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曲酒-固态发酵工艺

八匠鼎松仁近期有点繁忙,2天为大家更新一次,不能做大每天一更,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对于自身拥有酿酒技术的,不仅要看,一定要实践,有的工序是可以相结合的,相信不需要多少您也能了解,至于不会又看好酒市场,想以此为事业的,则希望您抽时间(3-5天)进行系统学习。

好了进入今天的主题:《小曲酒生产-固态发酵工艺》

固态法小曲酒所用原料有大米、玉米、高粱及谷壳等,大多以纯种培养的根霉(散曲、浓缩甜酒药、糠曲等)为糖化剂,液态或固态自培酵母为发酵剂,其生产工艺是在箱内(或水泥地上)固态培菌糖化后,再配糟入池进行固态发酵。

此种方法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等地。

在我国年产量为600~700t小曲酒中,四川省约占50%。

四川小曲酒历史悠久,是小曲酒中的杰出代表,故固态法小曲白酒又称川法小曲白酒。

以川法为代表的固态小曲白酒,是以整粒粮食为原料,以固态形式贯穿蒸煮、培菌糖化、发酵、蒸馏整个工艺流程,其简要工艺流程如下:

1、原料的糊化:

由于原料品种和产地不同,其淀粉、蛋白质、纤维等含量不同,构成的组织紧密程度也不相同,故需结合实际“定时定温”糊化粮食。

熟粮的成熟度是以熟粮重与感官相结合的办法作为检验标准的。

①、浸泡:

泡粮要求做到吸水均匀、透心、适量,目的是要使原料吸足水分,在淀粉粒间空隙被水充满,使淀粉逐渐膨胀。

为在蒸粮中蒸透心,使淀粉粒的细胞膜破裂,玉米以放出,焖粮水浸泡8~10小时,小麦以冷凝器放出的40~60℃的热水浸泡4~6小时。

粮食淹水过后翻动刮平,水位淹过粮main20~25cm,冬天加木盖保温。

在浸泡中途不可搅动,以免产酸。

到规定世家后放曲泡粮水,在泡粮池中润粮。

待初蒸时剖开粮粒检查,透心率在98%以上合适。

②、初蒸:

待甑底锅水烧开后,将粮装甑初蒸,装粮要轻倒匀撒,逐层装甑,使蒸汽均匀上升。

装满甑后,为了避免蒸粮时冷凝水滴入甑边的熟粮中,需用木刀将粮食从甑内壁划一个宽2.5cm 深约1.5cm的小沟,并刮平粮面,使全甑穿气均匀。

然后加盖初蒸,要求火力大而均匀,使粮食骤然膨胀,促进淀粉的细胞膜破裂,在焖水时粮食吸足水分。

一般从圆汽到加焖水止的初蒸时间为15~ 20分钟,要求经初蒸后原料的透心率95%左右。

③、焖水:

趁粮粒尚未大量破皮时焖水,保持一定水温,形成与粮粒的温差,使淀粉结构松弛并及时补充水分。

在温度差的作用下,粮粒皮外收缩,皮内淀粉粒受到挤压,使淀粉粒细胞膜破裂。

先将甑旁焖水筒的木塞取出,将冷凝器中的热水放经焖水筒进入甑底内,焖水加至淹过粮层20~25cm。

糯高粱、小麦敞盖焖水20~40分钟;

粳高粱敞盖焖水50~55min;

小麦焖水,用温度表插入甑内直到甑蓖,水温应升到70~72℃。

应检查在粮籽的吸水柔熟状况。

用手轻压即破,不顶手,裂口率达90%以上,大翻花少之时,才开始放去焖水,在甑内“冷吊”。

王米放足焖水淹过粮面 20~ 25cm,盖上尖盖,尖盖与甑口边衔接处塞布片。

在尖道与甑口交接处选缝障,将温度计插入甑内1/2处,用大火烧到90%以上,大翻花少。

在粮面撒谷壳3kg,以保持粮面水分和温度(随即放出闷水,在甑内“冷吊”)。

④、复蒸:

