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修学散论之一:心内求法与心外求法


儒家修学散论之一:

心内求法与心外求法


世出世间法,大致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心内求法,二是心外求法。

心内求法者,以大道为核心,一意本源,在心地上下真功夫,彻证大道本心,并由内而外,明体达用。从表面上看,世界运行貌似是万物个体的交互作用,但是真正驱动世界运行的不是万物,而是被称之为“道”、“本心”、“真如”、“自性”的万物之本体。向内求法的过程,就是寻找、体证、确认这个本体的过程,得此即为得道,悟此即为悟道,证此即为证道。悟道证道后,言行举止,是非善恶,不以人心、人欲为标准,而是依循大道运行规律,自然而然,合符大道天理的为善,不合符大道天理的即恶。当然,大道体认,还需有此身心,无此明觉身心,则大道难体;所以佛教说,人身难得,当大修行。此身心不是普通的肉身肉心,而是经过修学变化气质后的身心,是一个明觉灵动的、足以体验觉察大道运行甚至融入大道的道身道心。

与心内求法相比,心外求法,往往以我为中心,一心往外走,通过外相(天地万物)、概念、逻辑、规律等能用耳目感知或者借助工具可以感知的形式,确认世界对于“我”的价值与意义。合符“我”心意、欲望的,就是好的,就该发扬;不合符“我”心意、欲望的,就是恶的,就该去除。心外求法,实际上是固执我身我心、貌似解脱实则日益障蔽深重的一类法门。心外求法,最终目的不是明澈本源,而是通过修学,让“我”的身心变得更加舒坦,更具意义,究其根本,始终不离“我”之身心与欲望,修学越深欲望与遮蔽越重,终至难以回头。心外求法发展到极致,则人人皆以“自我”为中心、以“物欲”为工具,疯狂向外攫取,以满足“我”的物质与心灵需求,本来一个互相依存、相生相和的世界,最终将变成被无限区隔划分的、小小的“我”的世界,且相互之间的壁垒坚厚如墙,人心世界早已疏远。心外求法,本意是为了追求身心自由、精神解脱而修学,到最后反而给自己无限制地增加障蔽,永无出头之日了。

心外求法,虽然无根无源,但所用材料与求法所得,往往可以用耳目觉知轻易获得。而心内求法,虽然有体有用,也是真正的大道、大源,但是需要自身真切体证方才确证知晓;即使知晓,也是千差万别,稍微走偏,则往往以小为大、以幻为虚。所以,心内求法不仅很难,而且是歧路纵横,但是舍去心内求法,却是永远无法抵达本源的,这点三教圣贤、乃至西方其他宗教或修炼法门,无一不是如此的。

世间之人,贪恋身心,遮蔽深重,往往好易恶难、好简恶繁,所以,他们更多倾向于心外求法,执虚为实,虚上增虚,自蔽自障,而难以自察自觉。

只有遇到某种机缘而真正反身内省的人,才有可能觉知心外求法之障蔽无穷,并奋起兴发,革故鼎新,勇猛精进,进而变化气质,明体达用。佛祖如此,老庄如此,孔孟如此,阳明也是如此。

三教圣贤,在证悟大道后,对于众生的愚痴障蔽感同身受,并自然升起大慈悲心,通过各自的渠道与法门,欲传道天下度化世人,以让世人也能洞彻人世间的本来面目,而不再执虚为实、执幻为有,过一种真正明明白白、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在这个传道过程中,遮蔽深重的世人很难放弃其不很确定、但实际能感知的世界与各种可把握的所得,转而去听从、甚至敬信圣贤言语,并依从圣贤真修实行,最终确证那个本来面目。这种修证,是完全不同于心外求法而获得的知见,而是一种用耳目难以觉知、甚至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述,但是又确证实际存在并永在发生作用的东西。正是因为如此,习惯耳目、概念、逻辑思维的世人是很难相信并听从圣贤而实地修行的,所以才自古有富贵修道难、贫贱修道也难的现象。

要实现由心外求法向心内求法的转变,必需得有大机大缘才能回光返照,反身而诚,自省自觉。除此以外,还得有对三教圣贤及经典的大尊信,无此尊信,不可能真修实行。当然,如果福报够的话,能遇到明师指路,就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了。

修道有得固难,但是真正难的是由外向内的大转身,有此大转身,加上升起大信心、大愿力,则自有悟入的一天。

期待世间多些转身人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澄心观学之四:本体之乐与儒学精修
心学语录臆解之一 / 陆象山:道理只是眼前道理
文化复兴,应正视儒学价值
心不是道 心不是佛 金丹不是大道
心性就需要磨,不磨不光明
非是闲人闲不住,能闲非是等闲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