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进学校持续发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进学校持续发展

重庆市涪陵第十五中学校

涪陵十五中创建于1987年,位于黎明路15号。学校分为AB两区,共占地27亩。现有教学班47个,学生近3000人。现有教职工152余人,在131名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100%,尚有本科以上学历89人。有高级教师38人,中级教师51人。参加教育部骨干教职工培训3人,重庆市骨干教师6人,涪陵区学科带头人4人,涪陵区骨干教师9人,重庆市劳动创新奖章获得者1人,涪陵区十大杰出青年1人,涪陵区十佳教师1人。

学校办学19年,学生毕业17届,历届毕业生参加市、区毕业(升学)考试、总平分数、及格率、毕业率、升学率等主要指标均稳居全区各单设中学前列。学校先后获得了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校、涪陵区师德师风先进集体、涪陵区科技节一等奖等40多项主要荣誉。

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办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永葆青春,长盛不衰。因此,学校在1998年就作出了创建涪陵区电教示范学校的规划,分别于1999年、2000年创建为涪陵区电教示范学校和重庆市电教示范学校,2002年创建为涪陵区信息技术示范学校,2003年作出创建重庆市信息技术示范学校的规划,2005年创建为重庆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现将我校创建为重庆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以后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几点体会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培训 提高技能

有了先进的设备、设施,有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如果没有使用者,就如同有了车、有了路,无驾驭员一样。所以我校在加大电化教学设备、软件资源投入的同时,非常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继续培训工作。为此,学校制定了《涪陵十五中教职工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做到了内容落实、师资落实、经费落实。

1、内容落实。我校在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教师培训内容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5个主要方面:(1)关于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技能;(2)将技术整合于现有课程;(3)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4)教师角色的转变;(5)有关的教育基本理论。在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上我校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适用于较高层次的培训,比如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培训、基于研究的培训。即首先培训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影响更多的教师,使他们也能更多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如黄新权、黄前参加重庆市电教馆组织的实达网络管理工程师认证培训;赵德才、杨泽贵参加重庆市电教馆组织的“远程合作学习”活动;黄新权参加国家西部远程教育培训;黄前参加重庆市电教馆组织的华为认证的网络工程师培训,并取得了“重庆教育网络技术培训讲师”资格(涪陵区仅两名)。全员培训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信息技术的整体培训,主要是用于基础内容的培训,比如“初学者”的“扫盲”培训、基于应用的培训。要求分工不同的人员掌握的技能各不相同,如:行政后勤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办公系统软件,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室各种设施设备如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课件制作(powerprint),网页制作,图像处理(photoshop),简单动画制作(Flash),几何画板、物理画板的使用, photoshop图像处理,电子表格(Excel)等。

2、师资落实。培训教师由我校信息中心黄新权、杨泽贵、黄前、赵德才四位同志组成,他们将培训内容进行分工,每次培训均制作了课件,并由一人主讲,其余三位教师辅导,以确保培训效果。

3、经费落实。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职工培训、添置软件、设备维护等。

通过培训,教师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更可喜的是原来有畏难情绪,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手段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上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应用的积极性,不管是上课期间,还是平时休息,教师一有空就玩计算机,特别是各班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和各办公室实现了计算机联网,教师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已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用”为“我要用”,为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资源 重视应用

1、加强资源建设,提供素材保障。学校先后购买和链接了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教师进修资源(初中版)、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炎黄新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资源库、K12资源库、科利华在线备课系统、科利华智能组卷系统等资源库,同时,学校自建了FTP下载、在线考试、课件上传、试卷管理等系统,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素材保障。

2、开展网上交流,丰富交流形式。当前,博客相当流行,我校看到了博客提供的交流形式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交流作用,为了更好地向老师们提供交流平台,我校于今年春期开通了“涪陵十五中教师博客网站”,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分析、理解、观点等,供大家思考讨论。这种新观念不但让我们解决了教师个人网页的问题,还让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3、深化课题研究,培育“科研型”教师。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8个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其中区级课题两个,即:“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乐学环境,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运用多媒体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课题实验,并于20035月结题。为了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我校于20036月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学科“四结合”子课题的研究,学校成立了总课题组,拟订了“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初中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实验方案,并通过各个教研组的申报,全校40多位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并根据初中学科特点建立了6个信息技术子课题,即,语文组: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拓展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英语组: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丰富初中英语教学资源;物理组: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初中物理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组: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政治组:运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能力的实验;生物组: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开展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研究。通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得以提高,熟练地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能力得以增强。