经焖水后的物料,可放置至次日凌晨复蒸。

在“拔火”复蒸前,选用簸箕3个装谷壳15kg(够蒸300kg)粮食,放于甑内酿面供出熟粮时垫簸箕及箱上培菌用。

盖上尖盖,塞好麻布片,待全甑圆汽后计时,高粱、小麦复蒸60~70分钟,玉米复蒸100~120分钟。

敞尖盖再蒸10分钟,使粮面的“阳水”不断蒸发而收汗(经复蒸的物料,含水分60%左右,100kg原粮可增重至215~230kg)。

2、培菌糖化:

培菌糖化的目的是使根霉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在熟粮上生长繁殖,

以提供淀粉变糖、精变酒所必要的酶量。

“谷从秧上起,酒从箱上起”,箱上培菌效果好环,直接影响到产酒效果。

①、出甑摊晾:

熟粮出甑前,先将晾堂和簸箕打扫干净,摆好摊晾簸箕,在箕内放经蒸过的谷壳少许。

在敞尖盖冲“阳水”时,即将箕撮和锨(铁锨、木锨)放入甑内粮面杀菌。

用端箕将熟粮端出,倒入摊晾簸箕中。

出粮完毕,用敏拌粮,做到“先倒后翻”,拌粮刮平,厚薄和温度基

本一致(插温度表4支,视温度适宜时下曲)。

②、加曲:

用曲量根据曲药质量和酿酒原料的不同而定,一般地,纯种培养的根霉酒曲用量为原粮的0.3~0.5%,传统小曲为原粮的0.8~1.0%(夏季用量少,冬季用量稍多)。

先预留用曲量的5%作箱上底面曲药,其余分3次进行加曲。

通常采用高温曲法,此时熟粮裂口未闭合,曲药菌丝易深入粮心。

在熟粮温度为40~45℃时,进行第1次下曲,用曲量为总量的1/3。第2次下曲时熟粮温度为37~40℃,用曲量也为总量的1/3,用手翻匀刮平,厚度应基本一致。

当熟粮冷至33~35℃时,将余下的1/3曲进行第3次下曲,然后即可入箱培菌(要求摊晾和入箱在2小时内完成),其间要防止杂菌感染,以免影响培菌。

③、入箱培菌:

培菌要做到“定时定温”。

所谓定时即是在一定时间内,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变化,做到培菌良好。

所谓定温,即做到各工序之间的协调。

如室温高,进箱温度过高,料层厚,则不易散热,升温就快。

为了避免在箱中培养时间过长,就必须使料层厚度适宜和适当缩短出箱时间。

一般入箱温度为24~25℃,出箱温度为32~34℃;

时间视季节冷热而定,在22~26小时较为适当。

这样恰好使上下工序衔接,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保持箱内一定温度,有利于根霉与酵母菌的繁殖,不利于杂菌的生长。根据天气的变化,确定相应的入箱温度和保持一定时间内的箱温变化,可达到定时的目的。

总之,要求培菌完成后出甜糟箱,冬季出泡子箱或点子箱;

夏季出转甜箱,不能出培菌时间长的老箱。

要做到“定时定温”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如想温度:

入箱温度的高度,会影响箱温上升的快慢和出箱时间,这只能以摊晾方法来解决(摊晾要做到熟粮温度基本均匀,既能保证入箱适宜的温度)。

2> 保好箱温:

粮曲入箱后应及时加盖竹席或谷草垫。

必须保证入箱温度25℃,才能按实出箱。

加盖草垫可稳定箱内温度变化,做到在入箱10~12小时后箱问上升1~2℃。

在夏季可盖竹席,以保持培菌糟水分,并适当减少箱底下的谷壳,调节料层厚度。

在箱温高过25℃的室温时,可只在箱上盖少许醅糟。

3> 主要清洁卫生:

为防止杂菌侵入,晾堂应保持干净,摊凉簸箕、箱底面席及工具需经清洗晒干后使用。

4> 按季节气温高低掌握用曲量:

曲药虽好,入用量过多或过少,也会直接影响箱温上升速度和出箱时间。

在室温23℃,入箱温度25℃,出箱温度32~33℃,培菌时间24~26小时的条件下,箱内甜糟用手捏出来浆液成小泡沫为宜。

5> 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

培菌糟的好坏可从糟的老嫩程度等来判别。

感官指标以出小花、糟刚赚甜为佳,清香扑鼻,略带甜味而均匀一致,无酸、臭、酒味。

理化指标为糖分3.5~5%,水分58~59%,酸度0.17左右,pH值6.7左右,酵母数(0.8~1.5)x108个/g。

严格控制出箱时机是保证下一步发酵的关键。

若出箱过早,则醅酶活力低、含糖量不足,使发酵速度缓慢,淀粉发酵不彻底,影响出酒率;

