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兵high:新时期“技术预见”是否需要新的“技术”“预见”形式

陈兵high 2015-9-24

内容提要:回顾了从开始学习“技术预见”、到研究思考它、再到丢弃它的过程;从开展“技术预见”、突出重点技术领域和方向的视角,反思新的五年科技规划(“十三五科技规划”)需要如何调整和把握,提出了一些个人认识和看法;最后,对“技术预见”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建议,并提出了一套新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用以研究“革命性重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回顾:从学习“技术预见”到对“技术预见”的研究认识

  从事软课题研究工作,作为主力参与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技术预见”项目,2005年下半年才开始工作的我,基本以学习为主,参与一些组织和服务工作,当时单位正好在开展《天津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两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记得刚接触“技术预见”时,有关“技术预见”的认识和理解,非常多,梳理来梳理去还是拧不起来,后来发现,这些总结归纳出的特点,其实是从不同视角对理想地实施“技术预见”的肯定总结。在具体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应用“技术预见”这个方法,实践中的障碍问题及简化后各方面成效上的折扣与理想地实施,差异挺大的,这也就成为了我学习把握“技术预见”的重要视角。

  于是,我从实践需要的视角终于算是吃透了它吧,我把它通俗地概述为:基于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过程,可以简单的概述为,系统理清目标领域的技术层次和结构,依据未来较长时期内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需求,确定可系统性代表整个领域的技术及相关条件发展的目标点(即技术课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将以各界专家的观点和认识为主的各种评判信息反映到这些目标点上,以挖掘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群。

  我们的课题只做一个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算是一种尝试,但做的过程中,还是体会到了人才、经费、外部资源组织等方面支撑不足的问题很大。2007年完成课题后,针对各地方开展“技术预见的简化需要和合作需求,写了一篇论文《国内重要机构技术预见活动比较及借鉴研究【后又刊于《中国技术预见理论与实践》(2009),标题改为《区域技术预见活动比较研究》】,发表在新疆召开的技术预见年会论文集上。

  2007年,单位组织翻译了日本第七次、第八次技术预见成果,我负责“生命科学”和“健康医疗”两个领域的翻译工作,并起草了一篇战略研究报告《日本第八次技术预见生命科学和健康医疗领域成果介绍》,这里面有反映了日本是如何进行产业划分和领域分类的,有反映日本得出的未来重要技术领域和技术方向,有对重点技术和需求的具体分析,也有对技术实现进程的把握情况。

  07、08年认识到开展“技术预见”研究的难度和条件配套很难做好之后,便产生了“打造技术预见网络平台”和“游戏化论坛化运营”(后均写成了论文)的想法,但也开始丢弃了“技术预见”,2007年自学了“专利分析”,在部门内做了一次培训交流,2008年我又研究了一下“产业技术路线图”,2009年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关于天津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2009年我们单位在天津承办了“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我写了一篇会议交流论文《网络交流平台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研究》;2012年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届全国技术预见”,写了一篇会议交流论文《技术预见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构想》(后被刊发到《河南科技》上)。此后,就比较少关注到“技术预见”,尽管一直在做产业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

  可以说,是考虑到地方层面开展技术预见的必要性(主要是投入会很大这个视角)和条件支撑问题(支撑不足,难度更大,难做好,出来的研究成果也难应用),让我慢慢放弃了它。

  二、反思:五年科技规划编制——应用“技术预见”方法背后的那项任务

  “技术预见”是一个系统方法,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促进各界人士加强技术认识交流、确定未来重点技术领域和方向,主要还是服务于五年科技规划纲要和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2012年参加全国技术预见年会,曾深刻地感受到,参会人员已经不再局限于“技术预见”方法,当年年会论文集中,有不少用其他方法来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的,很有收获。第十届“技术预见”年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关注晚了些,没来得及以论文的形式参与交流,但还是想在网络上表达下最近的思考与认识,非正式的,就顺带系统回顾了一下。

  对于五年科技规划,我有过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刚参加工作那两年,单位做五年规划和中长期纲要,是下了大工夫,当时我初步有了一些学习和认识;在2010年的时候,对五年科技规划的架构有过一番深入思考,但最终回归到了传统模式,算是对传统架构的一个理解认知;2013年在做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五年规划中期汇报时,对科技规划的指导性、重点监测哪些内容及各项工作自身是如何推进的,也有过一些认识;2014年年底参加天津市发改委组织的“十三五”规划培训时,引发了我对新的五年规划的思考,当时觉得形势在巨变,“十三五”规划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做了,接下来,就又想,那应该如何做?

