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例讨论 | 浙二神外周刊(二十三)--单电极双靶点(Vim核/丘脑底区后部)电刺激治疗原发性震颤一...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 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浙二神外周刊(二十二)--髓母细胞瘤风险...

浙二神外周刊(二十一)--高位颈髓髓内室...

浙二神外周刊(二十)--侵袭中脑和丘脑的...

浙二神外周刊(十九)--嗅沟神经鞘瘤一例

浙二神外周刊(十八)--采用立体定向脑电图...

浙二神外周刊(十七)--小脑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浙二神外周刊(十六)--快速生长的腰椎管内...

浙二神外周刊(十五)--原发性颅内黏膜...

浙二神外周刊(十四)--类似颅内多发转移瘤...

浙二神外周刊(十三)--胶质瘤MDT讨论...

浙二神外周刊(十二)--祝向东教授:左侧...

浙二神外周刊(十一)--“夹心饼干”技术...

浙二神外周刊(十)--婴幼儿皮层发育不良致...

浙二神外周刊(九)--复杂性A1段夹层动脉瘤...

浙二神外周刊(八)--眼眶-颅内异物残留致颈...

浙二神外周刊(七)--鞍区颗粒细胞肿瘤一例...

浙二神外周刊(六)--毛细胞粘液型星形细胞瘤...

浙二神外周刊(五)--鞍区胚胎性癌及放疗...

浙二神外周刊(四)--中枢神经系统非常见...

浙二神外周刊(三)--双侧丘脑病变...

浙二神外周刊(二)--脑室内及颅骨多发肿瘤...

浙二神外周刊(一)--GBM术后:远处播散?...

病史简介

患者,女,72岁,右利手,因“双上肢及头部不自主抖动10余年”入院。

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轻微抖动起病,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帕金森病”可能,予“美多巴”治疗,自诉“有部分效果”。后症状逐渐加重,动作时抖动明显,静止时基本无抖动,美多巴增加到每日1000mg无效。5年前症状累及右上肢及头部,说话时声音有震颤,抖动严重,基本无法完成自主进食、饮水、穿衣及写字,生活不能自理,但无僵硬、动作迟缓等表现,行走良好,无小便失禁。后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震颤”,予药物治疗(倍他乐克等)疗效不佳,到我科就诊后建议手术治疗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痛风,药物治疗中。有类似家族史,患者从未饮酒。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示神清,言语时声音震颤,头部不自主震颤,双上肢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严重,静止时无震颤,无明显动作迟缓,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

诊疗经过

术前评估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术前行T1轴位的导航序列和3T的T2像轴位导航序列。

MRI检查:MRI无明显异常。术前FTM-TRS(Fahn, Tolosa Marin Trem or Rating Scale)评分为78(见图1)。


图1. 患者无法完成书写自己的名字及划圈。

手术

患者手术当天局麻安装头架,行CT扫描,并将CT与MRI图像在Framelink软件上融合。以T1像计算双侧Vim核的靶点,靶点选择x为13-15,y为后连合前1/4前后连合的距离,z为前后连合平面。选择冠状缝额中回皮质为入点,避开脑室、脑沟,至Vim核靶点后再深约5mm至红核最大平面,即丘脑底区后部(PSA,posteriorsubthalamic area),在T2像上位于丘脑底核和红核之间,位于丘脑底核后内侧(图2、3)。


图2. 右侧Vim核的靶点,位于前后连合平面。


图3. 右侧PSA的靶点,穿过右侧Vim核后5mm,位于丘脑底核后内侧。

患者为右利手,先行左侧DBS手术,微电极记录后,至靶点,丘脑的电信号基本消失;再深约5mm,无明显放电(符合PSA的特点)。患者术中微毁损效应明显,右手震颤明显减轻,置换为Medtronic3387电极,0-3+,90us,160Hz,分别测试疗效和副作用,1V时震颤基本消失,4V时无明显声音低下等副作用。同样方法行右侧DBS,患者右侧的微毁损效应同样明显,置换为Medtronic3387电极,1V时震颤基本消失,测试2-3+时,4V时左手轻微一过性麻木。患者全麻后置入延长线和脉冲发生器,术后未开启DBS时患者左手震颤消失,右手轻微震颤,声音和头部震颤减轻明显。术后6天时复查头CT示无气颅。将术后CT与术前MRI融合,左侧Vim核电极位置稍偏内,其余靶点的电极位置良好(图4、5)。患者术后7天出院。


图4. 术后CT与术前MRI融合后于红核最大平面见双侧电极在PSA的位置,位置良好。


图5. 术后CT与术前MRI融合后于前后连合平面见双侧电极在Vim核的位置,右侧电极位置良好,左侧稍偏内。

术后程控

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随着微毁损效应减退震颤症状逐渐加重,至1个月时震颤较术前稍好转,但已比较严重。术后测试每个触点的疗效,最后的参数为右侧电极:2-C+(位于Vim核),60us,160Hz,2.0V;左侧电极:9-C+(位于PSA),60us,160Hz,2.0V。左手震颤消失,右手震颤明显减轻,头部和声音震颤减轻,FTM-TRS评分为20,无副作用。应用双侧最下方的触点(位于PSA)震颤均显著减轻,但未停止(图6)。电压尚未尝试2V以上,需要进一步的随访和程控。



