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間守門人》受爭議的哥特式恐怖片

dean5 发布于: 2012-07-10 09:53

电影《夜间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1974)意大利版海报

1974年,意大利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创作了曾经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大胆的电影《夜间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主题是战争和人性。这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描写受虐与性虐关系的影片,女主角二战结束后仍无法摆脱在集中营里受虐待的梦魇,直到发现了当年虐待她的那个纳粹军官,在复杂的心理作用下竟然继续这一段危险而变态恋情。

1957年,原纳粹军官马克斯(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饰)隐姓埋名,在维也纳一家酒店当午夜守门人。某日,他遇到著名指挥家的妻子露西亚(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饰),往事排山倒海而来。原来,露西亚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年是马克斯的性奴,也是他的情人,马克斯对她一直念念不忘。马克斯趁指挥家外出演出,和露西亚重逢,随即将她接到了自己的公寓,二人迅速恢复了往日的关系。

于此同时,马克斯所属纳粹余孽小团体也在寻找露西亚,想除掉这个有力的证人,Lucia的丈夫也因为妻子失踪而报警。马克斯走投无路,只能囤积了大量食品在公寓里,和露西亚足不出户,靠性爱彼此安慰,忘记现实的困境,等待终将来临的救赎或者毁灭。

《夜间守门人》由于描写了纳粹背景下的性虐待与受虐待的关系,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有人认为,影片美化了性虐待狂,宣扬了残暴,客观上起了为法西斯暴行进行辩解的效果。

本片与其说是一部反法西斯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以纳粹集中营为背景、描写性虐待和受虐狂的影片,美国著名影评人宝琳·凯尔Pauline Kael称它是“纳粹淫窟中的故事”。

波琳·凯尔指出,《夜间看门人》是一部哥特式恐怖片,影片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想探究纳粹集中营的真相,相反,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利用陷入集中营的受害者充当这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的背景,他们就像一群僵尸,所起的作用只是呆观鸡奸、无言地参与形形色色的性场面。凯尔认为,这部影片的色情性质,无论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讲,都使人生厌,因为它缺乏对人起码的尊重,对那些曾经经历过劫难的人们更是一种侮辱。他还认为,《夜间看门人》表现的是世界末日观念中的性,它想说明的是人类的性欲是令人作呕的,人的兽性会不时出现。它是要用战争的负罪感来说明性的负罪感。

虽然影片遭到了种种指责,但作为一部室内心理剧,《夜间看门人》在艺术上却有许多独到之处,比如它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紧张曲折的情节,它的叙事结构严谨、节奏明快流畅,尤其是在纪实与虚构的结合,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的转换和交替上,都处理得干净利落、清晰紧凑。作为电影史上一部特殊的作品,它有着重要的研究与欣赏价值。

别出心裁的构思是令人震惊的,你很难设想一场以生命相抵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在这样一种境遇下进行的:一个是当年的纳粹军官,一个是纳粹集中营中曾受过他虐待的女囚,多少年后居然相遇在一家宾馆里,这时双方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倒转——一个成了宾馆里的夜间守门人,一个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接下来自然是受过纳粹迫害的贵妇人要向政府检举这位当年的纳粹党徒,可故事就在这时奇峰突起:一场最初显然出自仇恨的厮打出乎意料地迅速逆转为完全失控的性爱,而且爱得你死我活,你这时已无法分清这究竟是出于性爱还是仇恨。从此后,这场人世间最为离奇的爱情就被死亡所笼罩,因为他们的爱情分别背叛了他们各自归属的阶级阵营。

电影《夜间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1974)德国版DVD封套

这是一部富有探索精神的女导演的作品(坦率地说,男人的思维很难如此尖锐地触及一个女人内心的隐秘世界),显然,电影中女人对前纳粹军官的爱已具有了一种抽象的意味,女人通过它再次触及她曾经刻骨铭心的二战时期记忆,这个记忆对于她肯定是灾难性的,但却对一个女人的性觉醒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于是电影中女人对男人肉体的迷恋乃至纠缠,就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性爱,而是对二战时期曾在她身上发生过的灾难的逃遁,而精神和肉体的这种异于常情的逃遁又连接着挥之不去的对受虐的痛苦记忆,这记忆反过来又唤醒了女人最原始的欲望,就此铸造出了这个女人谜一样的内心和行为。

就影片引起的争议而言,本片可谓西方电影中一部大名鼎鼎的作品,它使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一举成为国际知名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出生于1937年,曾就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系,莉莉安娜·卡瓦尼原想当一名考古学家,但她酷爱电影,便参加了当时的电影俱乐部活动。1960年,她考入了罗马电影实验中心,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道路。在该中心时,她就开始拍摄电视片和纪录片。

意大利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

《第三帝国的历史》(1962)、《斯大林时代》(1963)、《抵抗运动中的妇女》(1965)等纪录片就是在这个时期拍摄的。她的早期纪录片多为政治历史题材,其后的故事片创作也都带有政治色彩,她因此被认为是当时意大利知名的政治电影导演之一。莉莉安娜·卡瓦尼喜欢从人性的角度解释历史和人物的行为动机,她常常把政治、暴力和性联系在一起剖析和表现人性恶的一面。她的第一部故事片《阿西西的圣芳济Francesco d'Assisi 》(1966),以及后来拍摄的《伽利略Galileo》(1969)、《善恶的彼岸Al di là del bene e del male》(1977)都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但由于她过于沉湎于人的变态心理,偏爱身心不健全的主人公,喜欢片面夸大人性中恶的一面,往往从性的角度来解释历史和人物的行为动机,经常把政治、暴力和性拉扯在一起,因而她的影片往往是曲高和寡。由于莉莉安娜·卡瓦尼对某些已有定论和容易触犯众怒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独到的解释,她的作品因此常引起广泛争议,她本人也成为一位有争议的电影家。《夜间守门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影片公映后,即遭教会谴责、禁映,但观众却排队争相观看。

