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在CPW之前|在MIT选择宿舍,等于选择自己的世界
/
/
/

择楼记前篇

'宿舍文化“?
2016年春天,刚从女儿那里听说这个概念,我感觉好矫情啊!我觉得它就是女儿为了给自己将要做出的、不同于我们期待的选择而找的冠冕堂皇的说辞。
那时,女儿已经接受了MIT的入学offer,虽然麻省理工的校园我们也去过很多次,但她依然热切地期盼着四月份的CPW(准新生校园体验周),并且早早地就申请了在活动期间入住学校的宿舍。
因此,当女儿很认真地研究MIT各个宿舍的“文化”时,我们在她的感染下也开始研究MIT CPW的活动,发现校方给家长安排的活动中有一项:参观宿舍

这让我觉得特别稀奇。

我们也上过大学呀,我和孩子爸爸加起来有22年的住校生涯,老资格了吧。但我们当年上中学、上大学都是打好铺盖到了学校才知道被分在哪个宿舍楼,连睡哪个铺都是指定的,甚至于我在去学校报到前压根没见过学校。

而且,宿舍不就是个睡觉休息的地方?四面白墙里的叠叠铺和书桌能有什么文化可言?
来美国三十来年,我们也去过不少大学校园,美国大学生的自由、阳光和奔放让我们羡慕不已,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注意过美国大学的宿舍,一心以为美国的大学宿舍跟我们读书时那样,就是一个单纯睡觉休息的地方。

我的大学宿舍,摄于2018年

如果真的要说我们那时也有“宿舍文化”,估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熄灯后,自以为聪明地偷偷打着手电躲被窝里看小说、嘁嘁啜啜压低声音与隔壁床的聊八卦,可再怎么“聪明”,依然会被神出鬼没一般的生活老师逮个正着,第二天被班主任严厉批评;我们听着起床号睡眼惺忪地起床做操,听着熄灯号被迫入眠;即便到了大学,晚上寝室还是会熄灯,打牌会担心被告状……除了这些让人回忆起来又囧又可笑的体验,我们那个时代的小学、中学、大学宿舍文化还真离不了“睡觉休息”这个主旋律。
但是,很显然MIT有自己的宿舍文化,而且特点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因为社交平台上家长们都在讨论要如何珍惜参观宿舍这个活动,更有过来人在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因为以后不会有机会看到所有的宿舍楼了。

2016年CPW期间EC活动安排

我就在疑惑了,十几栋宿舍楼除了外观还能有多大的差别?想到我读书的时候,宿舍楼还都长得一样,甚至连外观都没什么可以让人萌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但很显然,MIT,不一样。
那就趁这次CPW(准新生校园体验周),好好体验一下MIT的宿舍文化吧。
“假设它有。”2016年的我心想。
“它当然有。而且很棒。” 2022年的我回答说,怀着无比的眷恋和热爱。


图文作者 | 易厨房

01

FIT(合适)很重要,

但什么才是合适的?


女儿八年级时,我带她去MIT参加了一个本科生为高中生组办的活动Splash,整个活动中,她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震撼了我的心。

每一堂“课”结束后,女儿都满脸通红,兴奋地跟我分享,一边又迫不及待地赶往下一个教室。12岁的她完全就是一个小版麻省理工学生。

在那一刻我理解了fit(合适)的含义,也明白了校园的人文气质和学校的特质在孩子大学择校中远比学术、科研和排名更为重要。当女儿决定只申请MIT这一所学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异议。

不过,当我刚对美国大学和申请学生之间的“fit“有粗浅的理解时,并没有将宿舍文化纳入到“fit”的考量范围,很显然,因为我当时做出判断,所依据的仍旧是自己二十多年前的亲身体验。

实际上,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宿舍作为大学体验的一部分。每个大学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比如哈佛、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应该与高年级分开,住在学校中央的freshman housing里,这样便于同龄人一起适应大学生活,增进同学间的了解。而MIT却相信,新生一来就应该和其他年级的学生混住,这样便于学习长进。

