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伯温为何不愿出任宰相,朱元璋不愿皇权遭相权掣肘
一样说不出口的暗恋2019-09-28 15:13
元朝末年,朝廷残暴无能,以至于天下民不聊生,最终因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此后经过一番龙争虎斗,凤阳人朱元璋重新统一天下,建立了明朝。
在朱元璋创业奋起的道路上,有个人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便是被朱元璋多次称赞为
“吾之子房”的刘基。刘基,字伯温,在明清时期的市井戏曲中被描绘为诸葛孔明转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正是因为刘伯温的卓越贡献,朱元璋开朝之后曾两度希望他来担任宰相。
大图模式
明朝创立后不久,朱元璋与右丞相李善长频频发生冲突,经常意见向左。李善长是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的右丞相,因此朱元璋找来刘伯温,与其商议撤销其宰相的职务。只是刘伯温却为李善长说好话,表示他能够调和诸将之间的矛盾,是宰相的合适人选。
当时李善长与刘伯温长期争斗,因此他的这番话让朱元璋颇为惊异。后来朱元璋多次表达了对李善长的不满,迫使其辞官返乡之后,又一次找来刘伯温商议宰相的人选。当时朱元璋举荐了与刘伯温交情甚笃的杨宪,却被刘伯温以缺乏气度劝阻。之后朱元璋又先后提及汪广洋和胡惟庸,均遭到刘伯温的否决。最后朱元璋开诚布公的认为刘伯温可以胜任宰相之职,还是被其推诿,称自己性格不好、嫉恶如仇,并不适合当此大任。
大图模式
朱元璋两次与刘伯温商议宰相之事,刘伯温都不愿意担任宰相。不仅如此,他还连续否决了皇帝所推选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这其中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其实这两次的情形是有所不同的。开朝之初,朱元璋虽然极力希望裁撤李善长的宰相职务,但更多的具有试探刘伯温的心思在里面。当时刘伯温和李善长冲突不断,多疑的朱元璋很有可能是以此试探他的想法,据此判断刘伯温的人品。如若刘伯温赞同裁撤李善长,恐有党争之嫌。更何况即便朱元璋任命刘伯温担任宰相,在李善长势力遍布的朝廷里,嫉恶如仇的刘伯温也吃不开啊。
大图模式
至于第二次的时候,刘伯温不仅接连否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数位人选,并且没有推举一位自己心中的人选,很可能是此时的刘伯温在李善长被迫罢相之后,已经察觉出皇帝对待宰相的态度了。
宰相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秦国秦武王时期,后经秦始皇将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自此以后,宰相作为辅助皇帝的职位,一方面协助皇权拱卫和维系中央朝廷,另一方面又频频爆发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到了明朝时期,中央专制集权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皇帝的权威愈发威严,朱元璋也越来越不能容忍存在一个威胁自身皇权的臣子。
大图模式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虽然分别担任了左丞和右丞的职务,却相继因种种理由被朱元璋下令处死了。可见在多疑、专制的朱元璋时期,担任宰相之人最容易招致皇帝的忌惮。中国进入明朝之后,也开始步入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彻底废除宰相制度,谋划十余年诛杀四万人,朱元璋心思有多深沉
如愿当上左丞相却得罪所有不该惹的人,皇帝不杀他才是脑袋坏了
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一)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没有宰相制,相权之下,给皇权栓了一条铁链
“胡惟庸案”为什么要诛连三万人?朱元璋冷冷地说了10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