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波余姚民间故事-003

穿龙袍戴铁帽的传说

        在杏山村的鲤鱼山片,有一搭当地村民叫做小丘的地方,处于鲤鱼山片  的中心地段,是一个地势颇缓的小丘,传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老早以前,杏  山一户有铜钿人家做坟墓前,专门请风水先生对小丘进行了一次勘查,风水先生在左^走动和掐指细算后说:“奈屋里如果真的要后代人发(走运),要走官运或者财运的话,奈屋里死的人一定要在一位身穿龙袍,头戴铁帽的人走过之后才可以入葬,这样奈屋里的后人才会发。’不久,这份(户)人家的父亲死了。下葬那天,因为风水先生的话,大家一直在等身穿龙袍,头戴铁帽的人路过。就这样,从早上到快中午时,也没看到有  人经过这小丘,那几个抬棺的和封坟的都等得心急了。这时候,天忽然落起雨来,那雨落时正好是入葬的时辰,这份人家的几个亲属见时辰快过,一致  同意入葬。待那具棺人坟后,有几个帮丁又说起风水先生的话,穿龙袍又戴铁帽的人,正说着,远处急匆匆地走来一位老头,因力下着雨。老头的身上披  着一件蓑衣,头上顶着一只从街上买来的铁锅。众人才明白,原来龙袍只是一件蓑衣,铁帽只是一只铁锅。那有铜钿人懊恼不已,没过几年郁郁而死了。  而小丘仍被当地群众当作了风水宝地,有钱的没钱的都埋葬在这里,希望白己的后人走好运。

倒戚牌的传说

       从前,杏山后渡江路边倒竖着一块七八尺长的石碑,石碑上刻凿了一个老老大的“戚”字,当地人称之为“倒戚牌”。传说,老早的辰光,这里有万亩水面的余支湖,是湖堤戚家大地主的财产。戚大地主把湖契抗(音:藏)作珍宝,从不随便拿出来给人家看。后来,戚  家大地主的女儿婚嫁到杏山,成了杏山陈家的媳妇。由于戚家财大气粗,陈  家虽说在当地也是大富人家,但家底远比不上戚家,慢慢地戚家人看不起陈  家人。常言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陈家的戚氏媳妇看见娘家人如此对待陈  家人很不乐意,在同娘家时,乘父亲外出之际,偷偷地把父亲抗(音:藏)起的 湖契和图志偷了出来,匆匆忙忙就回到了杏山。等戚大地主同家发现湖契和  图志不见后,大发雷霆。晓得女儿来过又马上走了的事体后。立即带着家人  前往杏山陈家催讨。此时的陈家一口咬定湖契和图志是陈家上代传下来的。 无奈之下,戚大地主一纸诉状递到余姚县衙,状告陈家偷窃湖契相图志。然  而,毕竟现在湖契和图志在陈家人手里,戚家终因拿不出证据而败诉。从此  亲家成了冤家,戚大地主久久长叹“养囡真是养强盗啊”!对天发誓三世不养女。即使生下来,也要活活溺死。同时,还将一块七八尺长的石碑,刻凿了一首老老人的“戚”字运到杏山,倒竖在湖边大路口,以示泄愤。这块倒立“戚”  字的石碑在解放初还倒卧在路边。

大王庙的传说

“泥马渡康王,浙江'土地’封大王。”这是流传在浙江的一句古老俗语。  当时宋高宗(赵构,俗称小康王)驻驿扬州,建炎三年(1129)春,金兵由  淮阳人楚州,赵构知无力抵抗,白以南撤为上策,想渡吴江奔临安(今杭州)。  就在金兵一路紧追中,康王的坐骑不幸倒毙,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在这祸在   旦夕的危急之际,忽见江边一棵柳树下正拴着一匹马,于是慌忙骑了上去,那马不用鞭策,就飞跃朝大江奔去,风驰电掣,踏波而行,渡江登岸,终使赵   构幸免丧身之祸。时赵构惊魂未定,看到驮他过江的那匹骏马竟然化成了一  堆烂泥土,才恍然大悟,这马原是土地公的化身,为谢救命之恩,浙江土地公因此封为“大王”,土地庙就称之为“大王庙”。“泥马渡康王”这一故事就从这   个时候起流传民间。鹦山桂花庙的前身就叫“大王庙”。“大王庙”香客盈门,香火旺盛。别看   这是座古庙,另外还有一段传奇色彩的传闻!那是在抗战时期,日寇入侵余  姚.一队人马从同龙东进前来鹦山,几十匹马路过大王庙门口,忽然间前蹄  尽屈,跪倒在地,日寇队长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惊惶间抬头猛见“鹦山庙”三  字,才醒悟过来,慌忙起身进庙,跪在大王(土地)菩萨殿前恭恭敬敬地叩了几个头,祷告说:“吾等人村后绝不掳掠纵火,愿大王明察。”也许出于这个原  因,那次日军进村果真秋毫无犯而去。此事也一直被村人流传下来。

欢喜岭的传说

        明朝辰光,正德皇帝巡视天下到江浙一带,和太监们说起游玩之事。有个太监对当朝阁老谢迁有意见,故意说:“游山玩山,天下要数江南好,江南   要数浙江好,浙江要数余姚好,而余姚最好的风光就在兰风乡,兰风乡有山有湖,有海有河。”皇帝听了,非常想到兰风乡来看一看,过了几天,正德皇帝  叫来阁老谢迁,提及余姚兰风美景之事,谢迁一听,心里顿时叫不好:皇帝的意思可能想去兰风,这一来,不免会扰动地方,要多征收钱财以供皇帝游玩,那时百姓就要遭殃了。他急中生智,想到一条妙计,就向正德皇帝慢慢介绍:  “兰风是个好地方,有闻名的兰风菜,有香嫩的十里兰塘鸡,这一些都是  皇上没有吃过的美味,还有风光无限的余支湖和千金湖,湖边环山;有著名  的兰鹦十景,饮酒吟诗那是最适合不过的。但去兰风乡,必定要经过三个险 要的地方,恐怕影响龙体,还是不去为好。…  皇上问:“有哪三个险要的地方啊?”  谢迁说:“先要过高桥,高桥有方丈高,桥上飞鸟难柄,桥下急流难渡,白古就是船难通,车难行。如果皇上骑马坐轿去,不免马脚要颤,轿要翻跟斗。”皇上闻听此言,忙叫殿大臣取来山河图册。大臣展开图册一看,果然如此,于是禀告皇上:“去兰风乡,途中有一座高桥。”皇上又问谢迁:“那么另外两个险要的地方是什么呢?”  条闸杀弄险恶无比,小路像羊肠,只能一人一骑通过。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巨石凌空,摇摇欲坠。山上石头若是一块落下,便会带动千万石头滚落,就是东海龙王过此,也会闸杀勿论的。所以被称作闸山龙。皇上是真命天子,怎么能为了游玩区区的兰风乡,而不惜龙体,置万民于不顾呢?”正德皇帝闻此,顿露惊恐之色,暗暗打了退堂鼓。  谢汗又接着说:“即使过了闸杀龙,后面还有条唤死岭(欢喜岭之谐音)  呢。那里岭高松密,野尸遍地,阴森可怕。不管白天黑夜,鬼魂经常出现。冤  死的寻对头,屈死的找替身。凡是过此岭的人,就是不杀,也会被吓得魂飞魄  散。” 皇帝越听越怕,既忌“闸杀龙”,又怕“鬼缠身”,于是打消了去兰风游玩  的念头。这样,兰风乡就避免了一次皇帝巡游所带来的灾害,百姓们对谢迁的机 智应对感激不尽。

罗隐的传说

        传说罗隐原名岁横,出生在浙江余杭的官宦家庭,其三岁没了父亲,六岁  家里失火,变得一贫如洗。罗隐七岁能吟诗作画,但也唔(无)人看重伊。八岁那年,罗隐路过村中“将军庙”,其入殿去拜菩萨时,坐着的菩萨“嚯”地站了 起来,使庙里的信徒都惊奇万分。岁隐同家后,把这笔(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怀疑儿子胡说,隔了几天,其母  先在菩萨脚踝头(膝盖)各放一只鸡蛋做试验。然后让儿子在菩萨前跪拜,罗   横一跪下,菩萨就站了起来,鸡蛋液四溅,母亲就对儿子说:“罗横,依不是一  般凡人,是天子皇帝啊!”  罗隐母子相依为命,穷得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常向邻舍隔壁借粮度日,因  只借不还,邻舍中有的就感到麻烦,有的开口骂掉不借。罗隐娘就边在灶上  做面,一边向罗隐讲:“某某只肯借一碗粉,某某不肯借给……”小罗隐边烧火边记账,伊没有纸笔,就以灶膛作账本,以锅洞当纸,以草灰当墨,以火叉当笔。娘说某某不肯借给,罗除就用火叉敲一下,娘说某某不但不借还说阿  拉是胡赖坯,罗就用火叉敲两下……这件事闹怒了灶君菩萨,灶君掌管一家  的祸福财气,但是个聋子,罗隐在灶膛敲火叉,灶君误以为是罗隐用烙红火叉杀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傍晚,灶君上天时,向玉皇大帝启奏,意思是岁隐不能做皇,理由三点:  无缘无故打灶君屁股(灶膛是灶君的屁股);邻舍不借给伊粮,就这家杀一人,那家杀两人;  伊是嘴臭,沿街乞讨时,骂这只狗要死,这份人家要着火,这个村庄要大水没(淹)过,造成平民无故受害……  玉皇大帝听后大发雷霆,急令雷公围困余杭,收同罗隐的“天子”命。一  霎时,风和日丽变成了乌云滚滚,雷声大作,岁隐娘发觉天变,马上拉来岁  隐,一手撬开马桶盖,揿着罗隐的头叫伊用牙齿咬住又臭又硬的马桶沿,随  着一声霹雳,罗隐脱皮换骨,只剩一张嘴还是“圣旨口”。  岁隐生活在唐朝后期,后来有远亲资助罗隐读书、赶考,但把“岁横”改  名“岁隐”。后来在五代十国时,罗隐在镇海军节度使钱缪幕下,担任小官,由  于仕途坎坷,伊曾留下《白遣》一诗:“得即高歌失即体,多愁多恨永悠悠。今  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事来明日愁。”特别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句,成为  千百年来饮酒者喜欢引用的名句。公元909年一个夏天,年逾古稀的罗隐在观看桐庐山景时,遇上雷阵   雨,岁与游客一起躲人山洞避雨。岁隐对众人说:“你们快逃,这山洞要倒塌啦。”众游客还在逃离,只听背后“轰隆”一声,可怜“圣旨口”的罗隐被压死在山洞里。

