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波奉化民间故事-020

宋氏发族的传说

下跸驻村的宋氏祖先原住奉化北街上宋,因家境困难,带着儿子(下跸驻宋氏第一代太公)来到肖镇大同寺打工,勉强维持生活。就在宋氏太公十五岁那年,先祖因积劳成疾,久卧不起而亡。年轻的宋氏太公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料理父亲后事,独自一人愁眉苦脸地坐在大同寺前的路旁苦思冥想。这时,走来一位风水先生,看到小孩的神态心感好奇,凑上前问他缘由,小孩子就告知风水先生父亲亡故却无钱无地安葬之事,风水先生也为小孩子感到难过。当风水先生知道小孩是大同寺的看牛郎后,就察看了大同寺周围环境地貌,对小孩子说:你可向方丈要求在寺后的荒坡上安葬父亲。并嘱咐小孩说:你要记住,在安葬好父亲后,你要立即离开大同寺,朝西方向走,等看到有冷饭包挂在树上的地方停下,那里是你的再生之地。说完,风水先生离开了。无奈,小孩就按风水先生说的话到主持方丈处要求,在征得方丈同意后,就找人帮忙把父亲遗体土葬在大同寺后的荒坡上。事毕,小孩就按风水先生的嘱咐,离开大同寺,朝西一直走来,傍晚时候,走到下跸驻村西山脚下的古道边,看到路北山坡的松树上,挂着一只冷饭包,想起了风水先生的嘱语,再加肚空人累,就在路边躺了下来,随着夜幕的降临,小孩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就在这天深夜,大同寺发生火灾,一场大火把整座大同寺烧得片瓦不留,大小僧侣无一幸免。第二天天还没亮,下跸驻村首富王氏太公一大早起来,沿着村北溪边小路遛哒,走到半路,突然看到夹溪的西北古道上有一时隐时现的光亮点,心感疑惑,回家唤醒长工,叫他到那个地方看一下。长工看后回来告知王氏太公说:路边睡着一个约十四五岁的小男孩。王氏太公令长工把小孩唤醒,领回家来。等到长工把小孩领到王氏太公家,天已明亮。王氏太公问了小孩的缘故,小孩就把自己的家境告知,王氏太公问小孩愿不愿在他家做工,小孩正愁无处安身,就满口答应,就这样小孩在王氏太公家先是看牛后作长工,一晃就几年过去了。在这几年中,王氏太公见小孩做事勤快,待人和气,自感欢喜,更为可喜的是小孩与自己年差四岁的小女儿情同兄妹,非常投缘。随着小男孩及小女儿长大成人,王氏太公就想把小女儿嫁给他,但女儿不同意,原因是这个人无屋无田难以生存。为了安定小女儿的心,王氏太公作出了随嫁田和住房的许诺。就这样,王氏太公的小女儿嫁给宋氏祖先为妻。婚后数年,宋氏祖先的妻子王氏从娘家拿来了随嫁田及周围同畈田的田契,藏在家中。拿来田契后的第二年春天,宋氏祖先扩种了随嫁田周围的田地,就这样引起了王宋两家的纠纷。王家人说田地是王家人,而宋氏祖先说这是丈人送的随嫁田,双方说的各有道理,但王家人多势众,宋家祖先只好上县府打官司。县衙在审理中发现,王氏太公虽然有随嫁田的承诺,但田契中写的田主名字却是王氏太公,便把田断给了王氏太公。宋家败诉,王氏心感不满,催促宋氏祖先到宁波府衙再打官司。从前到宁波去大多是乘航船的,宋家祖先心想,如果宁波府台也像县衙一样断决,这怎么办?所以独自一人坐在船里垂头丧气,闷闷不乐。这时同船的一位讼师过来问宋氏祖先不高兴的缘由,宋氏祖先将事情经过告知,并拿出田契给讼师看。讼师看了田契后说:你要打赢官司很容易。听了这话,宋氏祖先迫切要求讼师帮忙打赢官司。讼师从自己的书箱里取来田契文书一样的纸张,用剪刀剪下一条纸片,根据田契上字的字体模仿着写了个王字,然后把田契上的王字用刀子割划下来,再把写好的王字贴上田契上,并告知说:现在你好去打赢官司了。宋氏祖先到宁波告状,府台老爷看了后田契说:明明田契上写的是王氏人家的田契,你为啥还要告状。责怪了几句,叫他回家。这时站在一旁的师爷说且慢,这里一定有缘故。经师爷一提醒,老爷也心感有疑,留下田契,并要宋氏祖先稍后再来。晚上,老爷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在烛光的照明下看着田契,看来看去,没有发现疑点,时间久了,老爷也感到精神疲惫,站起来在房里来回踏走,一会儿回到座椅上,双手拿起田契,在烛光下照看,这一看看到了田契上的王字是贴上去的。找到了疑点,并在当夜同师爷一起商定了审理此案的主意。第二天府台命衙役传唤王氏太公和宋氏祖先。等王氏太公与宋氏祖先到堂后,宁波府台开堂审案,老爷当堂先问宋氏祖先:读过几年书,能写多少字。宋氏祖先回答:从小看牛,从未读过书,不会写一个字。老爷又转问王氏太公,宋氏祖先的话是否事实,王氏太公证明事实。老爷又问王氏太公读过几年书,能写多少字。王氏太公回答读过多年私塾,能写好多字。老爷命衙役拿纸笔给王氏太公,命其21写字,特别要写上王字。然后把写好的字呈上,老爷看后递给师爷,师爷看后点点头。突然老爷将惊堂木在案桌上重重一拍说:宋氏从小给人看牛做工,没读过书,目不识丁,而王氏太公非但读过多年书,还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王字写得跟田契上贴上的王字几乎一样,分明是王氏太公想赖回随嫁田而做的手脚。经老爷这么一说,王氏太公在堂下已吓得魂不附体,叫他回话也语无伦次,于是老爷就把随嫁田及其周围的田作为随嫁田断给宋氏祖先。并把王氏太公逐出公堂,了结了此案。回到家里,年老的王氏太公气得卧床不起而亡,而目不识丁的宋氏祖先因赢了这场官司,不但增多了田产,声望也随之提高。几年后,宋氏祖先共生了四个儿子,这时的宋氏已经可与王氏相提并论了。在多子多福的旧习下,宋氏祖先又接连娶了二房、三房老婆,这二房、三房又各生下两子,这样宋氏祖先总共有八子,后来宋氏祖先年老病故,八子各承父业,宋氏家族渐渐发迹。过了几代后,宋氏在财产、人丁等各方逐步超过了王氏家族。现在下跸驻村的宋氏人家称宋氏第二代的八子为八甲太公