左:哥伦比亚大学Butler图书馆两侧的新生宿舍楼;右:宾夕法尼亚大学Quad新生宿舍

但,无论什么样的理论,学校都会给新生发出问卷,并根据学生的答案搭配同宿舍的室友。经过我自己的两个孩子的宿舍体验,我不得不感叹美国学校考虑的周详和人性化。这些都是后话了,回归正题。

CPW之前,我们和女儿在各自的轨道上“调研”,都很认真地做了一些关于MIT各个宿舍的“功课”。

我“道听途说”形成了很多印象:

Next吃的好,但是远,需要有辆自行车;Random Hall很破旧,而且在校园外面,半夜回宿舍不安全;Simmons的学生拥有的窗比朋友多;Maseeh住得好,吃得方便,离教学楼最近;EC千万别去,那里都是喝酒吸毒开派对的;Senior House更糟糕,那里的学生都毕不了业……。

事实证明,老人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绝对是真理。传言毕竟是传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甚至里面不乏夸大或以讹传讹的成分。不过,这些真假相间的印象给我之后的经历带来了更大的震撼。

窗比朋友多的“海绵”Simmons

与此同时,女儿认真浏览每个宿舍的网站、观看宣传视频、跟认识的学长们聊天,然后向我们宣布了她的首选:Random Hall!我脑袋“嗡”了一下,脑子里跳出来的都是Random的种种缺点。女儿说:“Random的居民都很喜欢棋盘游戏,他们大多比较内向,很多在高中没有太多朋友却在那里找到了最好的朋友……。”

我听来听去,这不是在说她自己嘛,而且她怎么关心的问题跟我不一样呢?

现在想来,当时我依然只是把宿舍作为睡觉休息的地方在做选择,而我女儿已经越过表象考量“本质”了。 


02

择楼第一站

西校区宿舍之走马观花

四月初的波士顿乍暖还寒,好在我们访校那几天都是艳阳天,这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社团的表演和展示,空气里飘着各种食物的香味。

女儿被分配在Next House,她一到学校便跟着收留她的学长去了宿舍。

这里我必须提一句,即便是体验周的临时居所,学校依然发放了问卷,并根据答案来匹配学长。Next House确实是在西区众多宿舍选项里,最能匹配我女儿的性格和爱好,它最终也是我女儿申请宿舍时的第三志愿。

我和孩子爸爸按照CPW活动时间表里的安排早早地来到西校园宿舍区等候参观。

Next House,Burton Connor,Maseeh和Simmons都是很受欢迎的宿舍,一个学生导游带着一大群家长看几间预先安排好的房间,以及楼里的公共设施。导游尽其所能“推销”自己的宿舍楼。Next有点乱,Simmons真的有好多好多窗,Maseeh干净整洁得像一个商务宾馆……。

Next House

这些宿舍虽然比我住过的宿舍要好玩很多,但仍旧没有超出我想象中的美国大学宿舍:白色的走道、关着的门、房间里单人床、书桌、衣柜一应俱全。几个小时的参观活动中,唯一让我意外的是,Maseeh的一个供参观的房间需要脱了鞋才能进去看一眼。房间在走廊尽头,有着西南两扇大窗,宽阔的窗沿上放了个大屏幕电视机。其他大部分的房间远比我上学时的宿舍要凌乱,当然他们是没有生活老师每天来检查卫生的。

Simmons

Simmons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让我眼前一亮,奇形怪状的休息厅和满房间的塑料球令我记忆深刻。Next、Maseeh和Simmons的餐厅比我们以前的食堂看上去高大上了许多,可惜听说MIT的饭不那么好吃。