邵氏后人不吃鲤鱼的传说

      鲤鱼,因味道鲜美而深受食客的喜爱,但是黄家埠村谦德堂邵氏后人中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许吃鲤鱼。这个规矩还得从兰风邵氏第十五世孙谦德堂的祖宗邵右泉说起。因为 黄家埠村紧靠杭州湾,邵右泉就从年轻时就开始用货船替人跑运输,往来杭州湾对岸的海宁、上海等地几十年,凭着过硬的航海技术,生意做得红红火 火。 清乾隆年间的某年农历十二月廿三,邵右泉又像以往一样从上海装货  同黄家埠,不料,船开到半路,下面一个水手向他来汇报,船舱突然进水。邵右泉马上赶到舱底,看见舱底一股海水直往船上涌,怎么堵也堵不上。看着  茫茫无边的杭州湾,四周又无船只经过,邵右泉感到一丝恐慌:这么多年平  安无事,而今要栽在海里了。正在这个辰光,却听见水手发出惊呼:奇怪,水   不上来了,我们有救哉。就介样,邵右泉他们终于平安无事地同到了黄家埠,但也错过了当地农历十二月廿三送灶神的日子。等伊拉(他们)把船翻起未修理的辰光,却发现船底下有一条鲤鱼,鲤鱼的嘴正好吸住那船洞,原来是鲤鱼救了大家的命。  鲤鱼已经只剩一口气了,邵右泉马上组织人抢救,但还是死了,邵右泉把那  鲤鱼给厚葬了。从此以后,他也不再出海跑运输了,并将积累的财富建造了谦德堂,培养后代读书。为了感谢鲤鱼的救命之恩,谦德堂的后人就有了一  条不成文的规矩,不管咋样,谦德堂后人不允许吃鲤鱼,农历十二月廿四送  灶神也成了谦德堂的习俗。

石乌龟的传说

老早辰光,杏山村依山傍水,当地的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安  居乐业,然而不知道从啥时候起,不知道从哪儿来了只千年乌龟精。于是这  里每年不是干旱就是发大水,明明好好的天气,突然之间天会变得墨黑,还  出现怪风把人卷入湖里。那乌龟精经常托梦给当地的族长,要求每年用童男  童女祭祀伊,不答应的话,就发脾气。把好好的一个杏山弄得颗粒唔(无)收。 大家开始出去远走他乡另谋生路,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  有一日,西天弥勒佛前往南海寻访观音大士,途经杏山,觉得口燥,就降  下祥云,来到杏山。见依山傍水的杏山人烟稀少,好多人家没人住,当伊足足敲了七七四十九户人家,才在一户瞎眼老头家讨到水喝,老头给伊水后,要  伊喝好马上离开。本已经觉得奇怪的弥勒佛一听更奇怪了,就向瞎眼老头追  问原因。 当弥勒佛得知是湖里乌龟精作怪,伊就掏出乾坤袋,袋口一开白花花的   湖水一个劲涌进乾坤袋,正在湖底睡觉做美梦的乌龟感党湖水少起来,抬头  一看,大肚子、笑呵呵的弥勒佛正看着他,乾坤袋在哗哗地收水,觉得大事不妙的乌龟精刚想驾云而逃,弥勒佛口念咒语,一个金钵从天而降,不偏不倚  插进乌龟精的背部,立时三刻,乌龟精倒地化成一只石乌龟,插进去的金钵  在乌龟背部开了一个槽,用一座无形的碑将其镇压住。从此以后,杏山又慢  慢恢复昔日的平静,出去的人也渐渐同到家乡,继续过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  

“迎台阁”由来的传说

   过去在阿拉姚西北的庙会中,有一种叫“迎台阁”的活动,伊是用几株毛  竹和几块木板绑扎起来搭成一个高台,摆上一张八仙桌,选漂亮的小姑娘坐  在桌上,由十来个后生抬着游行乡里。

  这种风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  老早辰光,五车堰大沈家有个姓沈的人,常年卖盐贩茶叶,来往四明山。  人家叫他“沈生意”。沈生意四十一岁那年,一日冬天的夜里,从四明山卖盐回  来,在马渚一爿客栈里宿夜。正要睡着的辰光,突然被毛头婴伢(刚出生的婴   儿)的哭声惊醒。沈生意常来常往,对客栈老板张店王屋里很熟悉,伊晓得张店王已生了三个千金,不知这次生的是男还是女?这辰光,又传来了张店王格怒骂声:“哼,倒霉的肚皮又生了个女的,快拿大脚盆来。”沈生意一惊,知道要用水浸死小毛头了,想赶去阻拦,但白己是个男人,咋好进产房。

  这时候,又传  来了哗哗的倒水声。沈生意急中生智,故意咳嗽起来,又装作刚被吵醒的样  子,大声问道:“张庙王,是不是侬老婆做产了?”主人一听沈生意已晓得,叹了口气答道:“不瞒沈客官,是我老婆做产。”“嗬嗬,好事,好事。是金条还是元   宝?”“啊呀,又是元宝。”“哈哈,好,恭喜店王。”“客官,这是老四啦,不给伊活  了……”“店王,这万万使不得呀,你把小囡浸杀,是伤天害理要坐牢的。”这话说得主人软了手,终于保住了小生命。第二天早上,沈生意要同家去,他看张店王的脸色,对女小囡的死活还不放心,就对张店王拱手笑道:“店王,我有一子,现正一岁。听那小囡落地时 叫声响亮,将来命中一定夫贵子荣,我想攀你店王为高亲,等日后长大成人,给他们结成百年之好。我每年给你廿两银子,望好好抚养。”店王听后,白然高兴,连连答应。热,未来的亲家之间,也很讲得拢,大家都很满意。日子过得真快,眼睛一眨十八年过去了,四姑娘已到了iL嫁的年龄,但沈生意却有三年多没来店里,这真叫张店王着急。第二年开春,张店王只好张店王开门见山问道:“亲家公,小囡年已十九,侬儿子也已双十,还不快叫他们完婚?”沈生意红着脸赔笑道:“这都怪我,我是光棍一条,从未讨过老婆,哪有儿子?当时开此玩笑,是为了保全小囡性命,请店王原谅,快为四  姑娘另择贤夫。”张店王哭笑不得,只好都素都素(扫兴)回家。张店王同到屋里,向老婆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伊老婆既感激沈生意当初的热心肠,为沈生意无妻无小而叹惜,又为女儿终身大事着急,要丈夫赶紧托媒。谁知道,四 姑娘听了竞连连摇头,话:“女儿不愿另嫁。”“笑话,沈生意并无儿子,你不另  嫁,难道嫁给沈生意不成?!”想不到四姑娘竞红着脸点了点头。这下可惹恼  了老爹:“侬真不怕利四(羞耻),沈生意年纪已有五十九,好做你爹,怎能与侬结成夫妻?!”“爹爹听我讲,囡的小命是伊所保,又听得大人经常称道他的   为人,女儿愿嫁给伊,使伊老年有伴。”老爹老娘知小囡性格,只好叹气答应, 算作没有养活这个小囡。 

   过了几天,张店王送小囡去大沈家和沈生意完婚。喝好喜酒,客人散去,洞房里剩下这对老夫少妻,新娘对新郎很温柔体贴,新郎却呆坐不动,新娘催问有什么愁闷,沈生意脱口叹道:“十九姑娘五九郎,白发难配女红妆。”四姑娘马上接口道:“彭祖能活八百岁,我夫还是少年郎。”这一说,说得沈生意咧嘴笑了。  眼睛~眨,一年过去了,沈生意的老婆怀胎十月,一胎竞生下两个儿子。沈生意虽然高兴,心里想有个囡方称心如意。过了两年,老婆又生下双胞胎姐妹,喜得沈生意眉开眼笑。伊打算等小囡大点,要热闹一番。后来孪生姐妹  到了六、七岁,趁庙会辰光,沈生意雇了一班年青后生,搭起台阁,把两个囡抱到八仙桌上坐定,在乡里游行一圈。这种新形式,也给庙会增加了乐趣。“迎抬阁”也就这样传下来了。  

半边举人的故事

   光绪二十年八月(1894)三北生员张益东,进考场时,准考执照放在包袱内,因心急打不开结,就用牙齿咬断,执照露面,已到入场时间。  

  张一进考场,见一嵊县考生偷偷塞给主考官一只金元宝。主考官受了嵊  县牌头荫生林某的后手(贿赂)后,假装巡同细看,在卷面作记号。揭晓时庆典举人60名,恩科举人40名,照数封官,各领命上任。其中林某上皇榜,官封余姚知县,而张益东只被聘为余姚理事主任。张成绩超众,因不识时务,只封了半边举人。

  余姚这个传说已有百把年。张上任即遇林某,林某对张说:“老爷奉旨出任县知,以后理事出门见我  脸色,进门见我服式,要随叫随到……”并叫张理事立即解决朗霞为水引起  纠纷,打死一贫民之事。朗霞恶霸高某为霸占井水,竞打死贫民壮汉。案发后取出四锭大银塞给林、张二人,遭张拒绝,而林某收了高的银子完全为高说话。张、林之间闹了矛盾,张准备上访之夜,林带兵包围张宅并抄了家。幸号张早有防范,已从后门出走,才未遭毒手。  在百官山旁,张偶然间救了一个打算跳崖的老妪——林某的奶妈。原来,  林在考场塞给考官的元宝是这位王姓奶妈托林某在杭州买参的血汗钱,林人仕途后,反说王奶妈偷林家的元宝。王奶妈气得要跳崖白尽。  王妈与张某欲渡曹娥江之际,突遭林某追击,在性命相关时,幸遇三省巡  按来宁绍清奸查邪,林某锒铛入狱。  这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唾弃留臭名。廉洁奉公一身清,半边举人伴如今。 

传家碗的故事

   从前,五车堰有份人家,媳妇待年纪大的婆婆非常刻薄。让老太婆一个  人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伊每日只肯给老太婆吃两小碗薄粥汤。一不顺眼,伊就骂婆是个“老勿死”。伊婆的粥碗也从来不去汰一汰(洗一洗),弄得已黑已丰(又黑又脏)。

   十多年过去了,那媳妇也有了白己的媳妇。这个孙媳妇,生得善良而贤 惠。一进门见到白己的婆婆对老阿太噶(这么)刻薄,老老非常难熬(难过),趁婆婆不在时,便偷偷帮老阿太做点事,但要受到婆婆的责骂。   孙媳妇在同娘家的辰光,伊娘见囡闷闷不乐,就问囡究竟出了啥事体,  当得知这笔事体后,伊娘想了一想,就告诉囡:“老话讲:廿年媳妇廿年婆,再过廿年做太婆。侬只要介毛介毛(如此这般),依婆婆就会同心转意了。”得到娘教给伊的好计策的孙媳妇同到了婆家后,吃饭时,伊从婆婆手里  接过一碗稀粥送给老阿太去吃。到老太太那里,孙媳妇要老太把碗摔了,老太不敢,孙媳妇就话,侬不捧的话,后遭(以后)不给侬吃饭了。老太一听,慌了,碗从手里滑落掉在地下打破了。那孙媳妇马上号啕大哭起来,伊婆婆听见声音赶来,见一地的碎碗爿和粥汤,就破口大骂:“死老太婆,侬真越老越糊 涂,越老越变死,把这碗摔破,侬后遭(以后)用啥东西盛粥?”一面安慰媳妇, “不过是摔破只碗呀,没事的。”一听婆婆说话,那孙媳妇更是号啕大哭,对婆婆讲:“婆婆,这勿是一只普通的碗,这是阿拉屋里的传家碗。俗话讲:“廿年媳  妇廿年婆,再过廿年做太婆。”婆婆到你做太婆的时候,吃饭也要用的啊。”这一番话,像一声晴天霹雳,震惊了婆婆的心。伊一想,白家这样对婆婆,  以后下辈也会那样对伊,伊思前想后,觉得白家这样对婆婆,实在太不应该 了。于是尴尬地对伊媳妇笑笑,同答说:“我把破碗爿扫干净,侬扶阿太到正  屋里一起去吃饭吧。”

