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几个问题的思考(转)

                 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几个问题的思考(转)

                                                     2009-09-24 14:42:01

   一、山东教育的现状
    众所周知,自2008年1月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改革必然会废止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给传统的教学管理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由于取消了双休日和节假日集体补课,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教师辅导学生的时间也相对减少,教学质量不同程度出现下滑,由此给高中校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应当看到,省里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和规定,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有许多因素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如:课标没变,教材没变,高考制度和招生录取形式没变,尤其是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升学的要求没有变,他们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值更高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中毕业后能考上名牌或重点大学,这些不变的因素实质上向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一个学校连起码的规范都做不到何谈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按照上级的要求抓好落实,不能再报复辟的念头。但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是不要教学质量,更不是学生考上大学越少,素质教育就搞得越好。规范是基础,这是国家的一贯要求,没有一个教育行政部门鼓励教师和学生牺牲休息时间,搞加班加点,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教学质量的认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抓住了教学质量,也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因此,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能否解决这一认识上的问题,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否则,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全部意义,从而变成了一具“有名无实”的空壳,学校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所谓的“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关于教学与教学质量
    1、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其基本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智育);
(2)培养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德育、美育和劳技教育);
(3)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体育和心育)。”
因此,也可以说,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是接受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认识活动。
    2、什么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对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具体说是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认识活动。
    教学质量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是教学成绩,隐性是德育和体育。但显性被社会关注较高。所以教学成绩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
    3、树立求实的教学质量观
    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对于做实际工作的校长,应当树立实事求是的教学质量观,这一质量观也许是功利的,但却是实在的,有实效的。它包括以下观点:
   (1)质量是出发点、归宿点,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都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生命,没有教学质量的教育是低效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3)以质量求生存,求效益,求发展,没有质量老百姓就不满意,学校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认识
    1、提高教学质量是国家教育法律规定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教学质量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周济部长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中指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中国教育历来有重视质量的传统,要深入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同时,要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优先的地位不动摇,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路转到以内涵发展为主、注重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
    3、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需要。
    大家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的生命线就是教学质量。我认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无论在怎样的形势下,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都必须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不放松,都必须理直气壮抓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必需。
    4、提高教学质量是校长的职能职责。
    校长的本职工作就是抓教学,校长要以提高质量为己任,校长是学校提高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当研究教学,不懂教学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
    (三)正确理解考试和分数
    不要把分数与“分数第一”等同起来,把分数与“排名次”混淆起来,把分数与正当评价对立起来。其实,分数本身何错之有?而是有人看问题的方式出了偏差。由于受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与人在各方面表现出差异,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方面或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业上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分数只是反映这种“差异”的标尺而已。
