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独秀临终前,放心不下小其29岁的妻子,对她提了两个特殊的请求
1953年2月,毛主席乘坐“洛阳”号军舰到安庆视察,在接见了当地市委书记傅大章后,毛主席忽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陈独秀是安庆人吧?”
“是的,陈独秀是我们安庆人,他的祖籍在怀宁县。”傅大章回答道。
随后,毛主席又主动问起了陈独秀家里还有什么人。
地方上对于陈独秀家人情况的掌握也并不全面,傅大章并不确定的回答说:陈独秀还有一个母亲,也有一个潘姓女子曾嫁给过他,但也没了具体下落。
“不过,陈独秀还有一个名叫陈松年的小儿子就在安庆窑厂做技师,但也家境困难,工资很难养活一大家子人,还不得已卖了北京的一所房子补贴家用。”傅大章继续说道。
听到陈独秀的儿子把北京的房子卖了,毛主席又立即问道这所房子是不是《新青年》的编辑部,陈独秀当年的旧居。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叹了一口气,关心地说道:“何必这样呢?又何必把房子卖了,陈独秀家人有困难,我们地方政府也是可以适当帮助的!”
之后在毛主席的特地关怀下,陈松年得到了安庆统战部的补助,每月都有一定的津贴,直到其于1990年去世。
事实上,傅大章的确对陈独秀家庭状况掌握得不多,他们一大家子都生活得很低调。
陈独秀的母亲是他的养母谢氏,已经在1939年病逝于四川省江津县,而其妻子潘玉珍也在1949年11月病逝于上海。
潘玉珍是陈独秀的第四任妻子,与他患难与共,还陪他渡过了最艰难的那几年。而她当时也过得很低调,这则与1942年陈独秀去世前留下的遗言有关。
一、从秀才到总书记
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10月,彼时的中国还处于慈禧太后的强权统治下,晚清帝国虽然风雨飘摇,但在“裱糊匠”的忠心维持下也还算得过且过,甚至从账面数据看还是一副中兴模样。
毕竟此时的帝国已经彻底清扫了太平天国,消除了一次乾坤颠覆的危险。
就在陈独秀出生的前一年,左宗棠率部收复和田,取得了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李鸿章麾下的北洋水师更是号称亚洲第一,两年后水师舰队还要去日本耀武扬威一番,以彰国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陈独秀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被其称作“白胡爹爹”的祖父严格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棍棒底下出高才,封建家长制下的长辈对于晚辈的教育往往是非打即骂,陈独秀因为幼年丧父, 他的教育就是被祖父陈章旭打骂而成的。
陈独秀从小就聪慧过人,也正是因为他有这种资质,所以受到了祖父的“重点照顾”。
陈章旭对他期望值相当高,经常是填鸭式地让他背诵四书五经,恨不得孙子能够速成,短时间内就精通八股,一夜之间就名扬天下。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越是期望大,越是打击深,陈独秀的祖父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责骂他长大后必然不成器,会是一个杀人放火的强盗,给家门带来不幸。
当然,这也只是老人家对于晚辈过于“盼其成才”说的狠话罢了。
但是陈独秀对于这种死记硬背作呆板的八股文章的教育十分的不屑,他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小时候多半也是叛逆的,在“白胡爹爹”的打骂教育下练就了一副软硬不吃的脾气。
不过,陈独秀始终是一个孝子,虽然对祖父的教育方式不感冒,但却听得进母亲的话。
母亲对他说:“爹爹也是为你好,你的父亲读了一辈子的书都没有考中举人,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你应该好好读书为父亲争一口气。”
不得不说陈独秀有大才,纵然不喜欢死板的读书,但在十七岁时却一下子考取了秀才,还是怀宁县的第一名,轰动了小小的县城。
陈独秀后来虽然未能继续考中举人,但在落榜后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扬子江形势论略》,使其文名传播,还被誉为“皖城名士”。
从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就能看出来,陈独秀是一个很有个性,也很与众不同、敢于打破常规的人。之后的陈独秀走上了用思想启蒙国民的革命之路,坚决与落后、腐朽的封建帝制决裂。
1901年,陈独秀东渡日本求学。在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到的当天,他便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还淋上煤油当场焚烧。
不仅如此,陈独秀还让同行的中国留学生也像他一样把辫子剪掉,这在当时是非常狂悖大胆的举动,也惊呆了众人。
但是陈独秀浑然不惧,他似乎已经预见了满清帝国的崩溃,慨然说道:“我发誓要同封建专制王朝彻底决裂,决不会再留任何的尾巴。”
二十四岁时,从日本回来的陈独秀在安庆北门的藏书楼发表了爱国演说,痛斥沙俄七条,维护祖国利益,呼吁为国家利益与沙俄死战。
早年的陈独秀可谓是一心为国,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爱国志士,又先后创办了《甲寅杂志》和《新青年》,尤其是《新青年》的创办,使得自己名满天下,而革命思想也随着传播华夏,影响了无数的革命先辈。
毛主席后来谈这本杂志时还这样说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当年我还在湖南的师范学校上学时就已经阅读了该刊,陈独秀和胡适等人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了我的榜样。”