  从此以后,老太不再一个人孤单地住在茅草房了。婆婆改正了过错,对太婆也敬重起来,祖孙三代开心快乐地住在一起。

诗为媒的故事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余姚第泗门阁老府出了桩新闻,阁老孙女谢霞,年庚17,小时父母作主许给明州赵府为媳,赵子是个浪荡公子,近来又打死一个青楼女子,这个事体传到谢霞耳朵里,她终日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三月初五,谢霞结婚喜日,“新娘子”在吹吹打打中上轿。其实上轿的是谢霞的近身丫环,而伊白己趁i出轿的忙乱之机,单身从后门逃出。在途中,巧 遇从后花园追出来的陈嬷嬷。陈嬷嬷拉住小姐,立即扣门叫醒侄子,租了一   顶青布小轿把小姐送进横山九龙庵暂住。谢霞在庵中,过不惯寂寞无聊的生活,一天,伊写了首怪诗:   月身门哀  夜思  望肝  雨阳  水桥路舟花香  写在黄纸上,夹在经书里,放在香案边。  凑巧,杭州人氏潘甄来到横山姨母家探亲,表兄梁国柱陪着他,摇着小 船前来九龙庵观光。潘甄在香案上随手翻阅,见到这16个古里古怪的字。国柱一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问潘甄这是啥个意思。潘甄稍微思考了记,逐字逐句讲解起来.国柱听了连连称奇。这就惊动了里面的谢霞,伊曾向音许过愿:“若有才子看破诗,跳出法门做娘子。”  谢霞从屏风后背出来,正想问“客官尊姓大名,何方人士”。谁知潘甄已把  伊的缩字诗扩成七字诗,仍夹在经书里,人已经走了,谢霞拿来一看:

      牙月=更门半开,

     身人空门亦白哀。 

     长夜难眠空心思,

      望断肝肠无人来。

      浓浓细雨倒夕阳, 

      滴水斜桥路脚长。

      孤舟迷途无人过,

       风卷残花半边香。

     谢霞又惊又喜,深深佩服潘甄才华。这也是前世娴缘,伊顾勿得佛门清规,  雇船追赶。后来终于与潘甄结成了夫妻。真是“一首怪诗寄芳心,秀才解得定  终身”。

天鹅孵蛋的故事

        黄家埠镇杏山村, 明朝辰光,有一份姓陈人家逃荒讨饭来到杏山村,看见这里有山有水,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由于生活清苦,陈家爹娘死后,他们唔(呒)钱做坟墓,无能力为爹娘操办后事,就在湖塘村的一个山脚下草草用土埋了。爹娘死后不  久,格份人家的儿子进京考试,结果高中黄榜,进士及第,鸿运高照,一步一  步高升到吏部尚书,伊还代皇十八日。  有一日,陈尚书看着白己的荣华富贵,突然想起了白己那苦命的爹娘,  就上书请求同趟老家,给白己的大人拜祭。皇帝准奏后,陈尚书带着家人一   路浩浩荡荡同到了杏山。当伊走到爹娘坟墓前时,一只天鹅从坟墓边飞出。天鹅出现在坟墓,陈尚书恍然大悟,原来爹娘的埋葬之地是风水宝地呀!想白己的大人当时还是用土简埋的,现在白己升官发财了,也不能忘记大人,  于是就大兴土木,在原地重建坟墓,坟墓四周全部用石头砌成,请当时最好的石匠用石头拼成网廓,做T很是考究。然后用石头做成台阶,从山脚一直 悱到坟墓处,设计得很有派头。等爹娘坟墓修缮一新后,陈尚书也同京做伊的官去了。一天,一个过路的算命先生路过陈家坟墓,前前后后转了几圈,连 称可惜。旁人不懂,感到奇怪,算命先生在大家的再三催问下,才说出原因,原来此地乃是天鹅孵蛋的宝地,可眼下这里大兴土木,致使天鹅蛋难以孵 化,这里的后人不久定有灭顶之灾。大家都嗤笑,认为这是游方先生的胡言   乱语。谁知,没过几年,京城就传来了陈尚书因为得罪皇帝,而全家被满门抄  斩。 

笑话故事两

   则一、灶君话侬偷布一个光棍想请裁缝做衣裳,就怕偷布,后来想出-个办法,等裁缝上门,其 假装去街上买菜,走到白家屋后,从草壁中挖洞偷看,果真看见裁缝把一块  多余的布塞进白己的怀里。光棍中午边做饭菜,边话:“不会的,不会的,真的  不会的。”裁缝就问:“侬在和啥人讲话?”光棍同答:“灶君话侬偷布,我话侬勿  会的。” 

   二、二爹人吃荞麦糊  二爹人相依为命。爹话:“等荞麦收起后,阿拉要好好吃两餐荞麦糊”。儿子  却话:“格要吃来看”。爹重复一遍,儿子也重复一遍。过了几日,荞麦收进,爹把荞麦糊烧好了,爹又话:“现在总可以吃了。”儿子还是话说:“要吃来看。”爹盛了一碗,刚动筷,一只狗前来偷吃泥墩灶上烧好的养麦糊,爹捧着碗随  手拿起一把扫帚去打狗,结果白己的碗掉落地上,碗被敲破,荞麦糊果然吃  不成。

半霖的传说

     古时候,余姚有句老话:“余姚县官好当,出县城南门外难行”。说的是南门外高官甚多,七品芝麻官出巡南门外,必须下轿跪着前行。

    沿南门古道南上,有官至三品的驸马,还有榜眼、探花、进士、解元,而贡生则不计其数。 半霖这个古老地名,指的是从最良桥吴家宅沿古道直至它山庙这一带。至今姚南山区一些老人仍不习惯说现代地名,还称其为半霖。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日本的华侨,来信地址还是写浙江余姚南门外半霖,弄得今天的邮递员莫名其妙。那么半霖这个地名是如何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七百多年前,宋末元初(1262-1341)的南门古道上的吴家宅地方,聪明才子吴寿吕(真名无从查考)上京赶考中了至正元年进士,皇上把亲生女儿许配给他,做了驸马官。吴驸马知识渊博,为官刚正不阿,敢于与  朝廷奸党相斗,引发了当时震惊朝廷的历史冤案。因皇上辨不清是非,吴驸马撤职被贬。他怕奸党陷害,一方面令冢里四子改姓吴、谭、郑、谢分居,避   免满门抄斩之祸,故今有“一夜改四姓,四姓不通婚”的传说。另一方面携带   家眷返家定居,做施贫好义之事。大约两年之后,平反昭雪,皇上纠正错案追赠驸马,树“高谊坊”,又送匾“积世好义吴氏之门”。吴氏故居枯木逢春,遗憾的是吴驸马已是气郁成疾离开了人间。皇上痛心疾首下御旨,拨款开霖三年以表悼念。这就是相传至今的“吴驸马勇斗奸党遭贬害,错案平反昭雪开霖三年”的传说。    霖即恩泽,表示深厚的情谊和恩惠。皇上准许吴驸马逝世开霖三年的   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各地,尤其是姚南山区的千家万户,他们进城来不再担    饭包,特意到南门外享受皇帝赐的斋饭。后来,因政局的变化,开霖三年开了一年半就结束了,全霖变成半霖。阴差阳错这“半霖”也不知什么原因就 慢慢地演变成了这儿一带的地名。时至今日仍有人在用。

不我亭的传说

    余姚城新西门外去上虞丰惠县城的官路上,有不少凉亭、奈争。其中在  叶家背后,朝北岳殿稍东有  个亭子叫“不我亭”,它的来J力说来话长。大概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初年,这里过往行人日夜穿行不断。一天,一位行人在路上捡得一串很值钱的珍珠。他想:遗失的人心里一定很急。于是,在岳殿门口等待失者前来领取。等呀,等呀,一直等到日落西山夜 幕降临还是不见失者前来认领。他想,我一定要等到失者前来领取,物归原   主,实现我的心愿。一直倦宿在岳殿门口整整一夜。东方拂晓,他还是继续   等候。有人对他说:“既然无人来领,就归白己好了。”他同答说:“那个失主    一定很着急,我无论如何要物归原主。”于是又等了一天一夜,到了第三天,还是无人来领。他认为不是我的,我不能要。在众人的劝导下,他卖给珠宝  店,就把这笔钱用在慈善义举上。选择在岳殿稍东10米处(遗址尚在),兴   建一座凉亭(岳殿门口没有凉亭),让过往行人入亭休息。凉亭三间平顶石   板基地,12个石柱,5条石凳。行人可在凉亭中央穿行,亭中供应茶水。朝南  方向上方有白底黑字的匾书“不我亭”三个大字。

笙竹的传说

      笙竹,是竹名亦是村名。在距离姚城西南七公里的肖东镇,地处四明  山北麓与上虞交界处,有个四面群山的小村,村前村后,竹林遍布,有毛竹、燕竹、龙须竹……还有包粽子的青箬竹和最近几年发展的雷竹。可惜    笙竹已经很难找到,按当地老人说,这里确实曾经以盛产笙竹闻名。  传说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余姚谢阁老在京城任职。某  年,皇上心血来潮命各州县进贡土特产。邻县奉化送了株大毛竹,余姚是阁老的出生地献什么为宜?谢阁老灵机一动,就在如今的笙竹村,挑选又大又阔的青箬竹叶上京。皇上面对大毛竹和青箬竹叶发愣,谢阁老趁机滔滔不绝叙述了余姚毛竹的叶又大又阔,可见要比奉化的大上好几倍。再  说,余姚的土特别肥沃,这种竹是由两层沃土培育而成,充分说明余姚人杰地灵。皇上听了连声赞誉。事后谢阁老心中发慌,事无实,竹无名,这天方夜谭的事,如皇上知道了此事的真相,这犯的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杀头酌。于是他又动脑筋,生造出一个“笙”字,并将此竹取名为“笙竹”。    他立马同到故乡动员村民加紧繁育“笙竹”。经过努力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新   品种的竹。也是凑巧皇上看过后并没有表示出要进一步了解此贡品的意愿。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一百年后的清朝康熙年间,编纂《康熙字典》 时,加上了“笙竹叶细节疏宜作篾丝。”注释。光绪年间《余姚县志》云:“笙,  竹名,又名简竹。”1985年余姚地名办同志走访当地老人:“笙竹之节密而   斜生,上下节间有一端相连接,每节成菱形状,俗名陉竹’,又呼'观音竹’、   '拜竹’,迎神赛会时必用作小旗杆。” 

老虎井的传说

      谭家岭北坡岭脚有口老虎井,泉水滚滚,永不干涸,清凉甘甜,白古闻名。尤其大早年头排队担水者更是人流不息。一千多年前,这儿原是一个小潭,后来潭边长I出了一株枫树。随着树的    不断长大,遮阳的面积也就不断地扩大,慢慢地成了过岭行人休憩胜地。有   一年,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早上,一位老人发现一只老虎守卫在潭边,他立即   逃同家中,第二天一早,他偷偷地望去,见这只老虎仍守望在那里,一连几   天,天天如此。但这虎从不伤人,只是在晚上守候在水潭边。当地人视此虎为神虎。为此,附近的人就将潭砌成为一口井,并取名老虎井。当地人视此   井为神井,高大的枫树被视为神树。   先人们就像对待神祠一样悉心保护古树古井,世代相传。直到三百年  前的明末清初时候,这古树古井神话,传到余姚县令耳里,令他很不服气,   派兵前来砍树封井。长老辈上百人阻挠。结果,古树古井保住了,三位长老   却被捆绑而走,死活不明。后人把悲痛记在心里,壶下加倍爱护的规定:古   树只准修剪不准砍,古井只准用不准污染。古井古树至今仍惠及后人。

