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完型心理学丨觉察本身即疗愈




“让觉察流动”


“让觉察流动”是完形疗法的中心概念。

完形创始人波尔斯曾说:“觉察本身即疗愈。”

在完形疗法中,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获得更多对自身的觉察,同时借着觉察本身去激发具有治疗作用的改变。

大多数人通过抑制觉察力的流通来逃避或减轻痛苦。

抑制觉察力流通的常见方法有:否认,压抑,隔离,失忆等。

人是趋利避害的,封闭觉察力的确可以把很多痛苦的感受压抑下去,从而感觉上好像就没那么痛苦了。

但是,特意封闭觉察力,特意不让自己觉察到某个情景或感受,其实是需要耗费自身的能量和精力的。

这样就会导致:整天觉得心累,失去生活兴趣,无来由的失落感,不明的焦虑,毫无人生方向感,味觉听觉下降,食欲性欲减退,睡眠质量不好等。
 




抑制觉察 迷失本真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配备了敏锐的觉察力。

我们从父母那里或是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学会了抑制觉察的操作,而这种抑制的操作逐渐的形成了一种习惯,慢慢就导致我们迷失了本真。这其实是一种自己控制自己、自己操控自己的方法。
 
刚开始时,我们可以在意识层面觉察到自己在有意识的逃避一些感受,比如感到悲伤想哭了,但是咬咬牙忍住了,用各种方法不显露出来自己的悲伤,甚至强颜欢笑。
 
又比如感到愤怒了,但觉得自己不该愤怒,可能是一旦愤怒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于是就硬生生憋下去了,压抑进身体里,这样的人往往身体僵硬没有灵活度。一开始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可能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在压抑和逃避,但逐渐的,就会变成一种习惯,直到后来我们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压抑和逃避了,于是觉察系统就部分瘫痪了,我们就成了情感的残障人士。生活中,随处都是情感的残障人士。




恢复觉察力的方法


既然每个人出生时的觉察是敏锐的,由于后天的原因压抑了觉察,那么如何恢复压抑掉的觉察力呢?

恢复觉察力的方法有:正念练习,身体扫描,打坐,随时随地去留意自己感受和情绪的变化,多留意自己的身体感受比如哪里肌肉紧绷哪里冷哪里热,给自己的感受情绪命名,找身体取向的咨询师做长程的心理咨询。
 
我们还可以训练自己随时审查内心是否有故意逃避某种情景的倾向,觉察我们的逃避。

听来也许矛盾,我们怎么可能觉察到自己有逃避觉察的倾向呢?事实上,一点不难,只要内心脱离觉察状态,就表示我们正在逃避现实,然后,有意识的去回顾一下我们到底是在哪个时刻封闭了觉察能力的。
 
举例来说,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开会时心不在焉,开始抽离,听不进去,不断的做白日梦。那么要了解这个现象的第一步就是先觉察自己的确有做白日梦的事实。即我们需要先识别出自己在走神,在做白日梦了。然后,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平常在其他时刻也会做白日梦吗?会花多少时间做白日梦?都是些什么样子的白日梦?最终才能明白自己这个做白日梦的行为所蕴含的意义何在。这样一来,以后再出现做白日梦的情形,就会想到当初是因为想摆脱某种情境不得已的选择。当我们第一次借着幻想来让思维变得解放,从而开始了第一次的白日梦,接着让觉察回到现在:这一次又是为了什么,试着去识别做白日梦之前我们的感受和情绪,还有白日梦中的情绪感受的变化,是我们想要脱离这个开会的情景吗?是因为平时太忙了没有空间休息才躲到白日梦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喘口气歇歇脚吗?是因为要逃避开会中所产生的愤怒吗?还是因为觉得难过?无聊?罪恶感?
 
当我们了解退出觉察状态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就可以决定值不值得把觉察力再唤回来,评估一下这样的逃避是否是自己想要的选择。好比进入医院的病房,一般人的心情多半会因此受到影响,变得非常低潮,而宁愿逃避这种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把觉察力关闭。
 
关于觉察,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是有选择权的,我们可以决定在这一刻,是要面对这种感觉,还是关闭这种感觉。有的人以为觉察是不可控的,一旦恢复了觉察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痛苦感受淹没,所以他宁可做一块情感的石头。其实通过练习,我们是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关闭觉察或打开觉察的。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拥有这样的选择权,混混沌沌的过了大半辈子。
 
逃离觉察状态的意思就是无法感知于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然而,时间并不会因我们拒绝感知而停下来,世界照样正常运转,差别只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觉察得到这项事实。
 
