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64-宁波江北民间故事

白鹘桥的传说

    白鹘桥位于江东白鹤新村与蓬莱小区之间,是架在前塘河支流上的一座小石板桥。整座桥由6块3米多长的石板并排铺成,宽不足3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小桥”。桥栏石有3个正楷阴刻大字:“白鹘桥”。说起此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白鹘桥旁边住着三大家族,何家、郎家、董家,其中何家系宗族公公(族长)。当时这里没有一座桥梁。有一夜,族长公公做了一个梦,见一只全身雪白的一只平时很难见到的未成年骨(鹘)鸟停在河旁边,不停地引颈向前,几次作出欲飞越面前这条河想到对岸的举动,也不知什么原因,就是没有飞到河对岸去。第二天族长公公跟大家一起圆梦,大家七嘴八舌,郎家的一位长者说:这只骨(鹘)鸟飞不过河去,这可能是菩萨的一种旨意,菩萨希望我们在这里造一座桥。大家感到这说法很有道理。再从实际上来说,在这里造一座桥对三姓人都有好处,可使大家出行便利。后来经过三大家族长辈的几次商议,决定共同捐资在前塘河上修建一座桥,没多久这座桥就建成了。但给这桥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各族的意见不是很一致。最后何家的族长说,造这座桥的起因是这只白鹘,我看就叫“白鹘桥”好了。大家一听何家族长说得在理,一致赞同这个提议。并决定由董家的一位书法高手题写桥名。事也蹊跷,这个“鹘”字有两个读音“鹘鸠”的“鹘”读音“古”;而“鹘”鸟的“鹘”读音“胡”,而当时认识这两字的人不是很多,于是就以半边字的音来称呼此桥,将此桥叫成“白骨桥”。

划船巷的传说

    东汉名医张仲景为避战乱,来到南方的    西栎社一代隐居,研究病理,著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伤寒杂病论》。当时江东一带河道纵横,百姓们遇到疑难杂症都会划着小船上门求医,张仲景日夜奔忙,为百姓们解除病痛困苦。老百姓看到载着张仲景的船到了,就像看到了生的希望。张仲景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远近老百姓都称他为“活菩萨”、“医圣”,真正是造福一方。后来张仲景要离开       西栎社回老家,当地百姓都相拥赶来送别,依依不舍热泪盈眶,张仲景就在栎木庙前挥泪告别了众乡亲。百姓们为纪念张仲景的恩德,把张仲景每次上下船诊病的巷口改名为“划船巷”。

荷花庄的传说

   荷花庄原来并无村庄,这里原是城外的一个荷塘,一到盛夏这里便荷花盛开,成为百姓避暑、采莲、休闲的好去处。明末清初的名医、武术大师王征南抗清失败以后,曾在荷花路一带隐居。在此期间,王征南自创了一套拳法,他在荷花塘内将练功的步桩摆成荷花形,因而名为“荷花桩”。大家纷纷效仿,荷花桩拳法在当地广为流传而蔚然成风。附近老百姓为向王征南拜师学艺,学习“荷花桩”,很多人纷纷把家业搬到了河塘边居住,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庄。大家取“荷花桩”的谐音,便把小村庄叫做“荷花庄”,几百年来一直沿袭至今。

建造灵桥的传说

    宁波素有“万桥之乡”的美称,甬城之内桥梁纵横,蔚为壮观。其中,灵桥是宁波知名度最高的桥,灵桥始建于唐朝。几千年来,它陪伴着宁波人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关于灵桥的建桥历史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宁波的三江原来并没有桥,人们要过江就只能靠木船摆渡,这样不仅不方便而且也很危险。在三江口的渡口旁边有一个草棚搭的鞋匠摊,这位鞋匠手艺不错,而且为人厚道,来往的船客都喜欢在他的草棚里歇歇脚。有一天,一位等着过河的富商在他的店里修鞋。修完鞋后就匆忙上了船,结果把一只装满金银珠宝的手提箱落在了鞋匠摊。鞋匠找不到那位富商,就小心地把箱子收好,等待富商回来取;可是这一等就是三年。三年后,这位富商终于找到了这里,鞋匠高兴地把箱子还给了他;富商甚是感激,执意要把财宝分出来一些送给鞋匠。但是这位好心的鞋匠说什么都不肯收下。正在这时,县官老爷恰巧打这儿经过,见此情景,就心生一计,对他们提议说:“你们推来推去都不肯收这钱,不如就把这钱捐出来建座桥吧,我也愿意出一笔钱来,凑个数。”富商和鞋匠都点头表示赞同,在场的百姓也都拍手称好。富商见此索性把钱都捐了出来。就这样,奉化江口上就开始建起了一座大木桥。但是奉化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桥基总是打不牢。正当桥工们一筹莫展之时,天空突然下起来大雨,不一会就雨过天晴,只见一道彩虹横跨天空久久不散去。建桥工们见此豁然开朗,就照着彩虹的位置下桩,桥桩很快就打好了,这座木桥就这样建好了。为此这座桥便获得了“灵桥”这一美名。

卖席桥的传说

   “八仙”中的吕洞宾得道后,云游民间,一日他来到江东地界。那天酷热难当,吕洞宾坐在农民割下的草上休息避暑,感到清凉舒适。他拿起清凉而细长圆滑的草,边琢磨边用细绳把它们编制起来,制成草垫。随后,吕洞宾来到一座石桥边的药店内买药用以救济百姓。药店内的少女白牡丹看到吕洞宾手中用草编织的垫子很是喜欢,于是用药换了这个草垫子。白牡丹在百姓中间广为推崇这草垫子的好处,得到了很多百姓的喜爱,并将它逐步改正、完善,于是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席子。宁波特产席子也由此而来。当地的百姓把编制好的席子集中起来,在桥边开起了卖席的商铺。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位于划船社区西北角、百丈路与彩虹路交界处的那座桥叫成了“卖席桥”,成了远近有名的宁波特产席子的专卖市场。

