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吳翼亭文體芻言

贈序類第五 贈序一類。自來選古文者。皆與序跋爲一。至姚氏古文詞類纂始分爲二然追原所以名序之故。蓋由臨別之頃。親故之人。相與作爲詩歌。以道惓惓之意。積之成帙。則有人爲之序。以述其緣起。是固與序跋未嘗異也。惟相承旣久。則有不因贈什而作。而專爲序以送人者。於是其體始分。姚氏離之是也。曾氏又從而去之。失斯旨矣。敍贈序類第五爲。目五曰序、曰壽序、曰引、曰說、其餘爲附錄。 序一 贈序之體。貴在援引古義。以致其諷勉之旨。始合於古人臨別贈言之意。若近於喁喁兒女之私。於理謬矣。昌黎於此等文爲最工。故所選獨多。 壽序二 此體元時偶一見。至明中葉以後。乃盛行於時。□所語多諛詞浮泛。故體稍卑。至能者爲之。獨能緯以議論。亦時有足稱者。 引三 引爲序之別名。說已具之序跋中。 說四 論辨中有此體。惟古人集中多有云某說爲某人作。與名某說。字某說。其語氣實與贈序無異。故列之於此。附錄五 詔令類第六 詔令者。上吿下之詞。其體蓋多見於尙書。然尙書不聞有二者之稱。至秦始有之。後世則詔專屬之王言。令則上下共之。惟曾氏編經史百家雜鈔。如馬援戒兄子書。鄭玄戒子書皆入焉。則尊長之吿卑幼。凡有規戒之詞。在書牘中者不知凡幾也。可悉改書爲令乎。似此者雖出自先正。所不敢從。敍詔令類第六。爲目三十六。曰詔、曰卽位詔、曰遺詔、曰令、曰遺令、曰諭、曰書、曰璽書、曰御札、曰敕、曰德音、曰口宣、曰策問、曰誥、曰吿詞、曰制、曰批答、曰敎、曰册文、曰諡册、曰哀册、曰赦文、曰檄、曰牒、曰符、曰九錫文、曰鐵券文、曰判、曰參評、曰考語、曰勸農文、曰約、曰牓、曰示、曰審單、其餘爲附錄。 詔一 周文王有詔牧詔太子發二篇。詔之稱蓋權輿於此。後世相傳秦始皇始爲詔。然其文不可得見。漢詔則存者多矣。其文詞典雅。爲厯朝之所不及。亦其近古然也。唐以武后名襲。故避嫌名。改詔爲制。然唐之中葉。亦有稱詔者。意惟不用之武后之世歟。 卽位詔二 人君卽位。必頒詔四方。無論開創嗣立皆有之。宋元以前文不可見。 遺詔三 蓋憑几之言。見於顧命者爲最古。多臣下之詞。亦有一二篇可信其自作者。 令四 三代之時。上之吿下。則謂之命。如微子之命。文侯之命。皆見尙舊。後世始廢命不用。而以令代之。劉勰所云降及七國。並稱曰令是也。秦孝公下令國中。始有文字可見。而文選六臣注云。秦法皇后及太子稱令。然秦始皇有初幷天下議帝號令意。尙在法制未定之先。故可以通用歟。自秦以下。則天子與臣下俱用之。無定制。 遺令五 乃臨歿之頃。所以敎誡其後人者。上下可以通用。而文之可存者。寥寥不可多見也。 諭六 左傳有周天子諭吿諸侯。是諭之稱。已見於春秋之世。漢高帝有入關吿諭近世則出自天子者謂之上論。臣下之吿其屬。亦稱曰諭。 書七 漢時有詔書策書制書之屬。皆體制嚴重。其徑□之書者。則天子自以意吿其臣下。往往紆尊以示之。實與親朋之誼不大相遠。蓋去古未遠。其上下相親之意。猶可想見。自唐以後。則用此者希。間以施之外藩而已。 璽書八 古者臣下所用之章。皆得謂之璽。左傳有璽書追而與之之語。後世惟天子稱璽。故璽書之頒。亦惟天子得有之。蓋卽詔敕之別名。漢時屢見。至唐間有之。自五代之後。絕不復見矣。 御札九 札。卽書之別名。出之天子則爲御札。後世於公牘用之。不聞王言復有稱札者矣。 赦十 後漢書光武紀注。