4、抓好电教公开课活动,带动全校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我校坚持每期开展一次“电教活动月”,每组推荐出35名教师,利用多媒体上公开课,全校教师参加听课、说课、评课率达到96%。同时相继开展了新进教师、中高级教师以及分年级教师献课活动。学校规定只要是公开课都要求使用电教设备,每年的青年教师献课活动不仅要求青年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还要求他们自己制作课件。学校鼓励教师收集各种优秀课件和教案,并要求每期每个教研组要上交相应数量下载的优秀课件和教案。通过近几年的大量实践,80%的教师能制作较高质量的学科课件,教师使用课件率达100%

5、抓好教师平时的电教常规课。要求每位教师平时使用多媒体上课达到总课时的60%左右。每个年级备课组必须通过集体备课分章节或课文自制课件或下载课件,并要求提前3-5天将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备课组教师实现了资源共享,期末要求备课组将全学期的课件刻录在光盘上交学校教科室存档。

6、加强学习交流,促进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学校一是先后派出50多名教师到重庆市及市以外的名校进行多媒体课的观摩学习,回校后利用多媒体在全校或教研组上示范课。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在比赛中学习、交流、提高。近几年来,我校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市、区级电子说课、讲课大赛,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李晨、雷鸣老师参加涪陵区电子说课大赛荣获特等奖;李晨老师代表涪陵区参加重庆市电子说课大赛,荣获一等奖;雷鸣老师代表涪陵区中学组参加重庆市信息技术环境下说课大赛荣获一等奖;邓茗琼老师参加涪陵区第二届科技节网络环境下优质课大赛荣获一等奖;席顺芬老师参加涪陵区化学优质课比赛,荣获电子说课一等奖;牟智慧参加重庆市健康教育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崔琳琳老师参加国家快速作文优质课大赛荣获二等奖;罗程老师参加涪陵区英语优质课大赛第一名;王蔷薇参加涪陵区首届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一等奖。三是抓好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的课堂实录工作。学校教科室要求每个课题组每一学期必须录制一堂网络课,通过该项活动促进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学校规定每期每位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上一堂公开课。

7、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一是多次承担区级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二是我校信息中心教师多次为全区教师讲课三是有关兄弟学校多次到我校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四是我校多次送课下乡。

8、办好学校网站。学校网站以WWW服务器为门户,主页采用重庆渝高科技“EP023的模板建立,实行后台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学校主页中还添加了VODFTPBBS(电子公告板)、学校照片等模块,从2003年秋期正式投入使用至今,登陆已达到31万多人次。在这里介绍了学校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展示了园丁的风采,学校所有资源均可通过学校主页进入。

9、重视学生应用工作。坚持每周一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课内容主要有:初一,硬件的认识、了解;学会初步装机;office系列软件的巩固。初二,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网页制作;学科整合。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和网页制作等专题培训。我校于今年3月举办以“网络、学习、生活”为主题的首届“校园网络文化节”。本次“网络文化节”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陶冶情操,提高技能。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全校师生感受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文化影响,共同思考网络的文化内涵和我校的校园文化的结合。“网络文化节”通过网上开幕、网上报名、网上竞技、网上讨论等等,较大地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也提出并倡导网络文明。据了解,我校开展的“校园网络文化节”目前在涪陵范围各类学校还没有开展过类似的活动,这种新做法不仅仅只是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活跃了校园,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结合之路。

二、几点体会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手抓信息技术普及工作,始终使学校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统一认识,树立信心,抓好思想到位,是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关键。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是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大家一致认识到: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抓好信息技术教育是抢占教育制高点的重要标志,是师生员工的迫切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学校领导在全校师生员工中集中动员,各部门又按照学校要求层层动员,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人人皆知,深入人心,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突出实际,注重质量,抓好效果到位,是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目的。“重声势,更重效果”,这是我们在抓创建工作中坚持的一条原则。我们一方面加大宣传鼓动的力度,大造声势;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去关心落实情况,注重效果和影响。抓好效果到位就是有意识地去避免工作中的消极应付和虚假现象,抓好效果到位也就是从根本上体现了创建重庆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的实质。

以上是我们在创建重庆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以后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几点体会,离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学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针,遵循“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的工作原则,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埋头奋进,扎实工作,为把我校办成校园优美、管理科学、师资精良、设施先进、质量一流、富有特色的一流初级中学而努力奋斗! 

    〇〇六年十一月八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成长之路——记TIGER
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 推进教育优质化发展
远程教育与教育公平
2017-2018第一学期电教工作计划
周一见·深度解码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怎么走
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