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息量大!9兵团的棉衣问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打长津湖的时候,志愿军9兵团为什么没有棉衣穿?之前我简单讲过,这次铺长呢又扒拉了很多史料,想彻底地给大家讲清楚!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一、到底有多仓促?

首先,我们先铺垫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知识点:九兵团是仓促入朝。

那么仓促到什么样一个程度呢?1950年11月5日,九兵团20军率先入朝的专列,到达东北沈阳的时候,原打算停一停,进行休整和补给,然而由于朝鲜局势急转直下,所以火车没咋停就要立刻开赴朝鲜战场。

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的贺晋年到站台上看望部队时,吓了一大跳!因为他发现这支来自南方、时刻准备解放台湾的三野主力,全员都是穿着薄棉衣和胶鞋。

没办法,贺晋年情急之下,只能赶紧动员东北军区机关干部和直属队,脱下身上的冬装送给第20军。电影《长津湖》里的一个画面描述了这个情况。

《长津湖》剧照

可是用这种办法只能弄出641件冬装,这对于4万人的20军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对于15万人之多的九兵团更是无济于事。

虽然到当年11月底,东北后勤负责人通过各种努力,总计搞来了226661件棉大衣发给9兵团,但是这一数字仅仅停留在账面上。前线将士真正穿上身的棉大衣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因为美军的飞机轰炸实在太厉害,几乎招招致命。

比如9兵团27军40多辆满载御寒衣物的卡车,一下子就被美军飞机,扔下的凝固汽油弹烧了个精光,你说能咋办?

二、为什么如此仓促?

根本原因就是解除西线我5个军潜在的被包围的风险。我军首批入朝的6个军中,有5个军(38军,39军,40军,50军,66军)都在西线打美韩军队,只有一个42军在东线防范于未然,警惕另一股强大的美军从东线顺势直推!

果不其然,麾下有最强大的美军陆战一师和美7师以及南朝鲜首都师和第3师的美第10军,正从东线浩浩荡荡北犯。

美军大举北进

显然我们仅依靠一个42军,就能独自击败不管是兵力,装备还是制空权和制海权都无比强大的美第10军,是不切实际的。

这个时候国内必须上来一支强大的兵团(根据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原则,必须来兵团)来应战了。

如果这个兵团战力一般,兵力又不够,或者时间上赶不及,那么美10军就有可能从东线打到鸭绿江,并且调转枪口直接往西线方向杀进去,进而对我西线的5个军形成大包围。

这个可能存在的危险局面,伟人显然是担心的,所以也就早早做了准备。

那么国内还有其他大兵团,为什么选择第9兵团呢?我在之前其他的文章中讲过,我们建国后不久,国内的其他区域都还有很严重的匪患残敌,以及农业生产水利工作亟需解决,再加上国土庞大,铁路设施内战中被毁严重,所以只能选择距离朝鲜半岛比较近的大兵团,同时这个大兵团还必须有着强悍的战力,能打美军精锐。

跟美军打,肯定不像打老蒋的军队那么简单,那么轻松,所以这么看一圈,你就知道只能选择华东地区的九兵团了。

其实九兵团是被早早定下来作为首批入朝6个军的援军了(一旦我兵力不够,就要立马开进朝鲜)。因为自从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也就意味着第九兵团解放台湾的任务就按上暂停键了。

第七舰队

实际上来自三野的九兵团他的强悍战力,伟人是非常清楚的,他曾在电报中说过,东线的美军据说有最强大的陆战一师,只有把第九兵团派过去打,才更有把握:

比如伟人在10月29日,根据战况变化,部署9兵团入朝的电报原文:“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

有一点要说的是,也是很多人疑惑的,九兵团早在当年的9月初,就已经被列为第2批入朝的部队了,从9月初到11月初入朝,中间有两个月时间呢,时间很充分啊,咋就没有弄好棉衣棉鞋棉帽呢?

其实当时的总后勤部,已经想到了九兵团入冬后的棉装问题,但是考虑到当时才是9月份,又是在南方以及不太冷的山东地区,所以如果早早的穿上非常厚的棉衣,很显然不那么现实(最后只是穿了薄棉衣)。

因此就有人建议:“天冷时,南方部队北调时,加发一棉背心及一绒裤,再发一件大衣即可。”

然而看起来当时合情合理,可是随着后来局势变化太快,后勤车辆极少,美机轰炸的又厉害,再加上当时弹药和粮食又是排在第1位的,所以棉衣是很难运上去的。

三、低估了气温。

虽然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本人,对部队防寒工作挺重视,比如他在途经北京时,就曾当面向在东北地区战斗过3年的肖华,请教过“寒带作战经验”下的保暖问题。但是由于战况紧急,气温又极其低,一切都朝无法预知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也不能完全怪他!