张斌桥的传说

    传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叫张斌的老人,就居住在现在彩虹北路附近,以做草鞋为生,生活非常清贫,但为人却乐善好施。一天,乾隆皇帝做了一个不祥之梦,梦见一位神仙对乾隆说:“过不了三天你将死。”乾隆相当害怕,问神仙有什么方法可以救他。神仙便说,能救他的只有住在明州的张斌,是个做草鞋的。你只要用他做草鞋剪下的碎料做枕头,垫着睡便可多活10年。乾隆梦醒来后,立即派钦差找到了张斌的家。钦差说朝廷愿出3千两黄金向他买剪下的碎料,张斌老人听说皇帝要他的稻草碎料,不愿收钱,拿去便可。但最后钦差执意要他收下,于是他只收下了一千两银子。张斌老人拿到这笔钱,想到的就是怎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现在的大河路当时是一条河,河虽然不宽,可是来来往往的人却很多,大家都要摆渡坐船,速度慢,又要花钱,大家都不堪重负。张斌老人于是想到用这笔钱在河上造一座石拱桥,以造福百姓。石拱桥造得高大气派,台阶       平整,河面上看景色更是壮美。通桥那天真是人山人海,像过节一样,大家都传颂着张斌老人的善举。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叫这桥为“张斌桥”,

楼茂记香干的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宁波奉化的一对楼氏小夫妻来到宁波,在这个相对繁华的地方,他们走走看看,眼花缭乱,于是就萌生了想要找个落脚的地方来谋生的想法。走遍大街小巷,终于在三天后,在江对面的百丈街口选了一处地方住下来。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之后这对小夫妻就开始思量着做什么来营生。在考察了周边的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之后,便决定先从小生意做起,一方面投资不是很大就算赔本也不至于太亏损,还有一方面也可以考察一下市场。好几年下来,楼家小夫妻经营惨淡,生意并不好。一个寒冬腊月的晚上,夫妻俩正在屋里吃汁水年糕汤,忽然店门“吱”的一声移开一道缝,楼家人出来张望,原来是一个老头靠在店门外打瞌睡,把门碰开了。这一来,老头惊醒了,连忙作揖道歉:“先生,对勿起,打扰了。”抬步想走,楼家人见老人这么冷的天气连个避寒的地方也没有,太可怜了,就拉着老头讲:“老人家你莫走,进屋暖暖身子,吃点东西吧!”“不,不打扰你们了,谢谢了。”老头还想推辞,楼老板硬把老头搀进屋内,让老头坐在火盆旁,倒了一碗老酒给老头喝,还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年糕汤。老头激动得想跪下叩头。楼老板一把搀住老头讲:“老人家,莫这样,这种事情不必计较。”这老头原来是温岭人,老婆有病在家,一个儿子三十来岁被抓去当兵,听说在镇海,可是找了半年多,连独生子影子也没看见。楼家夫妻真心相待,老头感激地说:“今天勿是碰上恩人你们,老汉我要冻死、饿死在街头了。”如此过了几日,老头想回家了。楼老板拿出两块银洋钿,又给一些年糕,还有几块香干,送其出店门,楼家夫妻对老头讲:“来年家里没事情,可以来店里帮工。”冬去春来,老头死了老婆,又到楼茂记来了。楼家夫妇给老头住在屋里。过了几年,老人生了慢性病,楼氏夫妻尽心服侍长年睡在床上的老人。老头临死前讲:“这几年亏得你们照料,我实在过意不去。今天我把祖传的精制香干秘方交给你们,或许对你们有用,虽然祖宗再三嘱咐子孙不得外传,但你们待我这样好,我没啥可报答,只能以此表示我的一点心意。”老头伸手颤抖抖地从贴身地方摸出一张泛黄硬纸片。几日以后,老头就去世了。楼家两夫妻按照这张秘方果然做出了色香味美的香干,顾客非常喜爱。楼茂记酱园上柜的香干做工考究,味道鲜美,名闻江浙;再加楼老板夫妻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兴隆,百年的牌子也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宁波人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传说

   每年八月十五夜到,家家户户聚在一道,共赏明月,同吃月饼,欢度中秋佳节,可是宁波人欢度中秋节不是八月十五,习惯在八月十六。这是为什么呢?老百姓中传说着一段故事,还跟阿拉(我们)史家祖宗有关。南宋时,有个宰相叫史浩,是阿拉史家的前人。其(他)有个习惯: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都临安(就是现在杭州)赶回明州和百姓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因此,明州的百姓交关(很)爱戴其。有一年,中秋节前夕,史浩骑马赶回明州,中途因马失前蹄受了伤,只好夜宿绍兴。等到第二日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史浩心里懊恼,以为今年中秋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城的百姓因为史浩没回来,就等着其,没有过中秋。一直等到八月十六史浩回来才一道过的中秋,官民同乐过了个特殊的中秋。相传,从此明州百姓就改为八月十六过中秋了。