图6. 应用左侧电极最下方的触点(位于PSA)时患者写自己的名字,从1V至2V,书写逐步好转,但可以看到2V时字体仍有轻微的震颤。

讨论

根据我们设计的路径,电极上方2个触点位于Vim核,下方2个触点位于PSA。术后影像学复查显示患者右侧Vim核电极位置良好,选择的刺激触点为2,刚好位于Vim核,左侧肢体震颤消失,提示右侧Vim核电刺激疗效良好,从术后1个月的情况来看右侧Vim核的刺激疗效较PSA良好(2V及以下的情况)。左侧电极PSA及Vim核的触点对震颤控制均良好,测试显示左侧电极目前最佳的刺激触点位于PSA(触点9)。患者随访时间不长,程控尚未达到最佳最稳定的状态,因此尚需要进一步的随访和程控。但从初步的疗效上看刺激PSA可显著控制震颤,可考虑作为Vim核外的第二个靶点选择,初步的FTM-TRS评分改善已达74.4%。

Vim核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震颤最常用的靶点,但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部分患者无法达到最佳疗效:

1. 靶点不可见,又由于个体差异存在,植入电极的位置并不理想;

2. 约15-20%的患者初期疗效良好,但随着刺激耐受性逐步增加,长期疗效下降[1,2]

3. 刺激副作用的问题,尤其是双侧手术,可能导致声音低下、平衡障碍、共济障碍等副作用而无法达到最佳疗效。有学者报道约20%的原发性震颤患者行Vim-DBS无法达到良好的疗效[3]

由于上述Vim-DBS存在的一些问题,PSA逐渐变成另一个治疗原发性震颤的热点。PSA的区域位于丘脑下方,丘脑底核的后方和上方(见图7)。


图7. 摘自Chang等[4]的文献,电极经过Vim位于PSA,下方的2个触点位于PSA,上方的2个触点位于Vim核.

PSA包括未定带和丘系前辐射等结构,刺激此区域能显著改善震颤,但具体机制尚不清。在震颤控制方面PSA-DBS的疗效并不亚于Vim-DBS,而且对近端肢体以及意向性震颤的疗效似乎更佳,并且貌似没有长期耐受导致疗效下降的问题[5-9]但是早期PSA-DBS的研究往往患者数量小,无法与Vim-DBS进行详细的比较。最近的几个比较研究认为PSA控制原发性震颤的总体结果较Vim核更佳[10,11]但需要进一步的前瞻对照研究来明确。

PSA与Vim核位置临近,通过设计穿刺角度可贯穿2个靶点,达到单电极双靶点,术后程控时有更多的触点选择,可望取得Vim和PSA的协同效果。Sandvik等[3]认为能控制震颤程度达到90%以上的触点大多位于PSA,而Chang等[4]的5例患者中(10根电极),刺激触点位于Vim核只占20%的电极,30%位于PSA,而50%的最终电极触点采用PSA+Vim的刺激方式。

总之,目前绝大部分中心仍选择单靶点(Vim-DBS)治疗原发性震颤,但不算少数的患者行Vim-DBS后仍无法取得长期满意的效果。PSA作为治疗原发性震颤的第2个靶点,在控制震颤方面亦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副作用似乎更少,但总体病例数较少,因此单纯的PSA-DBS并非目前的主流。本病例通过详细的术前规划,预期达到单电极双靶点(Vim+PSA)的准确埋置。术后程控采用Vim/PSA的刺激方式,达到医患均满意的疗效。不仅保证了Vim-DBS的疗效,而且在术后程控上亦提供了更多的刺激触点选择,但关于其长期疗效及副作用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Benabid AL, Pollak P, Gao D, etal. Chron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ventralis intermedius nucleus of the thalamus as a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J Neurosurg 1996; 84: 203-214.

2. Favilla CG, Ullman D, Wagle ShuklaA, et al. Worsening essential tremor following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iseaseprogression versus tolerance. Brain 2012; 135: 1455-1462.

3. Sandvik U, Koskinen L, LundquistA, et al. Thalamic and subthalamic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essential tremor: where is the optimal target? Neurosuregery 2012; 70: 840-845.

4. Chang WS, Chung JC, Kim JP, et al. Simultaneous thalamic and posterior subthalamic electrode insertion with singl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electrodefor essential tremor. Neuromodulation 2013; 16: 236-243.

5. Murata J, Kitagawa M, UesugiH, et al. Electricalstimulation of the posterior subthalamic area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proximal tremor. J Neurosurg 2003; 99: 708-715.

6. Plaha P, PatelNK, Gill SS. Stimul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region for essential tremor. J Neurosurg 2004; 101: 48-54.

7. Hamel W, Herzog J, Kopper F, eta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the subthalamic area is more effective thannucleus ventralis intermedius stimulation for bilateral intention tremor. Acta Neurochir2007; 149: 749-758.

8. Blomstedt P, Sandvik U, Tisch 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the posterior subthalamic area in the treatment ofessential tremor. Move Disord 2010; 25:1350-1356.

9. Fytagoridis A, Sandvik U, AstromM, et al. Long term follow-up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caudal zona incertafor essential tremor.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2; 83: 258-262.

10. Blomstedt P, Lindvall P, LinderJ, et al. Reoperation after failed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essential tremor.World Neurosurg 2012; 78: 554.

11. Blomstedt P, Sandvik U, Hariz M, et al. Influence of age, gender and severity of tremor on outcome after thalamicand subthalamic DBS for essential tremor.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1; 17: 617-620.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郑喆整理,石键主任医师、朱君明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联合刺激丘脑和苍白球治疗偏身性肌张力障碍
美敦力DBS特刊 | 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震颤患者DBS靶点定位中的应用—宣武医院任志伟
【综述】伽玛刀治疗运动障碍
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
号称“不死的癌症”!关于帕金森,这些事你必须知道
脑深部电刺激须精益求精:丘脑腹中间核脑深部电刺激导致假性延髓麻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