徒太监的传说

徒太监姓徒名曰,是南宋理宗皇帝赵昀的内宫太监。理宗皇帝则是北宋赵桢皇帝的第九代玄孙,善书法爱风雅。一日,他翻开祖上传下的史实资料,发现他的先祖在梦山奇说中有龙神挑水之说,连忙取出文房四宝,挥毫写下应梦名山四个大字,叫人刻于石碑之上,并叫人取出龙茶数百斤,白银五百两,派内宫太监徒曰,带领兵马,根据先祖梦中意境所画下的地图,一路寻找名山龙王庙。一行人到了雪窦山脚下白岩村时,徒太监叫人找来一位姓白的乡民,问此处有没有名山龙王庙,乡民回答:此去上山五六里地叫雪窦山,山上东岙村有一隐潭龙王庙,菩萨很灵,听说当年还受过赵桢皇帝的封赐。徒太监听到乡民说龙王受过先祖皇帝的封赐,想起万岁爷这次确实是因看到先太祖的史实资料后才挥毫写下应梦名山这四个大字的,为此他思量着,名山既是雪窦山,那么这隐潭龙王庙就是名山龙王庙无疑了。所以,他决定先派兵丁到东岙隐潭庙通知庙主,说朝中徒公公奉旨敕赐隐潭龙王庙,叫族长领乡民代神接旨。同时让带兵头领运着御碑急急跟上,自己则同几个小太监带着御旨,并龙茶、白银等向着隐潭龙王庙慢慢行走。一行人到隐潭入口处的唐家畈时看到当地族长已领着乡民在路旁焚香跪接。当时徒太监按皇上旨意,恩赐龙茶数百斤,白银五百两,并传皇上口谕,免除隐潭庙脚下弟子三年劳役。传旨刚毕,忽听一声巨响惊天动地,往下望去已是狂风四起,一片雨海。徒太监正纳闷之际,忽见一兵丁冒雨奔来:公公,不好了,御碑在雪窦山口被雷击碎了!徒太监一听吓得脸色发青,急问怎么回事?兵丁喘了口气说:我们正行进之际,忽然前面一黑脸大汉当住去路,要我们留下御碑。情急之下,我们将他团团围住,想抓住他,可怎么也抓不住他。好在我们人多,他见力不敌众,忽然升入天空,说了声名山去也,接着就雷声隆隆,狂风四起,一声巨响把个御碑打成两片。徒太监听完之后心里思量,如此说来一定是确有名山龙王了,我今铸成大错,恩赐圣命已送入隐潭,无法收回,如今旨传碑碎,我已无脸回见皇上,遂即解下腰带,在一棵树下自尽而亡。当地乡民念徒太监受尽千辛万苦,把皇上的恩赐送到隐潭,还为隐潭脚下的乡民免去三年徭役,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离隐潭大约300米地的甘竹岙。(如今坟墓尚存)并在隐潭庙内龙王右边立一塑像,像前挂着奉钦恩勒百世颂,一片丹心青史传的对联,供乡民敬奉,庙内四季香火不断。徒太监奉旨赐龙神的消息,惊动了奉化县太爷,他立刻带领人马直奔雪窦山,据当时发生的一切,县太爷亲自定点,在雪窦山入口处建一御书亭,把已被雷击碎的赵昀皇帝亲写的应梦名山石碑重新拼合起来放在亭的正上方。从此雪窦山也就更加热闹了。

武岭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安岭的人,长年住在溪口东面马鞍山的山路边,并以摆摊为生。此处地势险要、道路狭窄,而且山路两边柴草过人,故而行人稀少。所以,他的生意也很清淡。为此,安岭终日苦恼。有一天清晨,不知从哪里飞出来两只美丽的小鸟,绕着安岭的房子盘旋了几圈,停在对面的一株树上,对着他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安岭很觉奇怪,皱着眉头对鸟说:鸟啊!我自己心烦煞,你们叽叽喳喳的在讲啥西?这时,一只鸟突然开口道:我们看你总是皱着眉头,一定有什么心事吧,是不是生意不好?假如是的,我们倒有个主意。安岭说:我就是为这事烦恼,你有啥好主意说给我听听!鸟说:你只要把小路两旁的柴草砍掉,修筑成一条大路,那么走的人就会多起来。另外一只鸟在旁插嘴道:再在两旁种些树,右边挖掘一条溪,把水放进来,这样,既有山又有水,风景优美空气好,就是没事的人也会到这里来坐坐,聊聊天,你的生意不就兴旺了?安岭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环视一下四周,不禁有点气馁,自言自语地说:介大工程,要弄到啥辰光呢?安岭左思右想,考虑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下了决心,夜以继日开始干了起来。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几年后,一条河开成了,一条路也修筑好了,路旁好多香樟树也种活。果然,这里走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闲坐聊天的人也多了,安岭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人们为了纪念安岭,就把这地方取名为安岭墩。随着岁月的变迁,武岭城门这里土路修成了一条石阶大路,还在岭坡上造了个茶亭,供过路人歇脚解渴。1925年,蒋介石把这条道路改修成水泥马路,并在原来茶亭的地方造了个城门。因这座山叫武山,故取名为武岭,即现在的溪口武岭门。

瓦片老龙王的传说

在下跸驻村东边约三里许,有一山岙叫做大坞东坑。那里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庙宇,人们都称为瓦片老龙王庙。为什么叫瓦片老龙王庙呢?这里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古时候,下跸驻一带的百姓都以种田为生。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交了田租,还能混个温饱,碰到荒年,生活就艰难了,甚至会落到度日如年的困境。有一年夏季,正是作物旺长的时节,偏偏天公不作美,接连一个多月滴雨不降,毒辣辣的太阳晒得田地开裂,禾苗枯萎,眼看着又是一个颗粒无收的大荒年。众百姓心如汤煎、唉声叹气,但毫无办法,只能祈盼老天开恩,普降甘霖。这时,有一位年长的老者提出到大坞东坑请龙王菩萨,求它降雨。众人一听,也只能这样。第二天,村里的老人自动集合在一起,商定请龙王降雨的事宜,做好请龙准备。第三天早上,由村里的老人们为头,年轻人抬着龙樽,前边敲锣打鼓,后边鸣放土枪铳炮,最后还尾随着一些孩子。一路人群,声势浩大,热热闹闹地朝东坑走去。到了东坑龙潭,由年长的老者把龙尊放在龙潭上面的平地上,点燃香烛,一番祭祀,然后,人人手执香火,跪在龙潭周围的山坡上,念请龙佛经的人不停地念着佛经。这样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还是不见异物进入龙樽,人们只得失望地回到村里。下午,老人们请来了巫师,在庙堂前的天井中间摆好八仙桌,桌上供奉着祭祀物品,巫师坐在八仙桌后正中的座椅上,伏着头,好似打盹一般。这时,旁边有人不停地念起巫经,巫师在巫经的催动下,抬起头,两手向上伸了一下,口中打了一个呵欠,说出了这样一席话:我东坑龙王是方圆几十里内陆位很低的龙王,你们这样敲锣打鼓,鸣放土枪、铳炮,吓得我不敢出来。要我出来,你们应另想办法。经巫师这么一说,老人们又想出了一个既不惊吓龙王,又不失龙王体面的办法。第四天早上,人们又像昨天那样朝东坑走去。所不同的是,今天没有象昨天那样的敲锣打鼓,鸣枪放铳,代之的是人们左手拿着瓦片,右手拿着小竹棒,沿途用小竹棒敲打瓦片,使瓦片发出笃笃的闷声响。到了龙王潭边,人们像昨天一样举行祭祀仪式,念动请龙佛经,这样持续了三刻钟左右时间,奇迹出现了,人们先见龙潭水晃动起来,随后露出了一个鳗鱼头,随着鳗鱼头的不断升高,人们看到鳗鱼的头颈上一圈白色的圆圈,慢慢地,鳗鱼现出全身,并沿着龙潭的石崖匍匐而上,渐渐的接近龙樽,最后游进龙樽,盘成圆圈。这时,老人们小心翼翼地将龙樽搭起,放在用竹子制成的座椅上,固定了龙樽,然后把它抬回到庙堂,供奉祭祀。说也奇怪,当天夜里,下跸驻村及附近一带果然降了一场适量的及时雨。事后,人们用同样方式把鳗鱼抬回东坑,放入龙潭。此后,人们各自凑钱捐木,在龙潭上面的平坡上建造了一座规模不大的龙王庙。以后每逢天旱,人们都以同样方式来东坑请龙求雨,龙王总是有求必应。由于此处请龙不用锣鼓枪铳,而用瓦片敲击,因而,东坑瓦片老龙王的名声也随之传扬开来。