钱肃乐聚众起义的传说

   明末清初,清兵大举南下,攻陷杭州后直逼宁波。宁波城里一班官吏贪生怕死,暗中与清兵勾结,打算投降。正在卧床养病的爱国志士钱肃乐,闻讯后痛哭流涕,挣扎起床,把几个弟弟叫到身边,定要弟弟用门板连夜抬到城里。弟弟把哥哥抬到爱国志士张苍水家,两人促膝谈心,志同道合,决心结集城乡义士,扶明灭清。第二日,钱肃乐和张苍水邀请了社会名流,共同商讨组建义军。商量决定:一是派员到慈城、望春、樟村、宝幢等地联络四乡八邻有志之士,串联发动组建义军队伍;二是筹集资金,派员到叮打桥订购一批长矛、大刀;三是约定元宵节在城隍庙借地方头面人物王大炮之名,邀请各界集会庆祝,聚众起义。元宵这日,清兵即将兵临城下。宁波人还是照往年一样,挂灯结彩,放鞭炮舞龙灯。城隍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化妆成游人、香客、大力士等的各路起义人马,都分散混杂在人群中,暗暗摩拳擦掌,等待号令一响,立即行动。中午时分,钱肃乐、张苍水等人陪同地方绅士来到城隍庙。大殿里咚咚咚锣鼓开场,戏台上挂出今日上演鸿门宴的牌子。锣鼓声落,幕布拉开,不见戏文人,只见戏台上,左旁一排,首位坐着宁波有名的绅士王大炮,头戴官帽,身穿着长袍,大腹便便,是被钱肃乐等请来主持开会摆摆门面的。第二位是钱肃乐,第三位是张苍水。大会开始,王大炮捏着钱肃乐起草的刚刚塞过来的稿纸,清清嗓子,甩甩袖子,眨眨眼睛,照文宣读;诸位父老兄弟,今天是元宵节,万民同乐,但是,勿能忘记明亡国破,家乡即将遭难……”读到这里心里别别跳,感到勿对头。正在这时,半路上杀出程咬金,只见差役开道,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蟒袍的知府,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随后还跟着一批随从武官。原来他们得知各界人士在城隍庙集会,唯恐滋事生非,故而匆匆赶来。钱肃乐、张苍水等人见状,急中生智,一面派员布置后台奇兵埋伏,一面拉着王大炮作揖。这辰光,台下观众议论纷纷讲:今朝(今天)假戏真做,'鸿门宴开场了。知府老爷一看台下人山人海,就神气活现起来,瞪大眼睛冲着王大炮责问:现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侬(你)身为地方有名绅士,为何嗦嗦,煽动百姓惹是生非?王大炮听得脚骨弹琵琶(发抖的样子),嘴巴含胡桃(说话含糊不清之意),结结巴巴讲:大人,我呒(没)讲啥(什么)话。又指着钱肃乐讲:是他们起草的稿子,叫我念一下。知府老爷一听,就指着钱肃乐一班人冷笑着讲:读书人要安分守己,勿许乱说乱动,否则莫怪老夫勿(不)客气!勿想(没想到)钱肃乐甩袖而起,指着知府老爷,激昂地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论国事,唤起民众,立志报国,理当奖赏。针锋相对的一席话,驳得知府老爷哑口无言。知府眼睛眨眨暗示总兵老爷,总兵老爷自以为武艺高强,手握宝剑,威胁钱肃乐说:官吏治国,百姓治家,侬再讲一句,把侬这班人(你们这些人)抠(抓)起来杀头。这辰光(时候),台下观众听了也勿服。只见钱肃乐突然上前,右手捏住总兵握剑的手腕,左手揪住前胸,声色俱厉地下令:卖国有罪,抗清无罪,把他们绑起来!知府和总兵老爷吓得面如土色,脚骨直抖,随从武士想拔剑抵抗,早被在后台埋伏的义士一拥而上缴了械,一个个像丧家狗,被扣押在旁边。接着,钱肃乐在台上揭露了知府、总兵老爷如何勾结清兵屈膝投降的罪状,号召百姓,保卫宁波,扶明灭清。这辰光,平时神气活现、威风凛凛的知府和总兵老爷看到这个场面,吓得尿水直流。台下众人顿时轰动,扬眉吐气,拍手叫好。一位义士高声大喊:阿拉(我们)拥护钱公为首领,反了罢!混在百姓中的各路义士,纷纷响应,公推钱肃乐为首领,统率众义士,城隍庙上起烽火,高举抗清大旗,聚众起义了。

张斌诚心感天帝的传说

    古时候,阿拉(我们)宁舟村潜龙漕和杏阳巷隔一条河,河上没桥头,农民进城卖菜要绕大圈子,来往交关疙瘩(非常麻烦)。当时有个老头,年纪将近六十,靠卖草鞋过日子,人家都称其张斌老头,其决心积铜钿造桥,每日省吃俭用,把卖草鞋的钱聚在一只油吊甏里,铜钿一日比一日多起来。只是积来积去还没造桥钱的一角,张斌老人勿灰心,还是一点一点积铜钿,其诚意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了一个仙人下凡,助张斌老头一臂之力。仙人变成卖杂货老人来到张斌屋里,张斌这辰光(这时)在外头(外面)卖草鞋,仙人把其屋里草鞋变成了金鞋,就腾云而去。张斌卖完草鞋回到屋里,看见屋里的草鞋全部变成了金鞋,心里真正欢喜煞了,朝天拜了几拜,谢谢神仙相助。其仍旧起早摸夜打草鞋,又过了几年,终于凑足了造桥铜钿,在潜龙漕和杏阳巷当中造成了座石拱桥。后人为了纪念张斌,就把这座桥叫作张斌桥

周宿渡脆瓜由来的传说

   清朝辰光(年间),阿拉(我们)宁丰周宿渡已经种脆瓜了,但瓜却一点也不脆不甜。当时有个姓周的小后生为了种出好瓜,走了大半年中国,亲口尝过了各种各样脆瓜,最后拣了两种瓜做种,一种是北方出的,个大;另外一种是南方出的,个小。等到开春后,小后生就把北方的籽种在左边,南方的籽种在右边。因周宿渡与江道相连,外通东海。每天涨潮的时候,咸的海水涌入瓜地,没想到影响到了瓜的品质。端午以后,右边的南方瓜先熟了。又过了半个月,左边的北方瓜也熟了。这一日,小后生请了乡亲们来品评两种瓜,先开北方瓜,籽白水分多,味道反不及以前。再用手劈开南方瓜,只听一声,瓜开了,籽黄瓜脆又甜,香气四溢,乡亲们不由夸赞:好瓜!好瓜!这样,小后生种的周宿渡脆瓜在这个南方瓜的基础上,每年经过仔细的选种,品种越选越好,周宿渡脆瓜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

矮门的传说

   原来阿拉(我们)宁波人尤其是阿拉农民家,常在正门外装一矮门。此门长度约是普通门的一半,白天关上,可遮外人视线,又可防止小孩随意出门,又可关禽畜于门外,使用轻便灵巧,也不影响空气和风的流通。这矮门是怎么来的呢?还有以下传说呢。据说清兵入关后,下令凡是大军到处,各地民户必须敞开大门欢迎,如果关门,则意味着不欢迎清朝大军,轻则鞭挞,重则砍头连坐。消息传到宁波后,老百姓议论纷纷。阿拉江东民间抗清情绪十分强烈,涌现出许多像钱肃乐那样的抗清英雄。钱家邻居中有个小户人家,丈夫是木匠,打小上过私塾,生性豪爽,但家庭落魄,只能另学手艺谋生,妻子在家带孩子。自从战火纷乱以来,木匠生意不好,家里经常断炊。但是他非常钦佩钱肃乐的为人,经常听他讲大道(聊天讲道理)。听到一定要大开门户迎接清军的消息后,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妻子问他有什么事,他将消息告诉妻子后说,我们是大明的子孙,怎么能拱手向满清称臣呢。我有心跟随义军去抗清——”他看了眼年幼的儿子,又怕连累你们母子俩。现在明朝已经灭亡了,清朝大军已兵临城下。让我打开门户双手欢迎,我又觉得很窝火,咋弄弄(怎么办)呢?夫妻俩只能唉声叹气。这时,他们的儿子跨过门槛时不小心,一跤跌到门口,脑袋撞到门上,大哭起来。妻子看见,赶忙过去扶起儿子哄起来,还拍拍大门说:都是门不好,打它。木匠也走到门边,拍拍门长长地叹了口气。可是忽然他又一拍脑门,有了。只见他急匆匆走到工具堆,拿了锯子和一大块木板回来,又把大门给卸了下来,把木板在大门那比划着,接着就动手锯了起来。不一会儿,一扇半高的门做好了,他又在门框外边做了两个墩子。他妻子看他忙碌着,很不解地问要这个做什么,他只是微笑着干活。最后他把这扇矮矮的门装上去后,终于舒了口气,大门开着,矮门关着,既不欢迎清兵,也不会惹来麻烦了。没想到,他家的矮门被邻居们看到后,纷纷请他去给自家做矮门,

