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城邯郸

  中国风景园林网: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同时还是河北南部钢铁、纺织、电子基地。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古赵王阅兵之台“武灵丛台”现已建成一座综合性公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

    名字出处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古称邯(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邯山。”)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殷。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邯郸在春秋时代先属卫,后归晋。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

  秦汉时期

  秦灭赵,置邯郸郡。

  西汉置赵国。邯郸至西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治所邯郸鸡泽县东二十里的旧城营村),东晋后又改属魏郡。

  隋唐时期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金时属洺州,北宋末年,因长期的战乱,逐渐衰落。

  元代隶属于广平路,明清时期隶属于广平府(治所邯郸永年县广府镇)。

  近现代期间

  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但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复升为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至今。

 历史文化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鸡泽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毛遂、廉颇、蔺相如、赵奢、魏征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女娲文化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从娲皇宫开凿的石窟和摩崖刻经考察,它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后经历代相继扩修,逐渐形成今日规模。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的诞生之日,每当此时举办娲皇庙会,来自周边数省的游客云集此地祭祀女娲。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女蜗在洪荒之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位于邯郸市赵苑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以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为内容,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象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再现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励后人,是中国唯一的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的文化园林。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邯郸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美称,和邯郸相关的成语有3000余条。主要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铜雀春深、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绝妙好词、黄粱美梦、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笔成章、路不拾遗、诗文判状、窃符救赵、步履蹒跚.、三寸之舌、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不遗余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者千虑等。

 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梦文化

  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产生于唐代的黄粱美梦传奇故事,就发生在邯郸的黄粱梦镇。从古到今,黄粱一梦以及由此演绎、发展而形成的“梦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绚丽画卷。黄粱梦的美妙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国外也是声名远播,甚至于登上了日本小学的教课书。梦文化涵盖历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艺等领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据唐传奇《枕中记》而建的千年古观“黄梁梦吕仙祠”,建筑规模宏伟,内有中国“名梦馆”,是研究中国“梦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国“梦文化”唯一的载体,它对中国小说、戏剧、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粱梦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梦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邯郸因此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美梦之乡”。

 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广府太极文化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  广府太极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如今,以杨露蝉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影视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广府实地拍摄。

 鸡泽毛遂文化

  河北鸡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荐”“一言九鼎” “脱颖而出”等成语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2008年,经专家考证,鸡泽毛官营村是“毛遂自荐”中毛遂的故乡,同样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浙江、江西、云南等地,后辗转至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鸡泽县决定加强对毛遂文化的研究,挖掘整合毛遂文化资源,弘扬毛遂精神。为此,作为毛遂故里,毛泽东祖籍地的鸡泽成立毛遂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毛遂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近一年来,研究会探讨毛姓起源,考证毛遂及其家族名人毛享、毛苌、毛藻生平事迹,并积极与国内外毛氏后裔联系,为大力毛遂精神,其一鸡泽将新一中更名为毛遂中学,其二还将建设毛遂大街彰显毛遂文化,弘扬征集汇编毛氏宗谱,下力量搜集有关毛遂文化的历史文物。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名人毛遂事迹的《毛遂自荐》画册,日前在河北省鸡泽县发行。鸡泽县组织人员撰写的《毛遂传》及电影故事片《毛遂传奇》创作,均已撰写完毕。据了解,这只是毛遂故里挖掘和弘扬“毛遂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此外,一部诚义燕赵人文精神的数字电影《毛遂自荐》译名《毛遂传奇》日前已在全国各电视台首播,并将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外发行;本剧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鸡泽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这也是鸡泽县弘扬和挖掘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边区革命文化

  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刘伯承、邓小平及其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出边区人民的浩然正气和民族之魂。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这里指挥大小战役3100多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形成了光彪史册的革命军事文化。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的300余位将帅,成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人山报》影响深远,边区革命文艺活动和创作演艺队伍在这里培养、成长、壮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旅游

  4A级旅游区:丛台公园、涉县娲皇宫、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武安朝阳沟、武安七步沟、涉县太行五指山旅游区、武安古武当山等。