米岭变糠岭的传说

      余姚城东南上,有条山岭叫糠岭。村里年纪大格(的)人讲:糠岭老早格辰光(很早以前)叫米岭,米岭为啥变糠岭呢?里头有一个故事:老早辰   光,这米岭半中央,有一座小庙,里头只一个和尚,庙门前有块大活石(即   岩石),下头有条裂缝,裂缝下头有只像饭汤碗格大小样子石头盆。每一日, 这石头缝里有米一粒一粒会往下滴,直至滴满一石盆。这些米,刚刚给庙里  一个和尚吃一日。和尚靠石缝里滴出来格米,白己种点蔬菜、瓜果日脚(日   子)倒也好过哉。有一日夜里,和尚忖来忖去困勿熟(想来想去睡不着),突 然,伊(他)想:要是石头缝大一点,滴落米一定多哉,米多哉,一个人吃勿 完,还可以去卖铜钿。第二日,他办来一枚锤子,一把榔头,专门趁呒没人(没有人)辰光一锤一锤凿,还一边凿一边念咒语,祈祷石头缝里米滴更得   多,滴得多……石头缝被伊凿得越来越大,米却越来越少哉。到石缝凿成石   洞,米一粒也呒没哉,和尚又急又饿又若力(累),只好煞煞格拜活石,求伊行行善心。麦猛仔头介一记(突然的意思)滴落来一大堆,和尚真乐煞哉(高 兴极了)。可当伊仔细一看,滴落来格勿是米,是砻糠。呒(没有)几日,和尚    活活格饿煞。死格前头,伊后悔万分,写落一张字条,写明白己饿煞的原因, 劝解世间上的人千万勿要贪财。这一带百姓晓得了事体的底细,就将这米岭改称成了糠岭,一直流传至今。

三秀才赶考的故事

      唐朝辰光,临山有三位秀才,年长的叫学礼,年轻的叫学文,另一位叫学富。他们寒窗三载,苦读诗书,那年正值大比(科举考试),就一道上京赶考。

   三人只管赶路,忘了时间,眼看天色已晚,只得到路边一座茅屋里去借宿。茅屋里住着一位白发银须的庄稼汉。学礼弯腰鞠躬,学文低头作揖,两   人彬彬有礼地向老者求宿,只有学富昂首挺胸,直立不动。 老汉乐呵呵地说:“原来是三位饱学的秀才,难得,难得。”说罢,招呼他 们用饭,安排床铺。饭后,学富故意问老汉:“老伯,我们三人赶考,你猜都能 考中么?”老者捋捋银须,说:“我就直说了吧。你们三人,学礼今年考中,学    文下科考中,你大约不会中的。”学富听了很不高兴。    第二天,他们告别老汉上路了。路上,学文说:“学礼兄长,照老者的话   说,你今年要高中了!”学富不以为然地说:“老头子懂什么!”他们一路昼  行夜宿、千辛万苦地赶到京城。考试结果,学礼当真中了头名状元,三年后, 学文也中了。只有学富连年赶考,总是不中。几年以后,学富越想越怪。为   什么一个种田人讲得那么准?他决定去问个明白。

  他又来到老汉那里,老汉年纪虽然长了不少,但还是童颜鹤发、精神抖擞。当老汉听明白学富的来意后,就说:“我当时是随便讲讲的,只是认为学 礼最知礼貌,鞠躬行礼,学文也知道礼貌,低头作揖。我听古人说:'善读者知礼’,这是原因之一。第二,按照种田人的眼光来说,弯腰的稻穗已经成 熟,弯头的还没有成熟,直挺挺的却是秕谷呢。我是按照这样的道理同你们开这个玩笑的!”   学富听后,满面通红,告别老者,同到家里,一边认真读书,一边认真学 礼,不尚几年,他也考中了。

心急媳妇同娘家的故事

    从前,丁家村庄里有个做木匠的阿根伯,到距家不远的马家,也就是侄媳妇桂英娘家的隔壁一户人家做生活。桂英娘托阿根伯带个口信,叫女儿有空同娘家走走,免得记挂。阿根伯做生活(干活)结束,吃了晚饭同家,怕忘记,先把口信说给桂英听。桂英性格素来特别急,得到了口信后睡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丈   夫不在家,周岁的孩子熟睡着,时间过得好像特别的慢,她跳下床打开大门  看天色,只见天空墨黑墨(漆黑),外头一片寂静,因为家中没报时的器具, 也不知何时才天亮。她越想越睡不着急,当机立断她决定当夜同娘家。桂英心急如焚,也不点灯,抱起孩子立马就上路,性急之下却抱了个枕头,大门也不关,急急忙忙撂田过畈往娘家跑。事也凑巧因为心里着急,不小心,在路过冬瓜田时被绊倒。枕头飞了出去。摸黑着抱起了一只冬瓜继续赶路。亏得路不远,到了娘家,娘家的人刚睡觉。几声叫喊,娘打开大门   出来,看到女儿怀中拖着个冬瓜?桂英这同慌了,说孩子掉在冬瓜田里,调  头又跑。娘家人也不放心,跟着跑到冬瓜田里,四处找寻,找到一只枕头。桂 英拾起枕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家里跑。跑到家门口,大门开着,走进房间, 点亮灯,一看孩子还在呼呼睡着。看到这样的场景她也情不白禁地笑了起来。

盐的故事

    古时候,三北海边有一个叫朱余的渔民。有一天,他正在海涂上拾泥螺,忽然看见从天上飞来一只五彩鸟,落在身边的海涂上停住了。

   那鸟拖着   长长的尾巴,有公鸡般的头颈,全身长满了五颜六色的羽毛,金光闪闪,异常美丽。他仔细一认,哎呀,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吗,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因为俗语讲,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哪里出现凤凰,那里就出宝!   一会儿,凤凰鸟飞走了。朱余想:我们下海柯鱼的穷伙伴,每日起早摸黑,风里来,浪里去,手脚浸得红肿,还得不到温饱。要是这一大片海涂都成 了宝,大伙在岸上安居乐业该有多好!想到这里,就在凤凰鸟停过的地方,用手挖了两捧烂泥,盛进鱼篓同家了。 同到村里,他把今天碰到的事和大伙一讲,大家议论纷纷。这时一个见多识广的老人说:“依我看,你就带上这篓泥,去寻寻那专搜宝器的人,万一有人识得,也是大家的造化。”于是朱余带了这点海涂泥,跋山涉水,问遍了 许许多多搜宝人。他们一看刭他那鱼篓里黑黝黝、湿漉漉、活腥泥臭的烂泥,都笑笑说:“老兄,你这东西,一不是珍珠玛瑙,二不是象牙翡翠;既不能 吃,又不能穿,污烂泥一堆,到处多的是,算什么宝贝呀?”但朱余并不泄气,继续打听识宝人,不知不觉地到了京城。    他听人说,皇帝老子喜欢地方上向他献宝。于是,朱余与看守城门的人一讲,那人通报了大臣,大臣又禀告皇上。皇上听说有人献宝,十分高兴,马  上传见。可他抬头一看朱余打扮,心里先有几分不高兴。因为以前献宝的人,都是为了拍皇上马屁的富商豪绅,个个穿戴整齐,斯斯文文,全不像朱余一副衣衫褴褛相。皇帝于是对朱余说:“本朝办事公断,你果有稀世之宝献来,朕重赏与你;若以鱼目混珠,有意寻衅,轻则乱棒打出,重则格杀勿论,你可知情?”朱余从头至尾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最后说:“英明的皇上,我并非来领什么赏,只望陛下和众大臣辨别一下这泥是否真是宝,能派什么用就好了。”说完把鱼篓递了上去。左右大臣拿起一看,是一堆烂污泥,不禁哄堂大   笑。那皇帝想了想觉得受到侮辱,脸一沉,厉声喝道:“大胆刁民,分明戏弄寡人!左右,以欺君之罪论处,斩去四肢,赶出京城!”    这件事轰动了京城,也被替皇帝烧菜的厨师听到了,他十分好奇,趁人不注意,悄悄收拾起朱余弃在殿上的那篓海涂泥,他左看右看但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后来就挂在厨房间的屋梁上。八、九月间,秋雨绵绵。一天,厨师为皇帝烧好一只名唤“红嘴绿鹦鹉”的小菜——其实是炒菠菜。因为菠菜根是红的,叶子碧绿,整株炒好,有点像鹦鹉鸟。也是碰巧,这时从梁上鱼篓里,“哒”掉下来一滴东西,不偏不倚, 正中菜盆,这时皇帝用膳时辰已到,不能耽搁,看看盆中菜并无异样,厨师便大了胆子把菜送了上去。谁知皇帝吃着这菜,咂着嘴,赞不绝口:“今日小   菜为何如此可口?”大臣们哪里答得上来,只好命厨师次日再照样烧一盆。次日,厨师不敢违抗,照样做好送去,皇帝一吃,竞淡而无味。他十分气闷,   限定厨师三日之内一定要烧出与第一天一样的好菜,“否则重责不贷!”厨师感到好为难。怎么办呢?正在房内团团转想办法,抬头一望,梁上还挂着那篓海涂泥,篓外因长时间下雨而显得湿漉漉的,在一篓角处还有一滴水珠,这厨师想起头天煮的菠菜味鲜,会不会是与鱼篓里的水珠有关?横竖死路一条,第三天,他烧好菠菜,从鱼篓的海涂泥里,抖了几滴水珠在里面。皇   帝一吃,果然味道不错,就吩咐左右传唤厨师。厨师惶惶不安拜见皇帝。皇帝问他:“你烧的三天菜,两个味道,是何道理?快从实说出!”厨师毫无办法,只好把事情真相全部摊出来。皇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朱余献来的海烂泥,竞有这等妙用!于是他命人定做一只金盒子,把海涂泥盛在里面,扎上红绸,在京城游行了三天三夜,一边派人四处找朱余。可是探子不久回报,朱余因手足断去,早已死了。皇帝懊悔不及,   于是追封朱余为丞相,在海边建庙树碑。消息传开,到海边取“鲜水”的人,熙熙攘攘。皇帝于是命当地渔民,专以括泥取“鲜水”为业,且不征任何赋税。一时操此业者甚多。时间一长,船  装车运这种“鲜水”,十分不便,有人便试着把这些水放在铁锅中煎煮。一    煎便成了白色块粒,携带方便,味更鲜美,这就是今天人们吃到的盐。

  不过当时,大家只知道这是一个叫朱余的人发现的,就称盐为“余”,直到现在, 有些盐场的老盐民至今还这样叫呢!  