绑红绳拜佛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对姑嫂因为家中有事到普陀山拜观音许愿,几经艰辛终于来到了普陀山。这时嫂嫂发现她的月经来了,女人的月经来了就不能拜菩萨,否则视为对神灵的不敬,嫂嫂没办法只能独自坐在船上等候小姑子。千里迢迢来普陀山拜观音,可是到了目的地却不能上岸拜观音,嫂嫂异常伤心,她只能在船上诚心膜拜。这时一个头戴蓝布巾、手挎竹篮,面慈的妇人款款走来,问了妇女伤心的缘由后对这个妇女说可以帮她实现她的愿望,只要在腿上绑一条红绳子就可以了。嫂嫂听了半信半疑,照着妇人说的在腿上系了一条红绳后去拜观音。回来后,嫂嫂将此事告知村人,并形容此妇女的面貌以后,大家惊讶地发现,来人正是观音菩萨,观音显灵了。此事后,妇女在拜菩萨时如遇来月经,就会在腿上绑红绳子。

田螺姑娘的传说

   从前,有个以种田为生的青年谢端。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就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养着。自此,谢端每天回家都发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厨房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两天,三天……天天如此。为了弄清楚事情真相,谢端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见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于是就躲在暗处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移步到灶前开始烧火做菜煮饭。年轻人飞快跑进门,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拿着空壳看了又看,走到灶前追问姑娘的来历,姑娘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想回到水缸中,却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她就是田螺姑娘。年轻人非常喜欢田螺姑娘,于是他们就结了婚。蚂蟥精为了抢走田螺姑娘,假扮算命先生从她瞎眼婆婆那里骗去田螺壳,谢端和他的伙伴们为救田螺姑娘,用盐撒在蚂蟥精身上并最终将其制服。转眼五、六年过去了,他们的儿子被同伴的小朋友骂是田螺精的孩子:垛,垛,垛,哪阿母田螺壳,叮,叮,叮,哪阿母田螺精。儿子听了人家的话,把母亲的壳藏起来了,田螺姑娘就再也变不回田螺了。

宁波人过八月十六的传说

   相传南宋宁宗时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弥远,是明州(今宁波)人。他权势日盛,专权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热爱故土,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今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有一年,中秋节前夕,史弥远因处理朝廷公务,迟了一天,骑马急急赶回明州。因急于赶路,行至中途,马又失蹄,坐骑受伤,只好回宿绍兴。等到第二天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史弥远心中非常苦恼。因为年年中秋,都如期赶到。今年中秋迟了一天,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从早上盼到夜晚,还不见史弥远回来,就一直未过中秋,等着他回来。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弥远赶到,才一起欢欢喜喜共庆中秋佳节。从此以后,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风俗改为八月十六日。这个风俗一直从南宋延续到现在。每年的八月十六,宁波人都当做正中秋来过,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热闹并不亚于八月十五。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也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在《鄞县志》、《四明谈助》、《宁波市志》中,对这一民间传说有另一种版本,八月十六过中秋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另一位丞相史浩(1106-1194)身上,他当丞相时,因其母生日是八月十六,故将明州中秋改成了八月十六;清代诗人袁钧诗中峰寿母易中秋峰即史浩的号,以上是民间一说。以上两种说法,在宁波民间是并存的。

三圣堂的传说

     宁波的奉化江上有座蛮有名的桥,桥身是吊在铁架上,就像一道钢铁做的彩虹,这后来被叫作灵桥。初建辰光(时候)是座浮桥,桥东头还有座小庙,叫三圣堂,庙里有三尊菩萨,交关特别。当中是一个县官,左边是个商人,手里还捧了一只箱子,右边是个补鞋匠。这是咋回事情呢?说起来话就长了。从前,奉化江过河要坐船。河的西边有个补鞋匠,其补的鞋又好又牢,价钿公道。日子长了,这个鞋摊就变成了候船棚。有一日,有个南洋富商来候船棚等船过河,看看鞋匠人蛮好的,就脱下鞋子叫鞋匠补,一边补一边讲大道。过了一响,船过来了,商人要了鞋急急忙忙跳上船走了。鞋匠收摊辰光看见凳子下有一盒珠宝,晓得是客商错落(落下)的,鞋匠就每日挑着珠宝补鞋,傍晚挑着珠宝盒子回屋里去。眼睛一眨三年过去了。商人又来到这里,碰到了鞋匠,就对鞋匠讲:师傅,三年前侬给我补的鞋,现在还是这么牢呢!鞋匠看看其讲:勿对吧!有三年零一个月了。商人叹口气讲:三年前,我在这里补鞋,错落一只盒子,里头统统是珠宝,后来我又有事情误了船期,就要等半年三载的,只好讲自己倒霉了。鞋匠拿出盒子交拨商人,商人打开一看,珠宝一粒呒(没有)缺过,就忖(想)把一盒珠宝送给鞋匠。鞋匠呒要,商人要其至少收一半,两人推来推去,一会工夫,围上交关多(很多)人。这辰光,县官老爷走了过来,开口编了一首打油诗:客商丢了珠宝,三年才来寻找;鞋匠交给失主,一片丹心可照;客商赠珠酬报,一送一却不已;推推让让喧闹,如今老夫判决——你俩不要我要。县官话音刚落,众人侬看看我,我看看侬,心里都要冒火了。县官仍旧慢慢吞吞地朗诵道:你俩丢宝拾珠,皆因渡口没桥;如今一仁一义,皆说不要珠宝;何不与人方便,在此渡口造桥;如若银两不够,我也凑凑热闹。县官话才说完,众人一下,拍手跺脚高声叫好,勿少人还当场捐助,客商大受感动,献出整盒珠宝,鞋匠还再加点凑凑。这样子奉化江上就架起一座浮桥,取名灵桥。为了纪念这三人的美德,人们还在桥头造了一座三圣堂

