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用】教师应不断播种新的希望

教师应不断播种新的希望

——浅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认识

    摘要: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引起广泛讨论。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首先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其次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本文就“学生的发展是绝对的,差生是相对的”和“可贵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两个方面来谈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教不好的学生 标准 闪光点 关爱 过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来的教育名言,作为座右铭曾激励了无数教师为人师表。管理者们把它作为对教师的要求,又伤害了不少教师的心灵。反差为何如此之大?这显然是因为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对它产生不同的认识而已。本人认为这句话只是教育者严于律己,作为对“教不好的学生”决不言弃的一种信念,对教育事业的一种崇高理想,而并非对“不会教的老师”的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一、学生的发展是绝对的,差生是相对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首先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其次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如果我们树立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树立了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完美发展的教育理念,即是“以人为本”,我们就认可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道理,也就是承认了每个学生都有“教好”的可能性。

    1.学生“好”与“不好”的标准问题

    先说一个案例:一次,崔永元上数学课,他走神了,数学老师用一小段粉笔砸在他的脸上,并说你把全班的脸都丢尽了。从此,崔永元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患上了数学恐惧症,以至在他38岁生日的前一天还从数学考试的恶梦中醒来。“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难怪崔永元呼吁:“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见崔永元《不过如此》)无独有偶,我在高中时代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何况我当时上课走神却因生病发烧呢!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学生仅仅因为上课走神就被教师如此责罚与训斥,本来天真无邪的好学生也从此变成了一个不好的学生。可见教师处置学生问题时千万不能给学生贴标签,要尽量避免消极的评断和预测。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往往照着老师的消极性语言成长,变成老师所说的那种人。

    再看一例:著名博导杨启亮教授当年在中学任教,一学生实在无法听懂,杨老师就让他每堂课坚持练字,结果这个学生毕业时便拥有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终身引以为傲,这不是“好”吗?

    那么,学生好与不好,究竟应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但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似乎只重视了和知识相关的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而对其他的智能则忽略不计,于是许多人常常断言某某能考上大学,某某是陪读,成绩之外的东西也就没人重视了。就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言, “好”应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那么我们的眼中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所谓“教好”与“教不好”都是相对的,只要学生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教好”。教师要真正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所在。“你的教鞭里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说的何等语重心长。

    2.“不会教的老师”与“教不好的学生”

    现实中不少班主任让“好生”坐在前排,“差生”坐在后排,似乎坐在后排的差生对班集体的不良影响好一点。

    现实中不少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口中嘀咕“这都不会”,对差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不可理解。

    现实中不少教师在“教育”差生时,不用发展的眼光,态度不友善,个别教师甚至还出现了侮辱学生的行为。

    在这些教师的思想意识中,差生的一切都差,包括品格、行为及一切与差生有关的东西。这些危险的意识最终结果将是导致“差生”成为真正的差生。

    恰恰是这些“兢兢业业”而“不会教的老师”在常常抱怨“教不好的学生”。他们不因难管而懒得去管,不因难教而难得去教,不因教不好而不去教。只因收效甚微,便灰心了。

    有的学生学习起来如顺水推舟,有的则如负重爬山。有的学生调皮的不得了,常常惹是生非。爱因斯坦三、四岁了还不大会说话,他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傻子;爱迪生小学时也被老师认为古怪,最后被逐出校园。结果他们都成了科学界的巨人。他们到底是“教不好的学生”呢,还是遇到了“不会教的老师”呢?

    有些学生,他们对理解和记住教材确实困难。既然基础很差听不懂课,上课又不给不打瞌睡,那么他们又要干什么?如果要求他们一定要背诵,一定要竖起耳朵听课,只会使他们更加迟钝,成绩下降了,幼小的心灵有了创伤,久而久之,“教不好的学生”行列又多了一员。苏霍姆林斯曾提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他特别倡导的一点就是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教育大家魏书生不也正是如此坚持不懈地建立班级图书角的吗?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能学得很好,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我们绝不能让倔强的孩子感觉和老师“处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结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他命该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语)。

    二、可贵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优生”身上优点固然多,“学困生”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是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中不偏袒、不主观臆断的最好表现。

    有的学生成绩虽不好,但爱唱歌(晚自习时都在哼哼)、或爱画画(书本画得真难看)、或喜爱体育(太好动了),这不就是具有音乐天赋、绘画功底、体育特长吗?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经过测试,列出数十个认为是可以成才的学生的名字给该校的教师(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教师只知道这些学生被认为是可以成才的,不知道是实验),结果半年后,这数十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不少,而其他学生几乎都没有进步。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在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在不知不觉中鼓励或打击了一些学生的自信心:被教师“看得起”的学生受到积极的暗示,从而变得积极和自信起来;被教师“看不起”的学生受到消极的暗示,从而变得自悲起来。

    这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提醒我们: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何不尽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将对学生的期望付之于教学行为,那些“教不好的学生”变样了,一份期望一份收获呀。

    难怪克莱门特·斯通在《获取成功的精神因素》一书中写到:“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前途,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则要坚信: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你想着学生会怎样发展,他就会如你所愿。

    我校是一所农村职业中学,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基本上是成绩上的三流生(本地一句顺口溜:一流进重点,二流进普高,三流上职高),品德上的缺陷生(缺理想、不守纪、泡网吧、好打架、谈恋爱、自由散漫……)。诲人不倦的孔子极善因材施教,所教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那么在普通教师的心里又该如何评价我们的学生呢?又该如何施教呢?

