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老师的奋斗史:30年从最偏远村小学教师到故乡最高学府校长

“杨老师进城当校长了!!”这个消息在初中年级群热传的时候,沉寂已久的年级群瞬间活跃起来。

立即有同学截图发过来县委组织部的任职公示,拟任县一中校长,大家都感觉到久已未有的振奋。

坐落于县城西边的一中,在我县地位独特,历史悠久,由于全县有且仅有这么一所高中,所以被家乡人戏称为“最高学府”。除每年不超过100人被市里高中录取外,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学子都从这里走向各地。能当上这所学校校长,在我们县里,已经属于头面人物。如今,杨老师居然成为了这所“最高学府”的校长,大家虽有几分亦真亦幻的感觉,但更多的是由衷敬佩。

30年前,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县最偏远的大象山村小学的时候,小杨老师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所学校的掌舵者。

杨老师生于70年代初,出身贫寒,起点极低。初中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杨老师和他的三个弟妹,一大家的重担都压在他母亲身上。杨老师读书争气,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师范学校读中专。没有任何根基和背景的他,毕业后分到了全县最偏远的大象山村小学教语文。

大象山,村如其名,山势绵延厚重,村子和小学就挂在半山腰上。初到这里,18岁的小杨老师是个沉默寡言的青年。虽然生活环境跟种田下地的村民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家乡人眼里,小杨老师已经成为了跳出农门吃国家粮的人了,仅管那个时候乡村教师待遇很低而且经常被拖欠。小杨老师负责这个学校所有班级的语文,由于离家太远,也很少回家。很多年以后,小杨老师把他的这些经历写进了文章,发表到市里的报纸上。冬夜漫漫,几位住校的老师偶尔凑齐钱来,到村民家买一刀腊肉,打两斤土酒,顺道带回来几样村民赠送的菜蔬,大家生活做饭,划拳喝酒,小杨老师不喝酒,听着大家的闲聊中打发时间。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小杨老师高高瘦瘦,斯文白净,颇有书生气质,是村小里大家眼中的才子。偶尔也写写文章,往市里报纸上投稿,信发出去,很久以后,辗转才能看到,有一些居然也被公开发表了。有一年,市里的文联搞了个笔会,小杨老师也被赏识他文章的文联领导邀请参加。回来后,小杨老师在整个乡里县里渐渐有了些名声。几年后,读到一本县文联出的本县文集,头10篇文章都是小杨老师的作品。

后来,国家开始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乡里的中学急需老师。外地的不愿来,只好从下面各村小学里抽调,小杨老师就这样告别大象山村小,成为了乡里的杨老师。整整8年,从18岁到26岁,小杨老师把最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大象山村。刚来时候教的第一批学生,到小杨老师离开的时候,已经在村里成家生子。在这期间,小杨老师收获了爱情。有一位对小杨老师倾慕不已的女学生,也沿着小杨老师的道路,考上了初中、中专,又回到这里成为老师,跟小杨老师走到了一起。

到我进初中的时候,杨老师已经成为这所乡村中学的教务主任,同时还是我们这届另外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的妻子,也早已成为学校里优秀的数学老师。一般教务主任已经很少兼课,更没有亲自当班主任情况,但杨老师却打破了这个先例。我们这一届,杨老师的那个班,无论大考小考,平均成绩和尖子生比例,每次都是最好。杨老师自然有他独到的地方,比方说写作文,我们老师都是布置下来,下课交作业回去批改了给你一个分数。杨老师不同,他课上出一个题目,大家写他也写,统一交卷,然后一起点评一起分享。除此之外,他带的每一届每个班,每周都要在周六抽出半天到乡里的敬老院去打扫卫生,一直坚持了很多年。但在那时,大家对他却褒贬不一,有的觉得他教书育人,有的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图名声出风头。那个时候,杨老师已经全县教育系统小有名气的老师。据说城里的初中想要调他,但他不去。也是县文联出的那本文集,里头有一篇杨老师当初写的文章,里头谈到,他的志愿就是做一辈子的乡村教师。学校里很多人都看过这篇文章,有的人说他虚伪,有的人说他迂,初中三年,这些争议一直伴随着他。

又过了几年,曾经的杨老师成为了这所农村中学的第三任校长。有一年寒假回家过春节,有以前的同学说,母校变化大得很!几个同学相约了一起去看看。整个校风校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楼还是那几栋楼,但外墙都重新粉刷过,崭新鲜明的标语刻上了以往灰暗呆板的墙面。

我们那个穷乡僻壤的乡下,原来是没多少文化和传承的,曾经出过一个烈士名兰英,一个有名的花灯艺人名旦东,杨校长专门研究整理,提炼出了“兰英精神、旦东气质”来作校训。校园里开辟了校史墙,乡贤、烈士纪念亭、农家展览馆,俨然已经成为传承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地方。原先的教师宿舍后面的一排猪圈,也被假山水池取代。以前学校食堂在那里养猪,有一次杀猪,没捉稳,闯进了我们政治老师的宿舍,才从学校毕业没多久的女老师吓得不轻。

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操场。先前,学校从附近村里征了几十亩地,其实就只是一大片推平的土场,春天尘土飞扬,附近村民觉得学校白白占了地,经常到学校里来闹事。这几年,不仅铺了草坪,还又向外面扩张了一大块,把附件的一个小山给圈了进来。据说是杨校长极力推动,把小山包开辟成一块块菜地,每个班级都要种一片,也是教学实践基地。几个一直在乡里的同学说,对要不要搞这些农事体验基地,学校里一直争议不断,有的老师觉得该搞,农村孩子不能只知道读书,不知父辈的艰辛,有的觉得不能搞,农村娃的希望在于读书,要把全部的精力用到读书上。是杨校长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坚持要搞,乡村中学就该有乡村中学的样子,光教知识是不行的,必须让他们体验生活、体验劳动。

除了这些明显的变化,到敬老院服务的事情,杨校长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当了校长后,更加发扬光大,全校的学生都要轮流去。这几年,学校的升学率稳步提高,在县里几个乡村中学里稳居前列。

在杨校长大刀阔斧的改造下,这个毫不起眼的乡村中学,也逐渐变得有情怀、有追求起来。似乎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更是家乡的希望所在。伴随这一系列的变化,杨老师身边的争议慢慢减少,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认同。

去年春节在老家期间,又到以前的学校转了转,大体还是前几年去看的样子。站在中学教学实践基地的小山包上,全乡整个场镇尽收眼底,左看右看,十多年过去了,变化最大的,还是这座校园。这时候杨校长早已调离母校,到县城周边的一个镇中学当校长去了。又过了两年,听说杨老师已经离开了教育一线,当上了县教育局的副局长。

这次,杨老师又回到了他熟悉的教育一线。纵观杨老师这些年,好像从来没有刻意去给自己设定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也没有把花精力花在经营关系、上下疏通。每到一地,带着发展乡村教育的那份初心,认真做事,认真做人。最后大家发现,他就是最合适的那个。就这样,杨老师从默默无闻的村小教师,到乡村中学校长,到镇中学校长,到教育局副局长,再到县城高中校长,从当年腼腆沉默的文艺青年、贫穷的农家少年,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河乡村好老师】杨永俊:知识教给学生 科技传给村民
惠国祥校长 杨连山
高要县最高学府新桥中学
封面故事 | 刘秀祥:出走与归来,一个“攀登者”
散文【山乡往事】潘晓良
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