谢阁老保老江桥的传说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中有一个叫赵文华的奸臣,依靠干爹严嵩的势力,无恶不作,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有一天,赵文华的官船从宁波老江桥下经过,许多百姓跑上桥去,故意大声讲:赵文华官虽大,总要从阿拉脚下过。赵文华气得半死,决计要报此仇。上朝时候,他上书嘉靖皇帝:宁波风水好不过,要出皇帝了。嘉靖皇帝一听慌了,当即问赵文华有啥办法,赵文华便献计说只要拆掉老江桥就没事了。于是,嘉靖皇帝便授命于赵文华,让他当钦差大臣,去宁波拆老江桥。朝廷中有个非常忠厚的大臣,叫谢阁老,是个宁波人。他知道老江桥是宁波东西的唯一通道,是拆不得的。于是他想了个计策。他先打通赵文华官船上的船工,在船上架起船篷,自己与赵文华一同乘船到宁波。快到老江桥的时候,谢阁老故意与赵文华东拉西扯,转移他的注意力,不知不觉船已过老江桥,而赵文华却不晓得,等他回过神来时,船已离老江桥很远了。赵文华当即叫船工调头。这个时候,谢阁老一把拉住赵文华,笑着说:万岁圣旨命你拆老江桥,你却过而不拆,现在又要回去拆,这叫'回圣旨,是抗旨勿遵,我要到万岁面前告你。赵文华一听,晓得上当了。回头拆桥要杀头,回去交不了差也要杀头,真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没办法,他只好向谢阁老讨饶,保证今后不再作恶,请求谢阁老能帮他隐瞒此事,在皇上面前讲老江桥已拆。谢阁老心想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再逼下去怕反而会把事情弄坏,就来个顺水推舟,答应了赵文华。就这样,谢阁老保住了老江桥。

张斌桥的传说

    江东一带过去有这样一个传说,阴府的判官娶了肉店陈老板的女儿为妻,但他依然铁面无私,甚至惩罚了经常偷斤缺两的丈人。陈老板的儿子得知判官处罚父亲的原因后,想寻求赎罪的办法。判官告诉他:你只要去买来河边张斌公公的草鞋烧掉,保证以后改邪归正,丈人就会安然无恙。判官所说的张斌公公是个靠打草鞋为生的苦命人。但他一心攒钱想为乡人造座桥。张斌公公坚决不肯接受陈家的钱财。无奈之中,陈家人就用一半的家产造了一座桥,并且命名为张斌桥,完成了张斌公公的心愿,而肉店陈老板也为此赎了罪。198年以前在江东大河路上真的有一座张斌桥,始建于宋;后来由于道路拓建而被拆除。现在金鼎宾馆前的那条路,在以前是叫大河路,如今中山东路这段以前是条河,张斌桥横跨在这条河上,一头连接金鼎宾馆,另一头接彩虹北路,两岸的居民很多是在这条河里靠捕鱼为生,居民平时就是经过这座桥来往于两岸之间。在80年代末的旧城改造中,桥被拆除。

长池和团池的故事

    清朝初年,江东潜龙漕住着钱、史两大家族,都是书香门第,隔壁邻居,连井水都相连着的。有一日,两家公子在闲谈时约定:如今是清朝当政,阿拉两人不去赶考,谁去考了,谁就是奴才。谁知到了赶考的日子,言而无信的史公子却偷偷上京考了头名状元。发榜后,当地百姓晓得了,就喊史公子是臭状元。从此,钱、史两大家族就势不两立。史公子做了清朝的官以后,很是神气,钱家却看不起史家,走过史家门口都穿上厚底鞋子,晴天还撑伞遮太阳。意思是:脚不踏清朝池,头不顶清朝天,以示钱家骨气。后来又在自家的地盘上,掘了两口水池,一口叫长池,专门洗东西,一口叫团池,专门吃水,不再与史家合用相通的井水。以后,长池填土造屋了,团池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还保留着呢。从老一辈人中听说,也有相关的民间传说。

黄安变大河的故事

   宁波的江东是一片田野,农民世代在这里生活,种田吃饭,全靠老天帮忙。一个名叫黄安的财主,一日到夜拿着算盘,专门克扣农民。农民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有一年耕种季节,七七四十九日大旱,一点也没有下雨的迹象,而黄安又扳着算盘要大家交粮。这时有人出烧香求雨的主意,大家动手把古庙里的大香炉抬了出来,烧啊烧,青烟袅袅上升,烧了三四十二天,大家就觉得这几日黄安好象没有来收粮了,也没有见其人。到第十三日下半天,香炉中央突然伸出一只蛇头,接着出现了蛇身、蛇尾,又慢慢飘到天空,众人只见大蛇在空中活撞活颠,最后掉到地上,等大家奔到,大蛇已经变成一道长长的河。原来,黄安受老天爷的惩罚,把他变成一道河来造福百姓。这道河就是江东大河路旁边的后塘河。诰驾桥的传说南宋初年,小康王赵构每日喜酒贪色下理朝纲,朝廷腐败,北方的金兵打过长江,小康王逃难到宁波,在现在的宁波江东的宋诏桥一带停留,面对后有追兵逃难多日的境地,小康王在宋诏桥就亲自下旨,要求派出救兵前来救驾。等圣旨送出后,小康王后头逃到了现诰驾桥处,心里还是担心怕圣旨没有抵达,其忍不住又写了第二份圣旨,要求来救其。从此以后,人家就把这座桥叫作诰驾桥,这个“诰”字就有皇帝命令的意思。

黄晟三江口治理洪水的传说

   唐朝末年,黄晟被官封太子太傅明州(现宁波)刺史。相传在黄晟任职期间,宁波三江口每年都要发洪水,每年都要用童男童女来祭祀,以镇蛟龙引发的洪水。有一次黄晟到三江口来巡视,发现群众在哭泣,就上前了解情况,掌握这些情况后,因为他懂得《易经》,所以就用《易经》上的知识想出对付蛟龙的办法来。黄晟让一对夫妻(童男或童女的父母)准备好两桶粥油汤,一桶是白汤,一桶是红汤,对他们说:“到时候,我先下水,你们看到江水是白色的,就将白粥油汤倒入江水中;如果江水是红色的,就将红粥油汤倒入江水中。”童男和童女的父母答应照着做。一个时辰后洪水来了,黄晟一手拿一个“菖蒲宝剑”,另一手拿着“艾草宝剑”沉入水下。在江水泛上时,由于那两位夫妻一时慌张,将红、白粥油同时倒入了江中,黄晟从江中上来的路被迷住了,在水中没有顺利上来,被淹死了,当时51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云龙镇由香港黄氏老板出资赞助修建太公庙。