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敕書。敕之云者。有儆戒之義。故又謂之戒敕。漢時每刺史太守赴官。皆有敕書。宋人或用之於奬諭非其義矣。明代凡差遣諸大臣。予敕行事。今則贈封用之。 德音十一 詩秩秩德音。德音莫違。蓋謂有德之言。用以爲相稱頌之語。不以指王言也。至唐宋之世。詔敕之外。別有此體。凡加惠寓內則用之。如後世之所稱恩詔也。 口宣十二 宣卽旨之別稱。故傳旨謂之傳宣。候旨謂之候宣。口宣者。臨時使親近之臣宣布上意。故其文只數言而止。亦僅見宋人文集中。 策問十三 漢文武二帝。均策問賢良文學。此後世以策試士之始。自南北朝下至唐宋元明。以及我 朝。相沿不改。其非臨軒親試。而有司主之者。亦以類及焉。 誥十四 誥之名見於尙書。在詔令之先。漢唐少見。如王莽蘇綽均有大誥之作。然不過以意摹古。非常用之體也。宋則臣下授官多用誥。如唐代之吿身。今世則誥敕並用。 以官品高下爲差。按宋代之誥。其體實與前代不類。今以五代以上爲誥上。宋以後爲誥下。 吿詞十五 所以授入仕者。卽誥之異名。與唐代之吿身。亦大略相似。 制十六 文心雕龍云。秦幷天下。改命曰制。而其文不可考。漢書高后臨朝稱制。卽詔也。特異其名耳。漢世詔書多冠以制詔二字。足以爲制詔爲一之明證。故武帝策賢良詔三篇。後之傳者。或謂之制。唐之初制尙與詔無別。至武后時以避嫌名。始稱制不稱詔。宋世制體專爲除官之用。其代言之官。謂之掌制。又有知制誥之稱。 批答十七 唐時只謂之批。故張九齡有批張守珪送安祿山詣闕奏。而元微之集中。亦有批劉悟謝上表。批王播謝官表。至宋世始謂之批答。自是以後。謂之批者。臣下間得用之。而批答二字。則專屬之王言。 敎十八 蔡邕獨斷云。諸侯言爲敎。謂長官之諭其下者。漢世已有之。魏晉之間猶屢見。今則統謂之諭。不復稱敎矣。 册文十九 古凡受封者皆授之以策。左傳策命晉侯爲侯伯是也。特其文不可考。漢世封策。屢見之馬班書中。然免官亦有用策者。如漢哀帝之策免彭宣策免師丹是也。 後世改策爲册。册卽策字。見於書顧命。非不典也。今列册文一體。而錄漢策於前。其列之奏議中者。亦有此體。大抵上尊號用之。非此類也。案册文有二種。用以上尊號者入之册文上。用以封臣下者入之册文下。 諡册二十 此爲上諡之文。皆敍述功德。與上□號文一例。昉於唐世。自宋以下皆用之。 哀册二十一 每帝后晏駕。將遷殯於某陵。則命文臣撰文以讚揚功德。皆以韻語爲之。 赦文二十二 書傳屢言赦。而文不可見。赦文之最古者。魏文帝有赦遼東吏民公文是也。唐宋以後。則凡赦必有文。不可勝舉矣。 檄二十三 同穆王命祭公謀父爲威猛之詞。以責敵人。其體想與□相近。戰國策張儀爲□吿楚相。□之名始見。軍中遇有急事。則以羽插之。故謂之羽□。姚曾二氏。均以入詔令內。惟姚氏以昌黎祭□魚文入之。殊可不必。 牒二十四 牒卽今之札。左傳右師不敢對。受□而退□。札也。可證。漢以前少見。唐以後始多用之。又□之□。六朝時有典籤。想卽司此事者。 符二十五 符剖竹爲之。各藏其一。以爲信驗。漢世有竹使符龍虎符之稱。與檄俱於軍中用之。故符檄並稱。 九錫文二十六 九錫之稱。出韓詩外傳。蓋設爲殊典。以待諸侯之有大功者。莽操之徒。乃竊面居之。自是之徒。迄於宋齊梁陳。凡禪位之先。必有此舉。幾成故事矣。其文體亦大略相似。 鐵券文二十七 漢氏之初。功臣受封。