  主要景点:武灵丛台、赵王城、古邺城、娲皇宫、南北响堂寺、磁山文化遗址、京娘湖等景区景点可供观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1、杨式太极拳(永年县) 2、磁州窑烧制技艺(峰峰矿区) 3、女娲祭典(涉县) 4、河北鼓吹乐(永年县) 5、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市) 6、皮影戏(邯郸市) 7、傩戏(武安市)。(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扩展项目:曲周龙灯、豫剧桑派艺术、鸡泽梨花大鼓、永年武式太极拳、永年抬花桌。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魏县四股弦戏、肥乡四股弦、馆陶四股弦;高开区东填池赛戏、武安东通乐赛戏、涉县赛戏、永年西调、大名草编、邯山区彩布拧台、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肥乡县传统棉纺织技艺、峰峰矿区苇子灯阵。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战国赵王陵墓群、邺城遗址、磁县北朝墓群、娲皇宫及石刻、129师司令部旧址、磁州窑遗址、响堂山石窟、永年石北口遗址、永年弘济桥、永年城、磁县讲武城遗址、大名府故城、大名五礼记碑、峰峰玉皇阁、涉县成汤庙山门及戏楼、武安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旧址。

 景区景点

  赵王城

  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南,是战国赵王的宫城所在地,总面积达 505万平方米,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至今保留了地表以上夯土城墙约8公里,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遗迹多处。其中最大的一座在西城,被称为“龙台”,是当时赵王执政的地方,是现存最完整的战国时期古城遗址。

  汉代以前,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尚未达到建高层的水平,古代的帝王为了显示威风,就在高大的土台上造建筑,土台的每一层外围都筑有精美的木结构回廊,现在地面上虽然已看不到当时的建筑,但王城遗址为研究战国时期王城布局和建筑形式提供了可贵的信息。

  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涉县娲皇宫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涉县城西北十多公里处的凤凰山上,因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的女娲炼石补天于此而得名。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550-559年),为文宣皇帝(高洋)所建,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娲皇宫俗称“奶奶顶”。据说是中原唯一祭祀女娲的宫殿。

  娲皇宫,当地俗称“奶奶顶”,是位于冀南涉县凤凰山(古中皇山)的一处古迹。它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前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茸、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

  武灵丛台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面上中华大街头中段,是以武灵丛台为中辟成的一座大型园林,占地面积360亩,园中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 山色湖光,倒映出点点轻舟。这里原为武灵王观看军事操演与歌舞的地方,现在成为邯郸人民休息娱乐 的重要场所。 丛台湖位于公园正中,面积约40多亩,湖中建成有苑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湖边建有长廓,假山,花圃,茶亭,饭庄,湖中碧波荡漾,岸边垂柳依依, 或临湖垂钩,或湖泛舟,均有无穷乐趣。 丛台北侧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古董建筑----七贤祠,是后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杰出人物韩厥,程婴,公追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而建成,大殿内七贤的塑像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七贤祠西院为历代书家的撰书碑林,在此可以领略书法艺术的风采。丛台东湖上的望诸榭,是为纪念战国时期限的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乐毅原为燕国名将,擅长用兵,他本为魏将乐关羊之后,燕昭王下招求贤时, 乐毅自魏往, 被子留任为亚卿,曾率秦,韩、赵、魏、燕王之师代齐,克城70余座屡立战功,燕昭王死后,燕惠王误信齐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号望诸君。 公园西部为动物园,北部为各类花圃和游泳池,东南部为露天剧场和儿童乐园。

永年广府古城

  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代郡,府,州,县驻地。春秋时谓曲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广府有很多历史遗存,如清晖书院、文庙大殿(遗址)、武氏故居、状元楼、太和堂等等。城内面积为1.5平方公里,历史上官署棋布,庙宇半城,老街纵横,商贸云集,有三十多条街道,分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个小拐弯,曾经的繁华不可胜数。

  广府古城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产生在这里的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响堂石窟

     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距邯郸市约30公里,是河北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石窟。石窟分南北两处,两地相距约15公里,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4300多尊。

  南响堂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近旁有殿宇、靠山楼阁、古塔等附属建筑。这里现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

  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近年来,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

  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凿。

 学步桥

  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沁河公园西段,原为木桥结构,因常遭水冲,于明代万历45年改建为拱券型石桥。桥身长32米,面宽9米,高8米,两旁各有19块拦板和18根望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雕刻精美。桥下设有三个大桥孔,桥孔两侧附设四个小孔,桥孔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的规模虽不大,但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民族桥梁建筑的艺术风格。古桥旁边有一座“邯郸学步”的石雕。