七里垫桥的传说

    七里垫桥与白鹘桥、张斌桥一起,并称为宁波江东的三座千年古桥。七里垫桥又名“镇东桥”,始建于宋绍圣元年(公元109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有一支倭寇在头领率领下,从奉化沿海的裘村登陆,经金峨窜入江东一带。倭寇所到之处,横冲直撞,烧杀抢掠,百姓民不聊生。这时,驻江东部将牗百户)叶绅闻讯后,虽然那时身旁只有少量的士兵,但为保护老百姓的安全,还是立即亲自率领众士兵前去狙击。就在福明七里垫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对战。叶绅等众将,充分利用七里垫桥的地理位置,同倭寇展开搏杀。战场上,叶绅身先士卒,杀退了一批又一批的倭寇。在敌众我寡的前提下,双方虽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倭寇对叶绅等将士们勇猛还是退怯三分。只可惜,叶绅的人马实在是少,虽然斗志激昂、浴血奋战,但是终因寡不敌众,将士们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但叶绅为维护百姓安危而奋勇杀敌的故事从此流传了下来。七里垫村民为叶绅塑了神像,逢年过节,村民都成群结队来到七里垫桥边,朝拜这位“保卫江东家园,抗击外来侵略”的抗倭英雄。

徐戎两家不通婚由来的传说

  大致明朝年间,约400年前,徐、戎家住得交关近(相当近),两家人就隔着一条河。两村人关系也蛮好(很好)的。其中,徐家村有户人家,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里有几亩田,也算得上小康,当年儿子十七八岁,女儿十四五岁,阿爹和儿子在田里干活,女儿在家里帮阿娘做家务。再讲,徐家旁边有个庄子,这个庄子的入口交关(很)大,为了不让水流过多淹没里面的庄子,建了个渚水墩(当时为了拦风水建的墩),刚刚好,徐家那户人家的两亩田就在渚水墩周围,并在渚水墩后面种了小半亩蔬菜。有一天,阿娘和女儿一起去割蔬菜,到了蔬菜地,看到一个大概五六十岁,胡子花白的老人在用指南针观察(这块地),阿娘走过去问:“老先生,侬勒看啥西(你在看什么)?”“看风水。”女儿就讲了:“种蔬菜的地,有啥风水好看啊。”老先生就讲:“这块地风水好,是块暖田。”阿娘和女儿就问:“咋(怎么)分清暖田、冷田啊?”“我讲给侬(你)听,侬试试看好嘞,把中间那些蔬菜割掉,大概三尺左右,再挖三尺深的洞,里头用草做好草窠,放下7只鸡蛋,再用草盖好,过了七七四十九日,就会孵出小鸡来,就说明这块地就是暖田,到时候,阿拉(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了。”阿娘不作(不怎么)相信,跟女儿讲:“那明日子(明天),女侬拿几个鸡蛋来试试看。”第二日,女儿按昨日老先生话的弄好。过了七七四十九日,老先生又来了,大家一起铲开了一看,不但小鸡没有孵出来,蛋都臭了,风水先生讲勒(了):“我看风水这么多年数,从来没有碰到这种事。”女儿问:“老先生,那蛋臭了,这田还有啥用场?”“那这田跟普通没有啥区别。”这件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阿娘心里本来也不相信,就也没有跟阿爹和儿9事实上,是女儿当中动了手脚,其(她)放下的蛋是煮过的。后头,女儿又自己偷偷摸摸去试了一遍,又勒(在)上头种了些小菜,别人家就不知道了。一到四十九天,自己又暗错错(暗地里)去看,果真孵出了小鸡,心忖(想)果真是块好地,其也没有告诉别人,自家捂(隐瞒)下来了。过了三四年,阿哥也结婚了,女儿也十七八岁了,也可以结婚了。再讲,阿爹跟戎家一户种田的人家关系蛮好,原来口头上定了亲,讲把自家的女儿嫁给戎家的儿子,不过,过了一两年戎家那户人家的阿爹阿娘生毛病过了(去世了),徐家阿爹就去照顾其(儿子),并且心里打算这个女婿我是肯定要承认的。后头,挑了日子,就准备给他们结婚。结婚当日,女儿却不肯上轿了,阿拉宁波有个风俗,就是中午12点前头要拜好堂,于是阿爹阿娘心急嘞,阿娘劝女儿:“今日这个日子就要高高兴兴的,侬本来也答应好的,今日侬又这样,又是为了啥西(为了什么)?”女儿不讲,阿爹也急,“侬有啥事情,啥条件,侬话好嘞(你说就是),我应侬(答应你)就是了。”女终于讲闲话了(说话):“我啥西(什么东西)也不要,就要侬那块蔬菜地,阿拉穷,以后可以种种蔬菜吃。”“小小蔬菜地,侬早眼(早点)话就好嘞。”“侬写下来,还要签字,还要呕(叫)阿哥阿嫂签字。”阿爹阿哥全部应嘞。到了那边厢,拜好堂,女儿跟戎家儿子话,“我对你讲,今日我那么晚,是因为我要那块蔬菜地。三年前头,有一位风水先生话(说)那田是风水宝地,上一辈坟做在那里,下辈子孙肯定做大官,阿拉挑个日子,把阿爹阿娘(公婆)坟移过来。”到了中旬,女儿就把蔬菜都割掉,四四方方安了石板,东南西北都安下,就这样,戎家阿爹阿娘坟就移到了风水宝地。徐家阿爹就奇怪,“话话(说说)是种蔬菜,现在是咋回事?”阿娘就把三年前头风水先生话的闲话讲给大家听。阿爹虽然心里交关责怪,忖女儿的心眼太多,却也没有办法,阿哥阿嫂当然心里头不舒服。后头,女儿和女婿来了,阿哥阿嫂也不像以前头一样客气,阿爹吃醉了酒就话:“你的心太坏了,三年前,自家做了手脚,是风水宝地不讲阿拉听,现在给戎家做了坟,说出去,名声太坏。”女儿觉得面子挂不住:“当初是侬(你)答应我的,侬去打官司好嘞,侬也要输掉的,以后我也不会来了,就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过了几年,女儿生了个儿子,交关聪明,十八、九岁就考了秀才,后头又考进进士、举人,做了礼部尚书,很是风光,但是,其(他)从来没有去看过外公外婆。徐家阿爹阿娘年纪越来越大,外孙又不来看其,交关难过。没过多久,就过了(去世)。慢慢地,整个徐家村的人都晓得这件事情,大家都不高兴,就召集起来开大会,忖(想)用啥办法,把他们的风水破掉,后头,徐家村的人就暗地里(偷偷地)在大范围里找最有名的风水先生,没过多久找到了,风水先生一看讲:“这块地是噶波(蛤蟆)形,是块宝地,不过风水也是一弄就破,侬看,噶波的头在蔬菜地里,不过它的大腿和眼睛在别人家的田里,就把大腿和身子连接的地方,挖条沟,让它们分离,再把两只眼睛上插两个石柱子,把眼睛弄瞎,这只噶波也就死了。不过,这件事情,要一日头完成,太阳出来就动工,(太阳)落山前头要做好,因为噶波夜头是要活动。”第二日,徐家村的所有人都开始动工帮忙,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做好,挖的沟里还有田里到处是血,戎家人一看,晓得自家的风水被破掉了,也没有办法,地不是自家的,风水被破掉了也没有闲话讲。讲来也奇怪,没有过多久,做礼部尚书的戎家人犯了司法,被抄了全家。这件事情整个戎家村里人也晓得了,从此,徐戎两家就结怨了。戎家村的人忖(想)要报复徐家村的人,也请了风水先生,来看看徐家的风水,有啥风水好破,风水先生请来一看,讲:“徐家的祠堂是好风水,像一个船的造型,并且是在最中央,四面八方都有保护,当然要破其风水也不难,就从后头挖条沟,不过这条沟里头(靠近祠堂)要细,外头要粗,这么看起来就像一枚钉子,直直插进徐家的祠堂,这么一来,风水也就破掉嘞。”后头,戎家人就听了风水先生的闲话,挖了这样一条沟,果然把徐家人的风水破掉嘞,从此徐家300年就没有人做过官,当然戎家也是如此。于是就有了徐戎两家结怨不对亲的说法。