评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的普适性的评价体系,不论采用何种衡量方法,客观上总有“分值”,这是首先要想通的,我们不要做分数的奴隶,以分取人,以分定性。而且少一分多一分,也不见得会有多少差距。对学生而言,我们要引导他们懂得理智对待分数。比如“百分制”相对“等级制”,多了精确度,少了模糊度;而“等级制”相对“百分制”,多了涵盖度,少了细分度,两者利弊,绝不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计算方法,而是我们对它的态度。过去考试采用百分制,为了淡化竞争,就改成五分制,好象五分制就是素质教育,百分制就是应试教育,这其实是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极端片面的理解。希望通过实行“等级制”减少竞争压力,这只是一种良好愿望,而教会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一切评价方法才是最主要的。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诊断教学、评价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减少过多过滥的考试不是考试越少越好,甚至一次考试也不要,而是将考试控制到适当的程度,确实发挥考试应有的作用。日常考试无分数,说明可以进行日常考试,但不要的是分数,没说期中、期末考试无分数,就是说期中、期末考试也可以要分数。所有这些考试不能做的是:检测结果公布和排队。任何反对考试、取消考试、削弱考试功能的做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省里反对考试,是过多大面积的统考,支持学校自主命题、自主考试。张志勇副厅长在《在素质教育的考试观》中说了这样几段话:“素质教育从来不反对考试,认为素质教育反对考试,不要考试,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甚至是曲解!”“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反对过多过滥的考试。反对让考试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魔鬼”。其目的,就是要恢复正常的考试秩序,让考试为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围绕着考试转,让学生的学生陷入为考试而学习的不正常状态。”“素质教育不反对单元考试、不反对期中考试、不反对期末考试,但这里的考试,不要着眼于排名排队,而是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素质教育不反对考试,但反对单一的纸笔考试,主张进行多样性、综合性、过程性、全面性相结合的考试。”
  (四)理直气壮地抓教学质量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一直对提高教学质量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主要观点如下:
1、认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人都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就不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2、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就不需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不用管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
3、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吃好、玩好,让学生会蹦会跳,能唱会画,不用抓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
4、认为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不准谈教学质量,不准过问学校升学人数的多少;
5、认为推行素质教育与规范办学行为,就是放松对学生的管理、降低学习要求,把教学管理理解为不要考试、不能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和检测。
    以上这些认识和观点都是片面的,偏激的,也是极端的,这些认识直接误导校长放松对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师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导致学校和教师不敢旗帜鲜明地抓教学质量,反而去追求一些功利性的东西。
    我认为: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方向和要求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些教育要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如何在不违背要求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称”,即使不公布中考、高考成绩,不以升学率给学校排队,他们照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给每所学校排出个一、二、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质量事关民生,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抓教学质量。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了安徽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的一篇博文,题目是《招生新规之悖论》。像我省一样,安徽省今年严厉规定不准搞生源大战,不准搞高考分数排名,不准公布高考成绩,不准跨市招生等。张书记在文中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曾经在中学说过,评价你们这样的学校,除了比较高的高校录取率以外,还要看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的多少?这是教学水平的‘高山’,也是学校的‘金牌’。象我们学习的榜样江苏如东拚茶中学校长姚止平校长的事迹,就是这样把一个镇上中学的众多学生带领攀上这个‘高山’的。我们不‘唯成绩论’,但成绩还是必要的,现在成绩不准公布了,不准排名了,何以评价学校好与差?”文章最后写道:“我始终认为,高考分数这个指挥棒还是必要的,透明些也无妨,学生阶段主要的任务还是读好书,成绩好,高校以分数录取学生仍然是最公平的办法,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我想,这番话可能会给各位校长带来一些理性的思考。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抓好“三环节”教学
    如前所言,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了,课程增多了(高中有80多门选修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探索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就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结合局党委的整体工作思路,我认为抓好以“预习、课堂、作业”为重点的“三环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有效教学,是走出目前教学面临的困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何为“有效教学”?通俗地讲,就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三重含义:
   1、有效果: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当吻合。
   2、有效率:追求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基本方法。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有效的上课策略”、“有效的评价策略”、“有效的教研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
    (一)课前抓预习,实施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
