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抑制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抑制
吉首市光明小学           张冬秀

【内容摘要】  本文以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理论对一些相关材料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儿童成长  攻击性行为  应对策略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儿童的成长与其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近一段时期,我国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有增长的趋势,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增长,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使各位家长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妥善处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导向正确的方向,以促进儿童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则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本文将以家庭教育为研究背景,重点探讨家庭教育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抑制的关系。
一、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评价
所谓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等。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攻击性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的本能性行为之一。当个人本能地感受到需要采用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这种攻击性行为就会随之发生。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因他人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伤害,或者可能构成伤害的时候;或者当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或者个人出于某种主动的目的,意图获取某种利益(无论这种利益是否是自己应得的),并认为只有采用攻击性行为才能达到这种目的的时候……等等,都有可能促使人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就人类攻击性行为本身而言,事实上它并无善恶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其促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内在动机、行为发生的情境以及遭受攻击的对象的性质。譬如说,都是杀人,如果是出于匡护正义的动机,除暴安良,杀死邪恶的人,这样的攻击性行为则被社会视之为正义的行为,属于善;相反,如果出于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动机而谋财害命,则被社会视之为犯罪。义譬如说,在平常的生活情境下举起屠刀残杀无辜的人,就是凶手、屠夫,而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则为豪杰、英雄。因此说,攻击性行为本身无所谓善恶之分,关键是促发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情境以及遭受攻击性行为的对象。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3岁以后儿童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四岁达到顶峰。2—3岁儿童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儿童的身体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的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从表面上看,儿童的攻击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儿童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而且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征。
尽管攻击性行为自身无善恶之分,但表现在儿童身上,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正面的作用。对于儿童而言,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化进程,影响儿童的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其同伴关系一般比较差。大多数同龄儿童由于对其产生惧怕心理,就会对其避而远之。由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儿童的影响,常常导致受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心理的恐惧,甚至不愿上学校。另一方面,由于攻击性儿童常常会无端的“惹是生非”,影响学校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使得老师需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决因此产生的矛盾,故而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儿童也感到头疼。攻击性行为还会延续至青年和成年,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尤其值得人们重视的是,如果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儿童长大后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为了防止或减少儿童时期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我们就应该在儿童成长初期乃至整个成长阶段,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优势,运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妥善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儿童积极进行协调沟通,利用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来纠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引导儿童更好的完成其社会化过程,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时期。此时的儿童模仿能力最强,对自己的家长往往有一种崇拜心理,因而他们也最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按照家长的意图做事。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这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来说,将往往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或者忽视对儿童进行积极的、良好的教育,那么,它也将在儿童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一)惩罚与榜样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言,不同的教育方法自然会导致不同的效果,有时候,就是同一种教育方法,由于其教育的时机、教育的手段、教育的力度等的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效果。具体来说,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惩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见一些儿童的表现出令父母和老师感到不悦的行为,如骂人,打架,破坏公物等。降低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就需要运用惩罚的原理和技术。惩罚使得儿童的有些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和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被降低。但是要从根本上消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惩罚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必须观察自己所实施的惩罚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没有影响,如果,实施的惩罚措施并没有出现效果时,则应考虑其他的方法。
2、榜样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正处于模仿为主要学习阶段的儿童时期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获得榜样所示范的行为方式,并进行操作和模仿,不仅可以减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可以使儿童形成另外良好的行为。父母必须确保自己为儿童提供的榜样能够被儿童所接受,为儿童提供一个正确的榜样,以便于儿童学习。当然,严格地说,榜样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并非是一种万能药物,有时候因为家长使用不当,也会使儿童产生某种角度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得榜样的力量减退或者根本就不起作用。这就需要家长在使用这种教育手段时,应该因时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二)不恰当的教育教养方式