余氏宗祠的传说

   位于余隘社区里的余氏宗祠,占地8亩多地,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192年,台风过境,吹倒了祠堂,经一位上海老板募捐用现代化建筑材料重建。后全部被毁。1999年,余隘村拨款10万元进行全面重修。如今祠堂巍然屹立,气势雄伟,1993年被列为江东区文物保护点。关于余氏宗祠,当地人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侵犯宁波,一路烧杀掳掠,整个甬城危在旦夕。鬼子气势汹汹来到余隘村,妄图占领整个村庄。但日本鬼子来到余氏祠堂前时,嚣张的气势在祠堂的灵气之下荡然无存。本来他们是想在祠堂中烧杀抢掠一番,为首的一脚踢开了最外头的大门,祠堂里一片肃穆,令大摇大摆的鬼子感到不对头了。再进入里面,主位上供着的灵位庄严,四周寂静肃然,嘈杂的鬼子们不由收住了脚步,他们四下观望,看到塑像就好像神兵天将在瞪着他们,谴责他们的侵略行径似的。为首的制止了手下的七嘴八舌,只见他叽叽呱呱地说了一通什么,这些鬼子竟然一下子严肃起来,呼啦啦排好队列,恭恭敬敬地向牌位行了个军礼,在为首的带领下,竟然集体扑通跪了下去,整整齐齐地一起磕头,跪拜余氏祖宗,以示尊敬。然后,又在为首的带领下后退着走出了祠堂,灰溜溜地退出了余隘村。鬼子走后,村里的人都说,是余氏祠堂的祖宗显灵在保佑着整个村庄,因而免受日本鬼子的侵犯。从此,这段佳话被余氏后人几代相传,他们守护着祠堂,义务的为祠堂修修补补。每逢冬至、清明等传统节日,后人们都会摆上水果糕点等来祭祀祖先,缅怀祖先。

惊驾桥的传说

   话说“惊驾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宋朝。传说其得名与南宋皇帝赵构有关,当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逃到明州(即宁波),骑马路过此桥时,慌乱中马突然受惊,将赵构从马上摔下。赵构惊慌失措中,看到桥前方有户人家,便请求那户人家暂时收留他。那户人家住着的是一个年轻后生和他的娘亲,他们答应了康王的请求,将他迎进家门。这时,康王赵构贴身带的金印突然掉了出来,落在地上。这个年轻后生看到掉在地上的金印,约摸猜到了他的身份,一下子胸中愤慨,扯住赵构的领子,怒目圆睁问道:“你就是那个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的小康王赵构,是也不是?”此时的赵构惊吓甚于恐惧,竟然承认自己就是康王。说完,便瘫倒在地,对着年轻后生和他的娘亲说:“我知道错了,求求你们救救我牎”后生一时没答应他,还是那老妇人,也就是后生的娘亲说道:“孩子啊,知道错了就好,起来吧。”之后,康王赵构就坐在里屋休息,后生和老妇人到了外屋。赵构隐约听到那后生对老妇说:“还是把他杀了吧!”一听到要杀他,赵构立刻疯狂逃窜出屋。逃跑中,耳边又传来“把他抓住,把他抓住”的声音,他更加害怕。逃到之前的那座桥上时,一个趔趄,又摔倒了。这时,后生出来寻找他,在桥上找到他时,问他:“你怎么出来了?我和娘正要杀鸡招待你呢!”这下赵构知道不是要杀他,而是杀鸡,就镇定回答:“我看这座桥造得挺好的,就出来走走看看。”然后,他便回到那户人家家中,躲过了金兵的追捕。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称这座桥为“惊驾桥”,想来这座桥虽然惊了驾,但也救了驾,称得上是个福祉了。

立夏称人由来的传说

    立夏称人这一习俗的由来,相传与孟获和刘邦之子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自从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前嘱托孟获每年要来蜀国看望蜀主一次。在接受嘱托之后,孟获当即去拜访了阿斗。而诸葛亮嘱托之日,那一年孟获拜访蜀主之日,正好是这年的立夏。从此以后,每年立夏,孟获都会遵守承诺前来蜀国拜访阿斗。数年过后,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从来未曾忘记诸葛亮的嘱托,自己许下的承诺,每年立夏这一日带着兵马前去洛阳看望阿斗,且每次去则都要称阿斗的重量,以此来了解阿斗在这里过得如何,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不惹怒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就这样,阿斗在晋国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立夏称人会给阿斗带来福气,于是就有了只要在立夏这天称过体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人也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疾病缠身的说法。