“朗霞”地名来历的传说

 大约在七八百年前,现在格朗霞格块(这块)地方海涂还勿大有人,也没  有“朗霞”格个(这个)名称。

后来有人造了一根大塘(也称大沽塘)挡住了潮 水,人才慢慢多起来。开始是一些开荒的、养蚕的、晒盐的,因为潮水被挡过了,这些人慢慢定居落来(下来)了,渐渐形成一个个小小村庄。随后,山里人 挑着山货到一头里(这里)叫卖,海头人也挑着海货到一头里(这里)出售,渐 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露天市场。一个(这个)辰光,有几家大户在已废的省塘(原来的一根小海塘)上起了几间有檐廊的房子,赶集格(的)人碰到落雨就到檐廊下躲雨,有的还干脆到檐廊下摆摊。

有一日,一个山里人挑着山货在  夹乡(挨家挨户)叫卖,凑巧碰到另一个卖山货的挑着山货,急轰轰格向一个  方向走去,就问:“侬个客人到鞋头(哪里)开(去)卖啦?”“我到廊下开卖,拣头里(那里)有屋,有檐廊下落雨好躲雨,太阳猛好遮热头(太阳光).人多生 意好。”于是夹乡格老背(挨家挨户叫卖的人)也跟着来到了廊下。这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把到一头里(这个地方)做生意叫做到廊下开(去)做生 意,慢慢格廊下就成了一头里(这里)格地名。 

据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落难时,“泥马”南渡时也经过一个(这个)地方,还在檐廊下吊过马,那天正好落大雨,小康王也在檐廊下躲过雨,使小康王 解了一时的危险。小康王登基做皇帝后,曾说过廊下这个地方是他的避难之  所,这样一来,廊下一个(这个)地名就富有传奇色彩了,一传十,十传百,人 们就更加向往廊下,廊下格人也更加多起来,越来越人丁兴旺。

到清朝中期,一头里(这里)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闹的小集镇。  光绪年间,廊下来了一些名人学者,其中有一个叫杨儒鸿的秀才考中了  举人,他觉得廊下这个地名太土,有失家乡光彩,他想改一个地名,又觉得不 妥,想啊想,想啊想,突然他想出了一个好名称,把一个“下”改为“厦”字不是很好吗?于是他对乡亲们说:“廊下这个名称太土气,把'下’字改成'厦’字,你们说好不好?”那些乡亲们都说:“举人老爷说的闲板喂错格(一定不会错 的)。”于是“廊下”改成了“廊厦”。一直沿袭到民国元年,那时,廊厦的经济有  了很大发展,商业兴旺,知名度大大提高。

 一些文人学者根据当时廊厦的盛况,经反复推敲,决定把“廊厦”两字改成为“朗霞”,意思是明朗天气的彩霞,并在中街造了一座桥,定名为“朗霞桥”。

碾子庵的传说

 阿拉朗霞单家,有一个小庵,叫碾子庵。着格(为什么)叫碾子庵呢?据讲老早格辰光(很久以前)这个村子里一对姓沈格孪生兄弟,两个人都力大无比。

有一年,天大旱,稻苗晒得要死快,村里格地主把河水盘进漕斗和池塘园(藏)起来,还插上一块牌子,规定用水只准挑,勿准车。沈氏兄弟鞋(也)有几亩田,就相约去挑。兄弟俩借来四只漏水的稻桶,用大木头当扁担去挑水救苗。地主看见了气得双脚直跳,但也呒办法。

 有一日,沈家兄弟外出同家,忽然电闪雷鸣,落起了大雨,兄弟俩只好在  凉亭里躲雨。可是雨一直不停地落,等得实在不耐烦了。格辰光两兄弟看见  凉亭旁边有一个碾子,于是老大指着那个碾子对老二讲:“把那个碾子借一  借当作雨伞吧。”老二讲:“就怕人家不肯借。”凑巧,格话被碾子的主人听见 了,他根本勿相信他们俩有介大的力气,因此带着讽刺和讥笑的口吻说:“好吧!僚(你们)如果拿得动,勿但勿要僚还,而且找明朝还会派人把碾槽送过去。”兄弟俩讲“口说无凭,要立字据为证”。碾子格主人被激起了,就拿来笔 墨纸砚当众写好凭证。沈家兄弟拿到凭证后不慌不忙格走到碾子面前,拆去  木架,随手挺起碾子盘,往头上一顶,一前一后轻松格向屋外走去。惊得在场的人,个个呆若木鸡。 

第二日,碾子的主人只好硬着头皮雇了人,把碾子槽全部掘起,州大船 装运到沈家门前,还帮助装好。从此,村里有了碾子,人们碾米方便多了。后人为了纪念沈家兄弟,特地  造了个小庵,就起名叫碾子庵。直到现在还是格样称呼。

寺河的故事

 在朗霞街道东干村的西北角,弥陀寺往北约100米的大古塘南端有一 个池塘叫“寺河”,面积约有十余亩。河深水秀,一向作为养鱼塘。它的周围都 是稻田,地势比外面略高,有几个坟墩,群众说这些坟墩是周御史的坟地。

 那么寺河与周御史有什么关系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在数百年前,这里有一个“甘露寺”,所以把围在寺院四周的河叫作“寺河”。那辰光,寺内有和尚数百个,寺院香火很旺。

有一日,一个姓周的  御史大人去敬香许愿,一进山门碰巧看见荷花池内有一只麻雀与一条水蛇  在耍玩。周御史是个精通风水的人,他想麻雀是“凤”,水蛇就是“龙”,这是  “龙凤呈祥”的好兆头,这里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所以他就想占有这块宝地。  周御史同府后,一面派了大批丫环使女,打扮成香客去敬香拜佛,叫使  女们借因头(找理由)在寺院过夜,一面又谎奏朝廷,说甘露寺和尚奸淫香客,无恶不作。朝廷相信了周御史的话,不久就下旨烧丁寺院。  周御史阴谋得逞后,立即选中了原来的伽南菩萨的座基建造了一座坟 墓,等父母死后,就把尸体葬在这里,妄图一旦风水显灵,白己将来可做皇帝。哪里晓得(谁知)伽南菩萨心里不服气,就天天责打周的父母,周父周母 没法,只得向儿子托梦,要求迁移坟墓。周御史鞋里肯息(哪肯罢休),他请求 十多天,周父周母哭诉着白己已被打得遍身鳞伤,而且越来越厉害。周父周 母哭哭啼啼地向儿子恳求,竟然双双跪在儿子床前,逼儿子立即迁移坟墓。 儿子没法,只好第二日带领家人前去拆坟。哪里晓得刚打开坟墓,乍一记(突  然)看见两只凤凰一齐展翅向南飞去。

 周御史一声长叹,懊悔已经来不及。此  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朝廷,皇上听了后大发雷霆,马上下圣旨将周  御史削职为民。 据说,两只凤凰飞出后,凡是停过格地方都是风水宝地,在余姚境内就有三处。一是东干村,后来出了个“举人”,二是朗霞街南约三里处,后来建造“八堡庙”,三是余姚城南一座山上,后来此山改名为凤凰山。

天华禾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现在天华格地方还是一大片海涂,潮涨一片茫茫,潮 退满是荒野。这里的人潮退就种地,潮来就打鱼有固定地方。

后来有个叫钱大王的大力神看到一头里(这里)格人生活介苦,就非常 着急想发个慈悲。有一日,他想到女娲补天采石格地方肯定有宝石,挖两块  来,肯定能救一头里(这里)格老百姓。于是他拿来两只箩筐,一根扁担,脚穿 草鞋来到女娲采石格地方抡了两块剩下的石头,装满两只箩筐,挑起担子急  匆匆向江南而来。因为路途遥远,钱大王跨钱塘江时已经气喘吁吁,身体有  些吃力了。所以当他走到现在天华西南地块时,脚陷在烂泥里,身体一晃,两只箩筐一抖,两块宝石分别向西跌落。钱大王当时真的感到有些吃力,就放  下担子休息。谁知一个瞌充(瞌睡)醒来已过去了八百年。看看两只箩筐已变成两座山,那根扁担也变成了长长的小山,跌落格两块宝石也变成两个小小  山。后来,人们因为这些山很低,简直像地里的小示苗,于是就称它们为禾  山,而钱大王脚陷烂泥格地方,就是现在的禾山泊搭,形状像一个巨大的脚印。

据说,无论天怎么干旱,泊搭总有一汪的清水。  话说钱大王一觉醒来,看见身边之物都变成了山,于是就手指着大一点 的那座山(现在的后禾山)对附近老百姓说:“山内有通天茅草,金纺车和金水牛,都留给你们了。”说完就顾白离开了。后来,海水向北退去,禾山成了当 地渔民的晾网山。在后海打鱼格人,经常看到远隔40里以外的天华禾山顶 上有一根茅草通天而上,但到近处又看不见了。实际上,这通天茅草就是为  落海(下海)柯鱼格人指明方向的,好比是现在海上的灯塔,至于到底有没  有,谁也说不清,这仅是传说。钱大王说过:“山内有金纺车和金水牛”。据说,每到梅雨季节,禾山确实  会发出嗡嗡的响声,声音很像纺车纺纱,不过谁也没见过金纺车。关于那头 金牛也从来没人见过,但据说只要有缘,若用一年中积起的早稻二抽稻草(即早稻扬花时,第二次抽出来的嫩稻草),在牛年牛月牛日牛时用左手倒搓  草绳,12小时中搓出的草绳必须能围山一圈,便能捕得金牛,可这样谁能做 到呢?据说有一个人真搓了12小时解手(左手)绳,可因为算错了日子,金牛  仍然不出现。

后来天华人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勤奋劳动,就能致富。大概钱  大王也就是这个用意罢。

谢阁老造“承恩第”的传说

 阿拉朗霞街道有条长冷江,江边有个小村庄叫吴家竹桥,在这个小村里,从前有一座五间两层的房子,房前挂有一块匾,上书“承恩第”三个大字。

 据说这房子是谢迁所造(明代大学士谢阁老,泗门人),这匾是谢迁所送,“承  恩第”三字是谢迁亲笔所书。只可惜这房子现在已被拆掉,只剩下一个木榀(屋架)头了。这匾已不知去向。但据曾亲眼看过这匾的横江村现年80余岁的吴开智老人说:“确有这座房子,确有这块匾,落款确是谢迁。”那么,谢迁  为啥要到这里造房子,送这块匾呢?

这里曾流传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年春天,谢迁同泗门老家探亲,当官船经过周巷西首的吴朗桥时,  突然听到船外有人吵架。谢迁连忙叫船夫停船走出船舱一看,原来是一名官兵与一位正在桥旁边用扳网打鱼的老头发生了口角。谢迁忙问为什么,官兵 说:“刚才这个老头直呼你的名字,你是赫赫有名的阁老,能随便喊的吗?”原  来,打鱼老头正在扳鱼,~看来了两只谢迁的官船,好像不大在意,便白言白语地说了一句:“原来是谢迁啊!”谢迁听官兵一说后,再看看这个老头好像很面熟,心里想,难道是我的  开蒙先生不成?谢迁连忙喝退官兵,叫船靠岸,由船夫搀扶他上岸,经仔细查 问,果然是谢迁的开蒙先生。谢迁连忙握住先生的手,双膝跪在地上说:“学 生罪该万死,白赶考赴京后,宦海风波迭起,忙于应付,未曾向恩师致问候之 忱,实感万分歉意,今日同乡,巧遇恩师,实乃三生有幸,乞望恩师随弟子同 往泗门寒舍小住,使弟子重聆教益,并慰长期相思之苦。”  听到这里,看官一定要问,这个打鱼老头乍会是谢迁的恩师呢?