Simmons的餐厅

参观期间有家长问西校区和东校区有什么区别,导游耸耸肩,说他很少去东边。


03

择楼第二站

东校区宿舍之大开眼界


Random Hall 

离开西校区,我们沿着Mass Ave往北走了十来分钟便来到了女儿的首选:Random Hall。Random是一栋四层楼高的石面房子,看着像城市里的居民楼。参观Random的人远比西校区少,可是因为楼道狭窄,感觉很是热闹拥挤。

Mass Avenue上的Random Hall

带我们参观的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个子男生,很nerdy的样子,讲话很快。我们踏过高低不平、嘎吱作响的地板,在不规则的房间布局中我感受到了人气!我四周的墙不再是白色的,相反,每面墙上都是壁画;房间形状不规则,家具也各有不同,有一个房间里居然没有单人床,只有吊在窗框和门框之间的hammock吊床!

我们走进一个女生套间,正好碰到套间的孩子们在客厅里做液氮冰淇淋。我环顾客厅,书架上除了教科书之外都是各种各样的游戏,有好些游戏我家也有。

在另外一个楼面,导游郑重地向我们介绍了Random最久的居民:Themilk Milk——一罐1994/10/20过期、尚未拆封的牛奶!因为长期浸泡和化学反应,装牛奶的纸盒子已经变形,牛奶盒被安全地放在了一个瓶子里,并注明“易燃易爆”。

Milk是每一个Random居民的好朋友,它有历史、有个性。2014年底20岁的Milk还认真地申请了MIT,以幽默的语言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特质和才能。可惜的是,Milk因为没有统考成绩没被学校录取。

这一刻我似乎get到了女儿口口声声的“宿舍文化”。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Random。我已经能够预见女儿在Random愉快地学习生活,如果我能被MIT录取,我大概也会选择住在那里。但是在我看来,Random有两个很现实的缺陷:第一它太小,整个宿舍只能够容纳95个学生;第二它太孤立,离主校区远,有安全隐患。

East Campus

我和孩子爸爸商量了一番,决定还是去看一看East Campus,尽管我听来的EC,几乎就是一个群魔乱舞的鬼怪地方,而且我们早已把它列入绝不考虑的名单里。我们前往EC的途中还遇到一位新生妈妈,她非常严肃认真地阻止我们前行,再一次强调那里“乌烟瘴气”。我们婉言拒绝了她的好意。

刚刚走到EC楼前,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两栋楼之间的courtyard生机勃勃,有学生在做木匠,有学生在用电焊,有学生在给别人染头发,有学生在grill上烤burger……入目的是五颜六色的头发,不拘一格的服饰,怎么看怎么不像我想象中的大学,可同时又在朝我大声呼喊:这太MIT了。

我开始期待看到楼里面的景象,可无论我如何大胆地想象,都没有想到,走入宿舍楼之后的一小时会给我如此大的冲击。

CPW活动安排上写着5点有宿舍导览,可我们等了有十分钟也不见导游。courtyard里热火朝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倒也没觉得不耐烦。

这时一个背着书包的白人女孩朝我们走来,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我说我们是来参加5点的宿舍参观活动。女孩四周看看也没见到导游,便说:“我就住EC,我带你们看看吧。”这时又走过来一个背着书包的白人男孩,也加入了临时导游的队伍。于是两个居民“导游”带着我们三个未来家长(和我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位新认识的朋友Helen)开始了一个小时的独一无二的VIP tour。

走进EC西楼的正门便是收发室,女孩说,这是Fred Desk。我愣了一下,收发室还有名字的?事后我了解到了Fred的来历。

相传80年代,EC的居民们觉得East Campus原本是个地名(教学楼以东的地方统称为East Campus),他们所热爱的宿舍楼需要一个正式的名字,于是“大路货”名字Fred就这样被叫开了。当时的学生还设计了T恤,好像那是兄弟会独立楼:Phi-Rho-Epsilon-Delta。维基上也标注了EC又称Fred the Dorm。