对于陈独秀,毛主席则说:“我当年在北京大学时,他对我的影响或许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大。”
在那个英才辈出的时代,陈独秀无疑是搅动风云的人物,随着十月革命胜利的炮声,在国际共运的大环境下,陈独秀与李大钊这一对“南陈北李”最终相约建党,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篇章。
而陈独秀也成为了中共第一任的总书记,实现了从晚清秀才到共产党领袖的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不过,陈独秀虽然是党的缔造者,但其后来的命运却令人唏嘘,感情世界也是一波三折。在患难之时,他结识了其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女子潘兰珍。
二、结识潘兰珍
1930年之后,陈独秀的政治状况和个人状况都已经不太好了。
自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他的大儿子陈延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一年后,二儿子陈乔年也牺牲在大哥英勇就义的龙华枫林桥畔。
除此之外,陈独秀的女儿陈玉莹因为悲伤过度而病死在医院,他的孙子,陈乔年不满周岁的儿子小红五也不幸夭折。
短短一年的时间,陈独秀失去了四个至亲至爱的家人,这样的打击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纵使陈独秀再坚强,也陷入到无止尽的悲痛中。
但是,噩运却并没有就此结束,陈乔年的妻子史静仪在丈夫牺牲后生下了一名遗腹女,但这个女儿却因为史静仪被组织选去苏联留学而送给了别人抚养,从此也再也没了音讯。
在政治上,陈独秀因错被开除了党籍,之后还遭到国民党的悬赏、通缉,可谓是山穷水尽,前途茫然。在这个人生至暗时刻,陈独秀与潘兰珍相识了。
从本质上来说,二人是两个世界的人,陈独秀终究仍然是名满天下的革命者,又引领了一代人的思想启蒙,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群体的代表之一。
而潘兰珍只是一个出生于贫寒家庭的女工,当时也才二十出头的年纪,与陈独秀有着近三十岁的年龄差距。
1930年,被国民党悬赏三万大洋通缉的陈独秀隐居在上海熙德华路的一座石门库楼房。
当时的陈独秀为了躲避通缉而隐姓埋名,终日以写作为生,常常都是深居简出,尽量不抛头露面,潘兰珍也住在这个地方。
潘兰珍于1908年出生在江苏南通,家境十分贫寒,四岁时跟随父亲逃荒到了上海。
到上海后,潘兰珍的父母也只能靠出卖苦力赚取一点生活费来养家糊口,日子仍然是过得非常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尤其是在旧社会更是如此,懂事的潘兰珍在十三岁时就到工厂做工,成为了上海浦东英美烟草公司的一名童工,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一个女孩子在那样的世道生存是非常不容易的,潘兰珍因为长得还算不错,很快就在厂里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盯上了。十七岁时潘兰珍被一个工头看上,为了摆脱恶魔,她不得不换了一家工厂做工。
陈独秀在上海躲避通缉时自称为“李先生”,因为住在一起,也经常和潘兰珍见面,时间一长,二人也熟悉了起来。
在潘兰珍看来,这个“李先生”虽然年龄比较大,但十分的有学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长辈,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很有见解,令没有多少文化的潘兰珍十分敬仰。
而孤身一人的陈独秀很不擅长打理自己的生活,潘兰珍便常常帮他洗衣服、买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那段艰难时期,陈独秀的内心的孤独和彷徨的,常常有四顾茫然之感,导致其夜不能寐,在夜晚出去散步,遇到下夜班回来的潘兰珍,两人再一同回家,这让潘兰珍很有安全感。
久而久之,陈独秀与潘兰珍产生了微妙的情感,潘兰珍深深爱上了这个大他二十九岁的男人,陈独秀也喜欢上了这个对自己照顾周到的女孩。
在之后一段时间里,潘兰珍每天都主动帮陈独秀做家务,而陈独秀则教潘兰珍识字,帮她写信,使得目不识丁的潘兰珍最终学会了识字,可以读书看报。
而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成为了相依为命的伴侣。
不过,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以及当时残酷的政治环境,陈独秀并没有对妻子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选择了隐瞒。
三、陈独秀再次被捕
在生活中,潘兰珍一直称陈独秀为李老先生,总是精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但从来不会主动去打听丈夫的过往。
如果不是因为陈独秀再一次被捕,她恐怕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男人竟然是这样一位大人物。
1932年10月,因为谢立功、费侠二人的出卖,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之后被关到了南京的老虎桥模范监狱。
陈独秀被捕后,国民党人弹冠相庆,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抓到共产党的领袖级人物了,因此各大报纸争相报道这一“喜讯”,并且将陈独秀的照片登在报纸上,还写上“匪首陈独秀”几个大字。
陈独秀被捕时,潘兰珍正在娘家,看到报纸后大吃一惊喊道:“啊,这不是我家的李老先生吗?”