  学步桥,典故出于《庄子?秋水》篇。相传2000年前燕国有一少年灵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便不远千里而来,跟在别人后面学步。结果不但没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学步桥的南北两头的河堤上,是以成语为主要氛围的景观游园。绿化带边的围栏被做成了一个个圆柱,每个柱头上刻着一副体现邯郸古代历史遗迹的图像,体现了中国北方燕赵文化豪迈粗犷和悲壮的底蕴。北齐石窟艺术的代表“响堂石窟”、体现邺城三台的“铜雀春深”,还有“兰陵阵曲”、“二祖悟禅”、“太极中兴”、“王朗遗迹”等等。游园的四处散着东施效颦、曹冲称象、鹬蚌相争各种成语塑像,最漂亮的当数一块镌刻着各地书法家书写的关于邯郸成语的巨石,一条条读着石头上的成语,这些成语竟然几乎完整地描绘出了邯郸的古代历史,蕴含了古代邯郸的很多寓言、轶事。

  学步桥广场以邯郸历史文化为主线,根据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民间传说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利用古桥、河流、仿古建筑、雕塑、石刻、植物等,巧妙地将古赵文化与自然园林有机结合起来,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景观。邯郸是闻名中国的成语典故之乡。据考证,直接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多达200余条,邯郸人对成语典故情有独钟,随口就能说出十几条,“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等等,每条成语典故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回车巷

  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相传战国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明代邯郸知县萧察根据民众“心碑”,在墙壁上镶嵌“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1981年进行维修并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为廉颇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

  七雄争霸,秦国最强,常扰赵境,公元前282年秦又遣使入赵,言愿以十五城换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奉遣携璧入秦,当面揭露秦昭襄王的阴谋并巧计完璧归赵,因为国争誉立功,被列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扬言见面时总要给他难堪。蔺相如为顾全国家大局,对廉颇处处退让。一日,二人途中相遇,因道路狭窄无法相让,相如便主动退入小巷,请廉颇先行。后来廉颇明白了蔺相如让他的道理,十分感动,便背着荆条到相府门前请罪,从此将相和好,二人同心协力,共卫国家。这也就是为后世广为传颂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赵苑旅游区坐落于邯郸市区西北部,是一处集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正门是群雀式建筑,在门柱之间镶嵌着一块“和氏壁”,门内有假山、草坪、彩色喷泉、人工瀑布等。

  旅游区可分为名胜遗迹区、现代游乐区、苑囿区和度假区四部分。名胜遗迹区中有插箭岭、铸箭炉、武灵殿、诸子百家殿、历代帝王宫、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现代游乐区有九宫城、枪手乐园、水上世界游乐场、胡服骑射场等场馆,人物雕塑神态逼真。

  苑囿区内荟集鸳鸯园、野炊园、家家乐游艺园、植物迷宫园、吉祥园、鲜果园等六个园中园,度假区有仿古宾舍、高档游泳池、舞厅、酒吧、健身房、棋社、台球房和小型放映厅等设施,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

 赵王陵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县西北丘陵地带,距邯郸市区20公里,属三陵乡。赵王陵是我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赵王陵在邯郸县境内共三大墓丘,其从东至西编号为1、2、3号。另两座在永年县,编号为4、5号,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北省乃至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王陵。

  1979年在当地发掘出了一座“将军墓”(指台下较小的古墓),规模非常可观,墓室长12.6米,宽9.2米,墓道长70余米,内有殉人坑与殉马坑。另有2座大墓位于永年县温窑村附近,封土最大的墓底长49米, 残高6米。目前该地被划为赵都邯郸的郊外森林公园。

  赵王陵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2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社会人为损坏,地面建筑只存遗址和碎砖烂瓦,但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赵国自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定都邯郸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被秦所灭,计158年,共传八代。这五座陵台七个墓冢的墓主人分别是谁,至今不得而知,5座陵台中有2、4号陵台上面是两座封土,这可能是夫妻合葬墓,这五座陵台七个封土高大的古墓,被认为可能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七个赵王的陵墓。

京娘湖

  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这里层峦叠嶂,水深林密,是一处天然的避暑胜地。京娘湖风景区有高峡平湖,仙灵峡,宋祖峡,京娘峡,云崖寄志、青峰开屏、危岩藏经等18景。京娘峡原名三层门,两岸峭壁林立,乘舟入谷,仅可望见一线天空。云崖寄志相传是赵匡胤青年时题词的所在。关于京娘湖这一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相传这里是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发生地。京娘是山西永济人,年方十七,聪明美丽,随父到曲阳县烧香还愿时遭劫,幸遇赵匡胤拔刀相救,并千里护送。赵匡胤“不恋私情不畏强,独行千里送京娘”的美名就此流传下来。

