道:“你都在哪些战斗中受过伤?”黄克功如数家珍地汇报曾经参加过的战斗。台下的人们望着他衬衣中的伤疤,一道一道的刀伤、枪伤连接在一起,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一身赫赫战功。

之后,按照流程,审判长让黄克功发表个人申诉。黄克功只将事件简要还原了一遍,在公众面前深刻检讨自己的错误,他低声说道:“她(刘茜)破坏婚姻,侮辱革命军人。”除此之外,黄克功没有一句为自己辩解和开脱的话。

随后,审判长在现场各机关、学校、部队、群众共万余人面前,一字一顿地宣判:“……现证据确凿,黄克功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除了审判长掷地有声的话语外,现场没有一丝声音。

黄克功听到审判结果后,如同一汪潭水。随即他向审判长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能扛着枪冲锋陷阵,作为一个军人堂堂正正战死沙场。在要求被拒后,黄克功低下头,随即又抬起头,冲着会场高呼道:

“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打倒国民党!”

三句口号喊罢,黄克功跟随行刑队缓缓走出会场。“信,毛主席的信!”这时,一个战士骑着快马赶来,穿过人群径直向高台奔去。审判长打开信封,细细看了一遍后招手将黄克功招呼回来。难不成事件还有转机?现场参会的人们心中不免有了这个念头。

黄克功的眼中流露出一丝希冀,在审判前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承认自己的罪行,并表示希望能战死在战场上。随后,审判长向大家宣读了毛主席的亲笔信件:

……黄克功过去的革命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于极刑,我是为之惋惜的……正因为他是一个党员、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得不这么办!正因为他不同于一个普通人,如为他赦免便无法教育党、无法教育红军、无法教育革命者……请在公审会上当着群众和黄克功,宣读我这封信件,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和体恤。

就“黄克功案件”,毛主席亲笔信件

紧接着,审判长的声音落下,黄克功脸上没有失望,他再次昂起头颅,再次高呼道:

“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打倒国民党!”

足足高喊了三遍后,黄克功再次走出会场。延河对岸,毛主席和张闻天不断朝着公审大会的方向望去,当看见黄克功被押解出会场后,主席深深叹了口气,似乎不愿看见黄克功被枪决的场景,背着手一言不发离开了……

经过这件事情后,革命红区的群众们对共产党、革命军队的纪律和风气又有了新认识。也只有信仰坚定、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令行禁止,屡战屡胜,在黑暗年代杀出重围;也只有这样的政党和领袖,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7年,毛主席爱将被判死刑,行刑前,一人骑马赶到:毛主席来信
37年,黄克功即将被枪决,毛主席送来亲笔信,要求审判长当众宣读
毛主席心腹爱将被押赴刑场,行刑前,一人赶到:信,毛主席来信
1937年,红军将领残忍杀害女学生,行刑之际一人赶到:毛主席来信
他被下令处决,许多人都为他求情,最后还是没能逃脱
延安时期震惊中共的两件大案,毛泽东:没有通融,罪犯必须枪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