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谷人必看的一篇文章


阳谷,今之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地处黄河中下游北部,南北32公里,东西39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现辖1233个办事处,100万亩耕地,总人口78万人

阳谷,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文化符号之一,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



(阳谷金水湖)鸟瞰图

源于中华文化的祖地 穷桑

阳谷名的由来,是中华文明源头古国穷桑的东夷地“旸谷”演变而来的,阳谷的谷字,既是河谷之谷又是五谷之穀,河台地叫眉田又曰谷,谷地作物谓穀,谷是穀的宗源本字。旸谷,穷桑国的日出之地,文化传承至谷国又演变传承至阳谷。旸暘各本作阳,阳是文化演变的旸。

“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阳谷是伏羲教民种五穀之地”等传说诠释着人文历史的久远。伏羲,史家尊崇为人文初祖,早于黄帝时代,是世界人文记忆里最早的智者和部族领袖。相传伏羲教民种五谷、结渔网、作八卦。“阳谷北境”的伏羲之城,原址在茌平县南部教场铺附近“龙山文化古城址群中的一处,今之阳谷北部的宓城村属于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穷桑古国地域基本就是鲁西地区,穷桑的文化含义是桑梓国邦,天壤无穷。聊城市大部及鲁西地区的龙山等文化遗址,基本属于穷桑时代以及夏代早期中心都邑的遗存。《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 “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濮阳)”等上古传说时代的大事记就是发生在这里。中心都邑就是古阿邑又叫柯邑,今之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地下龙山文化小城),“城中”犹存古阿井一口,是正宗阿胶产地,并且还是古东阿县城旧址(地上大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居轩辕之丘”(涿鹿,古为逐鹿之意,争夺王权;阿,古阿邑;轩辕丘应为黄帝出生地寿丘,均在鲁西。)冠县的桑阿镇,名源于唐代,就是穷桑之阿含义的文化延续。

穷桑地还有桃丘,是人文始祖黄帝真正的故里“寿丘”,寿字由桃演变而来,上古时代桃代表寿,出现寿字后也读桃音,至今仍有寿字旁的桃音字如涛等。曲阜的寿丘是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阳谷的文化祖地 旸谷

旸谷,在穷桑都城古阿邑的正东方二十公里处的鱼山、阳谷山之间区域,这里就是《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之地。鱼山,就是嵎夷之嵎的讹传;夷,平地。旸谷又叫汤(yang)谷,汤汤(shang)之谷是古阿邑处观看春分日出之地,日出旸谷天下“明”,就是春分节气昼夜分明、时间均等。阳谷古八景之首的“谷山春晓”,真实内涵就是春分之晓。鱼山上的古祭坛就是上古帝王的祭日场所,也是天坛文化的祖地。“黄帝命羲和占日”;尧帝命羲仲宅嵎夷观日出定四时、编著黄帝历等文明首创就诞生在这里;同样也是“二十四节气是在阳谷制订的”古老传说的还原地。

   谷国

明代《阳谷县志》序载:“今之邑(县)古诸侯国也。国必有史,邑可无志乎?(张恂序吴铠书)”;“谷邑为方圆百里古诸侯国也”。谷国大约始封于夏代,是旸谷和穀文化的主脉,也是阳谷的文化脉源。

   谷国旧址就是谷(穀)城,今之平阴县东阿镇,在鱼山东南七里。谷城东北部有出文石之山曰谷山或者谷(穀)城山。阳谷有个古老传说“王子斗宝”的故事,就是讲述的谷国时代的一次“世博会”。

谷国贵族很早就被迁移到了湖北方向,另建谷国,最终于公元前705年(周桓公七年)被楚国吞并,湖北谷城县的古文化就是谷国溯源。

   原始谷国旧址谷城,在春秋时期被齐王封给“天下第一相”管仲为食邑;秦代设置谷城县;汉代张良的老师黄石公隐居于谷城东北的谷城山,后谷山改为黄山。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东阿县治所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由此改为东阿(今东阿镇)“阿”文化随着东阿县治所迁移占据了谷地,而旸谷、穀文化又演变为陽穀后西迁,两者换了位。

   东夷

夏代后羿夺权称王,封夷国置于今青岛北部,形成“东表之地曰嵎夷”的二次东夷概念,以至于东部的原始方国或封国均冠以夷,如莱夷、淮夷等。商周及以后各朝帝王逐渐入主中原,国家疆域不断扩大,华夏文化广播外围荒蛮地区,穷桑中原文化逐步外移。国邦有界,文化无疆,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荒蛮,才有了今天中华文化广阔的覆盖面。

随着国邦疆域的扩大,嵎夷旸谷文化符号第三次定位到了辽西,形成禺銕(铁)崵谷。再后来的嵎夷旸谷定位到了朝韩地区甚至日本。“日本”的本意就是日出之地,就是中华旸谷文化东推到了极致的缘故,平壤、汉城、东京都属华夏文化圈。嵎夷旸谷还有日照说、淮北说、天水说、福建仙游县旸谷村说等等,原本的穷桑东部的平原地和日出之谷,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的“东夷文化”乱象,现在甚至有把涵盖中国之“中”理念的穷桑地区也裹挟进了所谓的“东夷”范畴里了。其实,东夷只是个泛称,相当于村庄“家东”平地的意思,“穷桑”大了,东夷就远了。周代以后,东夷概念指向了更远甚至成为了蔑称,原本的平原之“夷”逐渐被平字所替代,如阳平、东平、茌平、博平等等。