原来,谢迁的外婆家就在吴家竹桥村,一年正月里,他到外婆家拜岁,碰到连日大雨  他父母已为谢迁选了开蒙日子,过去选定了开蒙日子是不能变的。眼看开蒙日子已到,可雨雪还是不停,无法同泗门私塾开蒙。于是就决定在吴家竹桥村行拜师大礼。可先生选谁呢?想来想去,吴家竹桥只有一个看鸭的年轻人有点文化,于是只好拜他作为开蒙先生。再说那谢迁跪在地上请先生随船去泗门小住,先生不想同去,可谢迁 说:“先生如不应允,学生只好长跪于此了。”先生见谢迁如此诚意,就应允随往。来到谢迁家里,先生受到盛情款待,十几天后,先生告辞同家,谢迁便叫  船护送,谁知当船快到家时,只见村子里正在他家原来的草舍地基上建造大房,原来是谢迁为先生筹划的五间两层瓦房。

后来建成后,谢迁亲笔书刻“承  恩第”三字的匾一块送到新屋,同时还为先生买了五十亩良田叫先生安度晚年。

寿头女婿讨老婆

  从前,有一个寿头,娶了一位千金小姐,结婚将近一月,夫妻俩没有同过一次房。满月后,夫妻俩双双过门同亲。母亲见女儿面带愁容,问女儿是为什 么。女儿竟然哭了起来。她如实向母亲诉说,母亲大吃一惊,新婚燕尔哪有这种事情,莫非女婿是个寿头?丈母娘把女婿叫进房里,给女婿说,你们俩同去后,晚上用你小便这东西,放在你老婆小便的洞里面,拉进拉出的拉,以后可 传宗接代。女儿和女婿同到家里,当夜揭开马桶箱和马桶盖,用夜壶在马桶里拉进拉出。

寿头女婿挑布机 

有个寿头女婿到丈人屋里挑布机,挑到半路中休息时,有一个老头骗他说:“你两只脚,布机有四只脚,你为啥要挑它?让它白己走好了。”寿头女婿  听老头说得有道理,就对布机说:“你白己走,我先去了。”走到家中,妻子问  老公说:“布机在哪里?”老公说:“我只有两只脚,布机有四只脚,我挑到半路挑不动了,就让它白己走同来。”那妻子~听真是哭笑不得。

                   从前有个寿头女婿,

是个近视眼。他娶了一个好老婆,里里外外一把手,勤俭治家。一年夏天,老婆正在做饭,忽见灶头桌上的酱油瓶里没了酱油,就 叫老公去买,老公拎着酱油瓶去买酱油(过去酱油瓶上系着绳)。走到半路要 小便了,因为过去大多数男人都穿叠裆裤,小便要双手操作,寿头想来想去 酱油瓶没地方放。他看到竹笆大(篱笆)上有一枚钉子,就去挂酱油瓶,哪知  道,原来是一蜻蜓。蜻蜓飞了,酱油瓶打破了。过了段时间,寿头女婿又去买  酱油,路过原来的地方,见竹篱笆已修过了,他看到上次挂瓶的地方又有蜻 蜓在上面,他想上次侬害我,今天我也要害侬,寿头女婿怒气冲冲地用手打 过去。谁知,那是一颗铁钉。 

寿头女婿吃柿子

有个寿头女婿同老婆一起到丈人家去,丈人设宴招待女婿。席上有生柿子等众多小菜,女婿拿来柿子连皮带肉就吃,他老婆在里看见后,哀叹说: “侬格寿头,嫁了侬个寿头,我命真苦!”寿头听到后说:“苦倒不苦,只是有些 儿涩。”

对课头

 从前有一大户人家,有三个女婿。丈人六十大寿,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三 个女婿也不例外,小女婿是个寿头,这天,小夫妻俩也带着寿礼来拜寿。酒席  开始了,大家人席,三个女婿都坐在厅堂,陪着丈人老头过六十岁生日。第一 道菜上来了,大女婿、二女婿是文人,见菜都说好,只有小女婿不作答。岳父  说:“大家从大到小对课吧。”大女婿说:“岳父的寿像路一样长”。岳父说:“好!”二女婿说:“岳父的寿像江一样长”。岳父又说:“好!”该三女婿说,他没有文化,忖了好久也没有好的课,就便说:“路有弯宽江要断.世世代代靠 根卵”。岳父一听大发雷霆,一定要把三女婿赶下席。小女儿听到争辩说:“世界上随便什么都没这么长,只自逖东西代代传下去的。”

题诗教子的故事

老张有个儿子,今年廿岁,别的样样都好,就是喜欢弄赌这点勿好。为了  此事,老张曾训斥过他多次,但好像鸭背浇水——点滴不入。一日夜里,老张在床上翻来覆去困勿熟,一直在考虑怎样教育儿子?老张想:开门见山他听勿进去,那好吧,就来个拐弯抹角试试看。于是,老张绞尽脑汁,题了四句诗: 贝者之人不是人,只为今贝起祸根,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  因为每句都有贝字,就定为《贝字诗 示儿》,当夜放在儿子床前的桌上。第二日,儿子发现了这首诗,一连看了五六遍,还勿明白是啥个意思。出于好奇,就向父亲请教,老张指着这首诗,一字一句地解释起来。“第一句,贝者两字,合为赌字。弄赌者,往往里瞒爹娘老婆,外骗亲戚朋友,失去道德,能算人吗?” “第二句,今贝合为一个贪字,弄赌者都出于贪,就是为了这个贪,播下  祸之种,罪之根。”“为什么呢?”“侬看第三句,分贝合为贫,弄赌者赢则浪吃浪用,输则礼卖乱借,结果债台高筑像烂田拔捣臼——越陷越深,能不贫困吗?”“这”——儿子听后若有所思“最后句话,贝戎合贼字,弄赌者如果不悬崖勒马,悔过白新,久而久之产生偷盗歹念走上犯罪道路,你说危险不危险?因此说,赌、贪、贫、贼。是弄赌人的必然趋势,侬仔仔细细去想想。”“噢…从此后,老张的儿子不再去赌了

邓公庙的传说

    冠佩村白北宋朱廷碧开山定居以来,陆续有何、徐、管等姓氏的百姓迁 来,却并无邓姓人家,可在村中,为何竞有一个以邓姓命名的“邓公庙”呢? 这里有一个蛮感人的传说。 据传,老早格辰光,邓公庙原是外冠骊村的一座土地庙,当地人叫“大 王庙”。有一年,冠堀村来了一位姓邓的外地货郎,山民们因进城买货勿大 方便,对货郎的到来十分欢迎。邓货郎无处居住,便住在了“大王庙”里。时 间长了,伊(他)养了一只鸡,庙内还有一位老婆婆居住,两人同住一庙,倒也互相有个照应。当时,冠骊山高林密,山中有一只猛虎,经常出来伤人害 畜。有一天夜里,庙里的老婆婆做了一个乱梦,梦见老虎来大王庙对大王菩 萨话伊要吃冠琨的九个人。大土菩萨作为一方土地的保护人,便与老虎商 量能否不吃或少吃,最后商定只吃一个人,这人便是邓货郎。老婆婆梦中一 惊,已是一身冷汗。第二日一早便把夜梦之事告诉邓货郎。邓货郎听后对老 婆婆说:“若能以我一入之命换得冠琨村的太平,我倒也死而无憾,不过在 我死前,我要把养着的那只鸡吃了再去死。”老婆婆把这事告诉了乡亲,村民们都十分感激邓货郎的忠义之心。这日夜里,邓货郎把那只鸡杀了,煮 熟,待到三更辰光,邓货郎用冲杠把那只煮熟了的鸡截在冲杠尖上,扛在肩 上向山冈走去。走到一块巨石前,与猛虎碰了个照面,老虎见了香喷喷的鸡 和活生生的人,兽性大发,向邓货郎扑来,邓货郎举起冲杠,对着猛虎的嘴巴,用力一刺,冲杠直刺猛虎心脏,猛虎一阵挣扎,便倒地死哉。消息传出, 村民个个高兴,纷纷赞扬邓货郎胆大心细杀了猛虎,保一方平安。后人为感 邓货郎神像,以让后世人瞻仰、供奉,一直流传至今。

冠佩村的传说

      冠之名,有数种讲法,足来白于光绪《余姚县志》记载所述:石仓之 美如冠如,因而得名。另外还有两种民间的传说,

   其一传说是:以前,有一冠村的青年,娶一女子为妻室,十年寒窗苦读,时逢朝廷大比之年,该青年离家别妻,进京赴考,无奈落第,青年便留京苦读。三年后再考,可又名落 孙山。青年意志不移,依旧潜心文章。待第三考时,终遂心愿名列金榜。新 官人便带着皇帝钦赐的凤冠霞帔同乡,怎奈他一去六载,音讯全无,在家妻 子思念心切,抑郁成疾,在他回乡之前已命归黄泉。待新官人同到家乡,不 见娇妻,只见一坏黄土,心痛如绞,悲切万分,为表达白己对爱妻的无限情 感,新官人把皇帝御赐的凤冠霞帔埋于娇妻的坟中,后人便把村名称为冠

   第二个传说是:冠村是一个山区村落,这里的山民心地善良,民风朴 实,村域内山间毛竹成海,山民世代以竹为资源,加丁制作箩络等竹制品。 一次,有一位仙人来这里游玩,见这里山水秀美.人心善良,是出富贵达人 的宝地,只是缺少引领之举。仙人为开化山村,引领人们出山,于是便在一 天半夜在村中大声呼叫道:“做官去伐!做官去伐!”可仙人从村头叫到村 尾,喊破了嗓子,却无人应声。继而,仙人改呼“卖箩络去伐!卖箩络去伐!” 话音未落,山民们纷纷应声,肩挑箩络等竹制品结队而行。仙人见状叹道: “此地山民纯朴善良,勤劳苦干,与官有背。”故而山村留下了“官背”之名有余姚先贤黄宗羲见此村名有辱山民,也有辱斯文,想给山村更名。但苦 于村民流传已久,更名有点不习惯,于是便以谐音改成冠。这些传统故事虽无实证可考,但从这些传统的故事中,倒也可以从侧 面反映出冠的先人们那种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传统美德。

里山蚊虫叮毛竹的传说

 “里山蚊虫叮毛竹”,四明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这里有一个传 说:元朝末年的辰光,安徽凤阳县有个人叫朱元璋。因家贫,生活无着,流浪 四方讨饭为生。一天讨饭讨到李家塔,见位于石潭溪上的板桥长廊可供他 安身过夜,于是就靠在天医殿一边的那间安身过夜。那辰光正值初夏梅雨 季节,里山花蚊子特别多。朱元璋刚躺下,蚊子就来叮咬,使他无法安睡,坐 立不定。相持半夜,情急之下,他就骂起蚊子来:“蚊子蚊子太可恶,不该飞 来吃我血,我讨饭为生没办法,你还是上山叮毛竹。”说也奇怪,朱元璋刚骂 好,那些蚊虫竞十分听话,一只不留,都乖乖地飞上山去叮毛竹,再也不来叮他哉。原来,朱元璋是真命天子,他说的话就是圣旨,谁也不敢违反。白那 之后,里山人在家里遭不到蚊子叮,而上山砍竹木时倒会遇上蚊子叮、蚂蟥 咬。