吴衰夏盛的传说

相传,北宋年间,畸山东坡山脚边有一个叫畸山下的村庄,村里百姓基本上都姓吴,只有少数人家姓皇甫。为了维护吴家势力和吴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庄主吴太公特意请来了一个有名望的风水先生,要其为自己百年之后选一处风水宝地造墓,以使吴氏繁荣昌盛、儿孙永享太平。风水先生通过与吴太公的接触、交谈,感到这位庄主很高傲,为人又十分小气,于是对吴太公说:不要心急,我去周围观察一下,给你选一块风水宝地。其实,风水先生是在拖延时间,待机再说。吴太公身边有个十三四岁的小佣人,名叫夏小斯。夏小斯出身贫寒,是经人介绍,从鄞县鄞江桥到吴家打杂的。由于小夏忠厚老实,干活勤快,吴太公就叫他专门服侍自己,打扫书房、接待客人。小夏聪明机灵,对太公请来的风水先生十分尊敬,服侍也周到,故而,风水先生很喜欢小夏。有一天,风水先生问小夏,你要不要选一块风水宝地,小夏说要,风水先生说:财、禄、丁三项当中,是发财富裕,是做官上升,是人丁兴旺,你要什么?小夏说自己不要财禄,只求人丁兴旺。先生点点头,叫他等待时间以后再说。没几天,风水先生随便给吴太公选择了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了事。风水先生即将离开畸山下时对送行的吴太公说,我看小夏这小伙子很乖,人缘也好,听小夏说父母双亡,因无地入土,只用草披棺材暂放在野外。太公可否在本地选一块空地给他父母安葬?碍于面子,太公同意了先生的要求。此时,两人已来到村口,风水先生指着村口金字河旁边的一块空地说,就让小夏的父母在这里入土为安吧。吴太公见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废地,也就欣然同意。几天后,小夏回老家鄞江桥,把父母的棺材运到畸山下安葬在村口金字河旁边。其实,风水先生为小夏父母挑选的墓地才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名叫芝麻部,长辈安葬在这里,以后的子孙繁衍起来就像芝麻粒一样快、一样多。后来,小夏在畸山下成家立业,没过几十年,夏氏子孙一代接一代越来越多,越发越旺。而原来的吴氏家族却日益败落。现在的畸山下是一个有二千户左右的大村,村民绝大部分姓夏,姓皇甫的近一百户,而姓吴的只剩下二十来户。说也奇怪,时至今日,畸山下夏氏家族既没出过大富翁,也没出过大官员,看来真的只是应了人丁兴旺之说。讲述者从祖父辈以来一直听说过这一故事,上辈人为教育孩子忠厚老实,勤恳为人,所以畸山群众普遍流传,影响颇深。

谢婆潭龙王的传说

据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每天到石桥头读书,但却没有去学校。久而久之,老师对小孩的祖母说,小孩为什么不来读书呢?为了弄明白真相,有一天,祖母跟在孙儿后面。当看到孙儿用铜笔套在地势险峻、流水清澈透底、深约丈余的谢婆潭上方的岩壁上凿岩时(现在潭的上方有一个形如帐子的岩壁),祖母很生气,于是在后面大叫了一声,结果孙儿就跳入水中,祖母痛哭不止。这时祖母忽然想起孙儿可能是龙王化身,于是就对着水中大喊:你如果是龙王,就请显身!结果,水中翘起了一条龙尾。祖母还是哭喊着孙儿,此时水中又浮起一段龙背。祖母还不满意,哭喊着要看全身,最后潭水中竟出现了一个双目圆睁的大龙头。一吓之下,祖母也掉入潭中。自此,祖孙俩就成了龙王。孙儿的金身是白头颈鳗,祖母的金身是岩蛇。据说,有一次一个强盗在潭中捉来一条白头颈鳗,烧烧吃了,结果当夜就被人打死。自此,谢婆潭龙王名声大振,香火不绝。有一年,乾隆皇帝游江南,坐船过河时遇风浪,船散板,突然有两条龙缠住龙船,不致遇难。乾隆见两条龙的龙背小旗上各书有茅坞镇亭山龙王黄沙溪(因坑太小,故书溪字)谢婆潭龙王字样。回京后急派钦差送来两道敕封匾额,以示谢意。钦差到谢婆潭周围一问,村民说只有谢婆岭,没有谢婆潭。结果,两道敕全被送往茅坞。谢婆潭龙王得知此事,勃然大怒,随即变成三脚老虎下山咬人。现今潭边还有名为老虎丘、叠人丘、验棺丘等田丘。后来,经县官和百姓求拜龙王,并建起庙宇,做道场、进香火,才平息了老虎咬人的风波。过去,天旱时,常有方圆百里的百姓抬着圣尊,手拿彩旗,敲锣打鼓,点放鞭炮和三眼火药铳去谢婆潭请龙。请龙队伍所过之处,地方村民还要烧龙粥招待请龙客。据说,烧龙粥招待请龙客的地方可以分得求来的雨水。请龙队伍到达龙潭后,先是祭祀、祈求,然后道士念咒,直至请得金身。最理想的是能请到白头颈鳗或岩蛇,如果没有,其他生物也可以。请来后供在庙内,由神汉讲筒(神汉代龙王讲话),村民跪拜求雨,隔天还要给金身沐浴,待雨水落通后,再把金身送回潭中。

雪下龙潭的传说

在溪口镇锦溪村应家山下有一个雪下龙潭,潭上有近二十米高的瀑布,直泻潭中,龙潭直径近二十米,深近三米,潭旁建有龙王庙,供奉的是泾河老龙的龙孙。对此,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说的是,有一天,泾河老龙王化作凡人,走在京城外,见一老者在河底种茄,就奇怪地问老者,河底怎可种茄?老者说:天将大旱,河水要枯干,故可种茄。老龙觉得老者真有先见之明。过了几天,老龙又化作凡人经过,此时老者正把种下的茄秧拔去,又问原因,老者说:天将下大雨,故将茄秧拔去。老龙又问雨怎么个下法。老者说:城内三分,城外七分。龙王回宫,果然接到玉帝圣旨,要他下城内三分,城外七分的大雨。龙王想这老者神通真大,我偏要改下城内七分,城外三分。结果,城内发大水,死人无数。第二天见到老者,老龙就耻笑老者说:你错了。老者正色对老龙说:你违反天命,明天午时三刻,死期将到。至此,老龙才知老者是神仙下凡。于是,求老者救救自己。老者说:杀你的是魏徵丞相,只有求唐皇,才能保你。结果老龙就去向唐皇托梦求救。次日,唐皇特请魏徵下棋,待到午时三刻时,魏徵熟睡,满头大汗,唐皇怕他醒来去杀泾河老龙,就+了他三+。魏徵醒来就向唐皇谢恩说:谢皇上三+,否则我就追杀不了泾河老龙。唐皇大惊,问果真否?魏徵说:龙头已挂在城门外。此时,泾河的龙子龙孙四处逃难,其中有一龙孙逃到雪下龙潭躲了下来,并代祖上广做好事,为百姓除病消灾,保一方平安。因而深受百姓爱戴,终年香火不绝,尽享供奉朝拜。讲述者从丁明春等老人处听来。由于雪下龙潭深水飞瀑,又建有龙王庙,所以龙王来历的神话在周边数十里村民中普遍流传着。

岩头村的传说

相传,明朝前,现在的岩头村还是一个草木丛生、野兽出没、没有人烟的深山冷岙。当时,离岩头东面约十里之遥的山岙里有一个住着几十户人家的村子。该村的始祖是衢州江山石门村人,名叫毛旭。约北宋初年(公元960年)旭公随父毛仁锵公(唐末进士)来庆元(宁波)赴任时,曾游览奉化剡溪源头,见此地山川灵秀,土地肥厚,甚是喜爱,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为不忘古,仍取名为石门村。旭公第九世公叫万二公,迁移杨墅,第十三世祖孟公生有三子,第三儿子长大后喜欢狩猎,经常带着猎狗外出打猎。明洪武三年(1370年),孟公五十大寿,妻舅挑着礼担前来祝寿,孟公叫三儿子前去迎接。三子带着猎狗一起出门,半途中接着舅父。三儿子见礼担中有很多馒头,就随手拿起两个馒头抛地喂狗。到家后,其母捡点送来的寿礼,发现馒头个数不对,(因为送礼的馒头数量是有规矩的,如礼重的是一百二十个,礼轻的为三十八个)。后经查是小儿子在半路上喂了狗,这多么不吉利,传出去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一怒之下,孟公决意要把这个儿子赶出家门。三儿子无奈,只好带着猎狗出门,另觅生路。出村口顺着剡溪下游走去,约摸走了七八里路,来到一个山岙里,这里紫竹丛生,地势平坦,一湾溪水在岙中流淌。这时三儿子带去的猎狗在竹丛中安卧不走,几次呼叫不起,忽然发现树丫枝上挂着一只饭蒲包,上前一摸饭包尚温,回顾四周并无一人。呼喊多时又无人回应,三儿子心想:莫非老天爷要我在这里安身?遂就地结庐为家,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就是旭公第十四世孙宣义公,也就是岩头始祖。岩头村的排行行递是宣启礼伯开始,