这个故事,我从一个'21学生Adira的妈妈Aimee那里听来,Aimee是MIT'88的毕业生,还是非常自豪的EC-41W(西四楼)居民。她在EC脸书家长群里非常骄傲地告诉大家她的女儿也选择了EC作为自己的新家,为女儿能走她30年前走过的楼道,楼梯而欣喜。如今EC不常被称作Fred,但收发室依然被亲热地称为Fred Desk。

拐过一楼又旧又破、堆满木材的Talbot大厅,到了最普通的那种老宿舍楼道。细长狭窄的过道很是昏暗,墙上画满了各种壁画。过道两边房间的门不是敞着就是半掩着,除了洗手间几乎没有一扇门是关着的。导游似乎也没有准备跟我们介绍什么,两人就是聊着天。从他们的聊天中知道EC居民暑假可以在地下室储存个人物品,相比其他宿舍楼方便了许多。但是16年的夏天轮到EC大扫除,每个楼面都要粉刷清洁,男孩子在愁东西搁哪儿。

我们走过一扇半开的门,女孩敲了敲门便走了进去,房间主人正趴在桌上忙着焊什么东西。看到我们推门而入,他热情地起身欢迎。我环顾房间,以为自己置身于一个运作了几十年的实验室,所有的墙面都盖满了各种仪器,房间中间的地上也都是很旧的仪器。主人有些窘迫地说这些才搬来还没来得及好好归置。

我家孩子爸爸是学工程出身,于是跟主人攀谈起来。那些仪器我都记不住名字,但是知道了这个男孩目前一年级,因为他就住在麻省,高中期间已经在MIT实验室里做研究。他的一大爱好就是收集仪器,任何教授有废弃的设备他都会想方设法搬回来。我突然意识到房间里没看到床,于是问了主人。我顺着他的手指往上看去,原来他的大书桌上面还有一层,那就是他睡觉的地方。出门前我注意到门边有一个电梯控制板面,上面每一个键都连着房间的一个功能,比如灯、扬声器。

告别房间的主人,我心潮澎湃。

前行几公尺,看到一个亚裔女孩站在门口与邻居聊天。于是我们也站下来与他们打招呼。Lily来自台湾,看上去非常娇小的一个女孩子,她的房间又是完全别样的风格。床也是架在半空中,床下面是一张同样宽的沙发,沙发前面有咖啡桌,床对面放置了她的书桌和书柜。窗帘,沙发靠垫,咖啡桌下的地毯,床上用品都很精致协调,整个房间就像闺房。Lily介绍说房间里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她自己做的。我惊得差点掉了下巴。

我们缓步走过EC的十个楼面,看到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房间,遇到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学生。

导游说每个楼面都有自己的“政府”,更有自己的“微文化”。每一个楼面轮流举办party,相互串门联络感情,但是每个楼面都相对独立,因为他们都很不相同。

每走过一层,我对EC的好感便增加一分,每个楼面展示的艺术性、创造性、个性与其他宿舍形成鲜明的对比。

等我们重回courtyard,我感觉给女儿找到了家。EC有着Random Hall让我体会到的所有的个性和气质,甚至更为强烈;它能够满足女儿把宿舍房间装饰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愿望;而且这里离主教学楼几步之遥,有地理优势,即使遇到冬天的严寒天气,上学也没什么问题。

告别导游,我兴奋得好像自己要搬来一样。Helen直到六年后的今天还调侃我当时的模样,对破旧、肮脏、混乱视而不见,只看到了与众不同、别出心裁。

脏?不怕啊,小姐姐不是说了吗,暑假轮到EC大扫除,等新学期开始,EC会焕然一新的!