  抓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避免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效,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施这一策略,要做到五抓:
    1.抓预习设计。预习设计是实施预习的关键。抓设计要注意三个改革:
一是改革设计方式。要积极推行“分块设计—集体研讨—个人修订—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努力改变教师单兵做战的现状。
二是改革设计思路。要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改变预习任务仅仅是阅读摘记、或是做习题的方式。
三是改革设计内容。预习设计要注意三个内容:第一是认知前提,即学习本节所用到的旧知识,目的是扫清学习障碍。第二是认知活动,即新知识的预习任务,通过阅读、操作、演算等活动,完成新知识的感知与梳理。第三是预习诊断,即预习效果检测,通过对应性检测试题,诊断学习预习水平。
    2.抓预习时间。预习学案要提前一周或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晚自习开展预习活动。学校要统筹安排预习时间,形成有序的预习。预习时间可从四个方面整合:
一是统筹安排晚自习,细化每节自习的预习任务。如:第一节自习预习什么,第二节自习预习什么等。
二是统筹安排双休日,规定部分学科实行周预习。如:初中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由于每周只有两课时,可统筹安排双体日的预习。
三是整合课时,实施“三课型”系列教学。如:语文等部分学科,有时一篇课文需要3课时,可借鉴杜郎口的教学经验,单独设立“预习课”,实行“预习课、展示课、达标课”三课型系列教学。
四是优化课堂,实施“35+10”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容量,如果课堂容量较小,可借鉴兖州一中的“35+10”教学模式,用35分钟完成新授内容,用最后10分钟实施预习教学。
    3.抓预习监控。加强过程监控是落实预习的保证。学校要积极推行三级监控制度,定期检查预习实施。
一是学生监控。要积极推行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建立《学习小组预习检查及信息收集记录》,实行预习学案组内互批、互评,预习信息组内收集汇总制度,加强学生之间的预习监控,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预习任务。
二是教师监控。要建立预习学案批阅制度,建立《教师预习检查记录》,督促教师及时收交、批阅预习学案,加强预习信息收集,促进教师加强对预习监控。
三是学校监控。要建立预习定期检查制度,建立《学校预习检查记录》,定期检查预习实施,推进预习教学的落实。
    4.抓预习评价。评价是推进预习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建立《预习评估制度》,定期组织预习评估活动,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评估要注意四点:
一是评价内容。至少要涵盖预习设计、预习实施和预习效果。
二是评价标准。建议采取百分制,将预习设计、预习人数和预习效果按3:3:4的比例,设计各项评分标准。
三是评价方式。采取抽查的方式,每月至少进行一轮预习评估。
四是结果运用。将各次评估的平均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
    5.抓预习成果的运用。按照“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于课前及时收交检查预习学案,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收集学生所遇到的学习难点或学习疑惑,确定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课堂抓改进,实施有效的上课策略
预习只是完成基础认知,只有通过课堂实施,才能促进学生巩固、拓展和应用,达到深层认知。要实施有效的上课策略,要抓好七个改进:
    1.改进课堂组织形式
改革课堂组织形式,不仅是挖掘学生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的重要方式。
一是推行小组教学。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6-8个小组,每组6-8个学生,实行“圆桌式”分组教学。
 二是推行小组评价。要按照“组内捆绑、组间竞争”的原则,实施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形成组内互帮、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
    2.改进课堂模式
预习成果运用是改进的核心。要改变原有的课堂操作模式,积极推行“预习交流—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系统总结”课堂流程。
一是预习交流。即交流或展示预习成果。通过预习交流,让学生相互印证预习认识,质疑预习问题,形成初步的学习共识,明确课堂听讲重点。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优势,努力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二是精讲点拨。即教师根据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帮助解决存在的疑惑,初步完成基础认知。在这一环节,要努力做到“三讲”,即:学生提出疑问要讲,知识难以理解要讲,教师发现缺陷要讲。
三是拓展延伸。即教师根据拓展目标,适当延伸知识的深广度,促进学生深层认知。在这一环节要注意做到“两个反思、两个拓展”。两个反思:一是反思知识,挖掘知识内涵,促进学生深刻认识知识要点;二是反思研究,回顾研究历程,分析总结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两个拓展:一是拓展特例,呈现各种典型的变式,拓展知识的应用类型;二是拓展联系,加强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是系统总结。即反思整个学习历程,挖掘知识要点,提升知识研究方法,加强前后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从时间上讲,预习交流一般在5—15分钟,精讲点拨一般在5—10分钟,拓展延伸一般在10—15分钟,系统总结3-5分钟。当堂限时作业10—15分钟,
        3.改进教学目标
目标即是课堂实施的方向,又是课堂实施的标准。只有准确定位目标,才能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一是把握目标的层次性。课堂目标可分为基础目标和延伸目标,预习及交流只是解决基础目标,课堂拓展要突出延伸目标,确保知识到边到沿。没有延伸,学生认识深度不够,认识就不深刻。
二是把握目标的整体性。要改变教学目标过于强化知识传授的现状,注重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提高素养转化,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4.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载体,只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是科学设计知识顺序。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认知也存在一定的认知程序,只有知识顺序和认知顺序有机统一,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研究知识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是突出重点设计。信息的输出与接收往往不成正比。如果教师给出的信息(或问题)过多,不仅重点不突出,而且学生接收的效果也不会高。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尽量减少问答式教学的形式,使课堂重点问题(或信息)突出。
三是加强与实践联系。要改变课堂教学陈旧封闭的现状,落实新课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要求,把回归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实施学科拓展性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及学生学习体验的结合,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5.改进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不外乎三类:一是讲授式,二是学用式,三是探究式。我县课堂现状是:60%是讲授式,20%是学用式,5%的是探究式。那么,我县推行什么教学方式才好呢?