宣义公真君大帝的传说

有一株大枫树,因周边有住房,村民想砍这株大树又怕伤人毁房,所以特地去新昌县三坑庙,请来第七尊菩萨,摆起高桌,放上供品,请神汉讲筒(神汉代神说话)问此大树可砍否?菩萨说:可以砍。又问:高桌是否要搬掉?菩萨说:不必搬。所以村民就大胆砍树,说也奇怪,待大树将倒之时,突然一阵狂风,把大树吹起,穿过高桌和住房,平稳地落在空地上,高桌和住房秋毫无损。村民们见此情景,都跪拜不起,深信神灵保佑。接着,又请神汉讲筒,问菩萨愿意送回新昌三坑庙,还是留住石桥头?菩萨说:愿意留下。于是,村民就在原大枫树面前建起了三坑庙,并请当时家住畸山的翰林学士书写殿匾。此后,经常有求医看病的,求财的,求平安的,求子的,求高升的,前来三坑庙供奉求拜,一年四季香火不绝。过去,每隔三年,新昌三坑庙就要举行一次真君大帝出巡大会。真君大帝出巡时,数百村民抬着神像,手拿彩旗、锣鼓喧天,三眼铳和爆竹声连续不断,还要请和尚道士等沿途祭拜,浩浩荡荡地从新昌县三坑庙出发,过草岙、大坑、毛,头、石桥头、黄沙坑、西岙等地,途经百里,盛况空前。据说,真君大帝行至石桥头三坑庙时还要停留一下,为的是看望一下昔日的老乡。王慈国是从丁锡定等老人处听来,而石桥头也确有一座三坑庙,这个故事在黄沙坑、西岙、石桥头一带广为流传,原始作者,已无法考证。

燥龙潭岗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距上跸驻村十里多的西北山顶上,传说有呼风唤雨的龙王,人们尊称其龙潭岗龙王。并在龙潭北侧为它建了一座简单的龙王庙。每遇天旱时,人们从各地爬山越水,来龙王庙求雨,求龙王爷为他们普降喜雨,以解旱情。有一年夏天,从外地来了一位姓金的商人,当他听到村里老人说起龙潭岗龙王能呼风唤雨,以及岗的东面、南面长着各种各样密可遮天的树木时,不禁大喜,就在村里租屋住了下来。商人在了解到这批树林的山主人无知、懒散的特点后,就主动接近他,最后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下了这批树林,雇用了当地人员,把树木全部砍倒,并锯成长短不一的树段,拖放在山的湾、沟旁。商人只留下一个比较诚实可信的独身汉,雇作长工。商人拣好了拜菩萨的日子,备好了果品,肉菜、饭酒等,由长工挑着来到龙潭岗龙王庙内参拜菩萨,并许下了如果菩萨显灵把树全弄到村边溪坑两旁,我打一只金香炉谢恩的心愿。到了第三天深夜,人们正入睡之时,没想到俞家岙溪水滚滚而来,洪水夹带着树段,冲向状元桥,先前的树段堵住了状元桥洞,使河水增高,并溢出两岸,冲倒了房舍,卷走了好多人,造成了灾难。第二天天亮,远离溪边的人家看到,被冲走的状元桥溪流两旁的废墟间,都堆满树段。而贪心的商人见目的达到,在把树全部出售后,只托人打了一只石香炉,由长工带领,雇人把香炉抬到庙里,作为对龙王菩萨的回报。料理好这些事情后,商人就带着长工回家去了。这年临近过年的一天中午,村里来了一个讨饭老头,人们一眼看出,他是商人雇去的长工,有人问起缘故时,讨饭的说:三天前的半夜里,主人家突然起火,加上大风,风助火势,商人的房舍和全家大小全部烧死在火堆里,我是听到'噼噼啪啪声响,起床一看,火势正旺,赶快从后门逃出,只好讨饭回到自己的村里。第二年的春天,村里又来了一位老太婆,并租屋住下。她听到了在这里前一年所发生的情况,也不多语。转眼间又到了夏天,老太婆家来了一位十二三岁的男小孩,说是她的外甥。每天午饭后,小孩就到已被洪水冲毁的状元桥溪坑里抓鱼、捉蟹,正玩得高兴时,忽见洪水滚滚而来,小孩急忙跑上岸边高处,看着大水由来而退,这样接连三天,情况都是一样。小孩在第三天大水过后回到外婆家,小孩子好奇地问外婆什么原因,外婆就将前一年发生的事情以及龙王在夏天中午呼风唤雨之事全部告知给外甥,外甥就约外婆第二天早上带他去龙潭岗。第二天早上,外婆带外甥朝龙潭岗走去。走到离龙潭岗一里许,山高路陡,外婆在这里休息了一下。外甥就按外婆指点方向,独自一人朝山岗走去。走上山岗来到庙前,一位老者低着头从庙里出来,扑通一声跪在小孩面前,向小孩求情讨饶。小孩对老人说:你在这里坏事做绝,作孽太多,又搅乱了我的兴趣,还不恢复原形,变小体态。说完,口中念念有词,这时老人立刻变成一条龙,然后体态变小,变成了像筷子一样大小的一条软体虫。小孩伸手一捞,把它捉住,捏在手里,对着软体虫,吹了一口气,说:看在侬多年修炼的情分上,留你一条生路;这塘水就是你永世生存处,待你以后修成正果时,就是你出世再显神通的时候。说完把软体虫往庙前塘内一扔,只见它在塘里转了几圈,钻入泥里。这时,外婆刚好走到,小孩对外婆说:我已把它弄好,阿拉回去吧。回到外婆家,小孩告别外婆离去,其外婆也在三天后无影无踪。从此,俞家岙溪不再出现夏季每天中午发大水的情况。这里的人便称龙潭岗龙王为燥龙潭岗。

萧王庙龙虎二字来历的传说

在萧王庙山门旁的厢房外有两块巨大的石壁,上书龙、虎两字,每字高约两米左右。其字苍劲有力,痛快酣畅,一气呵成。历来所到游客行家无不叫绝,据说是清代岩头书法家毛玉佩所书。话说当年萧王庙由于年久失修,当地乡民集资重修,整个工程将要完工时,有人提出在山门两边厢房书龙、虎两字,并用石板镌刻,以助庙威。当时物色了许多书法好手,而毛玉佩却并未被邀请。但这些书法家纷纷在现场书写了龙、虎两字之后,虽然字形颇见功底,却难以与恢宏的庙宇建筑相匹配。众人见状非常着急,但一时亦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当时毛玉佩虽然不在受邀之列,但他是一个书法痴迷者,所以也隐在群众中观看。这时他走上前去毛遂自荐,大家将信将疑,欲拿纸来给他试一下,但毛玉佩却不由分说,提笔直接在石壁上写了一个字,写完后把笔一扔扬长而去。当时在场的书法好手和群众看了这个字,无不交口称赞,认为只有这样的字才能配得上这座庙宇,而忘了还有一个字未写,也未问刚才书写者的姓名。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岩头毛佩玉先生,马上备轿前往岩头请毛玉佩前来补写字,使左右龙、虎两字浑然一体。当地乡民感激不尽,便用上好的酒菜招待了毛玉佩,酒醉饭饱之后,还用轿子把他送回了家。