有泰山黃河之誓。迄唐氏中葉。藩臣驕蹇。朝廷慮其爲變。賜之鐵券。以安其心。文中明言雖有重罪。皆赦不治。如周禮八議之說。其券以鐵爲之。糝金屑爲字。形與覆瓦相似。 判二十八 判始於西漠。本爲試士而設。揚雄綜判取士是也。皆爲兩造之詞。加以判斷。而定曲直焉。唐時身言書判各爲一科。至宋此典不廢。而文體與前少異。 參評二十九 吿屬吏之辭。卽古人所謂敎也。明人偶爲之。此外亦少見。 考語三十 古者凡長官於其屬。遇考績之期。必類其平日之政績。而定其上下。加進退焉。蓋昉於周官弊吏之法。每人必有考語。又謂之考詞。如唐書陽城傳撫字心勞催科政拙八字。卽考語也。 勸農文三十一 漢世重農。文帝有勞勸孝弟力田詔。卽勸 文之託始。作此文者。多括豳風月令之旨爲之。唐以前無所見。宋以來始有之。 約三十二 約者以繩束物之名。故有約束之義。任彥昇文章緣起。特列約之一體。想六朝人習爲之。其可見者如王褒僮約一篇。後世如章程規則之類。皆其遺意。然多以俗語爲之。求如古人之典雅者希矣。凡盟約誓約之文。別有專體。與此不類。今歸之盟文誓文內。 牓三十三 唐世科舉盛行。凡登第者書其姓名。張之通衢。因謂之牓。故有龍虎牓之語。然實則示衆之詞。皆謂之牓。不獨爲科舉也。字又作榜。 示三十四 古者吿民之詞。皆謂之諭。無稱示者。近世則二者兼而用之。其命名之意。取宣布之義。禮所稱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卽其旨也。 審單三十五 從古無此稱。至明偶一見。以其體求之。卽今之所謂堂諭也。 附錄三十六 傳狀類第七 傳者傳也。所以傳其人之賢否善惡。以垂示萬世。本史家之事。後則文人學士亦往往效爲之或。謂之家傳。則以藏之私家爲名。敍次甚略者。則謂之小傳。單述軼事者。則謂之別傳。又謂之外傳。各因其體而爲之名。有謂非史家不宜爲人作傳者。不必然也。狀之名一見於論辨類。一見於□□類。一見於奏議類。而此則專指行狀面言。或□之事狀。今人又謂之行述。爲乞銘誄傳志而作。與傳相似。惟傳則有褒有貶。行狀出於親朋子弟之手。皆述平生之嘉言懿行。其有遺議者。則諱而不書。所以與傳異也。敍傳狀類第七爲目十二。曰傳、曰家傳、曰小傳、曰別傳、曰外傳、曰補傳、曰行狀、曰合狀、曰述、曰事略、曰世家、曰實錄。 傳一 凡名公鉅卿。其傳皆在史館。文半不足存。其事之顯於世者。每在神道碑墓誌銘之屬。不以傳也。惟文人學士之作。其表章所及。類皆士夫潛德□閣幽光。其文往往俊偉足傳。故所錄亦以此種爲最多。 家傳二 自秦漢以來。不爲史家而爲人作傳者極少。至家傳則絕無之。宋元以後。始有此體。國朝則仿而爲者多矣。 小傳三 偶見於李義山文集。前此無可考。今人編輯詩文。於作者姓名之下。略述其里居官閥。亦謂之小傳。然皆寥寥數語。不復成文。故不之及。(錢東瀾列朝詩小傳閱用大篇此外無所見) 別傳四別傳之作。多因其人已有傳。別舉一二事以□其佚。近人文集中偶有之。古亦無見。 外傳五 外傳之體。與別傳略同。小說家多有此種文字。如飛燕外傳太眞外傳是也。更有謂之內傳者。名殊面實相似。 補傳六 古人所不及作。或有之而軼者。則後人從面補之。如束廣微之補亡詩。朱紫陽之補大學格致一篇。是也。補傳之作。亦仿此意。 行狀七 漢時祗謂之狀。如胡幹楊原伯皆有狀。自六朝以後。卽謂之行狀。所以述死者之行誼。及其爵里生卒年月。爲乞人撰文而作。故謂之狀。 