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高赞里,和很多以往跳楼案的评论里差不多,充满了各种令人窒息亲子关系案例,

这些给孩子造成了阴影的父母,总结起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高赞答主@磐石说了一件他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家里猫吃东西太急,吐了,

他妈妈问:你昨晚是不是喂了什么?

答:没有啊!

他妈又问:你没喂它怎么就吐了。

答:要喂了也不至于隔了一晚上才吐啊。

他妈接着问:我昨天躺床上早,猫咪一直好好的,谁知道我没看见的时候,你给偷偷它吃了什么?

答主炸了:我说了没有就是没有,我非要说三遍你才懂吗?没喂,没喂,没喂,你听见了吗?

他妈妈更炸:好声好气问你,你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回答?

你对我就这种态度?以后你结婚有了媳妇,我还怎么在这个家待下去?

你知道我身体不好,你稍微忍一下怎么了?干嘛要对我大吼大叫?我老了病了,你就这态度,还能孝顺我?

这就是典型的指责型父母,沟通的过程中逮到孩子的一丁点错或者疑似犯错,就能把娃说到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活在这个世上

当然,这是面对长大的孩子,长大了的,心理成熟并且有反击能力的孩子。

面对小娃时,这类家长给孩子的创伤,孩子能不能消化就不好说了。

“你再怎样怎样的话,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是捡回来的”

孩子情绪崩溃了,哭了,大人还纳闷: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

指责型父母说出的话,娃小的时候,父母可以为自己打圆场,说是“逗”孩子,但话里话外,不就是在指责孩子嘛!

“你再怎样怎样的话,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

再大些,

“这种题都不会,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

再到孩子成年以后,

“你对我就这种态度?以后你结婚有了媳妇,我还怎么在这个家待下去?”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你骂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放弃爱自己。

这正是指责的最大副作用:孩子会从心底也认同自己是没用的,甚至上升为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伤害上

其实鸡娃家庭的父母,这样的父母比例很大,包括我自己,对果果的期待是很多的,

人性嘛,总是贪婪的,总是希望娃各方面的发展的不错。我还算比较克制的,内心虽有期待,一般不在娃面前显露,忍不下去的时候也会找相关书籍随时调整心态。

平心而论,很多时候,正是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才促进了家长自己和娃的不断进步。

但各类社会新闻里的鸡娃父母,很多都是一点都不克制的,而自己也并没有以身作则,和娃一起共同进步的。



“我活得太累了”“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 "老师对我失望”“为你们我早已绝望”“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


也许,很多人觉着这些最终放弃生命的孩子的例子太过极端。

那我们再来看一些不那么极端的例子,

知乎@星马日

答主的同学父亲因为自己读书时,受限于家庭条件和文革的冲击,没有实现名校梦,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替自己“圆梦”。

他把孩子的日程安排满满的,除了学习,就是数学,写作和英语培训班,

考的好,父亲会定下更高的目标,不会有表扬,也永远没有停歇

中考意外考了年级第一,却成为他人生噩梦的开始。父亲开始以清北为目标,并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进行精神控制。

“我都是为了你好”

”事业上的不顺心,都是因为孩子太淘气,挤占了他本身可以追求事业的时间“

所以每次没有达到父亲的期望时,孩子总是充满了各种负罪感。

而到了高三,家庭对于他的监控涉及到方方面面,偷看日记,召开家庭防早恋批斗会议等等。

被要求冲刺清北的压力,紧张的家庭氛围,在高考前他出现了心悸和幻听,想要和父亲沟通,却被认为幻听是为偷懒找借口。

这样的状态下,他理所当然地考砸了。

而他的父亲在事后总结时,说"这就是你不听话的后果,要是按照我的规划,你一定能考上清北“。

在上了大学,读了研之后,他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而他未来的打算,是毕业后,要离家远远远远的。

这类案例现实生活中其实一点也不少,不少高期待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有机会便会远走他乡。