一是全面推行“学用式”。从讲改为学,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利用认知解决具体问题,这就是学用式。这是目前我县推行的“学案”教学,以及预习教学的根本体现。
二是尝试推行“探究式”。从学改为探究,让学生根据提出的研究问题,自主开展研究活动,体验知识产生与发展历程,感知知识研究与应用方法。这就是探究。这种方式还不适宜于全面推广,仍处于研究之中。
     6.改进教学手段。
    目前,由于经费的原因,现代教学手段几乎缺失。要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必须改变教学手段滞后的现状,加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
一是改进教学条件。学校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建设,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如:教师的微机、课堂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等
二是加强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增强课堂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改进课堂诊断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振地,提高课堂管理是常规管理的重点。学校要加强课堂管理,定期检查课堂实施与诊断,确保让80%的学生达到80%的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作业抓达标,实施有效的诊断策略
作业不仅有巩固效能,还具有诊断作用。强化限时作业,即可以强化巩固和矫正,又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水平。抓现时作业要注意四点:
一是抓限时。根据作业类型要分别规定作业时间。当堂作业要当堂完成,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下作业要于当天晚自习完成,时间一般为20分钟;“章节检测”要统一组织,时间一般不少45分钟。
二是抓设计。作业内容要以基础性为主,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当拓展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讲,不管是当堂限时作业,还是课后巩固性作业,基础知识要占60%,基本能力考查占30%,贴近高考或中考的题目占10%。
三是抓讲评。课后作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而且要做好作业批阅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同时,要强化作业讲评,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详细的讲解,防止学生的知识缺陷积累,并适当进行平行性训练。
四是抓评估。各学校要制定《限时作业实施意见(或制度)》,明确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作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规范作业实施。要定期组织评估活动,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评估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评价内容。至少要涵盖作业设计、作业达标率和作业讲评。
二是评价标准。建议采取100分制,将作业设计质量、作业达标率和作业讲评按3:6:1的比例,设计各项评分标准。
三是评价方式。采取抽测的方式,每月至少组织一轮限时作业评估,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四是结果运用。将各次评估的平均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
    四、推进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应当看到,由于取消高考奖励政策,学校失去了评价教师的抓手,老师们以为干好干孬一个样,由此导致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出现下滑。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师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不是一时或一个阶段的事情,应该是持久的任务;不是学校搞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达目的,而是学校高度重视,组织搞好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当前一个时期,要在教师中倡树“状态>方法>落实”的理念。状态是前提,方法是基础,落实是关键,精神状态决定着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没有好得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拿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落实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无用功。因此,抓精神状态调整、抓科学方法的研制是更高层次的抓落实。
    2.坚持两个结合,把广大教师引导到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上来
    两个结合是指“刚性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管人与管心相结合”。学校管理效能不是靠“管、卡、压”来实现的,而是在信任、尊重教师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所谓刚柔相济,就是在重制度刚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教师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竭尽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工作热情直接关乎学校成败。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要时刻体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的理念,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一切活动和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采取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管理方法,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法治与德治、情治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严格规范与开放自由相结合,以品德感召人,以真情团结人,以能力带动人,以事业造就人,时刻做到关注教师价值,帮助教师挖掘自身长处,创造一切条件让其展示自身潜能。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抓具体工作落实时,要以刚性管理为主,做到“严恒细实”,努力做到“三抓”:一是“抓具体,具体抓”。抓具体,即把总体目标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方案。具体抓,即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细”字上做文章,办真事,一环一环地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二是“抓反复,反复抓”。有些问题今天抓了有一定成效,明天又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所以铲除懒惰情绪和形式主义必须做经常、细致、艰苦和一点一滴的工作,非下真功夫、细功夫不可,切忌浅尝辄止。三是“抓规范、规范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和内容,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靠制度管住人,靠制度落实责任。