04

入住EC:女儿有了“新家”

我们多了一个世界


女儿申请宿舍时将Random和EC作为自己的第一、第二志愿,最终她被分配到了EC。
MIT的“疯狂”宿舍EC|热爱、创意与能力的狂热与疯长
16年八月底我们帮着女儿搬入了EC西五楼的一个房间。到了学校我才知道那只是临时的住所,之后的一周,女儿要去探索每个楼面的风格和环境,经过Hall Rush的双向选择才会确定最后的房间(如果完全不喜欢EC,也可以申请换去别的宿舍楼)。
Hall Rush既神秘又令人激动,各个楼面的负责人本着fit这个原则通宵达旦抢新生。新生们也都彻夜不眠等候结果,那份紧张不亚于等待大学录取通知。

女儿最后在西五楼(Fifth West)的另外一个单人间落了户。她再次搬家,一切安排停当便给我们发了短信和照片。

家长访问日

两个月未见女儿,我们激动地驱车北上参加十月底的家长访问日。女儿已经和楼面上一大半的各个年级的同学成了好朋友;楼面上的五只猫会在她做作业的时候蜷缩在她的膝盖上……。她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快乐溢于言表。

家长访校日的头两天,我忙着给女儿做些家常菜,还给hall里的小朋友做了一百多只春卷,大部分时间都在厨房里,也因此得以见到楼面上几乎所有的孩子。以前传说中的怪诞并不存在,虽然他们有的头发五颜六色,而且他们大多光着脚在厨房里走来走去。

他们一波一波地来来去去,气氛温馨和谐。我的存在似乎一点没有影响到他们,他们围着桌子谈天说地,文史、科技、宗教、情感,好像任何一个组合的人群都有说不完的话。
晚饭时分更是热闹,有的孩子进到厨房一边嚷嚷着一天没吃饭了,一边狼吞虎咽地吃春卷;有的拿着泡面冲点开水就算是一顿;有个带有英国口音的男孩完全是米其林厨师的派头,从布袋里拿出刀先仔细地磨一磨,再细致地切菜配菜,一个人的饭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
我带着新奇眼光看着他们,听着他们,几次回想起自己的十年住宿生涯,多希望能够再年轻一次,重新体验宿舍生活。

我抓紧每一分钟不在厨房的时间,在走廊里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
5W有两个公用的厅,据史料记载这是1968年拆了两间宿舍改建的。厅里家具都破旧不堪,茶几是夹板和木料做的,沙发上有破洞……然而孩子们其乐融融地在那里玩游戏、做psets(作业),旧家具们都显得温馨了。靠近厨房的厅里有一架钢琴,虽然貌似键都不齐全,在贝多芬的“注视”下,家长日期间却多次传来悠扬但有点走音的琴声。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女儿已经把这里建成了自己的家:房间的窗帘用了她最喜欢的Sarong纱笼——MathCamp(一个高中生数学夏令营)的纪念物;墙上挂着她的手撕作品:梵高的星空。

之后的几年,她又陆续添置了沙发、茶几、地毯、智能吊灯,粉刷了墙壁,窗台上用自己在陶艺课上做的花盆种上肉肉。

这哪里还像是我老观念里的宿舍?


05

尾声,也是开始:

那么多新世界


如今,每年大学申请季,都会有家长们来跟我探讨择校标准,我一定不会忘记提醒他们去了解一下大学的宿舍。

就像多年前的我,好些家长发出的是疑惑:“宿舍?”

“是,宿舍!”

因为美国大学的宿舍不仅仅是他们休息的地方,更是他们成长、成形的世界。值此新的一年发榜日、择校日的到来、高中毕业生们欢欣鼓舞地开始他们的新旅程之际,衷心祝福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新世界。

鸣  谢 

特别鸣谢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并提供照片的M家长们:Holly、玲珰、宇青、静茹、韩蕾。


END

本期主编 | ChenTime

本期制作 | 易厨房

本期图片编辑 | 易厨房

本期文字编辑 | ChenTim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心一刻 现在的孩子智商都很高
从韩国邻居因为卫生问题报警谈起 事由:被韩国室友当着警察的面骂F*king Chinese
爱上湘大|那里有我牵挂着的人
温暖的小屋
宿舍床位不够:撵大二、大三出去租房(1)
【广东】唐语茉《宿舍遭了殃》指导老师:李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