  在此,说说我不太成熟的认识和想法。

  1、我们需要把握一些转变

  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不仅是已经变成这样了,而且还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那如何指导企业做好科技创新?市场机制引导,无非是要做好成果应用推广及服务,即要做好政府采购和科技服务(包括信息宣传、组织开展产业技术分析等)。

  二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也在调整,我想目录指南下申报形式显得有点粗放,应该会逐步向着自由申报、精细管理的方向调整。

  三是科技部门的政府职能,会不会有变化,职能定位在哪些方面?这些也是需要把握的。我想,科技支撑城市发展,科技惠民,科技在引导民众生活、学习、娱乐方式变化上的影响,科技保障安全,科技发展形成特色竞争力等等,应该要有这样一些需要把握。

  2、我们需要关注重大技术的持续影响

  所谓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其实就是一些重大技术能发挥持续性的影响,这算是我的一种理解吧,比如信息技术,它的影响已经很巨大,但还在继续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人工智能,也许真的有“奇点”,到时会有一个整体受影响的过程发生;比如机器人,它会有很多个层次、阶段,每个层次或阶段的不同,对工业、人类生活娱乐学习都会产生影响;再比如3D打印,它也有层次和阶段。这样一些技术,不是点出来就能产生指导作用,因为它们有阶段之别,有着广泛应用的影响力。

  而对这样一些重大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就很重要,但真正能认识和把握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而且这些认识是有着巨大商业价值的,少数懂的人,如果没有足够动力他也是不会交流与分享。茫然是主流,概念却很响,比如当前权威部门对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认识和把握,我个人觉得,尚不够深入,都是些浮在表面上的认识,从最近国家发布有关“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相关政策意见上,结合我的理解,我感觉是这样。而“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未来城市(或是国家)竞争发展的格局和地位,把握得好,与乱来一通,绝对是不一样的推进速度。

  也许是比较有主见、不盲从的缘故,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产业领域,我会首先强化理解,我觉得,这是当前很多人比较缺失的,比如物联网和云计算,2011年我发布了两个视频,通俗地介绍我对它们的认识理解,这一深入的学习,非常有必要,只有理解了,再深入思考,才能对发展趋势有自己的认识和把握。

  对于重大技术的关注,我觉得,还是应该交由人和机构来负责,而不是重点方向和项目指南就能把握好的,可以建立联合中心,或是交由企业主导,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趋势,顺便负责做好信息交流和产业资源调整相关职能。

  3、我们需要增强科技服务的使命感

  以前我国科技发展比较落后,政府在科技领域一直是以发展为重头戏,如今时代进步,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了,科技的支撑和服务使命会越发地凸显出来,特别是当我们国家不断转型升级,对品质、效率、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的时候,科技就需要更好的整合利用现有技术资源和成果,高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包括城市、人民生活等)运转,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安全保障,科技要更好更全面更高效地服务支撑我们的需要。

  这是一种使命!我们的城市在用水上要有更高层次的保障,以前做不到的高效节水和高效利用,现在是不是能利用现有技术改造提升了;我们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科技能做哪些服务和支撑;我们社会治安水平的整体提升,科技又能做些什么,能让治安管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形式;……。

  科技发展是全民的事;而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不只是指导社会发展好科技,还有着运用科技手段改善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需要。

 

  从“政府作为五年科技规划的执行主体、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政府科技部门工作”视角,我个人觉得,“十三五”科技规划,可以弱化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方面的分析,而立足政府自身职能视角,深入研究未来5年科技服务支撑和发展方面的重大需求。这样,首先可以弱化对技术方向的把握(因为当前这个事,仅仅依靠规划那点文本体量,根本也说不清楚),其次,可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第三,可以更好地把握政府在科技工作中,需要做好一些什么事情。

  3、展望:新的“技术”“预见”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

  全国“技术预见”年会,已经召开了九届,今年是第十届,这其中,有一批人在持续关注和研究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好的组织。正如前面所说的,我也建议,当前可以将“技术预见”拆成“技术”“预见”来理解,泛化“技术预见”的形式与方法,即理解为“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加强对新的产业技术趋势研究方法的探索,加强交流、推广应用,加强产业技术认识交流,这有益于产业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

  对于“技术预见”,我也仍然觉得,国家层面可以按照我那“平台化建设”、“游戏化运营”的方式,建设和持续运作一个“技术门类和分支”较为体系化平台,逐步把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声音汇集起来,加强观点交流与碰撞,即时整理交流成果,这是“技术预见”实现它理想化运作的最好方式。

  对于新的产业技术趋势研究方法,我也想到一个,适用于上面提到的“可能成为革命性的重大技术”,我们先将技术成长阶段分设若干层次,可以用“年岁”标识,比如机器人8岁水平、10岁水平、12岁水平,然后研究这些层次对应的技术特征;其次,对技术应用的门类进行梳理,分析这些应用门类在不同技术层次上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也分析不同阶段新的应用需求和应用成熟的领域有怎样的一个变化。

  这个分析方式,以一种范式引导社会对技术当前水平、未来不同水平下,各应用领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它可以是某个人的认识和分析,也可以是集体研讨得到的认识。

  在操作的时候,可以适当聚焦,可以将应用门类限定为比较重要的10-15个,技术层次可以只分析3-5个层次,这样,足以把握好一项重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STS视角看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和特点
2018年墨西哥文化产业与管理研修班参观朝阳规划艺术馆
科技网--徐冠华
生物《规划》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工业机器人用线缆如何选型?
干货 | 从大数据视角探索金融科技生态发展现状及五大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