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 ——此命题的含义以及本质力量对审美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最早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探究美的本质的一个关键的问题,人们通过各种物质实践去实现自我的需求。

马克思

  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内涵的探索,怎样彰显人的本质力量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考虑的问题。实践论美学”的学者们通常会笼统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马克思在文中是不太认可这种研究方法的,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像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一、“人的本质力量”的内涵

    人的本质力量分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力量一般就指的是一些客观层面的,反应社会现象的一些特征的物象的集合。而精神力量则是体现在人的思维、意志和情感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在彰显本质力量的最初的一个阶段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地感受世界的阶段,以人的本质的最核心的部分说起,人的本质的核心层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自由创造的实践或实践创造的自由。它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它分别表现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上。

二、对象化

(一)、物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们最初是通过物质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的,这个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相当于从人的本质力量里面又进一步缩小了研究的范围。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去研究彰显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过程的内在因素。首先,从需要的层次来看,美和审美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关系的对象化,也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的对象化。其次 , 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的层次来看,美和审美更加是人的这种核心本质的对象化了。李泽厚先生曾在书中表达了他的关于对象化问题的阐述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发展不断进步,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文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对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的演变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流逝过后才能达到,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的。

(二)、精神力量的对象化

精神品格的对象化,某些自然物的精神内涵与人类的某些精神内涵部分相近或相同 是人类精神品格的对象化,也成了审美的对象。还有一个极其典型的问题就是西方人的“二元论”。西方的二元论着重从对立、差异或一分为二的认知角度去分析、把握认知对象。其基本认知程序是“始于分,中于合,终于分”,基本特征是坚持认为不同的认知对象及其部分方面,“虽有合而实为二”,东方的不二论着重从统一、同一或合二为一的认知角度去分析、研究,分析方法本质上也 是二元论方法。以西方的一元论哲学思想为例展开这一基本认识。

三、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问题

  在《手稿》中马克思综合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人改造对象,使对象显现出它本没有的创造性属性;第二是对象改造人,使人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能力。人固有的本质力量人在与使自然的交往中人化自然,人化的自然又可以塑造人的感觉潜力。在这里,人和对象是不能简单地割裂成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的异化,它们是一种对象性的相属的存在关系。这种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在人类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也要求对象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超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就是在这种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自然对象对人生成为审美客体而具有了美的价值或属性,而人对客体生成为能够感受客体的美的审美主体。所以,在审美关系之中,在审美活动之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同时生成的,是不可分离的,是相互依存的。

                                                                                            作者:殷善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的哲学沉思》(学位论文) 易盛律撰
哲学问题回答(1)
技术美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美学笔记共享
浅谈情感与艺术的时空存在关系
美学的研究对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