    3.坚持奉献与回报相结合,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也是人,也有过美好物质生活的强烈愿望,奖励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会大大挫伤优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是解决干与不干、干好干孬不一样的问题,就是解决不同岗位不同待遇的问题。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对教师评价的新规定,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规定包括6个方面: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一条指出:中小教师工作评价旨在激励、引导教师进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评价结果做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也可以做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但是,对合格率一项有些学校存在极大误解,在县督导或视导中发现,学业成绩在评价标准中消失了,这是极端错误的做法,必须认真纠正。省厅文件指出:“合格率是指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其权重不高于20%。合格率由考评小组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进认定。”可以说,省厅从来没有放松对学业成绩的要求,其单项权重仍是最高的。
    (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1.“严”字当头,强化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
    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除了教师具有较强和责任心和教育艺术外,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强调一个字,即“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过去比较长的时期内,教育界存在两个错误认识,一个是不敢提“严格管理”,一个是不敢提“提高教学质量”。对此周济部长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要坚持从严治教。首先是对学生来说,要严格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我们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他们必须牢固地树立起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才有可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纠正那种‘管严了,就会导致创新不足’的模糊认识。……以人为本决不是放松管理,加强管理才能够保证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意志磨炼,端正学风,加强对学生考风考纪的管理。”我们应当将思想统一到周济部长的“严”字上来,以“严”字狠抓教学,以“严”字管理学生,以“严”字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把学生当作敌人,更不等同于随意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以“爱”和“尊重”为前提,严慈相济,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
    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学生学习是需要适度的负担的,没有负担,就不可能真正学到东西,因为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其实,“负担”是一种心理感受,一般多指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学校生活,学生除了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练以及正常的听讲、写字、做值日之外,一般不会参加其它体力劳动,身体负担几乎很轻。那么,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负担过重?我们是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都有这方面的感受,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就不是负担;相反,若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再轻的学习任务也会变成负担,甚至使一部分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古人“头悬梁、锥刺骨”不认为是负担,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才是减负的关键。
    2.抓好学法指导,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有效地教必须和学生有效地学有机结合,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此,在强调教师有效教的同时,必须抓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样才能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学法指导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通用学法方法的指导,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讨论、怎样提出问题、怎样高质量完成作业、怎样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怎样提高记忆效率等。这类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开设学法指导课、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掌握。
    二是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文章进行略读、精读、赏读的指导;作文教学中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指导等,这类方法的指导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大多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
    (三)加强教研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1.日常评课抓反思,实施有效的教研策略
    一是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引导教师提升常态课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形成既是一个量的积累,需要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又是一个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优化课堂实施,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就是要让教师进一步提高备课、观课、评课的成效,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养成对常态课经常检视的习惯,督促教师时常想一想:我的这节课有没有成效?能不能促进学生发展?课堂达标率是多少?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二是要实施“连环跟进行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所谓“连环跟进行动”,是指促进教师个体不断改进教学行为的教研方式。从过程上说,指对特定问题进行连续的实践审视,前一次实践积累的经验、反思,成为后一次实践的起点,这样环环相扣,前后连贯,直至“问题解决”;从实践主体方面说,这种“连环”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由群体合作实现;从实践内容方面看,既可应用于对特定问题的探究,也可应用于经验在不同层次上的辐射与传播。实施这一行动,要求学校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说—讲—测—评—思”活动,大力推广“一课连上”、“同题多上”、“一课两议”、“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经验,促进教师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抓好小课题研究,实施有效的科研策略