萧王庙内白马、黑马的传说

萧王庙的白马、黑马萧王庙进门左、右两厢房内塑有二马,分别为一白一黑。按庙宇规矩,庙内只能塑一尊白马及掌伞马夫菩萨,但是萧王庙为何多了一匹黑马呢?这里有一段故事。相传萧王庙塘湾村有个汪公,他是萧世显的嫡亲娘舅,跟萧世显到奉化塘湾村落户行医。他的医疗专长是医治小儿麻疹,医术高明。汪公为民看病,奔走四方乡里,乡民对汪公非常敬重,都为汪公徒步出诊而感动。不久四方乡民共同募集一笔资金替汪公买了一匹黑溜溜的骏马,送给汪公作坐骑。汪公见乡民如此看重,于是他下乡行医不收一分钱,成为百姓义医。话说萧世显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清官,任奉化县令后,他下乡巡察不愿坐轿,却爱骑他的那匹白骏马。白骏马跟随萧世显多年,由于长年下乡劳累,白马也逐渐衰老。一年泉口一带旱情严重,萧世显不顾炎炎夏日骑上那匹白骏马下灾区视察,来到长寿乡正是热不可御的中午,由于长途跋涉,那匹年老的白马到永丰村便口吐白沫倒毙在地。萧县令悲痛万分,即命乡民以重礼把白马埋葬在同山八角岭上。萧县令为失去爱骑整日忧伤,从此他便步行视察,以祭白马。萧县令娘舅得知外甥失去坐骑,便把自己那匹心爱黑马送与外甥。萧世显哪里肯收,但娘舅再三劝说,他只好收下那匹黑骏马,从此黑骏马为萧县令奔波乡间。一年,长寿、孝禽二乡蝗虫大发,萧县令骑上黑马又到蝗灾区的泉口,教民灭蝗。时值酷暑,加上疲惫劳顿,出行至泉口界岭时突然中风暴卒。那匹黑骏马见主人死了,长嘶不歇,悲恸之声响彻同峰八面,不多时也倒在主人身旁死去。后来四邻八乡百姓为追颂萧世显恩德建造了庙宇,但人们没有忘掉为萧县令效劳而死的那两匹骏马,便在萧王庙内两厢房里塑上白马和黑马,让它们永远伴随主人萧世显,为后世瞻仰。

曰岭夫人的传说

萧王庙街道里应村的曰岭山巅,有一座鬼斧神工造化天成的石像,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妇,凝眸翘首东方。这就是类似梁祝的平民夫妇生死不渝、忠贞爱情的化身曰岭夫人石。相传,在远古年代,奉化东部平原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湾边的小山上住着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妻,男的叫曰林,女的叫秀娟。虽家境贫困,但小俩口男渔鱼妇织布,你敬我爱,相濡以沫,十分恩爱。每当夕阳染翠,妻子总要伫立山巅,面对东海,等候心爱的丈夫打渔归来。一天,丈夫驾舟出海不久,骤然乌云四合,暴雨倾盆,狂风怒吼,浊浪滔天,整整喧闹了一天一夜。妻子预感不祥,顶着狂风暴雨,在岭巅上等候,未见丈夫归影。她呼天号地,肝肠寸断,不食不眠,站在岩顶上,望眼欲穿,日夜盼夫归来,积年累月,玉体终成化石。望夫石有灵性,为了能望得更远,日日月月不断长高,大有捅破天幕之势,终于惊动天庭玉帝。天帝乃命大力神将女娲补天用剩的一块巨大石头,锻成石磨压在石人头上。谁知石人顶着石磨还是照样往上长,急得玉帝查问土地神为何原因。土地神祥告诉玉帝,这是一位钟情女子望夫不归思念亡夫的缘故,只需令海水退去,露出覆船,就没事了。玉帝听了,立即命东海龙王将大海退出百里。海水退后,海滩上露出了曰林那只被风浪刮没的渔船。石人终于见到了覆倒的丈夫渔船,聊慰相思之苦。从此,石人果然不再长高了。这只沉没的覆舟,后来成为一座小山,与曰林夫人石遥遥相对。此山就是离奉化市区十五公里的尚桥覆船山。后来人们把这座有灵性的石峰称为玉女神,又因她是渔夫曰林的妻子,也称曰岭夫人。久而久之,这个小山也称曰岭了。2007月秀娟对爱情的忠贞,震撼了千万善良人们的心灵,于是就在曰岭之巅,石像旁边,捐造一座曰岭夫人祠,年年岁岁,香客云集,烟火缭绕。据传这位曰岭夫人非常灵验,不但保佑奉化子民平安过日,而且还曾保佑过唐宋五位皇帝免遭劫难。这在夫人祠前的一块旧石碑中有记载。哀怨的爱情故事与灵性的神话,受到一代一代传颂。元代奉化晦溪有个读书人单庚金写过一首《题夫人石》的诗:造化斫出苍云骨,娉婷如人更奇突。千秋独立曰岭头,黛眉空翠含娇羞。访诸故老不可识,或是当年望夫石。当年望夫夫未归,山头化石空相忆。可惜这个大自然的杰作,在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到的体态丰盈端庄、头顶巨石、受尽千磨万劫永不低头的圣洁女神,在十年浩劫中被一炮碎身,留下千古遗憾。然而千百年来演绎的一对平民夫妇相依为命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仍将永远留在善良人们的心中。星转斗移,历史已进入一个祥和的年代。如今当地老百姓又在断岩上重塑了曰岭夫人石像,身子虽矮了一截,但容光焕发,仿佛回到了往日与丈夫相濡以沫的温情日子。

布袋和尚的传说

据传,五代十国时,奉化长汀村有一个叫张重天的农民。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张重天撑着竹排在村前的江中*夜鱼,**着,忽然看见从大桥方向飘来一块薄冰,冰上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拿着一只青色布袋嘻嘻哈哈的不知在乐些什么。张重天见孩子可爱,就把他抱上竹排,带回家中,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长汀子长大成人后相貌生得很奇特,额头尖、肚皮突,脸像茶盘,还一天到夜背着布袋,咧着大嘴嘻嘻哈哈。不过他为人勤快,心地善良,肯帮人家的忙。于是,村里人都很喜欢他。由于契此的相貌很像寺庙里的弥勒佛,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布袋和尚的绰号。有一年春天,隔壁的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插秧,契此一口答应,而在同一天,李二、赵五、陈六等人都请契此帮了忙。关了秧门后,种田人家照例要请帮忙的人吃一餐饭,以示酬劳。谁知一到契此家里,请契此吃饭的人竟有五六个,说起来都是同一天帮的忙,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契此还能分身不成,再寻契此,契此已躲得无影无踪。众人争执一番,只得稀里糊涂地回家。布袋和尚很喜欢和别人开玩笑。有一天,他一个人在种一丘田,隔壁一丘田里也有四五个青壮汉子在种田,布袋和尚见两丘田一样大,便对他们说;你们四人种两亩田,我一人种二亩田,看谁种得快!四人听了不服气,心想,论种田,我们也算是扁担搁在额头上——头挑了,难道四个人还比不过你一个人?!于是,四个壮汉气也不透、腰也不直,咬紧牙关,决计要给小和尚一点眼色看看。契此种了二个时辰,抬头一看,见自己已经落后,连忙把自己放在田塍里的一双笋壳草鞋偷偷丢到隔壁田里。笋壳散开,化成了无数条大鲤鱼,游向壮汉们的脚边,四个人哪里还有心思种田,一个个都去摸鱼,直到天快黑了,不但鲤鱼无影无踪,那丘田还有一大半未种好。契此见状,大笑着唱道:手捏青苗种福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后生听了心悦诚服,契此过去帮他们把田种好才回家。后来,契此在奉化大桥岳林寺做了和尚。那时,岳林寺风倒败落,布袋和尚要重修庙宇,但没有那么大的树做柱子,就背着布袋到福建去化缘。一天,布袋和尚来到一位陈姓居士的家门口唱道;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陈居士见这个和尚有点来头,便请进屋里,献茶供斋,十分殷勤。布袋和尚心想,这位施主倒是可以结结善缘,就提出了要化一布袋木头的要求。陈居士想,一布袋能装多少木头呢?就爽快地答应了。谁知陈居士家的三五十个木工砍伐两天还没装满布袋。布袋和尚见好就收,谢过陈居士,把三殿两厢四阁一堂的木头都装在布袋里背回奉化,造起了岳林寺。梁贞明二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东廊坐化,安葬在奉化中塔。过了两月,有两个和尚化缘来到岳林寺,见众僧正在为布袋和尚做佛事,觉得奇怪,说是二天前,他们在天台国庆寺里碰到过他,众僧急忙扒开坟墓,一看,里面果然没有了布袋和尚的尸体,只有一只青瓷净瓶和一根六环锡杖摆在里面。又过了两年,有个叫王仁裕的奉化人也说在江南天兴寺看到过布袋和尚,当时布袋和尚正在佛堂上作偈,唱的是: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就这样,布袋和尚是弥勒转世的说法在奉化传开了。