若出箱太迟,则霉菌生长过度,消耗淀粉太多,并使发酵时升温过猛。

3、入池发酵

①、配糟:

1> 醅糟比:

醅糟的作用是调节入池发酵醅的温度、酸度、淀粉含量和酒精浓度,以利于糖化发酵的正常进行,保证酒质并提高出酒率。

醅糟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异,其基本原则是:“夏季淀粉易升酸、产热,醅糟量宜多些,一般为4~5;冬季醅糟量可少些,一般3.5~4”。

2> 醅糟管理:

醅糟质量的好坏及温度高低对入池温度有重大影响,要注意醅糟管理。

冬季和热季醅糟均要堆着放,这样冬季有利于保持醅糟的温度,夏季有利于保持醅糟的水分。

在夏季应选早上5点钟左右当天室温最低的时间进行作业,因醅糟水分足,散热快,故在短时间内就可将醅糟冷到比室温高1~2℃;

3> 醅糟:

’在培菌糖化醅出箱前约15分钟,将蒸馏所得的、已冷却至26℃左右的醅糟置于洁净的晾堂上,与培菌糖化醅混合入池发酵。

可将箱周边的培菌糖化醅撒子晾堂中央的醅糟表面,箱心的培菌糖化醅撒在晾堂周边的醅糟上。

通常在冬季,培菌糖化的品温比醅糟高2~4℃,夏季高1~2℃为宜。

再将培菌糖化醅用木锨犁陈行,以利于散热降温。

待培养糖化醅品温降至26℃左右时,与醅糟拌匀,收拢成堆,准备入池(操作要迅速,并注意不要用脚踩物料)。

②、入池发酵:

1> 入池温度:

由于温度对糖化发酵快慢影响很大,故要准确掌握好入池温度并注意控制发酵速度,以达到“定时定温”的要求。

一般入池温度为23~26℃,冬季取高值,夏季入池温度应尽量与室温持平。

过老的甜糟,发酵会提前结束;

出箱过嫩,则发酵速度缓慢。

若培菌糖化醅较老,则入池物料品温比使用正常培菌糖化醅时要低2~3℃;

若培菌糖化醅较嫩,则入池物料品温应比使用正常培菌糖化醅时高1~2℃;

2> 入池物料成分指标:

各厂有所不同,视原料、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指标为:水分62~64%,淀粉含量11~15%,酸度0.8~1.0,糖分1.5~3. 5%。

3> 发酵温度:

发酵时升温情况,需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加以控制。

一般入池发酵24小时后(为前期发酵),升温缓慢,为2~4℃,

发酵48小时后(为主发酵期),升温猛,为5~6℃;

发酵72小时后(为后发酵期),升温慢,为1~2℃;

发酵96小时后,温度稳定,不升不降;

发酵120小时后,温度下降1~2C;

发酵144小时后,降温3℃。

这样的发酵温度变化规律,可视为正常,出酒率高。

发酵期间的最高品温以38~39℃为最好,发酵温度过高,可通过缩短培菌糖化时间、加大配糟比、降低配槽温度等进行调节;

反之,则可采取适当延长培菌糖化时间、减少配糟比、提高配糟温度等措施。

4> 发酵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高粱、小麦冬季发酵6天,夏季发酵5天;

玉米冬季发酵7天,夏季发酵6天。

若由于条件控制不当,发现升温过猛或升温缓慢,则应适当调整发酵时间。

、蒸馏

蒸馏,是生产小曲白酒的最后一道工序,与出酒率、产品质量的关系十分密切,前面几道工序是如何把酒做好、做多,蒸馏则是如何把酒酷中的酒取出来,而且使产品保持其固有的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市县市场大多选择酿造小曲酒,酿酒技术相对简单,记住酿酒字诀
浓香型白酒的传统酿造工艺
浓香型曲酒-食品手册
说烧酒【发酵篇】
高粱酒酿酒工艺 :配糟-发酵-蒸馏其它常见问题
传统白酒生产工艺需要更新的几个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