    以往的课题研究,教师往往贪大求全,要么研究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无关,要么研究成果重复无用,不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实施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以自身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研究起点,开展实用性较强的小课题研究。
  一是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切实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选择课题,并认真分析思考,不断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和验证结论,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扎实通过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选题的角度要小,内容要实,研究要深入,切忌沽名钓誉、浅尝辄止。可以从预习、备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进、作业设置及评价、学法指导等方面选择课题,切忌大而空。研究过程不仅要有方案,更要有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阶段性反思总结,要切实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反思自身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从而不断积累成功的案例,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筛选和管理,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推广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浓化科研氛围,努力建设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逐步通过对教师校本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和升华,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特色。
    (四)优良校风的形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精神。这灵魂、这精神就是立国立业之本。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的地方,也应该有一个优良的校风。 
校风,顾名思义,是指学校的风气。风气有正有邪,有好有坏。风气好,学校教育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兴趣、爱好能得以充分施展;风气不好,歪风邪气抬头,好学生就可能变坏。校风作为观念形态,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又是有形的、摸得着的。校园之内,是整洁干净,还是凌乱污秽,门窗玻璃是完好无损,还是残缺不全,都可窥见校风之一斑。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的衣着仪表,还有花草树木,课堂内外,寝室内务,就餐秩序等等,也无不跟校风有关。 
好的校风,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勤学好问,遵规守纪,尊师敬长,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诚实守信等;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身上,就是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培育优良校风的意义
    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第一,优良校风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最为重要。”学校的特点往往是学生不断流动,每学年都要送旧迎新,且老生多新生少。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对于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将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具有强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优良校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所学校一旦有了井然的教学秩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生活作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严谨刻苦的学习氛围,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会相互感染,并会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而得到社会好评的学校,学校上下必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这样,师生员工又会进一步相互共勉,努力维护集体荣誉,促进学校更大发展。 
第三,优良校风具有极大的凝聚作用。凝聚力,也就是所谓的“向心力”,是任何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都必须要拥有的。有了它就能把全体成员的力量聚集在一块,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校风好的学校,校风便是无声的命令,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齐心协力,出色完成教育教育教学任务。 
    2.优良校风的培养途径 
    优良校风的形成是学校长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的结果,是管理效能的综合体现。我们务必要在“培养”上下功夫,并且长期坚持不懈。 
  一是带头培养良好的领导作风。凡是提倡一种好风气,培养一个好校风,一定要讲清道理,并要求学校领导起模范带头作用,这就需要好的领导作风。好的领导作风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是非曲直,如实对待。其次,要平易近人,与教职工或学生相处,不摆架子,不高高在上,真诚倾听不同的呼声。再次,要有办事公道。不记旧怨,不徇私情。第四,要有身体力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宋代“岳家军”的治军经验是“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可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重要。要求教职工做到的事情校领导应带头做到,要求教职工遵守的校规校纪,校领导应模范执行。 
二是精心培养优良教风。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加强校风建设关键就在于教风建设,而教风建设又取决于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宁阳四中工作时,为倡树良好的教风,我在广大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三比三不比”活动,即“不比资格比人格,不比昨天比今天,不比报酬比贡献”,“资格”是有限的财富;“人格”才具有永恒的价值;没有人格的资格一文不值。我们看资格,但更重人格,人格魅力在于灵魂的高贵。好汉不提当年勇!昨天的你再辉煌,但那已成为历史;只有“今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必须靠今天的奋斗去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报酬”只是相对于付出的一中回报。“贡献”则代表着责任与义务,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最高价值的体现,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贡献而不是报酬。
三是踏实培养优良学风。学风,即学习或做学问的作风,它是学生学习或做学问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倾向。优良的学风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逐步养成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品格,是推动学习进步和达到理想学习目标的保证。而不良学风一旦形成,对学习的消极影响也是深刻且持久的。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踏实的优良学风。