宋时轮

当然不可否认九兵团军长师长们对于朝鲜的严寒气候还是比较低估的,比如很多厚重的御寒衣物,都觉得会拖累行军速度,就留在了部队的后方留守处。

还要说的是,不仅是九兵团领导们,其实连九兵团很多来自南方的战士们,都普遍没有气温“零下十多度”的概念。对他们而言,零下10度、零下20度乃至40度没有啥切身感受之不同。

其实换做我们现代人,如果在那个年代,没有经历过,又没有可见可感的视频,只是靠人说冷,说实话真感受不到的。因此这因素更是加剧了长津湖的那场悲壮。

当然这里还是要补充一点:任何人都知道有备而无患,多带御寒衣物总归是好的,但是要怪就怪老美东线军队推进速度太快了。

所以想带一点厚实的东西也没办法做到,毕竟当时我军机械化程度太低,战士们如果有太多的负重,爬山越岭地行军,就有可能错失伏击美军最强的陆战一师的时机。

四、后勤的工作呢?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朝鲜战争在当年6月末刚爆发的时候,我军都已经做了可能介入的准备,为什么御寒衣服就不能提前准备好?毕竟距离我军10月份入朝还有近4个月的准备时间呢!其实,关于志愿军的冬装补给,我军总后勤这块一直都在忙活。

手工赶制志愿军棉衣棉被

早在美军还没有仁川登陆、志愿军更没有入朝作战之前,我军后勤部门就已经提前做准备了。

比如1950年8月26日的计划中:东北军区要做出24万套棉衣,70万双棉手套、70万双棉袜子,40万顶棉帽;华北军区要做10万套棉衣,40万件棉背心,16万双棉皮鞋;而华东军区和中南军区也各领到同样的任务!

然而这些对于当时工业化程度极低、棉花产量少,生产技术落后的新中国来讲,确实压力山大。

到了当年10月份,朝鲜半岛局势直转急下的时候,我军后勤部门更是立即追加了计划,要求华东,华北,东北、中南等军区在当年年底之前,各自再做出5万套冬装来。

然而还是时间的问题,一切都来不及啦!因为作为9兵团打头阵的第20军,于当年10月30日就开始乘火车北上。

这个时候,华东军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12天时间内做出追加的5万套冬装来,更何况9兵团15万人之巨。

九兵团入朝

另外即便后来都准备好了,想运到前线也极为艰难。

举个例子吧,很多人都觉得志愿军吃不饱是因为我们穷,没吃的,其实不是的。我们为志愿军吃的穿的也付出了很多,比如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的回忆录《在志愿军总部》一书中就写到:

在鸭绿江边,我们从国内运来的粮食垛成山高,猪牛羊鸡成群结队,甚至几十垛的猪肉都腐烂掉了,但是前线的战士却难以得到一个又黑又硬的冻土豆。别说普通战士了,就连42军的军长吴瑞林都连饿了三天,没一口吃的!

这是啥原因呢?归根结底就是咱们没有制空权,而老美又非常鸡贼地专打咱们的后勤补给线。

五、这才是根本原因

其实九兵团棉衣问题最根本的并不是仓促入朝,而是建国初期我们极端贫弱的物质基础,和几乎为零的工业化,这方面的数据,铺长就不列出来了,很痛心呀。

马匹运输

如果我们能生产汽车(这个极端重要,总理曾急切地给斯大林发电报求援军车说,汽车比枪炮重要),能掌握一定的制空权,棉花种植和冬装生产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那么我们也能像老美那样,缺什么,补什么,就能在极少短时间内运来什么,长津湖就不会如此悲壮了。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句话虽俗,但是啥时候都是铁律。

如果你觉得写的也还好,请点个关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0年志愿军距离歼灭美陆战一师就差一座“水门桥”
师长抗命出击,救下十万志愿军,彭总盛赞:不愧是粟裕的头号王牌
抗美援朝情报泄露案
长津湖战役中关于九兵团的几个疑问
揭秘:宋时轮率领的志愿军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有多难
关于宋时轮在长津湖之战中的指挥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