 邯郸市博物馆

  位于市中心,市博物馆分为两部分,一是历史部分,是按历史年代进行排列的,入口处展示着出生在邯郸的历代名人。最里边的玻璃框内的陶俑,高40厘米左右,作工精细,发掘于磁县茹茹公主墓,即报纸上登载的中国第二兵马俑。现分为两部分展出。另一部分在磁县博物馆内收藏。二是磁州窑出土的瓷器部分。

  邯郸市博物馆建筑群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区中心中华大街中段,与“赵武灵王丛台”相望,气势雄伟壮观。馆址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高达26米。内设大小展厅15个,可举办各种类型陈列展览。馆前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馆建筑与广场上的苍松翠柏、花坛绿地、流水喷泉及象征邯郸腾飞的现代城市雕塑交相辉映,构起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艺术景观。

  邯郸市博物馆建筑群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区中心中华大街中段,与“赵武灵王丛台”相望,气势雄伟壮观。馆址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高达26米。内设大小展厅15个,可举办各种类型陈列展览。馆前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馆建筑与广场上的苍松翠柏、花坛绿地、流水喷泉及象征邯郸腾飞的现代城市雕塑交相辉映,构起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艺术景观。

冀鲁豫烈士陵园

  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董必武、杨秀峰等“往来邯郸道,数度谒陵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万里、聂荣臻、邓颖超、薄一波等曾先后来园参谒,亲笔题词,并对陵园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

  1986年10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邯郸市陵园路中段,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园。

  陵园北院以园林建筑为主。独具民族特色的雄伟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大门两侧镌刻着朱德题写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毛泽东主席的手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入门巍然耸立着高24米的烈士纪念塔,塔顶光芒四射的红五星,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塔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东、北、西三面分别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题词。

  纪念塔正北是人民英雄纪念墓,为纪念所有牺牲于晋冀鲁豫边区的革命烈士而建。东北部为烈士纪念堂,陈列着革命先烈的遗像、遗物。西北部是刘伯承题名的陈列馆和“四八”烈士阁。南院以陵墓为主。前面有纪念亭、纪念碑,后面墓内安葬着著名战斗英雄200余名。

 玉皇阁

  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纸坊村西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要道上,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原称玉帝四明无梁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明代无梁古建筑。

  玉皇阁建于平台上,外观呈二层楼阁式,琉璃瓦顶,上置宝刹。阁身通体仿木用砖砌筑而成,四面正中设拱券门,四周加设木结构回廊。四面明间设半圆拱形假门,墙壁面隐作圆形柱分出间位,并砌阑额、普柏枋,交角出头。檐下作五踩双昂仿木斗拱,斗拱上方置仿木檐檩。再上砌椽飞,其仿木细致逼真。

  玉皇阁内无一梁柱,阁顶支承在层层出跳的24层砖制斗拱之上,覆斗壁内倾角约为27度,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氛。各斗拱间的壁面,填以生动沥粉彩绘人物。顶部为大覆斗藻井,正中藻井饰以飞龙。这处无梁阁的结构、形制、装饰都很有特色,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作为明代特殊建筑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是难能可贵的。

  玉皇阁位于峰峰矿区纸坊村,原称玉帝四明无梁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明代无梁古建筑。玉皇阁是砖瓦结构的无梁拱顶建筑。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575年),为祭玉帝而建,原名玉帝四明无梁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

 弘济桥

  在建筑规模上略小于赵州大石桥,在河北省及至全国现存的古代石拱桥中当数第二位。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济桥位于永年县广府古城城东2.5公里的东桥村,距邯郸20公里,所处的滏阳河段为南北流向,故为东西横跨桥,东桥村因在桥东而得名。又因其位于广府古城东,当地人也称之为“东桥”、“老东桥”。初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为石桥,明嘉靖年间重修。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位于广府城东2.5公里处,明万历年间重修,俗称东桥。该桥结构于赵州桥相似,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结实又美观大方。桥面全长约45米,宽6米,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栏板上所刻的花纹,多是节节封侯、连年有余等吉祥画,还有鹿、麒麟、八仙过海和武松打虎等图案。望柱与栏板上的雕刻形象逼真、玲珑可爱;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龙头,是蛟龙望水的浮雕;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飞马,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卉,更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栏板中部刻有“弘济桥”三个大字。

邺城三台

  指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位于邺城遗址内的三台村。其建筑精美,风格独特,这里还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金凤台在三台村西,原名金虎台,是三台最南边的一座,为东汉建安18年曹操所建。碑亭北边有53级石阶,拾阶而上,便可达金凤台项。台顶现有文物陈列室,陈列着邺城及其附近出土的珍贵文物。在石级西侧有一个地洞,是曹操的藏兵洞,可通到磁县的讲武城。