金钟桥和金钟塔的传说

倪家,有一座金钟桥,在离桥不远的小山上有一座塔,叫金钟塔。那么,桥为何叫金钟桥,塔为何叫金钟塔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桥下有口大如稻桶的金钟,如果谁家有十个亲兄弟,就能去捞这口金钟。但谁能生十个儿子呢?所以一直没人去捞。县江岸边有一个叫盼金嫂的人,一天到夜想着捞金钟,一连生了九个儿子,身体也成了纸扎的风筝,骨重身轻,但为了满足十子的愿望,不顾身体虚弱,到五十六岁又生了一个孩子,不料却是个女儿,心中十分不快。盼金嫂为了捞取这口金钟,当小女儿还只有十三岁时就嫁给人家做了媳妇,以便将女婿当儿子,凑成十兄弟,去捞金钟。金钟沉在深潭里,必须用六十六丈长的碗口粗的绳索拉,十兄弟中老二搓绳本领最好,他一人一天能搓绳三十三丈,还有一半,九个兄弟搓了三天才完成。金钟埋在桥下深四十丈的地方,谁能下河去将金钟扣住呢只有老三的水性最强,他能在江底三天三夜没问题,九弟的力气虽小,却是千里眼,一眼就能看见金钟在深潭下的位置。十个兄弟各有本领,捞金钟条件具备了盼金嫂便带着十个儿子来到金钟桥边开始捞金钟。老大力气过人,一人能顶九个人,由他打头阵九弟千里眼,看定金钟位置,老三水性好,下深潭用绳索扣住金钟。十个兄弟依次排成队,由盼金嫂在岸边喊一、二、三,齐心拉!拉着拉着,金钟果然露出水面了,喜煞了盼金嫂,眼看金钟将拉上岸,这时,十个兄弟心中却打起肚皮官司来,老大心里想:捞上金钟,我要得九份,我花的力气比他们多的多。老二心里也在盘算:捞上金钟,我应分一半,没我,六十六丈粗绳子不知何时能搓成。老三心里也在计划:金钟捞上,我可要比他们多分一股,没我,休想下河将金钟扣住。老四心里最狭窄,他心里在嘀咕:十弟力气小,又勿是亲兄弟,可不能分。老五、老六、老七……众人各有盘算,九弟力气虽不大,却是千里眼,一眼就看穿这些兄弟心里想的是什么。而十弟心里也明白,自己不是他们的亲手足,出力也是白费,捞上也没有自己一份,所以有气无力。十兄弟十条心,有的想多得,有的没信心。有道是心不齐、力不济,金钟虽然露出水面,却好像钉在水里一样,总也拉不上岸。急得岸边的盼金嫂又叫又跳:孩子们,用把力啊但任凭盼金嫂喊破喉咙,金钟仍然原位不动,众人足足花了半天,还没拉上。这时,十弟有点支持不住了,两腿在发抖,老九发觉后面绳子在颤动,脚步也开始稳勿住,便大声对后面的十弟吼道:妹夫,拧住,用把力啊!这一喊不要紧,却道破了老十是假儿子的天机,话音刚落金钟突然往下沉,岸上的盼金嫂急得要命,眼看到手的金钟又沉到深潭里去,也顾不得年老体弱,直奔老大面前,拉住最前端的绳索,只听的一声,碗口大的绳子正好断在盼金嫂和老大之间,后面的十个兄弟跌倒在一起,盼金嫂死拉住绳子不放,与金钟一同沉入深潭。从此,金钟永远埋在深潭里了,再没有人能捞得上来,盼金嫂被埋在深潭里,据说变成了娘(鲶)鱼精,那大肚皮娘(鲶)鱼,张着阔嘴,还念念不忘想得到这口金钟哩!这条娘(鲶)鱼精因得不到金钟,常常寻衅闹事,过往船只竹排,常在这里被她掀翻,弄得人们非常恼火。后来,一位叫醒引的好心法师,用四方筹化得来的钱财,在金钟桥东南侧面的小山上造了一座取名为金钟的塔,才镇住了娘(鲶)鱼精。从此,三叉河上过往行船再也不会被娘(鲶)鱼精所害。

七月三十插地香的传说据传,

地藏王菩萨专管人间万物,他见老百姓刀耕火种,生活艰难,十分着急。便对牛魔王讲:侬介大力气在这里吃吃困困也没啥意思,还是下凡帮人耕田去吧。牛魔王摇了摇头讲:耕田我倒勿怕,怕就怕老了没力气不会耕了要给人一刀杀了当下饭。地藏王讲:勿会,我敢担保。牛魔王推三阻四,横竖不答应。地藏王急红了脸讲:耕田原是侬的本职,咋好怕死不去。人若是真的杀了你,算我没长眼睛,侬就来挖掉我的眼珠。说着,双手一推,牛魔王勿防,从天上跌下来,一头栽倒在地,上爿牙齿都敲光了,只好老老实实替人耕田。过了十多年,老牛耕不动田了,果然给人杀掉。牛魔王满肚皮怨恨,赶到天上找地藏王算帐,一把挖出地藏王眼珠,顺手抛出南天门。地藏王的眼珠滴溜溜落到江南水田里,变成田螺(从前农民不吃田螺,出典也在这里。)玉皇大帝见地藏王瞎了眼,勿能管帐,对牛魔王大发雷霆,把牛魔王痛责一顿,仍罚他下凡做牛耕田,永远不准再回天庭。瞎了眼的地藏王仍旧很关心人间疾苦,看不见就用耳朵贴在地上听人们说啥话,做啥事。观世音见他可怜,发了慈悲,每年七月三十日送地藏王一瓶洗眼甘露,让他在这一天开眼。人们为了报答地藏王,每到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要插地香。

