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每个“磨娘精”心里都藏着一个秘密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一场”。

一位家长跟我诉苦,她说,4岁的儿子异常的粘她,每天一回家,她走到哪儿子跟到哪,甚至连上厕所也跟。

为什么儿子跟着别人的时候,是天使宝宝,

跟着我就根本不像人类的孩子?

吃饭时候,非要她喂饭,别人喂他,就喊“不要”。

有时候以为抽个身,去做点自己的事情,小家伙一发现她不在,就立即大哭。

她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脾气变得这么倔,只要不顺着他意,就各种闹腾。

婆婆还抱怨她说:“你一回来,孩子就不乖”,你不在家,孩子跟着我们一点都不闹。

这样的瞬间有无数次,我对他发过脾气,实在生气的时候,还打过他的屁股。可是吼完、打完之后,又是无尽的愧疚:

他还这么小,哪里懂得什么体谅?

曾经,我也无比自责:是不是我的养育方式有问题?

是不是我对他的爱与关注不够多,让他对我如此依恋?

他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这将来会不会影响性格?

困惑了许久,我也去问了很多妈妈。

原来,家有“磨娘精”的妈妈真的很多。

也有很多妈妈,采取的是像我一样压制的方式,先克制情绪安抚,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顿。

但是我知道,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最终让我释怀的,是一位做老师的朋友的劝解,她说:

宝宝跟你黏,是因为只有跟你在一起时,她才是无所顾忌的!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时间,真的没有几年。

换个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妈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在妈妈面前,他们可以肆无忌惮。

每个“磨娘精”的背后,其实都是住着一个“希望在妈妈这里我很重要”的小秘密。

01

“磨娘精”是孩子对妈妈信任的表现

曾在网上看到一网友分享的故事。

有次,她在外地出差刚回来,在家里那几天,发现女儿表现得异常急躁不安。

每晚哄女儿睡觉的时,女儿都会哭闹一阵。很频繁,甚至还越哭越凶。

本来上班就累,想着在家能好好休息,结果,孩子却不省心。

几天过后,她失去耐心,孩子一哭闹,她就朝着孩子大吼道:“你这孩子是怎么了,是不是故意来气妈妈”。

女儿看到妈妈的愤怒后,哭得更凶,直至婆婆进来抱走孩子,才停止争吵。

后来冷静之后,她拉着女儿小手问:“为什么在妈妈面前这么不乖”?

女儿沉默许久说:“因为我害怕睡着之后,你就离开了”。

网友一阵莫名的心酸,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

孩子在妈妈面前最放松,说明妈妈是他最亲密的人。

很多人觉得孩子那么小,哪有什么情绪、自尊心可言。事实上,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能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

《美国育儿百科》中指出:

妈妈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孩子们表现的像个天使时,不要偷着开心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

孩子并没有长大,而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孩子跟妈妈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实是他们心智成熟的一种“小心机”。

他们知道,自己即使撒野,妈妈还是会亲亲抱抱他们,可是对于别人,他们就“怂”了,没有“胆量”去试探。

02

孩子不乖时,妈妈如何正确引导?

有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可爱的行为,其实是在呼唤爱。”

孩子通过这种不乖的方式向妈妈索取爱和关注,那么妈妈,要如何来回应孩子呢?

那么,我们这份安全感的给予,除了陪伴,还要做到这几件事。

1

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发脾气

“磨娘”的孩子其实是把妈妈当做一个“安全基地”,当他们有安全需求的时候,就想要返回看护人身边。

而我们这些“安全基地”要做的,就是允许他们发脾气,给他们的心灵足够宽广、安全的场所。

大吼大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愈演愈烈。

平静而温和的对待,不打压,不惩罚,就对了。

2

离开时告诉孩子你去做什么及回来时间

大部分的宝宝都是有分离焦虑的,因为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

就像小孩子很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因为他们喜欢那种“消失”又“出现”的惊喜。

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妈妈是走了,还是消失了,他们会局促不安。

所以暂时离开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会回来的。

最好能把时间量化,比如,时针到了数字12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3

高质量陪伴,不用时间换取自己的满足感

我们总是以为长时间与孩子的厮守,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其实不是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感知,他们能够确定爸爸妈妈能看到我,他们爱着我。

所以陪伴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优质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03

孩子越不“作”,越需要被关注

很多时候,愿意表现出负面情绪的孩子,比内心平静安定,乖巧的孩子要幸福得多。

曾在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

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孩”,在书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的,妈妈”。

妈妈逼着她完成自己的梦想,去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就按照妈妈的指示去做;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圈子,她就每天假装和朋友打电话,只要是父母的意愿,她都努力去实现,从来不敢有一丝忤逆。

然而,现实是她在学医中,对于物理生物,自己一点都看不懂,朋友也没有交多少。

由于无法承受情绪的堆积,最终走上了绝路。

孩子天生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当孩子缺少了父母爱的滋养,他们就会压抑住自己的渴望,变得懂事听话。

乖巧,其实是他们身上的保护色,对于最亲密的人,他们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不敢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去试探母亲的底线,去勇敢的索取爱和关注,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早已经是百孔千疮。

所以,孩子越不“作”,越需要被关注。

养育之路,还是这句话,是一场自我的修行,让我们保持多一点耐心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稳稳的安全感,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变得越来越勇敢,未来更可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理讲烂了娃也不听?贾静雯用这三步,不伤自尊地批评孩子
为了让孩子少玩手机,这位爸爸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什么是最好的陪伴
​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作妖,每个“磨娘精”心里都藏着一个秘密
家长的“耐心”是给孩子最棒的教育!
父母多些宽容与耐心,孩子的内心会更强大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背后藏着你不知道的心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