合狀八 合狀古無所見。當是仿合傳之義爲之。 述九 漢書於傳贊之外。別爲述贊。述贊者。謂述其事面贊之也。陶淵明有讀史述。通篇俱作韻語。與贊相似。蓋卽仿漢書之體。後世則作行述者。或但謂之述。亦不復用韻語矣。 事略十事略非指一事而言凡生平大槪皆具。故與雜記中書某人事者不同。 世家十一 史家以此列於傳體之前。今亦用不收史傳之例。一槪不錄。其所登之一二篇。乃見諸文集中。不出史臣之手。以示限制。 實錄十二 韓昌黎始作順宗實錄。今世有實錄館之設。所書皆天子之事。獨唐人李習之有皇祖實錄一篇。係序其先世之事。此爲剏見。 碑誌類第八 古之葬者。樹石於壙之四隅。中設轆轤以下棺。其設之祠廟者。則爲麗牲之用。二者皆本無文字。後人乃刻文於其上。而碑遂爲文體之一。大都爲紀功德而作者居多。而施之墓者。則謂之墓碑。或謂之墓表。或謂之墓碣。列於墓道之旁者。謂之神道碑。其入幽者曰墓誌。曰墓誌銘。曰壙誌。曰壙銘。姚氏則謂凡立之墓上。與埋之壙中。皆得謂之誌。然古今文家皆分碑誌爲二。似姚氏之說亦不可從也。敍碑誌類第八。爲目十六。曰碑、曰碑記、曰神道碑、曰碑陰、曰墓誌銘、曰墓誌、曰墓表、曰靈表、曰刻文、曰碣、曰銘、曰雜銘、曰雜誌、曰墓版文、曰題名。其餘爲附錄。 碑一 碑之文。始於西漢之末。而盛於東漢之世。前必有序。而亦有不作序而第作銘者。本無定體。惟謂之碑者。可以不作銘。謂之碑銘者。未有不作銘者也。今擇碑後之有銘有詩有頌者列之上篇。餘爲下篇。 碑記二 凡碑後之無韻語者。卽碑記也。然古無此稱。第謂之碑而已。後人始有碑記之名。亦有名爲碑記。而後復係以詩銘者。此變體也。 神道碑三 神道二字。見漢書霍光傳。其有文者。漢有故大尉楊公神道碑。見集古錄。或祗稱神碑。隸釋有張公神碑。其文有表神道云云。是神碑卽神道碑也。特異其名耳。 碑陰四 鐫文於碑之後。故名。或略敍事實。與碑記相似。或則但記立碑年月而已。 墓誌銘五 古之葬者。慮及陵谷變遷。後人不知爲誰氏之墓。故爲墓誌銘。而納之壙中。使後日有所稽考。誌文似傳。銘語似詩。其大較也。惟古之有誌者不必有銘。有銘者不必有誌。或誌銘俱備。而係二人所作者。此其與今人異也。 墓誌六 誌又作志。趙甌北陔餘叢考。引傳記孔子之喪。公西赤志之。子張之喪。公明儀志之。以爲墓志之始。然未必卽今之墓誌也。墓誌之興。在東漢之世。比墓銘爲後。(西漢南宮殿內有醕儒王史威吿葬銘) 墓表七 所以示表異之義。不獨墓有之。凡表宅表閭。皆此例也。故古今相傳有華表之稱。西漢有故謁者景君墓表。其最古者。 靈表八 卽墓表。特異其名耳。蔡伯喈集中有此作。 刻文九 刻文皆摩崖之作。史稱周穆王紀迹於弇山之石。當是刻文之製。而二字至秦時始見。皆李斯之作。後世文集中亦少見。周宣王石鼓尙是礱石爲之。非此製也。 碣十 與碑相似。金石家謂首之圓者爲碑。方者爲碣。然古碣之存者。固有與碑極相似。方圓之說。亦不盡然也。晉潘尼作潘黃門碣。碣之最古者。 銘十一 銘之本義。是以金爲之。後乃以石代之者亦謂之銘。若以文體而言。亦是箴銘之銘居先。碑銘之銘居後。 雜銘十二 墓誌銘之外。更有所謂壙誌銘壙銘權厝銘華表銘墓甎銘葬銘窆石誌銘之類。皆與墓銘相似。今合而名之曰雜銘。 雜誌十三 墓誌之外。更有所謂壙誌葬誌權厝誌窆石誌之類。皆與墓誌相似。今合而名之曰雜誌。 墓版文十四 版之爲義。蓋書文於木之上。故書詔語者。則謂之詔版。書祭文者則謂之祭版。以此求之。