孝子门楼来历的传说

明朝正德年间,浙江龙溪(今奉化)直街有个陆家弄,阊门内住着生员陆洪及其老母。家道殷实,母子情深。陆洪侍母至孝,不愿远离老母赴试,故无一官半职。是年,老母西去,陆洪悲痛万分。到了出殡之日,陆洪不让埋葬。众人苦劝无果,只好等他昏睡后,半夜里偷偷地将棺木移至大路边,第二天上山埋葬。说来也怪,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有蛇缠盘在棺木上,出丧时路上有雉鸡伴飞。陆洪醒后不见棺木,号啕不已,族长太公只得告诉他已埋在方门对面的陆家山上。从此,陆洪在山上结茅为庐,誓不下山。而陆氏亡者灵堂内午夜偷尸移至大路边的独特习俗却一直被沿袭了下来。陆洪孝行感动天地,某年有京城官员从宁海经过奉化,轿至方门,时值春天,见满山杜鹃似火,唯独一处山间盛开白花,心里大惑不解。询问路人方知陆洪守墓始末,赞叹不已,回京后奏明皇上。正德皇帝亲行龙溪私访,见果有其事,便御书拟旌表生员陆洪孝行之门,地方官员随即营造孝子门楼,并赐陆洪进士出身。门楼造好后,正中高悬圣旨两字。自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显赫一时,传为美谈。浙东女子出嫁坐花轿的传说相传,宋代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逃到了奉化境内的翔鹤潭,此时恰逢秋收季节,有一女子正在晒谷。穷途末路的康王急忙逃到晒场上,向其求救。小姑娘急中生智,将旁边一只箩筐一翻,把康王藏在竹箩里,并解下自己的圆(围)身布*盖在箩筐上,然后坐在上面纳鞋底。金兵军马赶到晒场,问晒谷姑娘是否有人逃过此地?姑娘指着前方说,确实有人往前面去了。金兵信以为真,策马追赶。等金兵走远以后,康王从箩筐里出来,对那女子说:如果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将你招进宫里去。并指着布拦说:如果朝廷有人来招,你要把布拦高高叉起来。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康王)迁都杭州临安。想起几年前救他的那名女子。即派钦差携凤冠霞帔、龙凤花轿、半副銮驾来奉化寻找。但那女子根本不想进宫,便将叉布*的事告诉了周围女子。人家一听,家家户户都叉起布*。钦差一看也分不出真假,只得回京复命。皇帝感慨不已,无奈下了一道诏书:江南女子皆封王(娘娘)。并把凤冠霞帔、龙凤花轿、半副銮驾留在了奉化。从此,浙东女子出嫁时均可戴凤冠穿霞帔,坐龙凤花轿,鸣锣喝道,还有半副銮驾护送。

虎头鞋吓虎的故事

做长辈的为啥要给刚刚出生的儿孙穿虎头鞋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古代时奉化南山的中腰地段有一个叫南山岙的小村,住有几户山民。这深山冷岙有老虎,经常下山吃人,闹得人心不宁,提心吊胆,家家户户都把小孩关在屋里,不让出门。当时有一个聪敏的小媳妇,对三岁儿子交关中意,欢喜给其穿戴打扮,她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给孩子做了一双虎头鞋。孩子穿上这双鞋,交关高兴,整天在外面奔跑、玩耍。一天傍晚,山里的老虎又到村里来找吃食,一见村边有个小孩在玩,就纵身一跃向他扑上去,当老虎按住小孩时,看到小孩的两只脚,心里想:咦,我的孩子在窝里,咋会跑到这里来?就轻轻地放了他。小孩不懂事,也不害怕老虎,见自己脚上穿的鞋和老虎的头一样,想起娘在给他穿鞋时说的一句话咬、咬、咬。就一边咬、咬、咬地大叫,一边仰面朝天,双脚乱蹬乱踢。这时,老虎正低下头,用舌头爱抚着孩子。孩子的一只小脚刚好踢着老虎的一只眼睛,老虎忍着痛又想哎呀,这不是我的孩子,这只小老虎比我还厉害,它准能吃掉我,吓得掉头拼命向山里逃去。从此,老虎就不敢下山来吃人了。这件事情一传二,二传三,成了奉化县里的特大新闻,当人们晓得其中原因后,便学着聪明媳妇的样子,给自己的孩子绣上一双虎头鞋,穿在脚上防老虎伤害。

霸王收神马的传说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辰光,项羽与刘邦打得十分激烈。战争曾扩大到我们茗山一带,至今我们茗山前村还有战场平墩这一地方。离茗山前村西北地方有个平墩,据说两国兵马曾在这里打过一仗,这块平墩占地约数百平方米,是山顶上小小的一个高原。战争结束后,有只神马每天到平墩旁边山坡上的小水孔来吃水。日子一久,附近山坡岩石上就留下了无数马蹄印。一天,楚霸王项羽又路过这里,看到有一只红毛大马在小水孔里吃水,觉得这马与众不同,便走上前去想捉住它。但不等项羽走近,马就飞快地跑走了。第二天在同一时候项羽又来到这里,看到这只马又在小水孔吃水,但等人一上去,马就跑掉了。这样一连好多天都出现同样情况。项羽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他做了一个草架人,趁马不在时,把它插放在小水孔的旁边。第二天,这只红鬃神马又来吃水了。一走近水孔边,见到一个人,就跑开了。第三天又来时,还是这样,但人却未走动。马就稍走近一些。后来,日子一久,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见了这草架人也不害怕了,还是照样去小水孔吃水。这样,又过了几天,项羽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打扮成草架人一样,站在原插草架人的地方。这一天,神马又来吃水,霸王忙一个箭步扑过去,用手抓住马的鬃毛,跃身就骑上了马背。神马一下子被人骑了上去,受惊不小,急忙向前快跑如飞。但不管神马怎样颠簸,都无济于事。项羽始终抓住马鬃不放,怎么也无法把他摔下马来。勿省好心,一跑二跑这马竟跑进了森林,其中有两株大树正好出现在眼前,神马慌不择路,竟向两树中间跑去。霸王一面把奉化民间流传,此故事出自西坞街道茗山前村丁长林之口。除此之外,讲述人还能讲述《牛的传说》、《老祠堂太公》、《新祠堂太公》、《八仙桌的来历》、《王正廷传》等传说。两脚一夹,夹住马肚;一面急中生智,用两手把两株大树抱弄来。你知霸王有多大力气。这一抱勿要紧,竟把神马夹在两株大树中间了。霸王大叫一声道:马哎马,你是服也不服!如果服了,就叫上三声。神马无奈,只得叫了三声。就这样,红鬃神马被楚霸王项羽收服了。

第一茗山的传说

茗山前村的一座小山上有一个龙潭,龙潭一侧有小庙,名叫茗山龙王堂。这座小小的龙王堂跟山野村落的庙宇没有任何区别,但前门却挂了一块第一茗山的匾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南宋初期,小康王与金兵作战。小康王屡战屡败,一路南逃。某一日,小康王退至茗山一带,刚想休整一下,不料穷追不舍的金兵也随后赶到,二兵相遇,恶战又起。当时正值盛夏大旱,烈日当空,酷热难熬,一番交锋后,两军都感口渴难受、无心恋战。这时,有一个白发老翁,竟然用两只大竹篮挑了一担水送到宋军阵内。宋军见水,好比雪中送炭。畅饮之后,顿觉精神百倍、士气大振。一阵冲杀,竟将金兵打得片甲不留,大败而回。这一来,康王十分感激,忙问老翁姓名,老翁微笑作答:我是茗山一老翁,专施百姓雨和风,为灭金兵保太平,助侬执位做贤君。说罢,化作一阵清风了无踪影。小康王方知神仙相助,急忙伏在地上叩首不已。后来小康王果然在临安做了南宋第一代皇帝,他登基后马上派钦差送来一块第一茗山匾额,挂在茗山龙王堂的大门前。从此以后,附近百姓更加崇拜龙王堂。尤其在旱天,求雨者从四面八方开锣喝道前来请龙。从此第一茗山名声大振。

