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读得似懂非懂?是因为你对里面的省略和倒装句式不够熟悉

很多同学觉得文言文难懂,是因为一些句子读不通。读不通的关键又在于文本里面经常省略一些成分,而里面一些句子的语序跟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所以,梳理这些省略句,熟悉倒装句的句式,将非常有助于把文言文读通透。

一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但文言文的语言更加简洁精炼,省略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会省略的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省略了。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五种:

(一)省略主语

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所以,主语常常被省略。句子若是重复前面的人称,这样的主语省略就自然多了。翻译时,要把省略的主语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上文已经出现,下文即可将有关词语省去,这叫承前省。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翻译时应还原,“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时应还原,“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蒙后省:后文已经出现,前面就不再写出,叫蒙后省,也作承后省,是省略句的一种。

①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翻译时应还原,“……(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翻译时应还原,“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对话省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往往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包含着重要的信息。谓语的省略,有时会影响句子的理解。所以,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的现象却很常见。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与之对应的另一句的同样的动词就可以被省略。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补足省略的谓语,才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应为“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应为“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应为“‘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曰:‘廉将军(不若)也’”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应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应为“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然而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①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应为“敢以(之)烦执事。”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应为“竖子不足与(之)谋。”

二 倒装句

古文中常常出现不易理解的倒装句。掌握常见的倒装形式,有助于还原倒装句的语序,便于理解句子。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

又称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②厉害了,我的国。

应为“我的国,厉害了。”

(二)宾语前置

通常情况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的在宾语前置句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疑问句

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其中“何”出现的频率最高。

①介宾倒装

a.“何以战?”《曹刿论战》

应为“以何战?”

b.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二章》

应为“孔文子以“何”谓之……”

c.沛公安在?《鸿门宴》

应为“沛公在安?”

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②动宾倒装

a.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应为“有何厌?”

b.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应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于我有何哉?”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应为“大王来操何?”

2、否定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即(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有“不、莫、勿、弗、未”,常见的代词有“之、余、吾、已、自、汝、尔”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应为“僵卧孤村不哀自,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

③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应为“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 ”

3、“之”或“唯……是”作为结构助词,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①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②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

③唯利是图 应为“图利”

④唯才是举 应为“举才”

⑤唯你是问 应为“问你”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应为“以是谓之“文”也。”是以一般翻译为因此。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应为“以一言蔽之”。

5、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应为“项王、项伯向东坐;亚父向南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向北坐;张良向西侍。”

6、用指代性副词“相”“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相”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应为“稍出近之,慭慭[yìn]然莫知相。”“相”指的是“驴”。

②“见”放在动词前,表示我。

a.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应为“君既若录见……”应翻译为“你既然这这般惦记我。”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应为“慈父背见”,应翻译为“慈父抛下我去世了。”

c.见谅(请原谅我)、见教(请指教我)、见示(请指示我)、见告(请告诉我)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成分。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是,有时为了强调或者突出中心词,或使语气流畅,常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就是所说的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应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应为“予谓菊,隐逸花者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应为“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4、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应为“我持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5、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应为“能不易其志缙绅”翻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四)状语后置

在文言文阅读中,用“以”、“于”和“乎”组成介词短语和状语,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

1、以:介词“以”翻译为“把……”“凭借……”“用……”等,它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应为“……以事具告。”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鬼鸟兽之形。《张衡传》

应为“……以篆文山鬼鸟兽之形饰。”

③屠惧,投以骨。《狼》

应为“以骨投”。

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应为“以文述”,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应为“三于草庐之中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2、于:介词“于”翻译为“在……”“从……”“向……”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应为“……于长勺战。”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应为“……于帝告之。”

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应为“臣本布衣,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3、乎:作为介词时相当于“”于”。翻译为“在……”“从……”“向……”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①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应为“吾尝乎是疑,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②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应为“乎吾后生,其也亦先乎吾闻道,吾从而师之。”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 句式
文言文句式汇总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2014年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中)
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全案: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