    在我校已经没有“好生”与“差生”之分,只有“好教”与“难教”之分。我们的教师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绝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坚信所有学生都会进步。不成栋梁之材,也成合格公民,绝不是“朽木不可雕也”。一些初中教师曾断言的“某某难教”、“某某将会走向犯罪”的学生,在我校教师的眼中只不过是活泼、调皮、天真、或有些叛逆的学生而已。这些学生被老师们冠以“希望之星”,我们会按部就班的开展一些如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品格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的主题教育活动(注意:我校开展的是活动而绝非空洞说教)。

    2.每个学生都有权享受关爱

    陈鹤琴先生已年愈九旬,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所以我认为,既爱教学更爱学生的教师,才是真正称职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师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关爱,少一份距离,要让学生时刻感到你在注视着他,关爱着他!

    如学生有了进步时,可以鼓励他:“有这么大的进步,真了不起,要继续努力哟!”学生表现很出色时,可以夸奖他:“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如学生失败了,可以告诉他:“别灰心,还有下一次!”学生受到委屈时,可以信任地说:“老师相信你……”母鸡教小鸡啄食,风雨下张开翅膀呵护小鸡是多么的生动。

    如此,一个有能力的老师确实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

    如果我们认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适合他的发展,也许他很调皮贪玩,也许他智力水平低下,也许他成绩非常糟糕,也许他弱不禁风,也许他暂时还无法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许他上课不专心听讲,影响你的课堂教学,也许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引导他,在将来的某一天,他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后悔了(甚至后悔都来不及了),改正了,难道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已经被教好了吗?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首先认定学生能够成功、成才、成器,先行赏识,然后观其发展。“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苏霍姆林斯基)每个学生都有权享受教师那母爱般的关爱。

    3.“教好”是一个过程

     “教好”学生是一个过程,有时需要多年的时间。不是上了一节好课、谈了一次好话,就能把一个很差的学生“教好”了。因而也不能说如今没把某个学生“教好”,你就成了“不会教的老师”了。

     “教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更赞成这样的提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一位老师如果不断学习进步,今天没把学生教好,注意总结反思,明天就会有所进步;每天都有所进步,怎么能不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美德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的教育之功。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易波动,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有效的自控能力,同样的错误可能会不止犯一次,这都是很正常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如果有谁希望有某些“高明”的老师,可以一日之内点石成金,那是很不现实的。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特别是孩子自身的资质与努力的结果。爱迪生被自己的老师抛弃了,但爱迪生是一个失败的人吗?如果我们的家长或者教师以圣人自居,强迫孩子按照自己构想的模式生活和学习,剥夺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造成压制力越久,抵触性越大,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课上的时间不可能够,课下和学生的交流就成了主流。

    要“教好”学生,就应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不要用一种僵硬的模式去规范学生。

    要“教好”学生,就要改变教育观念,克服教学定式,不断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态体验。

    要“教好”学生,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教会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教好”学生,就要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有主动权。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学中干,干中学”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从理论教学到学生实训,从知识学习到人生能力的培养,我们正是遵循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导:“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例如,我们采取学生参加的学校管理模式,由学生组成校文明卫队,分设许多部门,干部人数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从理论学习教室到实习实训基地,从寝室到食堂,从阅览室到操场,一些初中教师曾断言的“某某难教”、“某某会走向犯罪”的学生,其实他们的身上处处是亮晶晶的闪光点呀!通过换届选举,包括班干部,几乎所有的学生走出校门时都有了“管理的经验”,管理了别人,更管理了自己。这些学生通过两三年的职教洗礼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优秀员工。我真心希望普通中小学那些总是抱怨“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师到职业中学好好洗洗脑吧!

 

    江苏杨思中学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高悬校内,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鼓舞,同时他们也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个教育神话,也说明了“永不言弃”的精神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对学生负责,就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绝不敷衍塞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要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

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很多好的学生,勿容置疑;但高素质的教师,是否教出的学生个个优秀,也不尽其然。由此,我们可以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作一种精神加以提倡,激励教师,鼓舞学生,不断播种新的希望。

                            (教育思考园  转自 绿色随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几点看法
教师:请减少抱怨,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让教育绽放出阳光
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材料之一
德育案例分析与反思——一名后进生的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