  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建安15年曹操所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

  冰井台,位于“三台”之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时台上建筑被焚,明末时又被漳河水冲毁,地上遗迹无存。

 滏阳公园

  位于邯郸市滏河大街南段,是一座大型古建筑式的公园,占地面积为360亩。园内以湖景为主,配以亭台楼榭,山水相间,绿树成荫。主要景点有东山、前后湖等。

  滏阳公园布局以70亩大的人工湖为主,滏河春为古代邯郸一景。湖的一角有一个密封透明的大球,可以把小孩“放进去”玩,可以稍微满足人类水上行走的梦想。球中的小孩在不断重复着他们几年前非常熟悉的动作:爬,翻,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展示着自由的乐趣。

  现公园设东山,前后湖等八个游览区并配置了24个各具特色的景点,整个公园以常绿植物和名贵花草,灌木点缀,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形成山水相映,亭榭成趣。园内还有游乐场,过山车、旋转木马等。

磁山文化遗址

  位于武安市西南20公里,北依北鼓山南临河水,磁山村东南部,占地近14万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1972年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的发现,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了1000多年,缩短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的距离,为研究原始社会提供了新的重要佐证。

  据专家考证,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三项“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人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

  磁山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地方特色明确,对探讨中国农业、畜牧业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9师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邯郸市西100公里的涉县赤岸村,这里地处清漳河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令部旧址由3座相邻的农家四合院组成,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下院是司令部办公的地方,北屋正房为会议室,西屋为刘伯承的办公室,东屋为警卫室,南屋为办公室。院内刘伯承、邓小平首长亲手栽植的丁香和紫荆树,根壮叶茂,花香宜人。

  出下院门往西上5个坡就到中院,门上有刘华清题写的"刘邓旧居"匾额,是首长住处兼办公室。南屋是刘、邓首长的旧居。东屋为二层楼房,是李雪峰的宿舍和办公室。院东南角有一防空洞。

  上院是司令部作战室。1999年,在司令部旧址北面将军岭北侧,建成了占地1.3万平方米的陈列馆。馆内以时间为顺序,采取图、表、沙盘、雕塑、及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一二九师将士浴血太行的革命事迹,再现了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区抗战的辉煌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邯郸特产

  历史名吃--圣旨骨酥鱼

  圣旨骨酥鱼,最早起源于邯郸赵家,叫赵家酥鱼,魏晋时期由民间传入宫中,五代十国后周大将赵匡胤(河北人)南征北战时偶尔品尝过,千里送京娘时赵家酥鱼曾给其留下和京娘最后的美好记忆,北宋初年,赵匡胤登基后,把赵家这种“骨稣刺烂”后仍保持“鱼形完整”的鱼列为御用美食,从此把赵家骨酥鱼尊称为“圣旨骨酥鱼”。

  正宗的圣旨骨酥鱼制作十分讲究,“料窨工艺”、“磁州窑特产砂锅”、“祖传秘制核心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做出的鱼已不仅仅是“鲜”,而是“香”,已不仅仅说“好吃”,而是“食补”,而且营养奇特,常食能让人流连忘返。由于圣旨骨酥鱼的后人在民国遭遇变故,这一历史名吃随被很多人遗忘。

 丛台酒

  战国时代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当时建造的“丛台”是赵武灵王饮酒寻乐,观赏歌舞 的宫廷御苑。丛台酒由此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经邯郸,多喜登台览古,饮酒赋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 在此留下赞美邯郸佳酿的千古绝唱。清代乾隆皇帝于“丛台”行宫饮酒作乐,即兴 书下“击鞠呼卢待罗绮,美酒十千醉不辞”的诗篇。

  鸡泽辣椒

  产于河北鸡泽。肉厚、味香、籽少、色鲜。它含有较丰富的脂肪、蛋白质、辣椒素、维生素A、B、C。其中含维生素C居各种蔬菜之冠,素有菜中“维C之王”的美称。鸡泽椒含水分极少,含油分较多,利于储存和加工。以椒干为原料加工成辣椒油、辣椒粉、辣椒酱等调料,风味独特。