當是碑文之未及入石者。古人碑版並稱。以其文體相同故也。 題名十五 唐時有雁塔題名故事。乃登第之人。書姓名於上。而爲山水遊者。屐跡所至。亦往往有題名。惟僅記同遊名氏而已。茲擇有文字者錄之。 附錄十六 雜記第九 雜記者。所以敍見聞所及。或謂之雜志。或謂之雜識。其義一也。凡遺聞軼事。下至一名一物之細。靡所不有。而宮室之修造。山水之遊厯。其篇目爲最多。其用與碑刻相似。然碑刻無不入石。記則或不入石。今擇其目爲碑記者。入之碑誌類。碑記之不入記類。猶之碑銘之不入銘類。同一理也。敍雜記類第九。爲目十二。曰記、曰後記、曰笏記、曰書事、曰紀、曰志、曰錄、曰序、曰題、曰述、曰經。其餘爲附錄。 記一 書禹貢顧命二篇。不名爲記。實記體也。今世所傳孔子閉房記。恐係僞作。周禮之冬官考工記。儀禮篇後必有記。記之最古者。漢有樊彥脩西嶽廟記。其末有銘。則碑記也。與此不類。魏晉間人始多爲記。至唐而傳者衆矣。 後記二 取前記未盡之意。而補出之。謂之後記。記之有後記。猶序之有後序也。惟後序常常有之。而後記則不多見。 笏記三 古者人臣有所建白之事。則先書之於笏。備□忘也。禮所云史進象笏。書思對命。其來久矣。然其文不多見也。 書事四 自始至終。直書一事者。此爲書事之正體。若旁及他事。及雜以議論者。皆破體也。其與碑誌之體。似之而實不同。故入之雜記爲是。凡曰書某事書某人事者則入之。其曰某人事略。則入之傳狀類。 紀五 史之有本紀及世紀外紀之屬。皆紀王者之事。與世家列傳相應。此則專紀民間瑣務。其稍大者如記寇亂之始終。書地方之沿革。以一事自爲首尾。與書事不甚相遠。 志六 史之有志。凡兵刑禮樂之類。一代之制作。皆具其中。與一切之郡縣志一方之故實無所不載者。非此類也。今取其列一事之始末。與記相似者入焉。 錄七 錄以鈔寫爲義。後之著書者。因謂之錄。蓋謙言祗鈔胥之役而已。然大都網羅貴富。其體與譜相似。今取其近於紀事者錄之。 序八 集中已有序跋贈序二類。然亦有名爲序。而於二類均不可入者。則入之此爲宜。如王右軍之蘭亭序。王子安之滕王閣序。李太白之春夜宴桃李園序之類是也。姚氏以柳子厚所作之序棊序飮。名爲序。其實記也。所言具有至理。今從之。 題九 此與序跋類之有題後頗相似。惟題後多因讀古人著述而作。此則多題壁之語而已。 述十 凡著書之詞。或曰某著。或曰某撰。或曰某述。述之云者。蓋不敢居於著作之稱。姑述前言而已。其用爲文之一體者。古無是稱。亦無是作。唐以後始見(邯鄲湻有魏受命述入之符命內乃頌體非記體也與九辨之不爲辨典引之不爲引體例略同)有二種。述著作之緣起。則入之序跋類。述事物之名透。則入之雜記類。 經十一 古之著作家。惟屈子之離騷。揚子之大玄。直名爲經。以外無所聞。唐陸魯望有未相經。宋蘇子瞻有酒經。(當是踵陸羽茶經爲之)其體皆與記爲近。 附錄十二 箴銘類第十 箴銘者。古之聖賢相與爲□戒之義。其體遠在三代之前。顧箴一而已。銘則分爲二一則入之碑誌類。其文多入石一則入之箴銘類。其文多不入石。名同面實則相遠。自來□家。於此殊少區別。惟姚氏選本。始各以類相從然亦有可議者。如班孟堅之封燕然山銘。張孟陽之封劍閣銘。□摩崖之作。姚氏一則入之碑誌類。一則入之箴銘類。殆不可解。豈不以班語主於頌揚。張文則稍存規戒。然以此爲言。蓋亦不勝其瑣矣。至張橫渠之東西銘。姚氏列之此類。允矣。而曾氏乃與論辨爲類。豈以無韻而異之歟。然二銘中實不盡無韻。且祭文皆有韻。