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佚名    教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 23    更新时间:2011-8-27    

  摘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无痕德育 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思想品德课堂德育实效性欠佳已是不争的事实。反思造成这一严峻现实的原因是我们思想道德课课堂上的教育已经蜕变成“叫育”,已经成了“强权式”课堂,成了“布道式”课堂,更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厂化厂房”。试想,有哪一个天真、浪漫、富有爱心和想象力,渐有独立自我意识的孩子,愿意呆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环境里?
  审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高预设性使得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凸现出来的生成性资源,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把教育当作知识、记忆或技能的熟练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丧失,学习能力无从提高,学习潜能无从挖掘,使教学过程僵化。
  
  二、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以身示教。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偶而弯腰帮学生捡起橡皮,或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微笑示意等,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其实也是我们不露痕迹的 “无痕”教育。学生看在眼里,就会记在心里,进而体现在行动中,比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说教更有力。
  德育就是在这“不经意间”于无声处达到了它有效的效果。有人说过德育是盐不能直接吃,必须把它放在饭菜里才味道鲜美,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努力淡化教育的痕迹,做到“德育无痕,润物无声”,将德育渗透在生活细节之中,渗透在每一件小事中,让学生在小事情中明白大道理,这是我们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追求所在。
  (二)“民主和谐”——因为民主,所以和谐;因为和谐,才能“无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同时,还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张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倡导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例如,学习《我国计划生育》这一章节时,有学生很直接地问我:“老师,你们一家兄弟几个?”我说:“三个。我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学生又问:“老师,你们家为什么不计划生育?”面对学生的“无礼”,我因势利导地介绍了我们家兄弟三个情况:我哥哥生于1963年,初中学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惨淡经营一个小杂货店;我姐姐生于1967年,小学毕业,现在某搪瓷厂打工;我生于1974年,家里省吃俭用才使我上了大学,当上了老师。我问:“同学们,我们家有兄弟三个的历史原因是什么?从我家的家庭状况上看,人多的不利因素有哪些?这种情况如果政府不干预,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学生们就此活生生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热闹非凡。经过讨论,同学们的结论接近一致,那就是:中国的人口太多,增长过快,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充分就业,使生存空间、生活资料等受到挑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小题大作”——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件作为教学的载体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身边的一切,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德育无痕,融入生活,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和艺术,是对学生生活的见微知著,引发学生触类旁通和豁然开朗。
  例如,在学习《学会尊重他人》这一章节时,我带着主题去各班主任那了解班级动态,得知了班上有部分男生在用餐时不排队,用完餐后餐具随便乱放、乱扔等情况。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愿选择自己的角色:食堂工作人员、教室值日生、正常排队的学生、班主任等角色,让每一组学生演示平时买饭时的场景,然后分组讨论如何尊重他人,礼貌排队买饭,并在整理出意见后派代表发言。本次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符合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即时、直观、感性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真情流露”——恰如其分的“煽情”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情感是学生“学”“信”“用”政治理论的心理基石,是学生接受正确的政治观点,并将其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升华为崇高行为的重要前提。缺乏情感的道德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才能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走出误区,不会苍白无力。
  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这一章节时,我讲述了一个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事情: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们家的橘子树第一次长出了橘子,但数量不多。从橘树开出洁白的小花,我就一天天期待着。那时我家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花钱去买水果,因而橘子对小孩的诱惑真是太大了。终于等来了采橘子日子!可是,妈妈说:“本来就没几个橘子,把它好好地藏起来,过年时再吃,人人有份。”我眼看着妈妈把橘子放入一个缸里。为了防冻,橘子下面铺了稻草,上面盖了一件破棉袄。
  于是,我天天盼着过年。我还经常偷偷地掀开橘子上面的棉袄,闻闻那诱人的橘子香。终于盼到了除夕,盼来了吃橘子的时刻!可掀开棉袄却发现那些橘子全腐烂了!妈妈惊讶地说道:“别人都这样贮藏的,没听说会腐烂呀?也没人去翻过呀!”这时我才明白,是我经常掀开盖在橘子上面的破棉袄,才使橘子都烂掉的。于是,我鼓起勇气跟妈妈承认曾无数次翻动过那棉袄。妈妈不但不责备我,反而安慰我:“孩子,妈妈不怪你,是妈妈错了。你这么喜欢吃橘子,当时趁着橘子新鲜,就应该让你吃上几个,是妈妈的做法不妥当。现在,你一个橘子都吃不上,妈妈明天就给你去买。孩子,过年了,你千万别难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浓浓的母爱,使他们的心中涌起滚滚爱家的暖流。
  (五)“节外生枝”——动态生成的资源更宝贵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高预设性使得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生成性资源,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使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学习的能力无从提高,学习的潜能得不到挖掘,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
  无痕的德育充盈着理解与智慧,灵活捕捉德育瞬间,珍视学生独特内心体验,引导其自身的体验、探索、顿悟,在全身心参与中提升满足其精神追求,人格的濡化。
 例如,在讲《无形财富》一课时,我讲了一个富翁和学者的故事:因为有海盗,富翁们一贫如洗,成了当地的乞丐;而学者因为拥有知识这个财富,在当地做了教师,自食其力。我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让学生明白知识就是财富。但是我的学生却提出了质疑:难道富翁们个个是弱智?他们以前发家致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吗?在当地难道不能东山再起吗?几个问题都出乎我的意料,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计划。我在肯定学生思维敏锐、观点独特的同时,告诉他们,那些能够东山再起的富翁不正是显示了智慧的作用、知识的价值吗?我紧紧抓住“知识”的字眼,注意内涵的变化,深化了学生对知识和财富的认识。
  (六)“博闻天下” ——时事热点酿成课堂最好的“醇酒”
  利用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是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德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现实问题,在走进社会、走进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提高自身德育修养,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例如,学习《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章节时,恰好发生了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我让学生收集了钓鱼岛主权的相关资料和撞船事件的进展。课堂上,我国政府义正严辞的态度和被扣中国船长表现,掀起了课堂高潮。船长詹其雄说:“他(日方)就是叫我认错,我死都说钓鱼岛是中国的嘛。”当记者问到,回家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时,詹其雄脱口而出,说想去打渔。他说,还要去钓鱼岛打渔。对该热点的追踪与描述以及船长的表现,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当德育目标被隐蔽,教育色彩被淡化,学生以自我建构的方式介入思品学习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显得更轻松,德育内涵更丰富,效果也显得更加明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让我们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让生活吸引学生回到主体地位,让生活召唤学生走向实践体验,那么,思品教学就会告别“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黄恒维、刘秋燕,《育心无痕 润物无声,——对《思想品德》教学中无痕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
  [2] 黎建芳,《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无痕”教育》
  [3] 楼江红主编,《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有效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小学德育纲要》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 - 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四)
专题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分析
教育技能—教师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