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2011教师远程研修?思想品德课程简报第三期:心育,请多一分小心

心育,请多一分小心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侯庆伟   

    指导教师吴现海读了侯老师的文章,收获颇丰。当前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产生了人与自我、与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令人震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确感觉到心有余而才不足,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省级专家吴育林侯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侯老师的作业一方面阐述了心育与德育的关系,对于我们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统一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老师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后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进行心育的目的是努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用心思考。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与大学生分享人生经验时提到两点:一,生活要学会忍受平淡,谁的生活也不会天天放礼花;二,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要想获得成功,前提是不要被挫折打倒。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为了在这个充满不如意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并且活得有滋有味,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则是,短短几年来国内先后有9位亿万富豪自杀身亡,他们大多正值壮年,多数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另一则是,几天前一向以平和稳定著称的北欧国家挪威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一名极端分子疯狂制造爆炸和枪杀事件,导致70多人死亡。

这两件事再一次警醒我们,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事关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一个出现心理障碍的人,哪怕是拥有财富和成功的人,也可能体会不到人生的幸福;更可怕的是,一个心态偏激,人格畸形的人往往就是一个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北大教授季羡林生前与国家领导人讨论和谐社会时谈到,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包括与自我的和谐。人于自我的和谐最主要的就是悦纳自我,心态积极。

初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心理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往往也是心理偏差的高发时期,急需获得青春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和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整合必要的心理健康内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但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流派繁多,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这需要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一分小心、多一点谨慎,少一点轻率、少一点随意。

下面,我想结合这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心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与道德素养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区别。

一般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许多道德品质本身就包含着心理素质的要求。比如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本身是社会心理学的课题,而亲社会行为与态度与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道德品质不可分割。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忽略德育的方向和价值引导,应在大德育的框架下有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注意区别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德育心理的不同。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区分道德与心理两类课程内容的不同,道德教育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取向,是以善恶为标准的,德育的目标是引导人向善、向上;心理品质大部分本身不具有善恶评价意义,比如情绪本身就没有善恶价值,心理教育是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健康取向为价值目标的。在一些典型问题的教学中,要注意不可将两者混淆,避免随意性和泛道德化的倾向,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求。

在处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上,孝敬父母属于道德范畴,而克服逆反心理、与父母沟通则侧重于心理教育的内容。是实施课程中,不能将子女的逆反表现等同于“不孝”,将心育混同于德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应突出科学性

    心理学是一门复杂严肃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因此对比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其他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强调科学性。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心理概念、原理我们应该认真加以学习,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要谨慎对待,不可主观武断、随意下降结论。在一些心理引导的方法策略的选用上,不能简单地借用一些庸俗甚至错误的方法。比如,对于许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像从众、逆反、消极情绪等就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心理问题;在涉及到自我认识的问题上,自尊、自信有其内在的规律,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尊水平更多要靠行为和实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问题,靠在课堂上高喊:“相信自己”、“我能行”等口号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提高自尊水平。

    这需要我们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即使成不了专家,但起码要成为内行。

    三、处理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时要谨慎

   有一次,在学习“情绪的多样性”时,我在课堂上表达了以下观点:健康的情绪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情绪应该与所处的情境相适应,喜怒有常、喜怒有度。一个人如果情绪单一,则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下课以后,一个男生追到办公室里问我:老师,我从来都不会发脾气,是不是缺乏愤怒情绪,是一种病吧。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真的为难了,怎么会有人不会发脾气呢?我先是告诉他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然后启发他回想自己是不是有过发脾气的经历而被自己忽视了。但是并没有消除他的担心。没有办法,我只好求助于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最终才消除了这名男生的顾虑。

   人的心理活动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虚幻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时很难体会心理有障碍的人都烦恼和痛苦。比如那些被抑郁症困扰的人,在别人看来他们没有任何问题,而他们本人却沉浸在无限烦恼和焦虑中。这些痛苦和焦虑对于本人来说是真实感受的,而没有心理咨询知识的人却很难体会和帮助他们。

   在生活中,人们对于那些肌体上患病的人往往会抱着同情、安慰的态度,而对那些心理上出现了偏差的人却不能理解、甚至反感歧视他们。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精神病”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

   所以,对于面临心理烦恼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克服固有的偏见,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倾诉,力图理解他们的问题。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鼓励孩子求助专业人士,不可武断随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分析
2016年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思想品德课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李静: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课才是最重要的学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