法海寺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奉化城郊原是一片茫茫大海。一日,曰岭墩渔民海星在东海捕鱼遇难,幸得观音菩萨相救,施法退潮后成为现在的海螺畈,海星的渔船倒覆之处形成现在的尚桥覆船山。公元904年,后人在覆船山麓建寺时,取其佛法广大且与海有缘之意,定名法海禅寺。建寺后,每年二月初八定为佛节。届时,方圆百姓,沿海渔民,络绎不绝抵寺祈祷,争吃丈夫饭,以保佑丈夫平安,祈求夫妻白头偕老。久而久之,法海禅寺成了佛祖恩赐芸芸众生家庭和睦、平安幸福的净土圣地。公元1126年,小康王遭金兵追击,正值岌岌可危之际,也是天理注定,佛祖显灵。瞬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浇得金兵人马裹足不前,小康王才得以脱险。脱险后,小康王快速上山,奔入法海寺内,向佛祖合掌叩首,为黎民、社稷,化险为夷,平安归朝……”叩毕,惶恐登山、疲于奔命。至山腰柏香岩龙潭,康王见龙潭神水清澈如镜,俯首畅饮。饮毕精神大振,翻越望海尖山脉到莼湖渡海而去。时隔几年,康王坐宫登位,降旨赐禅寺佛法信原金匾一块。从此,法海禅寺威震江南大地。明朝洪武年间,武举方丈,化缘扩寺,修建大殿三座,又在东西二侧建有108间厢房,供众僧香客通宵静思,念佛诵经,法海寺香火更加旺盛。法海禅寺内有棵蟠松树,据传在一次百鸟朝凤时,凤凰高翔天空,被此娇松迷恋,就在树的尖峰停了一会,从此这株青松,枝叶盛发,向横伸长,循序盘缠,松针平坦,层次分明,似龙蟠一样,故名蟠松树。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战火动乱,加之长期失修,法海禅寺已全部被毁,终成废墟。但每年二月初八,方圆百里的香客仍是络绎不绝。

牛的传说

相传,牛是天上的骠骑将军,那么,它是怎样来到人间的呢?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刀耕、火种,生产能力十分落后。那时,人们每天只吃一顿。尽管如此,辛辛苦苦地劳动了一年,所得的粮食还是不能填饱肚子,如果遇上自然灾害,情况就更惨了。卖儿卖女的有,吃草根树皮的有,有的地方还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情况渐渐地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觉得这样下去,不用多久,天下必然大乱,到时他这个玉皇大帝就只能管天上,而不能管地上了,必须想办法解决。于是他召集所有文武大臣,前来议事。要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大家足足讨论了三天三夜,最后办法终于想出来了:把人们一天吃一餐的习惯改为三天吃一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那儿,叫谁去传话呢?大家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接受这个受人们咒骂的恶差使,最后,这个任务还是落在老实忠厚的骠骑将军身上。再说骠骑将军近来正与那个百花仙子热恋着,两人平常眉来眼去,无人处还悄悄幽会,互诉衷肠,这天闲着无事,正要去寻意中人谈心,忽然有人来找,说玉帝要他到人间传达圣旨。常言道圣旨难违,骠骑将军虽然满肚子不高兴,却也没有办法,只得来到人间。骠骑将军虽然来到了人间,但心里却时常惦记着自己的心上人。巴不得早日完成差使,回转天庭与意中人相会。因此办事匆忙,在传达圣旨时,把三天吃一餐误传为一天吃三餐了。他归心似箭,便急匆匆地赶回天庭复命。玉帝问他是怎样传的圣旨,这时,他才猛然醒悟过来,发觉自己传错了话。但是骠骑将军生性忠厚老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承认自己传错了话把三天吃一餐误传为一天吃三餐了。玉帝听了,勃然大怒,现在一天吃一餐尚且不能饱肚,以后一天吃三餐还怎么了得?你这个骠骑将军罪不可赦,要把他推出去斩首。这时,太白星君出来保奏。请玉帝念其往日忠心耿耿办事不差,姑且又是初犯,免去死罪,罚到人间勤劳耕作。玉帝准奏,于是太白星君一把将骠骑将军推了下来。骠骑将军不曾提防,被太白星君一把推下,撞在地上。可怜高高的鼻子被撞得又宽又扁,上边的门牙也被撞得一颗不剩。他自知犯了天条,罪在难赦,从此就在人间死心塌地为农夫耕作,任你辱骂鞭打,也不敢有丝毫反抗。。

宁海紫溪邬氏来历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秋黄季节,宁海一带遭遇特大旱灾,土地开裂,眼看即将成熟的粮食因旱灾而绝收。当时,西坞石桥村有个姓邬的农户,因耕田需要去宁海买牛,路过紫溪,在凉亭歇脚时吸起烟来。过去吸烟用的是旱烟筒,边吸烟边将烟灰笃、笃、笃磕在地上。因为烟灰尚有火星,人未走远,无意中点燃了路边荒草,这时风很大,火借风势,不一会儿蔓延到田畈,顷刻之间整个田畈一片火海,将尚有少量可收获的晚稻付之一炬,颗粒无收。当地农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气之下与买牛的邬氏评理,提出要求赔偿损失。买牛邬氏也明知是自己闯的祸,理应赔偿,二话没说,马上就答应下来,但提出了一个条件,既然赔了损失,以后田里倘若有所收获应归自己所有。当地农户也深明大义,觉得这个条件也合情合理,双方就很快达成了协议。时隔不久,天公作美,下了几场大雨,燃过的田里长出了再生稻,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邬氏喜在心头,又勤加劳作,最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收成,除了付给之外,尚有不少剩余。买牛邬氏得此意外收获庆喜之余,深感此处地利人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娶妻育子,成为当地邬氏的祖辈。目前,宁海紫溪镇共有邬姓十一个村,三千余户人家。一九九九年紫溪镇茅洋村举行整谱仪式,特来西坞追根认祖,邀请西坞、石桥邬氏参与他们的庆典活动。西坞盘龙太公新祠堂落成,他们也送来了丰厚的礼品和礼金前来祝贺

盘龙公的传说

盘龙公为西坞二世祖先,名邬得可,又名德远。相传盘龙公小时家境贫寒,但聪明懂事,肯勤耕苦读,后考中秀才,教书于余家坝村。盘龙公每天来回于西坞与余家坝,盘龙山是必经之地。他看中盘龙山是块风水宝地,心想,待自己百年之后最好安葬于此。当时盘龙山属于余家坝人所有,为此,他乘自己为余家坝教书之便,想方设法从余家坝人手中买下盘龙山,然后请目广僧选择坟地。目广僧想试试盘龙公是否有此福分,并未立即答应看坟地的要求,而是向盘龙公提出一个苛刻条件:若请我看坟地,必须依我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要盘龙公的大媳妇为其煨头,二媳妇为其煨肚,小媳妇为其煨脚。盘龙公听罢,心里实感不快,口上未说,心里却闷闷不乐。回到家里,三房媳妇看出公公表情与往日有异,赶紧追问原委,公公无奈,只得全盘托出。老大老二两房媳妇听后深感羞耻,无言以对,唯有小媳妇稍作思忖回话公公,此事不难,一定照办,并解释说,老大做一顶僧帽煨头,老二做一只兜肚煨肚,我自己做一双僧鞋煨脚。大家顿觉非常有理,然后分别去办。盘龙公来请目广僧,送上三件东西,目广僧一见心里十分满意。心想这位教书先生福分确实不错,但是目广僧还要进一步试试盘龙公心想如何。一天,目广僧约定盘龙公来到盘龙山上,指着一块地穴说:往上三尺可做一朝皇帝,往下三尺能做三代一品官,中间一块可得三斗三升芝麻孙。盘龙公不假思索立即回话,我一不为皇,二不为官,但愿人丁兴旺。目广僧认定这个教书先生心地也非常纯洁,就把正确穴位清楚地告诉了盘龙公。后来,盘龙公果然子孙满堂,成为四明望族。后西坞七世祖邬元会为盘龙公建造了新祠堂。在堂前挂了一副对联:一姓五千户,浙东第一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柱落地龙王宫
祭龙王祭文范例
【广州诗刊】No.10976期E版|| 古道龙潭漫传说 作者:王生飞
郭进拴|祥龙谷传奇
溪口名山坑古道龙潭的传说
华州龙潭龙王墓的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