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年的听课

昨天看到七年前的姚老师写到:看了一场魅力课堂的教学观摩,还信誓旦旦地说要整理当时的听课笔记。今天,我几乎是带着好奇与期待继续阅读:这姚老师真写了吗?哇,听了4位男老师的课,写了近两千字。这些记录,让我迅速回忆起当时听课的快乐。

    语文姚老师读了数学姚老师的笔记后,说感慨万千真不为过。这次的温故其实也并非知新,只是再次印证了学科间的共通之处,昨天因此写下《打通二脉》一文,今天则是激动地晒出当年听的2位男老师的课堂记录,以及区教研中的数学课节选,分享那年听课的收获。


唐彩斌老师的《植树问题》

这堂课实在是太有趣了!原本一堂比较难懂的数学课,却被唐老师上得津津有味,通俗易懂。

课一开始,唐老师就从几个钉子几幅画的有梯度的两个规律题,启发学生思考钉子和画的关系。这其实就是植树问题的模型。接着,教学上层层递进,从两端都种,到一头种一头不种,再到两端都不种,这几个环节的切换在课件中的体现其实是很微妙的,不但让学生对审题有所启发,而且提高了分辨能力。后来,据唐老师自己说,这些题目他也是精心考虑过的。如,把其中的20米改为200米,把植树问题改为装灯问题,把每隔5米种一棵改为每隔10米装一盏。其实我觉得这么改挺好的,让孩子发现有些变化是不影响原来的做题思路的。但唐老师经过这次的实践,还是觉得这改完的数字太大了,没有必要。

植树问题是否就是解决植树的问题呢?这是多么有趣的问法啊!接下来的练习中,唐老师便用各种非植树的情境来巩固刚才学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对照植树问题中的种种模型,从不同之中找到相同之处。

课堂的小结也很精彩:你学会植树问题了吗?是不是学会了植树,就会解决植树问题呢?是不是会植树问题,就会植树呢?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的笑声中,结束了这么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也许是我一直以这种课为自己的目标,所以唐老师说的很多话,设计的很多环节,我都记得很清楚。后来的分享会上,唐老师侃侃而谈,分享了很多他从教以来的许多心得。尤值一提的是,唐老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是否常追求在低等级水平的技能上,高频熟练呢?还是追求在高等级水平上低频发展?是的,我们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刘松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

可以说,刘老师的这堂课是最标新立异的了。因为,印在本上的教案,几乎就没有用。一开始,刘老师就用种种方式提醒甚至催促学生们要提出种种数学问题。他说:哪能没有问题呢?当说到这课的主题是,他问:对于百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这个百分数,究竟是什么?另一学生说,百分数算分数吗?

就这样,开始了一堂课的教学。我本以为,新课就开始了。但刘老师没有,他让学生们自主阅读材料,2分钟,带着问题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然后,逐一解答。这就是后来的分享中,刘老师说到的,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绝对不教。老师需要完成的,只是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提高。

所以,这堂课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学生学的多,老师教的少,且非常少。老师只是个非常会提问,而且时刻注意提醒学生听讲的人。老师还是位小品演员,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分享快结束时,刘松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教学时,需要准确把握起点,清晰到达终点。上课,其实就是一段与学生一起走过的生命旅程。

那么,我应该如何带着孩子走过这段旅程呢?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完美教室,一直都在期待实现这样的效果。加油!

这真是忙忙碌碌的一周。

周一下午参加区教研,听了两堂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同课异构的数学课。当孙老师介绍了此次的教研目的后,我都迫不及待地要听听两堂课的对比了。第一堂课是将例1和例2一起讲述,由苇沟小学的陈晓军执教。课堂的导入,我非常喜欢,她用了抱团玩游戏的照片引入:还记得抱团游戏吗?谁记得抱团游戏怎么玩?课件播放动态视频后,便自然地引出例题。老师的提问设计得很好:每4个一团是什么意思?每5人一团呢?每6人一团呢?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执教老师并不是一直教这些孩子的,而朝实的学生显然早已训练有素。每次回答平均分的问题时,都是这么回答的:有4人就抱一团,有4人就抱一团,团团都是4人,有4人就抱一团。同时,辅之以手的动作来完成。这一点,在后来孙老师的课堂点评中也特别提到。

吸引我的,还有小组合作前后的引导。合作前,老师先把规则说清楚了,要求摆小棒,并根据摆出的样子列算式。教案的设计是一组没有余数,另外两组有不同的余数。合作后要汇报了,老师提的问题很抓人:你们组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抱的对不对?怎么解决的?然后每组汇报。其中,第一组是没有余数的。学生说:每4个一堆,每4个一堆……求的是份数。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4?老师便小结说,我们用旧知识一下就解决了。再通过其它两组的汇报,自然引出余数的概念。不过,这个过程费时较长,花了15分钟。

既然有余数,那有没有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呢?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下一环节。教写余数,教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白这个算式的意义。这个步骤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朝实的孩子优秀的答题习惯:28表示有28人,除以55表示每5人抱一团,等于55表示能抱5团,余33表示还剩3人。这时,老师又抓住问题不放:为什么这两个算式都有余数?以此小结: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会遇到分不完的情况,会出现余数。

进入下一个环节时,其实就是例2的内容了,需要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为此,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理解。并由此拓展,由11个篮球到20个篮球,列出一连串的算式。然后要求完成题纸上的练习,借助旁边的篮球图来写结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到了,老师的提问还是很到位的:这些算式中存在着小秘密,请仔细观察除数与余数,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课件中也给予了相应的加色,加粗来提示。不过,接下来的师生对话中,学生一直不是很顺利地回答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孙老师后来分析时说到,此时一定要跟上手势,提醒孩子横着去找关系。因为一连串的数据打出来,学生们很容易就去发现一些与此无关的规律。这时,老师就一定要用具体的、细化明确的语言或手势去提示,否则学生容易漫无边际地回答。

仅仅通过一组发现规律还不够,老师又出示了一组算式,加以验证:余数还小于除数吗?这点对我来说,也很受启发。引导孩子发现规律,一定是多多地从不同之中找相同之处,从相同之处又去找不同之处。这样的探索才更有说服力。

最后的练习设计也非常好。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盒子里可能剩下几个桔子?干嘛要小于77个怎么不行呢?原来有多少个?如此系列的问题,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两个例题放在一起上,在节奏的驾驭上是有难度的。虽然这堂课有些小遗憾,但亮点多多。其中,还不乏朝实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如坐姿、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等。孙老师点评中还说到,简洁的就是最好的。当学生的能力已经超出你的预计,这个时候即可跳过一些环节不再讲,不能只顾着走教案,非得把教案中的话再说一遍。

整堂课下来,也是学生学的多,老师教的少。老师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去求知,探索,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正如孙老师后来点评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多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问思考。还应培养学生说话,说完整的话,有条理地说话,如:我发现……,因为……,所以……。一定……,必然……。我们应将这样的提示传递给学生,学生会很受益。

喜欢孙家芳老师说过的,当你走进教室时,你是否明白:你这节课要为孩子们达成什么目标?要完成哪些任务?只要牢记了这几点,讲课时自然就不会乱了。仔细想想,这与写文章也没有区别。牢牢抓住中心思想,所有的材料都应该为中心服务才对。

午读时讲了数学故事《巧戏麻子连长》后,“麻子”和“小诸葛”合个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余数练习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教版第六单元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导学案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小学二年级数学试题 (29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