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相互尊重爱护,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儿童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的气氛中,有助于儿童良好行为的形成。而父母间相互争吵,言行粗暴,对长辈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儿童生活在紧张冲突的家庭气氛下,那么就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家庭中的一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也会给儿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制粗暴型
这类家长的思想观念多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善于与儿童交流,当儿童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就会简单粗暴地加以训斥,从而为儿童树立了生活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模型。这种教养方式下,往往会造成两种极端的效果:一是培养出低眉顺眼,乖巧听话的“好孩子”,这类儿童性格懦弱,对家长有一种恐惧心理。同时,儿童为了对付父母的惩罚与训斥,往往会变得虚伪,缺乏真诚,失去童真之心。二是培养出攻击性行为增强的儿童。这类儿童的性格倔强,常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性格暴躁,行为粗野,与别的儿童发生矛盾时,则会表现山强烈的攻击性。
2、冷漠拒斥型
冷漠拒斥的父母,往往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或身体不适,不管儿童的要求是否正当合理,只是一味的拒绝。久而久之,就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引发儿童的种种不良行为。同时,由于长期遭受父母的冷漠,无形中会给儿童树立起一种“漠不关心”的榜样,这些儿童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内心的挫败感也长期积压在心头,因而极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敌对,愤恨等消极情绪。
还有一些家长对儿童玩什么,看什么,与什么人交往等,均抱一种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适当的管理和监控行为的缺乏,使得本来就缺少鉴别能力的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利指导,从而促使儿童容易摹仿一些社会恶习,养成一种无是非心,无责任心,无道德感的习惯。每当需要做出正确抉择的时候,往往显得能力不足而走向邪路,甚至导致其在青少年时期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3、溺爱纵容型
娇生惯养己成了最常见的一种不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的家长对儿童百依百顺,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正,从而导致儿童产生“自我中心”的心理。因而使儿童养成任性,不讲理的性格。若满足不了要求便对家长或同学产生攻击性行为。 
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当,使儿童的行为,生活习惯不良,情感、社会性、个性发展出现偏差,往学校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不接受教师的指导。当前许多家长注重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忽视了对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包办一切,儿童则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从而导致儿童任性霸道,生活经验极度缺乏,很难适应今后的独立的社会生活,贻误儿童的一生。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预防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期望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和理想,去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儿童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即使儿童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看作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的去引导,教育。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则应更多的强调爱的教育,特别要关注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等良好品德。这才能铲除滋生攻击性行为的土壤。
(一)丰富情感,移情换位
一旦儿童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出现那种有害的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要解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应该要让他有情感体验,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剑家庭成员之间那种无法替代的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情动心,倘若只是一味的冷冰冰地讲一些人道理,或者一味地加以训斥,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儿童的内心,运样的教育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家长应从小培养儿童对家庭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让儿童学会换位思考,在本质上消除攻击性行为。
(二)“冷处理”攻击行为
所谓的“冷处理”,就是对一些比较易冲动的儿童,在一段时间里不予理睬(这种不理睬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相应的策略),以消除其攻击性行为为限。有时候,有些儿重采用攻击性行为,其目的并非是为了攻击受害者,而只是为了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对于出于这一种目的而采用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家长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够消除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当然,如果儿童并非出于这种目的而采用攻击性行为的,则不能使用这种方法。
 (三)赞扬为主,批评为辅
每个儿童,其个性性格都是不同的,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时,作父母的要善于发现什么方式的表扬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儿童。同时,家长在批评儿童的时候,也要善于把握好的时机。
首先,不管儿童犯多大的错误,家长都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儿童,否则会深深刺激儿童的自尊心。其次,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及时给予批评纠正,不能拖后,否则会降低教育的后果。尽量对儿童用以理说服的办法,让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四)协调沟通,教育一致
协调沟通,是防止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一种良好的办法。一方面,家庭内部成员对儿童的教育要统一,步调要一致,决不能有父亲这样教育,母亲那样教育的行为,这样会使缺乏判断能力的儿童左右为难,不知所以。而教育的非一致性,也容易使儿童养成投机取巧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父母应该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学习和生活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合学校开展教育。
总之,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在防止或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上,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而且也经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做父母的应该积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的自尊心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儿童的爱心和人文情怀,努力将儿童的不良的攻击性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尽量地积极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希望,我们人类也才会有更美好幸福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家庭教育的假象:孩子很认真,父母很负责,其实我们都错了
初二学生学习和思想的分化及其成因666云淡风清 — Windows Live
儿童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
家教不当易引发儿童“心病”
从【10岁女童为何摔男婴】事件中,我们得到的教育启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