①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坚定的学习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如射箭一样,必须先有目标,然后才能“有的放矢”。而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先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才能订出计划,循序渐近,否则,糊里糊涂是学不好的。事实上,学有成就的人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也许就在于他们每一天生活都有目标。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想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在生活中抱有目标是最重要的必需条件”。 
②要培养学生拥有优良的学习习惯。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他还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健康向上的校风形成的保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一丝不苟地培养学生具有认真阅读的习惯,努力遵循课堂学习“四环节”的习惯(即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勤做笔记的习惯,书写正确清楚,卷面保持整洁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善于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等等。常言道,坏的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反之,好的习惯势力,便是一种可喜的势力。培养优良学风,就是花时间培养优良学习习惯。 
③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主要指两点,即第一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诚实。循序渐进,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夯实基础,并且要正视基础,“不怕起点低,就怕不识底”,告诫学生“今天就是明天的基础,上节课就是下节课的基础”,要讲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诚实就是真不能假。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平时作业与考试要独立完成,严禁抄袭,教师要严格监考,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发生。 
   ④要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与以前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步丧失。认为搞素质教育了,就不需要刻苦学习了,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曾语重心长地谈到:“学校与家庭要求和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对的,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年轻人是很难成长起来的……”。古人曾说:“少小须勤学”、“学问勤中得”,“一勤天下无难事”。著名科学家茅曾说过这样的话:“勤奋二字,对学好基本功意义极大。勤,就是要多读多写;奋,就是要努力,要有较高的目标,要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做到这一点,就能日就高明、得心应手。”为此,我们应当反复磨练学生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学生不能在“学与不学”的问题上迟疑犹豫,需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是“如何学”以及“如何学得更好”! 
    在宁阳四中工作时,我也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三比三不比”活动,即“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但走进四中,我们共同的追求就是学习做人,获得知识。人贵有志,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志气才是人生永不贬值的财富。天资聪慧固然可爱,但离开了勤奋却难以成才。只有勤奋作为燃料,才能保证我们的理想之舟驶向更远。珍惜时间,勤学不辍,方能打造辉煌人生。基础是昨天的,不努力就会坐吃山空,只有每天的进步才能让我们增强自信,发展壮大,品尝到求知的快乐。
    3.建章立制,科学培养校风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校风建设需要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且要长久坚持。因一个良好的校风、优良传统要能坚持下去,且代代相传,除了靠坚持不懈的宣传、说服和教育外,还需要有一套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实行科学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真正做到“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当然,制度不在乎多,也不在乎把规矩订得很高,而贵在坚持和严格执行。常言道,“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或“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当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并发动全体师生参与管理,对做得好的人或事及时表扬,对做的不好的人或事,及时批评教育,坚持好的修正错的,千方百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4.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不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和良好风气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很重视这个问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这个意思。他们还进一步提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主张,以至于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千万买邻”等佳话流传。高尔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为此,必须狠抓校容、校貌、校纪建设。校容、校貌、校纪既体现学校的物质环境又体现学校的精神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学校秩序。试想一所学校校园环境整洁幽雅,秩序井然,怎能不激起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珍惜青春呢?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总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位同志都要抱定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抓好教学管理,力争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县教学质量有一大幅度的提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尚延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县管校聘下的几点思考
某学校校风建设实施措施
如何体现校风教风学风好
学校工作总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内外双修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加强“三风”建设 提高育人质量
校长开学教师会讲话稿3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