陈独秀的名字早年间传遍全国,即使是没读过什么书的潘兰珍也听说过他的不少事迹,知道他在工人和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潘兰珍又惊又喜,这样一个大人物竟然是与自己同床共枕的爱人,这也令她十分骄傲。
在上海时,陈独秀被关在提篮桥监狱,潘兰珍每天都给他送饭,这让身陷囹圄的陈独秀十分感动,认为这个女子没有在自己落难时离他而去。
但当时的国民党对陈独秀进行了私德上的玷污,拿他与潘兰珍说事,认为陈独秀文章做得好又如何?
这件事情还惊动了陈独秀的表弟。他特意去监狱看望陈独秀,善意地提醒他要注意一些影响,但是陈独秀却郑重地说潘女士是他的夫人,是他深爱的伴侣。
由于担心被营救,蒋介石命令将陈独秀转移到南京老虎桥监狱关押,得知消息后的潘兰珍还果断辞去工作,跑到南京。
陈独秀这时候却有些为难了,他劝潘兰珍回到上海去,认为自己既然被抓,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是很难说会被关多久,甚至被枪毙都有可能。
但潘兰珍却毅然决然,铁了心要一直陪伴他,这种忠贞的感情令落难的陈独秀大为感动,最终也只好由着她了。
前面提到,陈独秀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对于死亡也浑然不惧,在被押往南京的路上,还能酣然大睡,一时也是被传为佳话。
在南京的监狱里,陈独秀毕竟是身份特殊,还是受到了优待,潘兰珍也可以十分方便地出入监狱照料他,有时候也会留宿。
1933年4月,陈独秀被国民政府用“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的罪名判处了十三年有期徒刑。
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中共与社会名流的共同推动下,南京政府释放了一批政治犯,陈独秀在1937年8月被提前释放,结束了长达五年的牢狱生涯。
四、临终时的叮嘱
被关押在监狱时,陈独秀反而过上了“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他在监狱里搞起音韵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还在牢房布置了专门的书架,堆满了经史子集,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
而许多知名人士都到监狱去拜访他,其中也不乏国民党的达官显贵。比如胡适就先后好几次专门从北平来南京,给他送吃食与书籍。
在陈独秀坐牢的五年里,潘兰珍始终的默默相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他,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现实考验,晚年的陈独秀能够得到这样一段真挚的爱情,也算是其坎坷生涯中值得慰藉的一件事了。
出狱后的第二个月,陈独秀就与潘兰珍在武昌的一个成衣店向世人郑重宣布二人正式结为夫妻,给了这个与其患难与共的女子一个交待。
陈独秀恢复自由后,蒋介石还痴心妄想地派了许多人去拉拢他,想让他为国民党效力。
——先是给“劳动部长”的高官职位,又是要提供十万元的经费和五个国民参政会委员的名额,但陈独秀却对此嗤之以鼻,坚决不受。
蒋介石残害了他的两个儿子,双方是不共戴天之仇,陈独秀又怎么可能会向蒋氏低头,吃这嗟来之食呢?更何况,蒋介石的目的还是让他做反共的打手,这更加不可能。
1942年,晚年的陈独秀日子十分窘迫,但他还是谢绝了所有人的资助,就连周总理资助的100块银元也坚决不接受。
5月27日,陈独秀已经是弥留之际,虽然自己的人生再无挂念了,但他对尚还年轻的妻子却有些放心不下。
在临终前,他指着妻子潘兰珍讲:“她还年轻轻,之瑜(何之瑜)帮她找一个工作,莫拿我卖钱。遇到合适的,再找一个人,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自立。我在南京狱中,友人赠送的五只古瓷碗,连同一部分稿费留给她。”
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不仅将一些财物交给了妻子,还特意留下了两个特殊请求:第一,要学会独立自主,不要消费自己;第二,可以选择改嫁,不会加以阻拦。
听完这两个建议后,潘兰珍已然是泣不成声,她紧紧地握着丈夫的手,充满了悲痛和不舍。陈独秀去世后,当地报纸刊登了这则消息:“一代人杰孑然长逝,陈独秀于前晚逝世,享年64岁。”
在陈独秀离开后,潘兰珍终日以泪洗面,忍着巨大的悲痛为陈独秀办了后事,她的往后岁月也如同陈独秀叮嘱的那样离开了陈家独立自主的生活。
当时潘兰珍带着陈独秀的一些遗物离开江津,前往重庆谋生。
她在重庆的一家农场找到了工作,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后来嫁给了一名国民党的下级军官,可以看出她确实按照陈独秀遗言当中的那样在执行。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兰珍回到了上海,在浦东的一所学校找到了给人烧火做饭的工作维持生计。1949年11月,因为身患子宫癌而不幸去世,走完了这艰难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2年,53岁的陈独秀第五次入狱!爱因斯坦都为他求情
陈独秀63岁病逝,临终前嘱咐妻子: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陈独秀晚年穷困潦倒揭不开锅,临终前叮嘱潘兰珍:不可动那2万元
1942年陈独秀病重,临终前给妻子潘兰珍留下一句遗言:可从速改嫁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向妻子交代: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晚年陈独秀与穷工人潘兰珍的旷世恋情,贫贱之交不离不弃温暖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