而韓退之祭十二郞獨無韻。豈亦得謂之非祭文耶。如此之類。均不敢輕附前人。序箴銘類第十。爲目八。曰箴、曰銘、曰戒、曰訓、曰規、曰令、曰誥。其餘爲附錄。 箴一 與鐵同義鍼。所以治病。故有規戒之意。始於虞箴。漢時揚子雲崔駰之徒。相與效爲之。 銘二 始自黃帝。其眞僞不可知。然可信非三代以後之作。湯有盤銘。武有十七銘。後人因之。凡器物皆爲之銘。施之金石者爲多。凡發揚功德及山林祠廟之作。悉入碑志類。餘列於此。 戒三 帝堯有此文。後則漢氏始見。體與箴銘相似。字又作誡。 訓四 相吿勉之辭。尙書有伊訓。卽此體之濫觴也。惟古爲臣吿君。今則施之自敵以下而已。 規五 亦吿勉之辭。謂之規者。約之使合於法度也。此體古無所師。唐人以意爲之。後人每有規條規約之目。亦是此意。 令六 亦敎下之詞。與詔令內之令相似。惟用之家庭。而訓誡之意居多。故入之箴銘類。 誥七 書之有誥。本與詔敕相似。而凡尊長之敎卑幼。亦謂之誥。誥者吿也。取吿戒之義。故與箴銘相近。 附錄八 頌贊類第十一 頌爲四詩之一。蓋揄揚功德之詞。其初本臣子施之君上。後則自敵以下。亦相與爲之。其以稱古人以寓仰止之意者爲更多。甚至器物禽獸之微。亦藉以見意。蓋文人游戲之作。非正體也。亦有名爲頌而實非頌者。如韓退之伯夷頌是也。贊亦頌類。古者賓主相見則有贊。互相稱譽。以致親厚之意。故文之稱人善者。亦以贊爲名。然至史家之體。每傳必有贊。則其中賢否不。一亦時有貶詞焉。非其正體本如是也。敍頌贊類第十一。爲目五。曰頌、曰贊、曰雅、曰符命、曰樂語。 頌一 古之爲頌者。多用以刻石。如史記秦本紀刻石頌秦功德是也。此與碑銘相近。宜入之碑誌類。西漢人所傳各頌。則多不入石。又頌必用韻。而亦有不用韻者。如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是也。 贊二 自史家以外。鮮有作贊者。司馬相如作贊以美荆軻。此贊之最古者。贊有二種。有用韻者。有不用韻者。班書中已分爲二。文選因之。今以無韻者爲贊上。有韻者爲贊下。 雅三 柳子厚有平淮夷雅一篇。乃歌詠武功之盛。比於江漢常武諸篇。故名曰雅。樂府有鐃歌。與此亦相近。但音節不同耳。 符命四 古者帝王受命。其臣作爲文字。鋪張功德之隆盛。旁及瑞應。以侈上天眷佑之意。詩之元島生民。卽此類也。文選特設符命一體。以收此種文字。其體與頌相近。故附入焉。 樂語五 自宋以來。凡遇宮庭演劇。則命詞臣爲樂語。使伶人歌之。大都道太平之盛。故亦爲應制之作。然民間尋常宴聚。亦間有之。先爲駢語。後媵以詩。亦有不爲詩者。又名致語。 辭賦類第十二 辭爲文體之名。猶之論也。蓋皆語言之別稱。惟論則質言之。辭則少文矣。故左傳稱子產有辭是也。面後之文體。亦由此面分。曾氏每以無韻者入之論著類。以有韻者入之辭賦類。卽其義也。春秋以後。惟楚人最工此體。故謂之楚辭。而後之人往往摹擬而爲之。自漢魏以後。迄於南北朝。賦體盛行。唐人且以之取士。洎唐中葉。韓柳之徒出。於是文有駢體散體之分。而今人之選古文者。往往不登詞賦一門。以示裁別。然二者用有廣狹。而其實不可偏廢也。且自古文人。亦未有於駢體全未問津。而能工散體者。恃人之性質不同。故於功力所至。不免有所專注焉耳。敍辭賦類第十二。爲目八。曰賦、曰辭、曰騷、曰操、曰七、曰連珠、曰偶。其餘爲附錄。 賦一 賦爲詩之一體。自荀卿子始以賦名篇。楚人宋玉尤多此體。漢魏因之。