阳谷邑

古籍出现“阳谷”二字在《左传》,记述了几次诸侯会盟,传称阳谷邑。阳谷邑在东平湖东岸,今之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阳谷店),考古界定为商周邑城遗址。阳谷属于谷国范畴,谷国就是穀邑,不排除是谷国的另一个城邑的可能,又因为这里是在谷城、谷山南部,又有“谷山之阳曰阳谷”的说法。今阳谷城南的“会盟台”,就是阳谷邑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之所的文化移接景观,被录入阳谷古八景之一:盟台遗响。

人文天下第一山 谷山

谷山,本来是旸谷符号的地标记载叫阳(旸)谷山,由于谷国时代形成穀文化,又在谷城东北定位了个穀城山。穀城山由于黄石公被改为黄山后,穀城东门外的少岱山又被称之为谷山。少岱山也是最早的泰山,在周代才将泰山名称转移取代了太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谷山(少岱山、小泰山)题写了第一山碑,是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研究分析认为,崇拜谷山应该有多重内涵:

1. 敬伏羲。首先应该是对教民种五谷的人文初祖伏羲的敬仰之文化情结,“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的记载,就是对人文初祖的觐拜

2. 穷桑文化内涵 即“创世在东方”之地标,文明从这里开始;

3. “黄帝历”天下先。春分日,日值之而出,观日出定四时,黄帝历的始创地。

4. 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黄帝史官,造字鼻祖,今东阿县有仓颉墓。

5. 敬管仲。这里是齐相管仲的采邑,他最著名的政治观点就是“尊王攘夷”,被史家尊为“春秋第一相”。

6.敬黄石公、张良。这里是世人缅怀汉朝“首相”张良以及为大汉朝的建立做出特殊贡献的仙人黄石公的纪念地

 第一山碑现存于泰山岱庙。


阳谷置县、治所迁移、文化移接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阳谷“县”,现代的县文史资料称县城在景阳岗西部的张八及叠路桥村附近,志载“水没城阳谷”。宋开宝六年(公元973),黄水淹没阳谷县城,志迁上巡镇(张秋镇西城坡);于1006年(宋景德三年)迁孟店,即今阳谷。

阳谷城再迁,仍然传承着谷文化的主脉并文化移接到新址,所以今天的阳谷窖藏着穷桑谷文化。在今阳谷县,宓城、无影地、古柳树的故事、谷山、黄山、王子斗宝的故事即“紫坑洼里七十二眼井”、会盟台、西汉庄、第一山碑、古阿井为炎帝所凿的传说等,几乎传承和移接了所有的远古穷桑地文化。

阳谷城明代扩为广12里,成为“三里之城”,这个规格是远古都城的标准,意指穷桑之都或谷国都邑。紫石街名被神话为“天降紫石”,其实这是晋王嘉《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中的紫实,暗喻穷桑文化。古柳树的神话传说不为信,或许是鱼山之上的柳舒城文化移接,本在阿邑东40里,移至阳谷城东35里。古阿邑处的“东阿县”东迁后,旧址不远处又建起阿城镇,在阿城镇又设卫星村---小城和皋门,隐喻了这里曾经的远古文明。皋门,古代皇都第五门(马湾);而小城,恰恰是那个远古都城的隐喻,因为秦柯邑筑大城4*4华里,覆盖了原来的小城3*3华里(考古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所以为小城。

阳谷传承着谷文化,从亘古伏羲那里走来,没有比谷文化再早的文化了,谷惠人文与天齐。谷山,人文天下第一山,诠释的是华夏文明的起点,也是光芒四射的汉文化的一盏灯塔。深厚的文化伴随着阳谷治所的迁移而被世代阳谷人传承下来,从宋代以来重新塑造的一系列“谷文化景点”上不难看出,古人浓浓的文化情结尽显其中,且深情、自豪。中华五千年谷文化就这样被曲线拯救传承下来,祖馨谷文化在阳谷扎下了根。这就是阳谷,拥有灿烂的、齐天文化内涵的阳谷,文化情结解不开的阳谷,研究中华上古史很值得研读的阳谷。                                      

本文摘选自修改版的《人文天下第一山》

作者 张长城  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

(图片提供:阳谷县艺术摄影学会)

聊城日报刊登题名为:穀惠人文与天齐

阳谷鸟瞰图                                   




微信ID:yangguzx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以解开的文化情结之阳谷篇
【当代诗词】温馨家园||阳谷八景观
湖北谷城:神农种植五谷之地
根据《中山经》,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都活动于伊河洛流域
管仲“城小谷”三归台之谜
戊戌(2018)年伏羲公祭在聊城举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