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临摹的最高境界:沉淀的是心性……

书法临摹的最高境界:沉淀的是心性,从人生中得到营养,而人生也因书法而绵长

为什么说书法临摹是一种深度阅读

文 | 历史杂货铺 (ID: shuyiketang)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是山水欣赏的深度阅读;人的一生,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是人生认知的深度阅读;而书法的临摹,从知法理到品趣味,再到会妙意,最终见自己,亦是一场深度阅读之旅“阅”的是历代名碑名帖,“读”的是书家的人生况味,“深化”的是书法思考力以及由此所潜移默化提升的人生价值观。

1 知法理

严格意义来讲,书法的“法”和“理”是两个相互界别的概念,“法”是规范、是法则、是法度,是讲如何去书写。而“理”是规律、是义理、是哲理,是讲法度背后,为何如此书写。书法临摹的“法”和“理”的层面,尚属于基础学习的阶段,如于冰上行走,须得谨慎注意,稍不留神可能摔跤“失形”。

作为承传千年的传统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从执笔、到用笔、到结字、到章法、到用墨,都有法度可循,规则可依,并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相当程度上约定俗成的审美依据和评价标准。如著名的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相让、补空、复盖、贴零、捷速、满不要虚、意连、复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拄、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此外,还有许多散落于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法书要录》、黄庭坚《论书》、姜夔《续书谱》、周星莲《临池管见》等书学著作中。如能与古人书法“横斜曲直,无不合者”,将书法临摹的“法度”一脉打通,于书学,可进矣。

临书得笔意,摹书得间架,在对书法法度的临摹学习掌握过程中,渐渐向“理”渗化和深化。结字的避就和相让蕴含着儒家的处世哲学;结构下以承上是从自然万物中获得的客观规定性;墨法的淡、素,用笔的拙、朴,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道家哲学所影响的外现;董其昌“字须熟后生”,乃造平淡的书法观是禅修顿悟所形成的书法风貌……在掌握基本法度基础上,下一个层次,就是通过书法史,书论,书法美学的知识去读懂笔法、结构、章法、墨法这些法度背后所内蕴的人文内涵的“理”。

2 品趣味

经过了笔法结构的训练,当对“形”的掌控渐渐熟稔,对于碑帖的临摹,已经可以不再汲汲于一笔一划是否到位,而可放眼于一行一列,或是一段一篇的整体。这就像到了“见众生”的阶段,以建立在法理基础上的认识,品味各家书法的整体气息和趣味,并去思考和分析,是在如何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因缘际会下,而形成了如此风格面貌。

▲ 左:李斯《会稽刻石》 右:吴昌硕《心经》

临李斯的《泰山刻石》、《峄山碑》,感受线条的圆滑平整规矩,再临吴昌硕,感受篆书的流畅书写写意;临《张迁碑》,感受古朴淳厚,雄强大气,临《曹全碑》,感受婉丽绰约、明丽清雅,再临《礼器碑》,感受骨力通达、清劲超然;临二王行书,体会爽朗清举、萧散古意,临黄庭坚行书,体会长枪大戟、奇崛磊落,临赵孟頫行书,体会洒脱流畅、婉转妍美,再临王铎行书,体会线质刚健、节奏激荡……感受与体会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理解,在对诸位书家各具风格的作品临摹中,运用已掌握的法理知识,去阅读、品味、探索作品中所洋溢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书家的个性所流露出的书法意趣和趣味。

▲ 左:张迁碑 中:曹全碑 右:礼器碑

▲ 左:王羲之《平安帖》 中:赵孟頫《秋声赋》 右:王铎《致李年信札》

3 会妙意

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自己的书法:“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客观的从书法史来讲,苏轼的书法算不得顶级,但称上品是毋庸置疑的。缘何?在于有风神,有韵味,有妙意。正如清代梁巘所说:“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苏轼《黄州寒食帖》

我们在称赞某人的书法作品时常说,“你的字里已有某某书家的意味啦!”王羲之、文徵明的书法有“雅意”,金农、沙孟海的书法有“拙意”,董其昌、査士标的书法有“淡意”,而抛却这些共性,他们每个人的书法又具有各自的意味。书法的临摹在经历了法、理、风格趣味阶段后,必然会达到“意韵”层次,而所谓“意韵”,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风度、气质和精神境界,是一个书法家情感和个性真切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心灵,本于气骨,托于性情,趋于自然。“意”属于书法的格调层面,很难力能致之,需要用心去领会相通,去感受书家语言及笔法未能表达出的深意。

▲ 董其昌《琵琶行》

▲ 金农 隶书


4 见自己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镌刻着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这是一句最简单的话却是最难达到的人生境界。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我们所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遇到的人,经历过的事,最后都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书法临摹的意义,亦在于此。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有一言,我想当是临摹最高的境界。“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堪称为王羲之的第一妙迹,千百年来的学书者无不心向往之,临写摹习者不计其数。由书史流传至今的临本看:褚遂良临本,圆转如意中寓沉厚渊穆之象;虞世南临本萧散中和,欧阳询临本挺劲遒美,薛绍彭临本柔媚绮丽,米芾临本圆润清明,赵孟頫临本气骨庄凝,董其昌临本温润清淡,唐伯虎临本俊逸洒脱。他们在对《兰亭序》临摹过程中,理解了东晋,理解了王羲之,更深化了对自己气质禀赋的认知。书法临摹到最高阶段,临摹的其实是自身的个性与心境。

▲ 褚遂良临《兰亭序》

▲ 虞世南临《兰亭序》

▲ 米芾临《兰亭序》

▲ 赵孟頫临《兰亭序》

▲ 董其昌临《兰亭序》

想请各位书友注意的是,临摹的深度阅读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经形成不可更改的过程,而是伴随着见识的增广、境界的提升不断反复深化的过程。最为书法史所常道的便是董其昌对赵孟頫书法的态度:董其昌年轻的时候曾说:“赵书因熟而生俗,董书因生而生秀”,而到了晚年,随着书法境界的提高,又感慨道:“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走在生命的道路上,回首向来,沉淀的是心性,书法从人生中得到营养,而人生也因书法而愈发绵长。

经典的标尺是时间的检验,书法经典亦是如此,每一部书法经典都存在着被进一步阐释与理解的可能和空间,我想这就是临摹能成为一种阅读深度的基础。对于经典碑帖的临摹,要带着一种阅读、探求、研究的态度和意识去对待,不仅仅停留在对横斜曲直的笔法模仿,或是艺术特色风格趣味的把握,而是从知法理到品趣味,再到会妙意,最终见自己。这是一个深化升华人生、理解人性、向内心探求的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虞世南 临王羲之兰亭序
重释《兰亭序》文章内涵和书法形态
赵孟頫能够成为一代大师原因揭密
清秀淡雅:明 董其昌 行书《临兰亭序》书法欣赏
哥!书法失传的密诀在这里,看看就会,请你验证!(系列之一)
为求活命他隐姓埋名,却以书画流芳百世!临摹《兰亭序》的书法家很多,但他的最与众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