南黄村的传说

       相传老早辰光,南黄本来无村庄,处于深山之中,荒凉一片。后来据说 是居住在梁弄的黄姓兄弟俩来此安家,经过长期繁衍,遂成村落。这大概已 经是好几百年前哉的事,有一日,以砍柴为生的黄姓兄弟来南黄山坳里打 柴,梁弄到南黄路途遥远,所以兄弟俩中饭就带着饭包。兄弟俩一路走来一 路砍柴,看见南黄山坳附近有一块悬石,四周干净平整。走近一看,石头后面还有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于是就把饭包放在石头上,准备在这个地方 多砍点柴。等到中午,兄弟俩肚子饿了,就同到悬石前准备吃饭。当他们拿起饭包时,发现从梁弄带来的饭菜还热乎乎的,感到十分惊讶,认为这个有山有泉有悬石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两兄弟同家后就决定分家,其中一个 兄弟就来到这里安家,地点就在下南黄的“潭头”。从此,他和妻子在这儿安居乐业,生儿育女,形成了南黄村。

仙人岩的传说

     仙人岩高约数丈,陡峭险峻,远远望去好像一个仙人站在山上眺望巍巍四明山。因为这座山好像仙人,旁边又有两座山岩隔谷而立,好像一座桥 梁两边的桥墩,于是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仙人造桥的故事。据说,在老早的辰 光,有一位神仙来四明山游玩,并想朝圣道教六十三福地鱼澄洞,当行到仙 人山顶时,见一樵夫在砍柴。仙人在山顶稍作休息,只见那樵夫挑起柴担, 下谷而去,不一会又翻上对面山顶,就这一上一下,花了一个多时辰。仙人心想,山民砍柴砍竹本来就辛苦了,还要如此翻山越岭,身体更加吃力,于 是他想在这两山之间架一座桥梁,以方便山民。于是便移石筑桥墩。当他筑 好两边桥墩,正要架桥板的辰光,来了一位妇人。只见此妇手提一只方底竹 篮,身穿一件小袄小衫,见仙人架桥,便说道:“这个山谷无河无船,造桥何用,再说,如此陡坡,造不住桥的。”说罢便扬长而去。说来也怪,白这妇人话 过之后,仙人几次想架桥板也架不住哉。仙人役有办法,只好放弃,这里也 就空留下了两边的仙人桥墩。

丹山仙踪的传说

     东汉辰光,有个上虞县令叫刘纲,字伯经,江苏下邳人。他的老婆叫樊云翘,两夫妻都迷恋神仙方术。

   听说四明山有隐居的神仙道术高明,刘  纲便弃官挂印,与老婆一起来到四明山中的白水山潺谖洞,拜一个叫白 公的神仙为师学道修仙。过了几年,学了不少道术。为了验证法力,刘纲  就设坛画符念咒召唤神将,命令他们在洞前移种仙桃。只见符咒一念,青 天白日立即乌云四起,飞沙走石。过了一歇,风止云散,果然有两株大桃 树挺立在洞前。 刘纲夫妇见道术已经学好,心里老老欢喜。就遵照师父白公教导,在山洞中精心修炼,采药炼丹,为贫困的山民治病疗伤,因此深受山民的爱戴。  刘纲与老婆平时以变法练功为乐。有一日,夫妇俩到山上采草药遇  见猛虎,刘纲用手指一点,老虎就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但人一离开,老虎  又咆哮奔跳起来。而樊云翘把身上裙带解下,变成了一根困虎索,套住老  虎脖子牵下山来,拴在床边将它制服。云翘昀法术比刘纲还要高。 公元九零年初春的一天,刘纲夫妇上大岚山采草药,忽听见久别的  师父在云头喊道:“你们二人刻苦练功,慈悲善良,已成正果,快随为师跨骑鹤云游去吧!”话音刚落,就见金童玉女在彩云间吹笙鼓瑟列队相迎。 刘纲夫妇双双跪地拜别山川,拜谢山区百姓的关怀后,随师父升天去了。  樊云翘升天的时候掉落了一只绣鞋,落地化为卧虎。至今大岚还有登仙木、升仙山、卧虎山等胜迹遗存。到了南北朝陈朝永定年间,大岚道士在刘纲夫妇升仙处奉旨建造了一座道家祠宇观——白水宫。 

     宋徽宗政和六年下旨扩建白水宫,增建玉皇殿,并御书“丹山赤水洞 天”金匾一块。封刘纲为升玄明义真君,樊氏为升真妙化元君。并下旨在附近禁止砍伐林木,免去租赋等。 白水宫白南陈永定年间(558年)兴起直至明正德嘉靖间逐渐颓废, 历时九百余年.

凤来亭的传说

      宋朝年间,梁弄有个黄员外,良田千亩,子孙满堂,单单缺少读书为官之人,有财无势,认为美中不足。于是他请来江西风水先生,希望拣块 风水宝地,使子孙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第二天,他们来到狮子山,见有三块大石重叠一起,又见清泉涌现,便认定此处便是好地。江西人拿出岁盘  端详几次,认为风水确实很好,但对己不利。便说道:“这地造坟后,我双  目失明,你可要供养我过世。”员外满口答应。不几天,祖坟造成了。江西人果然双目失明,成了终身残废。黄员外也确守诺言,侍为上宾,每餐四  盆一汤供养他。八年过去了,黄员外老了,由儿子当家,待遇逐渐冷淡。又十年过去了,员外命归黄泉,子孙们认为这瞎老头毫无作为,白白供养,便由四盆一汤改为四无一汤。秋收时节,叫他去晒场上管鸡,老人白叹忠心一片,反遭冷遇,心中十分悲苦,但也无可奈何。 江西人的儿子,见父亲十八年不同家来,便告别母亲来浙江寻父。走  到后陈入字桥见北水归南知必有发地,便进山来到梁弄。经过几番打听, 在晒场见有一瞎子管鸡,上前打听原来是爹。找到了父亲,父亲将原因讲 明,儿子心生一计,主动找黄家大爷说道:“狮子山这块好地,不知是谁拣的,那也太无知了,祖坟前有三只金凤凰,苦于没有洗衣池,晒衣亭,光彩  显不出来。如果在徐家蛟造个凤来亭,第九洞天造个洗凤池,黄府必出高  官。”黄家子孙听了十分高兴,随即择日动丁。凤来亭造好了,接着开掘洗凤池。十多个家人掘了三天,眼见大功告成。忽然“轰隆”一声,三块大石  被雷击中,三只凤凰突然冲天飞去,这叫做“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破了黄家风水。黄家见大事不好了,便手忙脚乱来捉拿凤凰。最后一只凤  凰因飞走不及被打伤了足,在后陈山上休息一下,也向西飞去。

     于是后陈 出了个跛脚陈翰林呢,这叫做“凤凰停一停,出了个陈翰林”。凤来亭洗凤池于1964年毁掉,遗址尚在。

黄竹岭的传说

       战国时期,中原七国争雄,战火连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秦国萧家庄,萧闺萧闳兄弟二人,见秦王有统一中原大志,便投军服役,立志做个统一祖国、解放百姓的英雄。

      有一次,秦军与狄族交战,部队 误入荒漠地区,不几天,水断粮尽,身困绝境。萧氏兄弟主动请命,带领小队人马深入不毛之地,找狄军决战。狄族人见两位英雄大义凛然,敢孤军  闯入敌营,视为天助神兵,便与秦国结为友好邻邦,并帮助秦军走m沙漠 平安回国。秦王敕封萧氏兄弟为护国将军。 不久,兄弟奉旨东征,在五鄞元帅指挥下百战百胜,横渡钱塘江,直 达东海边。谁知秦王轻信方士胡言,忘了祖国和百姓,命令五鄞元帅继续填海东征,去海上寻找仙山和长生不老仙丹。茫茫大海如何填得,可怜众  官兵乃西北人士不惯水性,怨声四起,死伤日众,军心涣散。五鄞元帅游海殉职,萧氏兄弟只得退守荒山野岭,屯田待命。 

     过了几年,兄弟两人接到秦王圣旨,一方画表扬他们东征有功,敕封为东征大将军,赐名服狄服夹;另一方面命令他们“捉壮丁,筑长城”。江南百姓不耐冰霜,几千里长途跋涉,不到半路恐怕就冻死饿死。如 今萧氏兄弟有国难投,有家难归,为了三千子弟兵和前途,为了江南千万 百姓的生命,决定抗旨成r。 那日在岭头召开祭天大会,敬告天地,宣读史德圣旨,讲明利弊、解  散军队,要求众官兵就地安家立业,双双将九节金鞭插在地上,对天起誓  曰:“天帝有意安排众兄弟在浙东安家,即刻将金鞭化为黄竹。”说罢,向  西北家乡拜谢父母养育之恩,白刎成r。一霎时,日色无光,狂风骤起,一对金鞭突突自声向上,果然化为两株黄竹,大十围,长九十八丈。战士们  纷纷跪地痛哭,哭得天昏地暗。众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跪拜送行。为 了感谢将军大德,在岭上营建小祠庙,春秋祭祀,香火不绝。并尊奉萧氏 兄弟为萧王二圣。

    三国东吴时期,会稽郡上虞县令濮阳兴奉旨扩建祠庙,并命名为黄竹祠,命岭为黄竹岭。千秋纪念萧王二圣直到今日。

金子岙的传说

      南宋初年,小康王有泥马救驾来到梁弄,接着康王亲兵也来到梁弄护驾。四明乡百姓于是坚壁清野,护着万岁逃人大青山。紧接着金兀术带领金兵也追到四明山。他们找不到康王,大起杀性,妄想把四明百姓斩尽杀绝。金兵在镇东进山去的路口摆满金元宝,如果第二天金元宝少了几  只,说明山中还有人,便组织大军进山搜杀;如果元宝原封不动,说明山中已无人了,不必再来。山区百姓早已识破敌人阴谋诡计,不去上当,过  了半月元宝未动分毫,百姓免去了一场灾难。  牛皋大将奉了元帅之命带领十万大军前来四明山救驾。金兀术见形势不妙,边打边逃向江北撤退,同老家去了。小康王平安同到临安。 四明乡百姓为了纪念这次灾难,把金兵放金元宝的山岙叫金子岙。

仙桥的传说

       梁弄下街有座一步能跨过的小桥,为什么名叫仙桥?这里有个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黄老爹,靠卖柴度日。有一天他上东岗山砍柴。累了去土地堂休息,刚忽上眼睛,朦胧间见到山坡上花石头边有两位 老翁在弈棋。黄老爹凑了过去观看。过了一刻,觉得肚中饥饿,又好像闻到了桃子的香气。他四处寻找,就在棋盘石旁找到了几枚吃剩的桃子,黄老爹吃了后精神百倍,忘了岁月,忘了家乡。两位老翁奕了两局棋,发现身旁多了一个人,便问黄老爹是何处人士,来此何十?黄老爹如实相告,想挑柴同家去,但是哪里还有柴担和斧 子。两老翁笑道:“久矣,久矣!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君可知否?”于 是用树枝做了一匹柴马,叫老爹骑上去,吹了一口仙气,送他同家。嘱咐  他闭上双眼,等风声停了,马也停了,方可开眼,切记。黄老爹平安同家,下马去寻家门,已经认不出原来的村子。去问门前玩耍的孩子们,孩子们去问爷爷奶奶,大家于是m门来听奇事。爷爷说:“以前听我爷爷讲过,他的爷爷去东岗山砍柴,一直不见同来,寻了七天七夜也没有消息。如今算来已隔七代。既然你老爹是我们的高太祖,请受  嗣孙们一拜,望高太祖讲明原委。”黄老爹坐在门前小溪上的一块石头  上,向孙孙们讲述了当年砍柴、观棋、食仙桃、骑仙马等事前因后果。黄老爹讲完故事,站起身来立即化为一缕清风同山去 于是黄老爹成仙的故事传遍了四明乡。并把他坐过的大石头称为仙  桥,他放手扶的印迹以及走过的脚印至今还明显地留在桥上,他休息的土地堂以及两老翁弈棋的花石头至今还在东岗山,已成美谈。

