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關於奮鬥關於理想的前蘇聯夢 勇奪當年奧斯最佳外語片大獎

dean5 发布于: 2013-08-14 22:50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istrusts Tears》(1979)蓝光版封套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istrusts Tears》(1979)讲的是一个苏联梦:关于奋斗、关于理想。这个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前苏联电影,尺度相当大。可见即便是在前苏联,也仍然可见欧洲人的开放。这部电影是描写三个女青年的人生与事业。而她们的命运,又由她们的性格决定。

虽然是在30多年前的故事,但感觉就像发生在今天的中国一样——闺蜜们研究着怎么用骗人的手段傍个名人或是科学家、公务员之类的。但是,在一次酒会上,一个老局长对一个年轻女工说:“你40岁的时候,生活才刚开始。”当电影的镜头切换到20年后,那个坚持要考大学的女工当上了大企业的厂长,她的生活在40岁后果然开始了,不仅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

影片在前苏联上映后,获得观众强烈的反响是出乎创作者和评论界意料之外的。据报道:仅在该片上映的两个月内,在莫斯科的两个放映点,观众即达到187万人次,而在该片放映一年内,观众则高达7950万人次,这一盛况引起各方的重视。该片在美国放映后,曾引起人们普遍的兴趣。

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不顾当时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依然将最佳外语片奖颁发给了本片。这是继《战争与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1968)之后,前苏联电影第二次捧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影片在美国上映时,美国人特选了一张Q版人物海报:男主角背对着我们,他的背宽厚结实,女主角则热烈地拥抱着他。他们好像已经相爱了很久,却又好像刚刚开始相爱。

该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也获得中国观众的好评。这种种情况引起前苏联评论界研究的兴趣,曾召开各种阶层、各种职业的观众座谈会,创作人员也进行了详细的创作阐述。

该片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Vladimir Menshov在美国会见记者时谈到这部影片在美国受欢迎是因为它表现出人性、友谊和爱情——这些人们共有的情感,反映出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可能遇到的人的价值、道德和幸福问题。弗拉基米尔·缅绍夫认为,这些都是苏美两国人民所共有的,因此影片能越出国界,在不同国家的观众中间引起共鸣。美联社认为这表明了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确实是唯艺术论而不管政治分歧的。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istrusts Tears》(1979)美国DVD版封套

美国《时代》杂志评论此片“称不上是放了颗卫星,但这确是一部惊人的杰作”。谁都未料到前苏联会拍摄出一部表现妇女题材、带有浪漫色彩、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轻喜剧片。美国《时代》杂志最为赞赏该片鲜明而又突出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卡捷琳娜(薇拉·阿莲托娃Vera Alentova饰)为了自己个人的追求而忍屈受辱,奋发图强的精神。

该片在美国正式公映时,观众排队争购影票,久映不衰,观众认为该片“展示了以前他们从未了解的前苏联多方面的生活”,而且“风格新颖独特”。

继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后,《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又获得《苏联银幕》观众评选的1980年最佳影片奖。前苏联电影界某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是不言而喻的。影片描写的人物命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成功的,是在具体展现有时代气息的背景下,对决定主人公道德观念的社会条件,进行一丝不苟的艺术创造。苏联观众们则赞扬对苏联普通妇女形象卡捷琳娜的描写是相当成功的,使他们在银幕上看到了“典型的、标准的模特儿”,又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看到了“她同样具有一个妇女所具有的特点,同样要求一个妇女所要求的东西”。

导演缅绍夫在谈到他的创作意图时说过,他想拍摄一部普通的影片,让平凡、普通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在影片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从而引起他们去思考、去解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应该相信什么呢?

与现在电影相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没有采用特效,没有采用什么新技术,描述的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人和事,镜头语言也非常平常朴实,那么,是什么让它历久弥新,经过时间考验仍然具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感情,以及朴实易懂的电影语言。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多的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变迁的电影,它反映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思想的人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它可以让人触摸到生命的律动,让人相信未来。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的是悲痛失败,但生活不相信软弱的眼泪,只有凭借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失败,获得幸福。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istrusts Tears》(1979)前苏联版海报

这部影片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用前苏联一位评论家的话,就是“影片创作者能够把生活的真实与共产主义的理想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新的思想美学高度”。影片的情节始于20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编导把两个时代横断面剪接在一起,并进行了对比。观众从影片中既看到充满真实性的具体生活,又能感受到人物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此外还能发现前苏联整个生活前进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影片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看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些事件的再现,如人们聚集在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听诗歌朗诵,在举办法国电影周的影院门口。观众认出当年红极一时的演员斯莫克图诺夫斯基等人时的热烈情绪,都使人们仿佛回到那个时代,而到影片后半部分,我们从房屋建筑、周围环境、室内布置、服饰装束等方面,都使人感到前苏联社会已进入70年代,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给人一种真实感。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着重表现了中年一代人的命运。影片细致地反映出这一代人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它涉及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生活目的等方面的问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态。

这一代人诞生于残酷的战争年代,成长于战后的艰苦岁月,他们在生活道路上必然受到各种考验,他们会摔跤,会遭受挫折,直到进入20世纪70年代,他们才可能变得成熟起来。应当以何种态度对待这一切?不论碰到什么困难,犯过什么错误,只要痛下决心,奋勇上进,总有功成业就的一天,这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影片放映完之后,几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留在观众脑海中。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新型工人果沙(阿勒克塞·巴塔洛夫Aleksey Batalov饰)的形象是最深刻的。20世纪50年代来自农村的卡捷琳娜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纯洁少女,在虚荣心很强的女友柳德米拉(伊琳娜·穆拉维耶娃Irina Muravyova饰)的怂恿下,为提高身份冒充是教授的女儿,进行了第一次欺骗。