由于扮演本片中的女主角露齐娅,英国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她主演的著名影片还有大島渚的《马克斯,我的爱Max mon amour》(1986)。

莉莉安娜·卡瓦尼自称拍摄本片的动机产生于她对前纳粹集中营两位妇女幸存者的调查材料。上世纪60年代中期,莉莉安娜·卡瓦尼为意大利电视台拍摄《第三帝国的历史》、《抵抗运动中的妇女》等纪录片时,曾对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进行过大量调查,其中两位妇女的自述使她大感震惊和困惑。一位曾在达豪集中营呆了3年的女游击队员说,当战争结束,生活恢复了正常,她每年还会情不自禁地要回达豪集中营去看看。她不能解释自己的动机,她只是说,重返罪恶之地的往往是受害者而不是凶手。为什么?莉莉安娜·卡瓦尼认为,要解释清这一点,就必须从人的潜意识入手。她采访的另一位米兰妇女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虽然她不是犹太人,但也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战后,她幸存了下来,但却变得离群索居,她不愿回到富有的家庭,而是独自住在郊外简陋的房子里。她说,最使她痛苦的是,在集中营里,她彻底认识了自己的本质。

她不能原谅纳粹分子的是,他们使她深刻认识到,人能干出些什么事情来。别以为一个受害者就是青白无辜的,人也有两重性。正是这些采访使卡瓦尼产生了拍摄一部影片的念头。

莉莉安娜·卡瓦尼曾对巴黎的一名记者谈到本片的意义,她说:“我们大家都是牺牲品,我们都心甘情愿地充当这个或那个角色,只是萨德和陀斯妥也夫斯基更好地理解了这一点。”她还说,不管是在哪种环境里,不管是在何种关系中,总有一种活跃的受害者兼刽子手的双重性。她认为,这两种角色的每一种都可以升级,结果两者相融合,直至地位互相转换,重新开始变化。她说,战争是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虐待狂和受虐狂综合症的引爆管,当战争爆发时,国家便垄断和控制了公民们这种综合症的负担,并利用它,同时使它合法化。这样,国家就有可能使他们成为受害者兼杀人犯。而正是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战争才有可能爆发,独裁者才得以存在。

关于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影片到底是一部深刻的反法西斯作品,还是一部泛人性的客观上为法西斯主义辩护、美化性虐待,从而违背了历史原则、更违背了人性原则的作品。从莉莉安娜·卡瓦尼的访谈中可看出,《夜间守门人》既不是深刻的反法西斯作品,也不是为法西斯主义辩护、美化性虐待的作品,它只是曾经作为历史学家的莉莉安娜·卡瓦尼对战争和人性关系的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和读解。

其实《夜间守门人》既不是深刻的反法西斯作品也不是为法西斯主义辩护,美化性虐待的作品。它只是莉莉安娜·卡瓦尼作为一位曾经的历史学家对战争和人性关系的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和诉说。这是20世纪70年代欧洲电影一种新的表现自由的方法

面对着这桩将近40年前的电影史公案,今人也许会更宽容、更超然一点了。经过30余年的历史沉淀,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电影家的某些观点或者说态度没错。而当年所以产生那么激烈的争议主要还是由于每个人站在不同视点的结果——人们一时还没有找到对话的契合点。

例如战争,对一位政治家而言他首先要申明的是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而对心理学家而言战争就是人类的一种集体自毁行为,它摧毁的不仅仅是某一个政治集团,不仅仅是某一个阶级或某一部分人。战争是人类破坏本能在特定社会契机下的总爆发,“是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虐待狂和受虐狂综合症的引爆管”。这不是理论问题,这是已经被人类各民族的许多政治灾难所验证的事实。

其次,战争对人类的危害不仅仅是一时的,肉体的,显性的;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心理的摧残不会随着“解放”而自然消逝,心灵的创伤会殃及几代人,甚至可能是人类永远不可愈合的创伤。《夜间守门人》的两个主人公——漏网的法西斯集中营军医马克斯和集中营的受害者露西亚的个人命运其实是战争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停战有时间下限,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心灵创伤却不会随着一纸停战令而终结。

如今再看《夜间守门人》我们的对话可能凝结为一个疑问:假如有一天与诱发历史疯狂相近的社会、历史因素重新出现,人类还会重现那种无人性的集体疯狂吗?人类能否有效防止这种集体疯狂的再次发生?能否杜绝《夜间守门人》的故事再度重演?

电影《夜间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1974)日本版海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朝伟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梁朝伟获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战争绝密档案之纳粹集中营(上)
纳粹集中营中少女们的悲惨生活,侮辱、饥饿死亡数百万
与犹太人有关的6部二战电影,逃亡与人性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 |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战争下的纯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