阿短做年的故事

   古时有个叫阿短的小后生,体格强健,力气老大,能肩挑四五百斤重  担。伊爹娘死得早,叔伯全无,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靠做长工为生。那年阿短在周财主府上,因白己一字不识,与周财主讲了口头协议。阿短道:“周老板,出工时间咋讲?”周老板答:“老规矩,依照往年别人一样,日出出门,日落进门。”阿短问:“那小菜待遇咋样?”周老板答:“小菜讲到在前,不上也不下,一般下饭,豆腐白鲞,咸肉白菜。”结果,阿短每天吃的是白菜,哪有豆腐白鲞,根本无咸肉。阿短吃得乏味,向周老板交涉,说周老 板不守诺言。周老板狡辩说:“我是照原先讲的做,哪里有不守诺言,当时条件是豆腐白鲞,现存白菜”。阿短无凭无据,只好哑巴吃苦瓜,有苦说不出口阿。  阿短每天日出出门,日落进门,有一日,他挑稻草回来,太阳快要落 山,周老板瞪眼叫阿短再出门十活,阿短没办法,只好忍气吞声地出门去,缚了好大捆稻草同来,挑刭桥中央,见日头已下山,阿短把一担稻草 放置桥上,就顾白收T同去了,由于稻草体积大,占了整块桥板,过往行  人不能通过,扛扛又重。打听是周家的稻草,人们纷纷来到周家与周老板评理,周老板白知理亏,无奈只好恳求阿短,把那稻草挑同来。又有一日阴天,上午八时左右,阿短卧床休息,周见阿短未出门,便  来叫阿短,时辰不早了,侬还咽懒觉。阿短直言:“先前讲好的,日出出门,日落进门,周老板你瞧,今天日头尚未出山头,早来!今早要我出门做工去,丁钱要另外加咯。”

百嫁井的故事

   “嫁了金礅银榔笋,还得饿煞命”。这是后陈父老们教儿女们勤俭持  家的一句座右铭,意思和现在“浪费无底洞,坐吃山要空”的说法一样。 

   明朝时候,后陈有一户富家,生养了三位公子和一位千金,百般呵  护,不让女儿学习绣花做衣等针线活,更不让她拿扫帚抹布,让她吃得好  穿得好。陈小姐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泼妇和懒妇。父母 有苦说不出,便请人给她算命。算命的瞎子先生屈指算来说道:“此命扫帚星,要患饿煞命。”陈小姐怒气冲冲打了瞎子两个耳光喝道:“败了娘家有夫家,败了夫家有娘家,瞎子瞎话连天,给我滚出去。”可怜陈家父母只得叹气,不敢声张,连忙请瞎子回去。双双担心女儿以后如何做人。唯一的办法多办些嫁妆,预防饿死。

   古人说:“臭盐搭臭醋,门框搭抱柱。”媒人见这票货色,便与梁弄黄 府公子绰号马浪荡的青年撮合婚娴。当时十里红妆好不威风,有四季衣衫,有红木家具,有富丽堂呈摆设,有牛犁耖耙农具,甚至嫁到金礅银榔  笋,这是嗑瓜子用的器具,一般人听都没有听到过。好气派,走马看花一 天也看不完。街上观众有人一句丧气话:“后陈小姐虽然富称公主,可惜  水还是要吃我们梁弄的水。”于是后陈亲家在梁弄买地掘井,取名百嫁  井。可惜这一对宝贝,一个喜怒无常,好吃懒做,一个吃喝玩乐,烟酒赌  嫖,不务正业。等两边父母去世后,更加无人管束,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  随着岁月的飞逝,家业已败得差不多了。不料一场大火,几间破楼房及硬 件木器烧个精光。后来马浪荡五十多岁也一命呜呼去了天堂。陈小姐变  成了叫花子。讨饭到后陈娘家,娘家子孙对她十分厌恶,认为她白作白  受、罪有应得不予理睬。她便在哓山弄边大树洞中间的稻草窝里过着讨  饭生活,在一个大雪天,无力出门讨吃,最后活活饿死。

恶公恶婆的故事

      婆打媳妇千家有,公打媳妇活出丑。可想而知在过去虐待媳妇是天  经地义咯。如果是个童养媳,那么她的遭遇不知道有多少悲惨了。

   从前有一个里山人,外号叫会打算,过去做毛竹生意咯时光,结识了一个海头人,长期在他家耽搁。

   有一年大旱,海头颗粒无收,大家纷纷逃荒。海头人呢带着十二三岁的囡一路打听到了会打算家,想讨借点番茹六谷等同家度荒。会打算早已知道海头人的来意,开口讲:“你们那里荒年我知道咯,本来想帮你们一下,但我也和你们一样实在没有办法。

   今朝你们爹俩来了也 好,一宿两餐总有咯。”会打算摊开苦经把海头人想求的话堵在嘴里。  一张眠床勿出两样人,会打算的老婆烧了一锅照得出人面咯六谷糊大家喝了,安排海头人爹俩睡觉。会打算有个独养儿子,虽常吃补食勿做重活,但还是王婆养鸟越养越小,十五六岁咯人像炮仗蒂头介一个。会打 算的老婆看到海头人咯囡虽饿得面黄肌瘦,但个子高挑五官端正,手脚 庥利,已经勿会白吃饭了,心想趁此机会收做养媳妇这不是天上掉落的一个馅饼吗?她马上对老公讲,叫他明早向海头人提亲。会打算说:“女人  晓得啥,我提亲他要财礼怎么办?侬看着,怕他明早不主动求我。”海头人呢,咽在和地铺里翻来覆去睡勿着,本想多年朋友总有一点救济,但哪里  知道人情如纸,家里还有老小怎么渡过这荒年呢?常言道:无柴烧勿管红  漆凳,无饭吃勿管脚后妻。明早只有求他把我咯囡收养做养媳妇。也不晓  得他们要不要?

     第二天,海头人把晚上所想咯事体向会打算请求。会打算  讲,本来我儿子还小勿打算做这事,反正像我咯家讨个媳妇要多少好有多  少好,不过既然侬讲哉,我也是做好事,现在朋友变亲家哉,马上叫老婆称了40来斤六谷,三四十斤番茹送亲家同家。海头人咯囡送爹到村口,父女抱头呼天抢地大哭一场,哭得旁人也泪流满面。真是生离死别一样。 会打算的老婆看到亲家走远,一把拖媳妇同家对她讲:今早开始侬  是我咯媳妇,勿是在家做囡,老话讲“做日囡做日官,做日媳妇做日短”,女人总要嫁人咯,有啥好哭,与老公砍柴去!这个老公呢,看到家里来了个同龄人,听他们讲是白己的老婆,跌跌撞撞咯也非常高兴,带着未来的老婆到  后山去哉,倒弄得这个婆心里着实勿是滋味,对会打算讲:我们儿子骨头介轻,今后要被他老婆骑落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要弄点规矩趁早做落她。当夜公公叫来媳妇对她讲:我本来不想要侬,为救侬一家咯命,今后侬要孝顺公婆敬重老公,早上端三个人的面水,晚上端三个人的脚水,老公地方  不得轻薄。管好家里咯喂猪打狗烧锅煮饭杂事,做生活勿能偷懒,东西勿能  浪费,吃饭时不能上桌,伺候好三人吃好依到灶间吃。用家法时(毛竹乌稍  打)要跪在地上不得违抗。从此后这个女孩跳人了火海,落进了油锅,面对她咯是无边苦海。每日早上暗蓬蓬晚上拎灯笼,起早落夜做着做不完的事体。  吃咯呢是剩羹冷饭。一对难以伺候咯公婆一不小心就同家用家法。每天身上  血痕不断乌青累累。几个月下来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天中午仅为柴潮烧不着锅洞,恶毒咯婆婆,顺手夺落媳妇在吹咯火管,劈头盖脸一阵乱打,打得媳妇满头是血,遍身是伤,跪在地上苦苦哀 求,她的小老公只讲了句,姆妈她求饶了好哉。这个无赖婆婆,竞满地打 滚,大喊儿子媳妇故意与她斗气,要寻死觅活,吓得儿子大气也不敢出。这  个可怜咯女孩流着满脸的血相心酸的泪一步一步走到屋后的崖石上朝着她白己的家拜了三拜,纵身跳下深坑,化作一只冤鸟,悲惨咯叫着“恶公恶婆,火管敲我,老公好咯,我人难做”,绕着会打算咯屋飞了三圈,一路悲惨咯叫着“恶公恶婆”飞在同家的路上,从此后每到春天这只冤鸟悲惨咯叫 着:“恶公恶婆”飞到山里来一直叫到现在,她向人们讲说着白己悲惨咯命  运,控诉着公婆的残忍和社会的不平,人们说这只冤鸟就是滴血咯杜鹃。 

“会打算”和“刮皮刀”的故事

   从前山里有个人,人家叫他会打算,这个人眼睛眨眨一个计稿,眼睛 眨眨一个计稿,专门算进勿算出,近横三保出了名。家里有个儿子已二十  多岁了还没有媳妇,人家都不愿与他结亲。

     洋畈里有份户人家,当家人,人家叫他刮皮刀,他有老鹰飞过拔蓬毛咯本事,任何人与他打交道都要被他刮咯。家里有个囡年纪有二十出头还未嫁人家。  后来勿晓得是人家介绍咯呢还是怎么?“刮皮刀”和“会打算”结了亲 家。一天刮皮刀想山里毛笋好掏哉,到山里吃毛笋去。到会打算家,亲家果然掏来了毛笋,到烧晏饭(晚饭)咯时光,桌上只看到一碗毛笋箭头。会 打算白己嚼得有味道煞,叫亲家吃,讲:毛笋老咯好吃。刮皮刀想这个会打算真咯会打算,吃了晏饭同家了。过了一段时光,会打算到刮皮刀家去哉,吃晏饭咯时光桌上一碗竹段,刮皮刀喝着汤讲真鲜真鲜,讲:这汤是 我爷爷手里咯破椅子烧咯,比那天你家吃咯笋箭头勿晓得要老多少哉。  会柯算想这个刮皮刀真是刮皮刀。 有一天刮皮刀又到会打算家,进门闻到肉香味,他囡在烧蹄膀。到吃饭咯时光,桌中间一碗蹄膀,会打算用筷戳了一下讲:这碗蹄膀还生咯,吃勿来咯。叫他老婆端了进去。吃好饭,刮皮刀把一碗蹄膀倒在帽子里  讲:这个囡不知道她娘是怎样教i出来,连个蹄膀也勿会烧,我拿去告诉她  娘去。会打算想:本来也好吃一块,现在倒好,连汤也没有吃全部拿去了, 刮皮刀总是刮皮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公岩摩崖石刻
隐于山岙却享誉宁波,余姚市这个古村风景原来这么美,传说更精彩
这是一篇关于“余姚”的传说~许多人都点赞了!
浒山的那些山!
历代名人咏余姚诗选
舒兰·九顶莲花山的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