宁波姑娘坐花轿的传说

传说南宋建炎三年,金兀术大举南侵,高宗赵构逃亡到明州(今宁波)。金兵穷追不舍,渡曹娥江,破明州西门入城。由于金兵追得紧,慌乱中致使赵构与其侍卫们被金兵冲散,他孤身一人,在恐惧和辗转中逃到一个小村,追兵逼进,眼看无处藏身,束手待缚,看见前面有个姑娘,急忙上前求救。姑娘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骗走了金兵,救了赵构。为报答姑娘救命之恩,赵构说明了自己是皇帝的身份,约定待安定后接她进,并指着村姑腰间系着的花布褴说,待我派人来娶你时,你可将它悬挂在家门口,以便识别。姑娘的奇遇,告诉了母亲。那多嘴的母亲却把这事传开了。不久,赵构在临安(杭州)重登皇位,就派一大员前来娶这位村姑。没想到进到村里,则见全村有姑娘人家都在屋檐挂出了同样的花布褴。使者无法辨认谁才是救过皇上的村姑,只好如实回禀。于是,小康王赵构就下了道圣旨,赐明州府少女出嫁乘坐皇太后銮舆,穿戴皇后的凤冠霞帔,特准宁波姑娘出嫁可比照公主、郡主等级的礼仪,以示皇恩浩荡。花轿,官称銮舆、凤辇,便成了旧时宁波一带姑娘出嫁时都必须乘坐的一种代步工具。结婚那天,新娘在喜娘的帮助下沐浴薰香后,头戴凤冠,身罩霞帔,打扮得像皇后娘娘一样雍容华贵,被家人抱入花轿,迎亲和送亲队伍便放爆竹、燃薰香,鼓乐手们则吹奏起欢快的民间乐曲,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地抬着新娘前往夫家拜堂成亲。

七塔寺的传说

传说老早前头(很早以前),在我出生的时候七塔寺就已经在那里了,听老一辈的人说这个寺有千年的历史了。最老早前头,一个叫心镜的禅师到这个地方当住持,把寺院管理得很好。直到有一天有兵贼到寺院里捣乱,心镜住持盘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那些贼兵看了一个个都很害怕,以为惊动了神灵,个个脸色都变掉了,丢掉刀就逃了。那个时候朝廷为了表彰住持,就把寺院的名字改为“心寺”。听说后来寺院的名字还是改了好几次,有因为寺院前面供奉千手观音像的缘故而被人叫做“南海普陀”或“小普陀”,一直到康熙皇帝的时候,这个寺庙前面修建了七座石头做的佛塔,个么(于是)就叫“七塔寺”。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汤君庙的传说

   小康王在京城被金兵包围,只好弃城逃到宁波。他在慌乱之中逃到一个村庄,村民见金兵马上就要追来,就让小康王躲到一口枯井里。村民沉着应对金兵的搜查。而金兵搜村后,没有发现康王,就想到其他地方搜查,但金国军师却肯定康王还在村里,就派兵封了村庄路口。为了搭救康王,村里有人在一道小河上搭了一座木桥,让康王爬出井逃走。康王这一逃,就逃到一座庙里。当时康王逃了一路,饥饿难当。恰好这座庙里碰到一个老伯。康王就请求老伯施舍点食物给他吃。老伯看他衣衫零乱,一副逃难的样子,就对他说:“我也没什么好东西给你,刚好我正在煮汤,就给你几碗汤喝吧!”康王立马拿过碗就喝。喝完汤,暖了身,他对老伯很感激,连道了好几声谢。后来,康王做了皇帝,就想报恩,但是找不到那个好心的老伯。当地人告诉他,那个老伯已经不在这个地方了。于是,康王就把那座庙命名为“汤君庙”。

赵大有糕点店“三不卖”的传说

    有一天,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提着菜篮子到赵大有糕点店买48个金团,店里的师傅就问他:“侬买金团干什么?”小孩子说:“阿拉姐姐(小孩)满月,所以要买。”师傅想到店里的三不卖原则:小孩子不卖,盛器不好不卖,盛器小不卖。便对小孩说:“侬来买,阿拉不卖,侬到家里去找个大人拿个饼盒再来买吧。”小孩子就回家去了,不一会儿,来了一位妇人,很生气的样子,对着店师傅说:“我有钱买你们还不卖,算什么!”师傅知道是刚才那孩子的亲戚,解释道:“小孩子拿菜篮子盛金团不好,要掉(地上)的,不好拿。”那妇人也不理会解释,买了48个金团,师傅帮他盛好后,就把金团给了刚才的孩子,让孩子乘船回乡下去。不久,赵培德,也就是当时赵大有糕点店的当家,刚巧走过,看到路边有个小孩坐在地上哭,身旁有掉到地上的金团,他仔细一看发现金团上印有赵大有店的牌子,一问才知道,小孩子提着装满金团的盒子,因为重就不小心摔倒了,金团也给掉了一地。赵培德师傅二话不说扶起孩子,将脏的金团放回盒子里,拉着孩子就往店里赶。回到店里后,对他的徒弟说:“侬帮这孩子换48个金团。”当时金团已经卖光了,那徒弟就重新做了48个金团,并帮孩子装好,裹得严严实实的。赵师傅问那孩子:“侬要到哪里去啊?”孩子回答说:“妈妈让我坐船回乡下。”赵师傅就唤徒弟带这孩子去航船渡口。那孩子最后顺利回到了乡下。四、五天后,之前吵的那位妇人来到店里面,高兴地对店里的师傅说:“赵大有金团好,生意做得真周到。金团三不卖,为的是保证质量,赵大有招牌硬。”从此以后这位妇人便在乡里面向乡亲们宣传赵大有糕点店。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观宁波建城1200年
阿姆唉!宁波城内咋有龙啦?| 明州往事
宁波为何要从明州改为宁波?
晚清的宁波景色
宁波七月半鬼节降至,家里忙祭祀,夜深了你还出门吗?
从清末到民国,十六张老照片昔日宁波的天封塔、东钱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