大都皆屬古體。唐以來始有律賦。間以四六。試士用之。今以古賦爲賦上。律賦爲賦下。 辭二 辭之爲體與賦同。蓋皆詩之附庸。後乃自爲大國。今□樂府歌曲之以詞名者。不以入選。惟漢武帝之秋風辭。與詩相近。然自昭明入選時。已不與詩爲類。今仍之。楚辭亦辭也。今別之爲騷。自爲一體。 騷三 楚人屈原始爲此體。謂之騷者。凡以寫其憂鬱無聊之思。猶風雅之變也。其文中多楚音。後人多效而爲之。 操四 與詩相似。孔子有龜山漪蘭二操。其來久矣。而考其體製。實與騷不相遠。所以異於騷者。不以楚人作楚語耳。 七五 楚辭中有七諫一篇。而其體未備。漢人枚乘始作七發。首序。餘則設問難之辭凡七。因以爲名。後人仿而爲之甚衆。 連珠六 始於揚子雲。至後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皆受詔爲之。以其文義如珠相貫。故名。踵昔人之後。而廣其義。故有演連珠廣連珠暢連珠之名。 偈七 本佛家梵語。晉鳩摩羅什有贈沙門法和十偈。唐代文人佞佛者多。故往往效而爲之。 附錄八 哀祭類十三 哀爲傷逝之詞。如誄文輓文弔文哀詞之屬皆是。祭則所用者廣。不盡施之死者。如吿祭天地山川社稷宗廟。凡一切祈禱酬謝詛咒之舉。莫不有祭。卽莫不有文。以交於神明者。於理則。一故選家皆合而同之。姚氏於哀祭一門。專收送死之作。非其義矣。敍哀祭類第十三。爲目二十八。曰吿天文、曰吿廟文、曰玉牒文、曰祭文、曰諭祭文、曰哀詞、曰弔文、曰誄、曰騷、曰祝、曰祝香文、曰上梁文、曰釋奠文、曰祈、曰謝、曰歎道文、曰齋詞、曰願文、曰醮辭、曰冠辭、曰祝嘏辭、曰賽文、曰贊饗文、曰吿文、曰盟文、曰誓文、曰靑詞。其餘爲附錄。 吿天文一 古者帝王受命。必行吿天之禮。如商湯之予小子履數言是也。秦以上文皆不傳。傳自西漢之世。吿地文附。 吿廟文二 古人敬天之外。重在尊祖。故國有大事。則吿於祖。其文必稱嗣天子某。此乃一定之體。漢以後始有文可見。 玉牒文三 本吿天之文。書之於簡。鐍而封之。以玉爲飾。故名玉牒。凡帝王行封禪之禮則用之。所謂泥金檢玉是也。二字見史記封禪書。 祭文四 曾氏以黃島之章爲祭文之祖。然玩其詞義。乃哀詞也。予謂祭之有文。不獨用之死者。如武成云所過名山大川以下數語。便是祭山川文之可見者。至送死之文。謂之祭文。則自晉以來有之。如陶元亮集中三篇是也。今以其用旣廣。因分祭山川祠廟及異代之人者爲上篇。餘爲下篇。 諭祭文五 凡遇大僚薨逝。天子命詞臣撰擬祭文。而親近之臣。恭代行禮。於是有諭祭文。自明至今不廢。 哀詞六 楚辭有哀郢篇。司馬相如有哀二世賦。皆與哀詞相近。至東漢班孟堅有梁氏哀詞。二字始見。魏之曹子建晉之潘。安仁。集中皆有哀詞數篇。此文前必有序。而附韻語於後。亦有一篇全爲韻語者。 弔文七 弔祭並言。然弔文實與祭文不類。祭文對死者而言。弔文則自致傷悼之意。故用之懷古爲多。漢賈太傳之弔屈原文。晉陸士衡之弔魏武帝文。稍爲近古。 誄八 文心雕龍稱殷臣誄湯。其文不可見。其可見者。如柳下季妻之誄其夫。魯哀公之誄孔子。其文爲最古。古人語質。本無一定之體。後之爲此者。前必有序。誄文則先敍家世。次及才行。次及官閥。次及死亡。大致略同。亦有從面少變之者。 騷九 屈子之九歌。姚氏由辭賦類分入。竊謂宋玉招魂。景差大招。體同一例。後人所作。如送神迎神諸曲。皆此類也。 祝十 史稱帝堯時有華封人三祝。祝字始見。而非籲神之語。金滕有册祝。