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渝缠丝拳段位制教材(续九)

  第四章 巴渝缠丝拳中级段位拳法 

  第一节 巴渝缠丝拳四段拳法

  (巴渝缠丝拳四段拳法文本描述及配图内容略)

缠丝大练步问津诀:

请手回环导气沉,海底捞沙拨浪浑。良庖解牛顺隙运,

狮子摇铃久闻声。缠臂宰手劲势整,反转辘轳巧动根。

顺手牵羊助推势,袖底挥鞭臂力喷。霸王脱盔双翻捶,

开门缉盗缠臂吞。野马闯槽双兜手,奇门抱元后劲生。

渊龙奋角翻头去,盘旋开弓弩奔心。退步跨虎消化式,

醒狮扬头斜抛砧。玉龙含珠拐步抱,盘旋折枝肘双伸。

鸳鸯缠绵行之字,惊上取下勿分明。撩掌倒肘前后势,

缠手边风在耳门。翻云覆雨小擒打,抓胸回旋挪步吞。

钝镰割草对称劲,牛角挑心动腰身。金山战鼓双擂捶,

夜叉巡徊在乳根。精卫填海抱山运,吕祖守座神意真。

扣步云手反推磨,十字起手炮捶跟。长信弓蹲顶点明,

雷神撞钟三界惊。叶底偷桃削掌退,反臂惊面忽风生。

单风贯耳边步绕,缠头剪根须精神。连空引头侧钻去,

滚肘贯掌急步跟。神龙回首攻防意,抱元守一势混沌。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巴渝缠丝拳四段拳法教学参考视频)

  说明:此拳注重走步练气,运手启蒙,为练缠丝拳法之首层功夫。门外之人由此以登缠门津岸,功家多称为“问津”。俗语云:“缠丝无步被人跌”,极言其要,故民间亦称之为练步拳。行拳时须灌注沉坠劲于脚底,敷布缠丝劲于臂膊肌肤。诀曰:“打拳容易走步难,旋身侧进弧步窜。心虚神活审机势,意到步到任封展。螺旋缠丝牵不尽,运手从腰肩臂转。如蚕吐丝绷茧厚,风云漫舞势浑然。”

缠打心法(选读):

  若要拳法通,须知任督冲,带脉亦当练,旋转在其中,冲脉讲猛势,闪击归其功。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附:《张三丰与合川铜梁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合川区铜梁洞就是因张三丰曾经在此修炼而闻名于世。

  铜梁洞位于合川区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海拔444.3米的合川城区第一高峰--铜梁山上,铜梁山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据古《合州志》和《合川县志》记载,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在铜梁山上修炼。由于其修炼之地是一处山洞,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

  继宋而后,外夷时主神器,国祚数易。虽至明而还汉姓,亦奸宦不宁,道统因以日衰焉 。然道心不禁,卫道之风亦由之盛起,道家武学由是而衍生骤长 。至元季,全真长春子开龙门一派,兼修丹道养生及功家武技,并深蒙元帝成吉思汗之赏佩,钦设长春宫奉之。长春师兄马丹阳六传而至张三丰已是明初。三丰游历甚广,陕西终南山、金台观、蜀中的青羊宫、云贵的平越、吴越的南京城、合州二仙台、安徽的鹤鸣山、辽东的懿州等俱有其踪迹。三丰曾慕名专访抗元吉地合川钓鱼城古战场,并于其近左周敦颐布道圣地铜梁洞二仙观潜修多年,师从濂溪再传弟子火龙真人学习了富含太极阴阳至理的通背拳、火龙拳等技艺,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宋室南渡,赵氏子孙及其臣仆多逃往合州。明万历《合州志·山川》载:“山即赵伯宜只别业,有宿云崖、方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古斋、灵观、三清楼。”山上崖壁留有周祜(鲁国公赵宪仲之弟)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赵彦情淳熙二年(1175年)、沈汝一淳熙十一年(1185年)摩崖题刻诗文。

  铜梁洞附近有二仙台(现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成化九年(1473年),知州谭升序其盛况:“崖复以楼,石洞四,前刻神像,左凿门,后通山洞,石床各一,鼎炉支石备在,道士谓闾丘炼丹处也。”明隆庆五年( 1571年),二仙台灵观、三清楼毁于兵火;万历七年(1579年)州人李存瑞重建,明末复毁于兵火,只留下张三丰的书法石刻数处。

  入清以后,清朝统治者因不满张三丰在世时反对异族统治,致使二仙台荒废二百余年。张三丰祖师留下的墨宝不多,因此能见到其真迹的少之又少。而在合川区南津街街道铜梁洞的一处山崖石壁上,至今还留存着几幅张三丰的书法石刻。这处石刻位于合川铜梁洞二仙观旁一处山崖石壁上,记者近日与合川区文管所文博副研究馆员黄理一道前往铜梁洞进行了近距离的踏看。

  据黄理多方考证,这确实是张三丰的一幅书法石刻作品,有人说是张三丰的道家的“道符体”龙行大草书法,他认为更应该是三丰祖师记述了火龙道长亲授传世神功通背缠拳螺旋缠绕、化拿粘连的恢宏霸气。但不管是“龙行大草”书法,还是“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缠丝神韵,这对于研究道家书法文化和武术健身艺术,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因为用龙行大草描绘缠丝绝技并不矛盾,实则一也。在这处石刻上,一共保留有张三丰的书法作品四幅,其中三幅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包括刘长卿的《赠别严士元》诗、王维的《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还有一首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月夜舟中》。

  迨至民国初年,万县道人谭遁九来合川布道,募捐重修二仙台,民国10年9月竣工,邑人莫致中作《创修铜梁洞二仙观记》。民国14年(1925年),前清县丞邑人徐晴辉题刻游铜梁洞诗云:“归来何处可探幽?南有一峰天外浮。两大乾坤收洞里,千重山水绕楼头。石题诗句留仙迹,屐破苔痕访旧游。羽容攀谭风月好,浑忘世变几经秋。”

  近年回合川云门开武馆的陈刚拳师,武术六段,跟从荣昌钱鼎文先生习练缠丝拳械多年,是合川地区修炼缠丝拳艺的杰出人物。曾经在深圳精武馆、永川职业学校等武术培训机构担任搏击教练,弟子分布国内多个省区,颇多功夫高明之士。陈刚馆长同时兼任全球武术健身连锁机构“缠丝拳会馆”总部副总教练,遵照老大近期再度强调要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的指示,立志将祖师爷留传下来的内家功夫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弘扬民族优秀健身文化艺术做出贡献,为“健康中国”的宏伟事业挥洒青春和汗水。

  此外,二仙观附近的山崖上,还保存着宋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还有摩刻于木板上的何绍基、康有为、翁同龢、刘石庵等人书法,散见于农家之门壁。合川铜梁洞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揽胜的好去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川二仙观
祖国风光(227)合川 二仙观 铜梁洞石刻
【合川掌故】铜梁洞:张三丰修炼过的地方
武术段位:咏春拳四段 手法、腿法、身法和套路教学,权威教材
中国象形拳法大观 七星螳螂拳之蹦步武术健身 教学
武术段位制考评员考试(八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