我们的记忆与对于未来的梦想是来自于过去所听、所闻、所言、所行的积累,并不是眼前直接体会到的感受,所以,它不会为生活带来什么惊喜或者趣味,唯有觉察每一刻所处的情景,才能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的人生。




探索你觉察力的极限



下面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己的觉察力的极限。首次浏览下文可能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实验,实际上,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个。
 
实验1:我觉察到……
 
不论是自己一个人独坐或是面对同伴而坐,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周遭的环境上。然后选择某个目标,以【我觉察到……】这样的句子来大声而详细的描述一个目标:仔细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尽可能停留在最简单与最基本的细节上,并留心观察自己是否试图针对这些觉察予以解释,而想将其纳入一个熟悉的模子里。(这个练习的目的是避免将所觉察到的事物赋予解释)
 

【例句】

  • 现在我觉察到一个白的的椭圆形,被一圈亮亮的颜色所环绕。

  • 现在我觉察到一个黄色长方形物体。

  • 现在我觉察到我的正前方有一把红色的椅子。

  • 现在我觉察到有一辆汽车飞驰而过。



做这个练习的时候,使用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我们一旦让自己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这个实验中,哪怕是只有五分钟的时间,都很有用。

每当我心不在焉时,只要我一觉察到自己的心不在焉,我就会立刻温柔而笃定的再把注意力拉回来,重新恢复到觉察状态。用此实验的方法就可以很快把我再拉回到当下。

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基本的感官讯息上,使我觉察到现在正发生着的事情,而不是我脑海中想象着发生的事情。因此,我变得更能面对真实世界,而不致于受到幻觉或者想象的操控。周遭的世界对我而言,似乎就变得更加踏实和真实了。




看清真实与想象



觉察其实就像照相机拍照片那样,所拍摄下的镜头,就仅限于我们当时所见到的画面。

我们平时说的很多话,其实是不符合“照相机”原理的,也就不是现在谈的“觉察”的意思。
 
比如,我们会说“你的笑容看起来有些忧郁”“你看起来很快乐”或“你看起来心旷神怡,精神很好”,这些都不是我们在这里谈到的觉察。这些都是脑海中加工出来的结论,可能是和过去记忆的比较,可能是一种投射,这些结论都是混淆你眼前真实感受的。我们要去体验当前这一刻的心境,而不是拿以前的记忆和现在做对比之后得出一个结论。
 
再比如,“你有一双深邃的眼睛,像月光般的迷蒙”这个表达很美,所陈述的也许是事实,但却不符合我们在觉察中所要求的标准。
 

我们真正看到的影像,与经过解释和想象所创造出的影像是需要分辨清楚的。我们真确感受到的和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毕竟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仍然是有差别的。
 
为便于探讨,我们可以将觉察分成不同的区域:外在区域,内在区域和中间区域。
 
所谓【外在区域】就包括对于外在世界中除了我以外所有事物的觉察,【内在区域】则是指身体的所有感觉。如果所体验到的是来自于主观感受,那就是属于觉察的“内在区域”,反之,如果是他人的也可以客观而得的,就属于“外在区域”。前面的实验1里的5个例句刚好都是感官觉察的外在区域。这里并不是说实验1的练习是用来专门练习外在区域的,而是说那5个例句恰好都在描述外在的世界。




察觉的内在区域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感官觉察内在区域的实验。
 
实验2:感官觉察的内在区域。

继续实验1,但这一次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
 
【例句】
  • 我现在觉察到屁股有一股力量,在抗拒承接它重量的椅子。

  • 我现在觉得嘴巴好干。

  • 每当讲话的时候,就觉察到喉咙有一股隆隆作响的感觉。

  • 我现在觉得胸口很堵,好像有一个铅球。

  • 我感到我的肠子在蠕动。

  • 我觉得很平静。




被过度强调的中间区域

除了外在区域和内在区域,觉察的第三个区域:中间区域。它不同于前两个区域,因为它不是直接来自于感官讯息,而是透过抽象化的过程来解释这项讯息,像:思考、做梦、想象、回忆、计划未来,都是属于中间区域活动下的产物。若没有这个区域的活动,就等于失去了人类的特质。然而我们的社会却过分强调这个领域,而减损了内在与外在区域的正常运作。
 
实验3:我觉察到……,我想这所代表的意思是……
 
如果可能的话,和一个同伴一起进行这项实验,然后用「我觉察到……,我想这所代表的意思是……」这样的句子来描述你看到的景象。
 
例如:你眼前的这个人在哭,而你觉察到的可能是:
  • 我看到你的两个眼睛湿湿的(感官觉察的外在区域),我想你一定很伤心难过(感官觉察的中间区域)。

  • 我看到你的双颊泛红(感官觉察的外在区域),我想你一定是情绪有所波动(感官觉察的中间区域)。

  • 我觉得我的背在刺痛(感官觉察的内在区域)我想我应该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了(感官觉察的中间区域)。