20年后,当她功成业就,成为一家联合企业的厂长后,为了不伤害她所爱上的钳工果沙的自尊心,她默认自己是一名工人,又进行了第二次欺骗。两次欺骗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第一次欺骗还带有稍许的虚荣心,性格不够完美的话,那么第二次欺骗却是出于高尚的目的,她是为他人着想。两次欺骗的性质不同。表明了一个人性格的成长、思想的成熟和道德的完善。编导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十分出色的。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istrusts Tears》(1979)西班牙版海报

钳工果沙是前苏联上个世纪70年代新型工人的典型。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为人热情、豪爽,富有正义感,不仅如此,他还表现出睿智和幽默感,谈吐也很有风趣。从他身上可以感到强烈的自信心、高度的自豪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他认为,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他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否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这个角色由前苏联演员阿勒克塞·巴塔洛夫来扮演,更增加了艺术魅力。阿勒克塞·巴塔洛夫在20世纪50年代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就是《大家族A Big Family》(1954)中的青年工人。自20世纪70年代后,阿勒克塞·巴塔洛夫更多从事导演与教学活动,对饰演的角色挑选十分严格。这次应邀扮演果沙,他欣然同意。虽然同样是工人,但这次他扮演的是70年代的工人。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给这个人物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新的特色,他那炉火纯青的演技获得观众们的一致肯定。

故事的结尾很温馨感人以果沙对众人说:“卡捷琳娜是我的妻子!”告终。从这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们就不难看出,爱情这场游戏注定他渺小的同时,又注定了其的伟大,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也绝对不会辜负为生活而努力的人。

所谓的灰姑娘到白雪公主的童话纯属是骗小女孩的,当小女孩变为大姑娘的时候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人生,去赢得一份有价值的爱情。

心灵的创伤只有用心医治,只能让自己躲在角落里用时间慢慢的疗伤,回到大自然里去疗养心灵的创伤,等待伤口的愈合。其实、说句实话,爱过了伤过了痛过了,要想完全的忘记谈何容易,能够真正做到忘记的又有几人,也许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在骗自己,有些记忆只能深深的埋藏在脑海里直至永远,只是用时间来慢慢的淡忘罢了,爱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情,也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

因为爱所以离开,因为爱所以放弃。这话让人听起来似乎很伟大,可是又有谁能为了爱真正的放弃呢?只是学会放弃。有些人或有些事,在岁月的时间里不经意的错过或失去了,偶然的拾起回忆,便会油然地生出一缕忆起往昔的浪漫情愫,便含有一种睹物思人之感,过往云烟之叹。爱到痛了,痛到哭了,于是选择了放手,放手是一种无奈的绝望,痛彻心扉。当曾经真爱释如生命的人,即将相逢陌路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以为的天长地久,其实,不过是萍水相逢。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istrusts Tears》(1979)DVD版封套

曾经以为可以这样牵着手一路走下去,可是放手才明白,一切只是两条平行线偶然的相交,当一切都烟消云散平行线却依旧平行,即使相隔不远,也是人隔天涯,勇敢的代价是自己先放下,承认失败,接受无奈,轻轻的叹一口气,无奈地祝福他们幸福快乐,从此心若止水,难起波澜。

人大都到了不惑的年纪才懂得了什么是生活,即使偶尔也有心潮澎湃的时候,但终归踏实而坦然的生活才能赢取淡定平和的人生,女人不要怕岁月衰老的痕迹,那是最真实而真切的生活,女人应该最怕自己的青春岁月充满着无限的平庸虚无苍白虚幻,因为有的时候,某些东西一旦失去就不再回来,特别是女人的青春年华,毕竟莫斯科没有眼泪,也不相信眼泪。

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 Vladimir Menshov在这部影片中不惜腾出大量篇幅尽情宣染了人的情感。剧中人在特定情节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使观众感到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就像是你的朋友、你的邻居,你关心他们的遭遇,分享他们的喜悦,为他们的成功而庆幸,为他们的不幸而叹息。

观众随着人物的悲欢离合得到一次感情的宣泄,从而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据前苏联报刊反映,有些观众,特别是单身观众一而再地去看这部影片,甚至达七八次之多,恐怕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影片的故事结构是传统戏剧式的。在整个剧情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甚至带有偶然性。有些情节的安排,“如让同一摄影师两次进行电视采访转播的情景,就带有明显的斧凿之痕,但由于这一切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故仍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

此外,大团圆的结尾虽然难免落入俗套,但它却给观众带来一种满足。最后,当观众看到卡捷琳娜在经历了生活坎坷、对追求个人幸福已心灰意懒之时,却意外地遇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观众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

尽管如此,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在接待美国记者时曾直言不讳地透露:《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在前苏联公映时曾被一些影评家批评为“一部故事是灰姑娘童话式的,形式是好莱坞化的影片”。当然,这部影片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对剧情处理过于简单化。编导利用人睡前拨闹钟、清晨闹钟响这一简单化的手法来衔接两个时代横断面,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这个涉世未深、简单幼稚的乡下姑娘一夜之间就能一蹴而就,成长为一个大企业的领导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省略了卡捷琳娜成长过程的经历,便削弱了人物的可信性。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istrusts Tears》(1979)法国版海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译制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国语_Moscow.Distrusts.Tears_1980_DVD
剧情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前苏联影片
苏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国语
前苏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超级经典俄语歌曲《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前苏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国配超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