网上搜“出国后再也不联系父母”,就会发现近几年有不少这样的事件。

当然,现实中的大部分鸡娃的普通家庭,和上边的例子还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间歇性鸡娃,在对娃的期望上,很多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虽然这个阶段图是个网络段子,但不得不说是非常的人间真实。

虽然很多人对自己家的间歇性鸡娃这个状态不满意和懊悔,但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大多数娃,这才是最好的被鸡状态:松弛有度。

还是那句老话,鸡娃这件事,能鸡的鸡,鸡不了的要爱。

养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问题,关于打孩子,政治正确的说,就是不能打。

但作为一个6岁娃的妈,今年开始,我开始有点理解那些6岁以上打孩子的父母了。

比如我娃,一岁以前,小傻瓜一个,可可爱爱。

两三岁开始,有了自我意识,顶多算是有点烦人。

四五岁时,逐渐懂道理,各种鸡汤灌灌,底线拉拉好,娃也蛮配合。

但6岁的果果,有脑子,懂策略,知道底线,时常在皮和熊之间徘徊

皮,还能忍,

犯熊时,不拉下脸批评教育,简直不能忍!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偶尔在忍无可忍打娃时,是为了一个心理震慑和教育目的

小部分说炸就炸,经常性打娃的父母,就是在间接犯罪!除了以上两种方式给娃带来的伤害,

还有一种叠加伤害是“暴力”传递,

不少研究证明,经常打娃的家庭,孩子除了自卑抑郁之外,在长大后,也常常会有暴力倾向

知乎上一个匿名学生在说到经常被父母打的影响时,总结了这些:

1、我最害怕的是“和人沟通”,我在大学的第一个朋友,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朋友,因为开玩笑踢了我一脚,我就情绪崩溃闹绝交了。

2、自卑。刻在骨子里的自卑,我总觉着我是一个可以随时被欺负的畜生,而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3、暴躁。在遇到心烦的事情时,下意识的想用暴力解决,这是自己难以控制的。

知乎上还有一个育儿话题常年热门,问:如何摧毁一个孩子?

上面的三种类型的奇葩父母,不正是吗?管不住嘴,管不住手,再长期pua孩子,轻松摧毁一个孩子。

当然,这一篇我并不是想一味的指责父母,大可不必父母原罪论

咱们号上基本上都是愿意在教育上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学习型父母,

而我们也不是生来就是父母,也都是一点一点摸索着前进。我们每个人的育儿观点和方向,其实也都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塑造的一个结果。

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结果,更有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有时候看关于孩子自杀的新闻,我们会发现,即使父母规避掉以上三种极端行为,孩子仍然会有可能发生其它类型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情况。

上边的三种父母的行为,我们有时或多或少也会犯,大家都是人,只要不是经常性的即使偶尔有这些行为也无妨,事后可以想办法补救。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也不用刻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哎,今天说娃说的有点过了” “今天不该打孩子胳膊的” “今天做作业不该批评孩子的” 等等这样的懊恼中,

而是可以多关注些:怎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怎么提高孩子的逆商等等。

关于逆商:缪可馨事件:自家孩子遇见“袁老师”们该怎么办?

关于自信心:帮助娃建立自信,这几个方法,很实用!


但我仍然愿意写一写这样的话题,

一是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规避掉哪些情绪化的发泄,随时检视自己的教育目标有没有歪掉。

二来也是想提醒更多的父母,看见真实的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摘送海灵格《真爱的发生》中这段话送给你我,

我们,一起,加油!

当你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


当你关心孩子们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就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和谐而暖人!


这就是真爱你的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围场一少年坠楼身亡 原因不明
献给童年的黑暗童话,《隐秘的角落》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庭审现场》 20120823 孩子坠楼父母状告奶奶
谁家有这三个生肖的孩子,日后旺父亲发大财,旺母亲长寿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