祝文權輿於此。其餘則如蒯瞶之誓曰。無絕筋。無折骨。禮記祭蜡之文。曰水歸其壑。土反其宅。皆祝文也。自漢晉以後。此等文傳者頗多。以其書之於版者。故又謂之祝版文。 祝香文十一 古之祭者。爇蕭艾之屬以辟邪氣。今之拈香。當起於東漢之世。本佛氏之法。後則凡有事於神明者。皆用之。祝香之有文。蓋始見於南宋之世。 上梁文十二 不知始於何時。宋以後此體屢見。楊誠齋王介甫集中皆有之。文用駢語。皆寓頌禱之意。實小雅斯干之遺。末附詩上下東西南北凡六章。每章冠以兒郞偉三字。亦有不用者。 釋奠文十三 古之始入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由來久矣。而不見有文。釋奠之文。卽祭文也。惟祭文爲總名。釋奠文則惟於學宮用之。 祈十四 古者祭而不祈。故漢詔有增祀無祈語。然或雨暘愆期。則爲民乞命。亦義不可廢。古文之存者。惟宋武帝有祈雨文一篇。餘皆爲有司之事矣。 謝十五 古之於神明。有祈必有報。謝者報之事也。祈而有獲則謝之。 歎道文十六 此文古絕無有。唐世道敎盛行。自天子以下皆供奉如不及。今其文尙在。亦足以覘當日之風氣矣。玩其詞義。似皆以女冠主之。 齋詞十七 唐人佞佛。士大夫亦相率爲之。故集中往往有此種文字。謂之齋詞。謂齋戒以致詞也。 願文十八 此亦祝辭之遺意。而施之於供佛者。謂之願文。以文中必云所願如何。冀其稱情以相予也。或以所應盡之功德。預吿於佛前。故有發願之語。 醮辭十九 醮之本義。爲祭而飮酒之名。後凡僧道設壇祈禱。皆謂之醮。祈禱必有詞。因謂之醮辭。又謂之章。故詩人有綠章夜奏通明殿之語。 冠辭二十 古者將行冠禮。必吿於祖。吿必有祭。祭必有詞。因謂之冠辭。辭中必禱於鬼神。以祈多福。故嘗曰某冠祝文。又曰祝辭。 祝嘏辭二十一 卽祝文也。謂之祝嘏。嘏福也。因祝而祈福也。漢代有之。後之傳者少矣。宋劉敞偶仿爲之。 賽文二十二 詩經中有報賽田祖之作。蓋因年穀豐登。具酒醴以謝神明。所謂賽文。卽謝文也。謂之賽者。說文賽報也。引申之治物以饗神。因而相與誇勝亦曰賽。 贊□文二十三 亦道家之事。所饗爲東皇大一之神。或北帝明堂。皆道者之所崇祀者也。其文語意。亦與齋醮等文相近。 吿文二十四 天子有吿廟文。士大夫之家。不敢自同於天子。因但謂之吿文。而達其意於先人者其義一也。本以吿祖爲名。亦有不以吿祖而泛稱之者。 盟文二十五 左傳諸侯相與盟。則載其信約之詞於策。卽盟文也。謂之盟者。盟者明也。所以吿於神明也。文心雕龍有祝盟一篇。二者本不相同。而其爲陳信之用者。則義固無殊也。 誓文二十六誓之體於尙書屢見。所以吿於神明者。亦與盟文相類惟盟則多施之同等之國。而誓則用以約束羣下。爲稍異耳。 靑詞二十七 亦於齋□用之。唐人爲之濫觴。宋人文集中亦常常有之。至於嘉靖中。道敎盛行。天子一意焚修。一時詞臣爭以此迎上意。謂之靑詞者。蓋以靑紙書之也。 附錄二十八

吳翼亭文體芻言: 續第五期 东方杂志1910: 7卷 6期附錄页码: 29-4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经续后汉书 卷六十六
文章缘起 王国维
对丧葬礼仪的思考
張宗友丨《晉中經簿》解題考
魏碑之基本概念
汪中《述學》选?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