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张太后知道王振会小人误国,为什么不能杀掉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这场战役之中,几十万大军覆灭;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位大臣殉国。时任大臣李贤对这样一场大变评价道:"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这场大变中,明英宗朱祁镇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面对群臣的竭力反对,志大才疏的他却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意欲效法太宗朱棣五伐蒙古之举,宣宗帝大破兀良哈故事,为大明开疆拓土,稳固北境。

我们之所以说他志大才疏,并不是仅限于结果而言,更是就其出征之中的举措而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后勤补给竟然在其出征之后出现了补给不足的问题;更兼之在出征途中,明英宗本人并不熟谙行军之道,虽然军中有张辅等将领,但他却将指挥之权皆委于王振。而平素便颐指气使的王振,更是有着苛待朱勇等大将之实,如此在足够愚蠢之下,最终也便有了自己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险酿亡国之举的一场大败。

虽然最后在瓦剌一年多之后,朱祁镇被放归;在被朱祁钰幽禁7年后,他又通过夺门之变实现了再次登基,诛杀了于谦等人,还为王振在智华寺树碑立传。似乎此举能够稍遮其丑,实则是更让人们见识了这位帝王的无情、忘恩负义、寡廉鲜耻。

至于他那位念念不忘的先生王振,自然也与他一般逃不掉历史的鞭笞。而我们翻阅史书,甚至于观瞻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不难发现在王振的崛起过程之中,作为后宫之主的张太皇太后(明仁宗妻子)、以及孙太后(朱瞻基之妻)其实对于王振的品行、小人误国之性是有着先见之明的。张太皇太后也都多次痛斥(《大明风华》中讹为孙太后,史实为张太皇太后),但却都未选择将王振杀掉,这又是为什么呢?

此处或许会有很多人站出来,朱祁镇不同意。事实上,作为有着宣宗遗诏“凡事白于太后然后行”支持的太后,无论是张太皇太后,还是孙太后对于诛杀宦官王振这样的举动都是轻而易举的。

那么原因是不愿诛杀了?答案是肯定的。

历史上的王振并非与《大明风华》中刻画的那般与朱祁镇同龄人,二人之间的关系更并非剧中所刻意营造的如魏王、龙阳君那般为龙阳之好、断袖之癖。

王振的入宫,可以说要得益于明宣宗朱瞻基以及他个人的追求。明宣宗朝时,对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立下的“内臣不得干政”的祖训,便已经如同朱棣朝时被打破。明宣宗为了制衡内阁,开始教授太监识字,招收识字太监,授予他们司礼监之职务,涉足政治。

此时落地秀才王振,找到了比之考取功名,更近的晋身之道——于是他自阉入宫。本就通晓经书,又为人狡黠(不狡黠,也不会对自己够狠)、善于揣摩圣意,因此他也很快便成为了东宫据郎。东宫,自然也就是大明未来的皇帝,现任太子朱祁镇的居所。

朝夕相伴,自然也深得这个孩子的信任。宣德十年,朱瞻基崩逝。此时的朱祁镇不过9岁,因此在弥留之际,朱瞻基留下遗诏“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皇后,然后行。”

虽然张太后历经朱棣朝、朱高炽朝、朱瞻基朝,更是对于丈夫朱高炽储位危机、儿子朱瞻基承位等政务颇为谙熟,但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为了防止女主擅权,明确规定了:后妃不许群臣谒见。

如此一来,张太后要实现处理政事便自然而然的需要一个传声筒。此时原为东宫司郎,又依靠英宗喜爱,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振也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在朱祁镇尚未亲政时,奏疏先由张太后批注,然后由王振代表她前往内阁商议,最后形成统一的结果,然后拟旨施行。这也等同于王振成为了张太后执政之手。此举的结果,作用十分明显。在正统朝前期,也正是在张太后与内阁三杨的署理之下,大明王朝延续了仁宣之治的上升势头。

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薨逝;朝堂之上,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也或者病故、或者致仕;同年,钱氏被立为皇后,朱祁镇开始亲政,朱祁镇对于王振尊敬有加,甚至以先生相称。这诸班的巧合之下,大明王朝也终于在昏君、宦官之下迎来了这场转折之战——土木堡之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振:一个让明英宗又怕又爱的人
明朝那些事之,被俘虏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一)
土木堡之变导致明英宗被俘,为何朱祁镇对奸宦王振没有丝毫怨恨?
明英宗听之任之,王振却长期不敢擅权,只因惧怕这个女人
历史故事——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99、张太后执掌明朝江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