要注意到感官的外在区域(例如:你的眼睛湿了,你的双颊泛红)与感官的内在区域(例如:我的背在刺痛)的真实认知,和我们针对这些认知在中间区域所做的解释,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别?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借助认知技巧,来解释每天发生于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往往愈成功的人就是愈善于操作抽象理念的人,他们会将过去的经验赋予意义,据此而准确的预测出未来。

几乎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都着重在发展我们的认知能力,所以,感官觉察的中间区域就呈现出过度饱和的现象。
 
我们可以很敏锐的思考,但却无法看到或体验到那些显而易见的图像与物体。然而就像电脑一样,如果所输入的资料是一堆垃圾,那么就算是世界上最好的电脑也无法运作出有用的资讯。电脑届的人士常说:「如果你输进的资料是垃圾,那么,所得的结果也必定是废物。」这就像我们的心智和头脑一样,如果进入脑海的讯息受到扭曲,就不可能赋予它正确合理的解释。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敏锐的感官,能够清楚的看听和触摸,使觉察的结果明确且真实。




三个区域的平衡



我们需要学习让这三个区域的活动达到平衡,只有如此,才能发挥最佳的运作功能。
 
通常,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过去无法忘怀的事物,都会阻碍我们去觉察眼前事物的敏锐度。

一个一心想吃汉堡,却又忘不了那鱼翅美味的人,如何能够真正享受眼前满桌的佳肴美味呢?

饱受精神过敏之苦的人,就是苦于自己有太多的幻想和想象力。

思维、梦境、想象、回忆以及期盼所输入脑海的,并不是直接从感官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是经过了抽象化的解释过程,所以可以称之为一种想象创作。
 
到底在我们的感官知觉中,有多少是受到了想象创作的影响?要知道这个答案,就必须先把内心中的主观期待与客观的感官觉察做一个区分。当我们能够体验到觉察的中间区域,内在区域、外在区域三者所存在的差异时,就可以真正认清这个分野的所在。
 
【例句】
每当想起夏日阳光,海洋、各种欢笑的时候(中间区域),
就觉得有一股愉悦的感情在体内流窜(内在区域)。
而现在我把回忆的思潮集中在一个女人身上(中间区域),
想象着当时我坐在海滩上,看见她不停的向我游来。我看着从水中一跃而起的半身影像,映着蓝天,缓缓的走向我……(中间区域),
然而,这样的回忆却激起了一丝伤感(内在区域),
我发现自己正在做白日梦(中间区域),
搜寻过去的记忆,恨不得能马上再回到那个海滩(中间区域)。
然后,我让自己去体验这份伤感,却发觉它变得越来越强,我的呼吸也跟着快而有力(内在区域)。
但突然间,这份伤感开始消退(内在区域),
我让回忆从脑海中逐渐落幕,使注意力再度回到周遭正在发生的事情上(外在区域)。


想要从日常生活中辨别觉察的区域并不容易,但经由练习可以熟能生巧。
 
人类与生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能够将感官觉察的外在区域与内在区域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赋予意义。当小孩第一次看到一个盒子的时候,他会把盒子翻来覆去,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观察,当发现到盒子可以用来装东西这个特性之后,就能将此概括到所有的盒子上。同样的,他也会学到眼泪代表着悲伤,颤动代表着愤怒。然后这样的概括法则却未必万无一失,因为眼泪也可能代表着高兴或者生气,颤动也可能表示极度的兴奋,脖子的僵硬可能是由于姿势不良,也可能是心理因素所致。
 
这篇文章里讨论的觉察,就是要能够将注意力充分的留在某一个目标上,以使个体能够完全的体验到这个目标。而完形学派就是鼓励这种能力的训练,善用这种能力以随时侦测自己是否处于混沌游离、觉察不清的状态中,同时,它也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查所惯用的概括法则。虽然在大多数的情景中,概括是我们从推论到结论的一条捷径,但是不要忘了,这些抽象的内容有时候会将我们导入错误之中。然而透过专注的觉察,我们可以舍弃传统僵化的解释,事实上,这也是能真正看到世界的唯一方法。
 
所谓真实,就是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觉察到的一切图像、感觉的综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什么是瑜伽(7)
走神,认知给我们的礼物
高度敏感人群所具备的优势
伴身疲乏力,情绪压抑 男 30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量子能量我们现在的空间,也许活在几千年的一个能量场当中 三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