 曲面

  曲面产于曲周县。取绿豆、黄豆、冬小麦3种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细粉,合置盆中,拌入鸡蛋清与芝麻香油。调和成面块;揉和约半小时以上,使之成为软、柔、韧兼备的熟面,再用纯绿豆粉做铺面,用面杖擀压成薄片,以快刀切为粗细一致的细条,最后按规格断拢成把,成为成品。条细如丝,色泽淡黄,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韧。质疏散不粘连,耐贮存,便携带。为高蛋白营养食品,极宜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及年老体弱者食用。

  魏县鸭梨

  魏县鸭梨早在隋唐时就有记载,北宋已有大面积栽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县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孕育了魏县鸭梨独特的品质,以个大皮薄、色艳肉细、核小渣少、酸甜适宜、果型端正而享誉海内外,著名的“天津鸭梨”就产于魏县。魏县鸭梨平均单果重225克,最大达到6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1%以上,最高达16.3%,具有生津润肺、解酒醒脑、清心降火、润肤美容之功效,极具保健价值。

  永年大蒜

  素有“大蒜之乡”美称的河北省永年县,大蒜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年产蒜头2亿公斤,产蒜薹1亿公斤。早在2000年,永年...大蒜是河北永年县的特产,走出永年县城向东20多公里,就会看到成片的蒜地越来越多。

  标准件

  中国最大的标准件基地-永年。紧固件千余个品种,从事该行业约二十万人,千余家厂家门店,十万余家分布全国的销售门店。年产量247万吨,销售额173亿元,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40%。

香飘十里的临洺关驴肉香肠

  永年特产临洺关牌驴肉香肠源于清朝末年,已有近百年历史,属传统小吃流传至今,是河北省永年县的地方风味特产。驴肉以其质高味美而被尊为上乘佳品。永年“驴肉香肠”正是选用精驴肉,剁成肉沫,加绿豆粉芡,小磨香油、多味名贵作科用老汤调制成的糊状,灌入驴肠衣内,扎成小捆,经高温蒸煮灭菌,最后用果木熏制而成。因此永年“驴肉香肠”又称“驴灌肠”。“驴肉香肠”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回味悠长,深受消费者青睐。

大名核桃纹乌枣

  以团枣为料,剔除烂果、软果和虫眼、色青、病斑果,入沸水锅煮一会就捞出,放入洁净凉水中浸渍。待果显出花纹后,捞至苇箔上风干水分,再进行烘烤熏制。一般反复熏烤8遍,火候掌握极严。前4遍主要熏烤水分。要求木材稍冒火头而有烟,温度适宜。后4遍主要为着色,要求木材冒浓烟不起火苗。成品呈卵圆形,乌黑光亮,肉质柔韧,味香甜、耐贮存,不易变质。

  五百居香肠

  以新鲜猪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为主料,大多为瘦肉;肠衣为漂洗洁净无瑕的猪肠衣;辅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盐、砂糖、纯高梁酒及陈年酱油等。先将肉料洗净去血,切成肉丁,加以各种佐料及调料,搅拌均匀,放置3小时左右,待料味入肉后再灌肠。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绳结扎,边灌边扎,直至整条肠衣灌满,然后经恒温烘干而制成。成品色泽纯正,肠条饱满,粗细均匀,肥瘦适宜,香味醇厚,甜咸兼具,软滑利口,食之不腻,且耐久存。

  馆陶御贡酱包瓜

  先取七成熟的八道眉甜瓜,挖去内瓤。用三仁(杏仁、花生仁、核桃仁)、三干(葡萄干、枸杞、橘饼)、三丝(青丝、红丝、姜丝)杂以黄豆、芝麻、木耳、香菇做馅,拌匀后装入去瓤的甜瓜内,再用细线将瓜缝合,投入日晒夜露之甜面酱中,腌渍三七二十一天,共计二十一道工序,方能制成。因瓜内加入了一些药料,不仅能生津祛惊医疾疗病,还可充菜佐食。

 临漳扒兔

  熏兔自清朝距今历史悠久,临漳县为国家著名“獭兔之乡”,临漳的扒兔、熏兔是用享有“兔中之王”美称的优质獭兔做原料,有多种名贵中药材及香辛料腌制。焖煮等多种工序加工而成。该产品五香脱骨,口感纯正,风味独特,老少皆宜,系纯天然绿色食品,是旅游佐餐,馈赠亲友,家宴,娱乐休闲之佳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邯郸简介
河北十大历史文化古城(镇):人杰地灵 古韵邯郸
文化底蕴深厚 盘点河北省邯郸市的十大特色文化
家乡邯郸
「田新法专栏」:走近邯郸
邯郸市辖县市主要山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