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苓散汤头歌诀方歌与配方组成

【来源】张仲景《伤寒论》

【汤头歌诀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猎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便闭渴呕宁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用法】上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多饮热水,取微汗;汤剂,水煎温服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人即吐,舌苔白,脉浮。②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③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证治机制】本方原治伤寒太阳病之“蓄水证”,后世扩大用于多种水湿内停症候。所谓“蓄水证”,即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脉浮;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故水人即吐,又称“水逆证”。若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成霍乱吐泻;水停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诸症临床表现虽然各异,但皆与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有关,故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助阳化气之法。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助君药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佐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若欲其解表,当遵方后“多饮暖水”之嘱,以助桂枝辛温发散之性,达“汗出愈”之功。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由于方中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故“蓄水证”之证,当依方后所嘱,而取利水兼解表邪之功;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则独取化气利水之效。本方主以甘淡渗利,辅以温阳化气,使内停水湿从小便而去。

【临床运用】①本方为化气利水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②若表邪未解,恶寒头痛较甚者,可加麻黄、紫苏叶以助解表宣肺之功;若水湿壅盛而水肿腹胀者,可与五皮散合用以增强利水消肿之效;若霍乱吐泻者,可加藿香、半夏以和胃而止吐泻;若水肿而见腰痛脚弱、畏寒者,可将桂枝易为肉桂,或再加附子以温肾暖脾。③常用于急慢性肾炎之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证者。

附方:

1.四苓散(《名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各一两半(各45g),泽泻二两半(75g)。用法: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渗湿。主治: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证。水泻,小便不利。

2.猪苓汤(《伤寒论》)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各10g)。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化,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两次烊化)。功用:利水渗湿,清热养阴。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者。

本方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的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症。然五苓散证由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本方治证乃因邪气人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健康2023
祛湿剂第十五
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呕吐哕下脉证并治
五苓散合方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应用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