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亿时代,追问电影业前途 观点-解放日报

百亿时代,追问电影业前途

2011年1月6日   07:观点     作者:龚丹韵/石川

  ●现在分析电影的问题,单纯从创作角度,永远找不到答案。投资人依然在外面徘徊,原因就是中国电影稳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我们还没有找到。

    ●电影产业规模还是太小了,小到和国计民生没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说,电影人应该更加自强不息,为发展文化产业、为树立国家形象、为输出文化价值观而努力。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石川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龚丹韵: “万般皆下品,唯有票房高”被誉为整个2010年中国电影业的写照。年初 《阿凡达》票房超过 13亿元,年中《唐山大地震》又破国产片票房纪录,而年末的贺岁档,更是三台大戏你追我赶,全年票房突破百亿。甚至有人预言,2011年票房可达150亿元。您觉得中国电影票房不断攀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石川:得益于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这项改革始自2003年,此前每年影片产量不到100部,票房不到10亿元。而2010年的影片产量已经超过500部,票房也达到100亿元。这种进步可以说是天翻地覆。

    2004年开始的院线制改革,把以前分散的全国市场整合为30多条院线,形成了统一市场。这为市场迅速扩容打好了基础。2010年底,全国城市影院已有2000家,银幕数近6000块。影院多了,看电影的观众人数才会增长,票房才可能以每年30%的增量大幅度提高。所以电影产能和市场规模的双增长,才是近年来国产电影票房迅速提高的主要动力。

    记得2002年 《英雄》票房刚过2亿元,人们就激动得跟什么似的,现在票房过亿比那时候容易多了。 2010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有17部,票房在1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则有30多部。这样来看, 2011年到150亿元并非没有可能。比如说,现在中国县级城市有2800多座,地级市有300多座,可有票房记录的城市只有220座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百姓还较难看电影。以此来算,至少还需要4000座影院,16000块银幕。这样看来, 300亿、 500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龚丹韵:面对如此增长,有人拿电影和房地产市场作类比,甚至不少资金都开始蠢蠢欲动。您对此怎么看?

    石川:还不能盲目乐观。刚才说的只是外延的扩大,可国产片的内涵层面,也就是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真正能赚钱的片子不多。比如 《让子弹飞》,据说制作成本有1亿元,发行成本5000万元。这样的话,票房至少要到4.5亿元才能保本。现在看它是赚了,可有几部片子能做到这一步?

    要说投资的话,我建议他们去二三线城市投资建影院,这比投资拍片更保险。但投资策略应该因地制宜。二三线城市比较适合中低档影院,与当地消费能力相适应,不能搞得像北京、上海的影院那么奢华,要尽力控制运营成本、降低票价。

    当然有人愿意投资制片也是好事,应该多多鼓励。但不要盲目投大片,可以投一些中低成本的影片。不过按现在的情况看,中低成本国产片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像 《疯狂的赛车》那样能以小博大的影片太少。这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会形成抑制。

    龚丹韵:冯小刚在微博 “冯通社”有这样一段话: “电影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标准就是票房。票房好=观众认可。这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票房真的可以代表一切吗?

    石川:票房高说明看的观众多,但也不能绝对化,不然就是 “唯票房论”。冯小刚这么说大概是基于他自己百战百胜的市场经验,但问题是,像他这样每部片子都能赚钱的导演又有几个?内陆导演大概连5个也不一定有。好在这几年一些香港商业片导演北上,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内陆导演竞争力的不足。所以内陆电影市场的繁荣,这批香港导演也是功不可没。

    “唯票房论”对年轻导演来讲非常不利。比如贾樟柯,他的影片一向叫好不叫座。如果换成其他导演,给你投两部片子都赔钱,对不起,绝不会再有第三部了。所以现在年轻导演成长途径跟贾樟柯那个时候不一样,不能再像他们那样先拍艺术片到国外去得个奖,然后再到国内走市场。现在年轻人想活下来就只能拼票房,谁赔钱谁就得死。这就是 “唯票房论”。竞争太残酷,年轻人就没机会了。像陆川、宁浩这样能在市场站住脚的越来越少,这恐怕说不上是什么好事吧?

    在扶持年轻人的问题上,内陆导演应该多学学香港导演。像吴宇森、陈可辛这样的大导演都愿意为年轻人做监制。其实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也应该这样,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方能有利于中国电影的未来。

    龚丹韵:有人戏称2010年的贺岁档为“葛优档”,是不是说明有号召力的明星太少了?中国电影的真正隐患在哪里?

    石川:这种现象其实是市场决定的。葛优一人独大,是因为他戏路宽、有实力。现在贺岁片投资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用新人去冒风险。这两年甄子丹的片子也不少, 《画皮》、 《叶问》、《十月围城》、 《锦衣卫》、 《精武风云》……但因为分散在不同档期,没葛优那么扎眼。明星和影片的关系无非是 “戏托人,人托戏”。有了好片子,演员的知名度号召力自然上去了;反过来,因为有大明星加盟,一部戏就能产生更大的市场反响。

    要说隐患,问题不在人,而在戏。很多好演员不是出镜太多,而是机会太少。原因是什么呢?还是好作品太少。别看现在一年出500部影片,真正能进入院线的也就120部上下。剩下来的要么在电视上播映,要么在视频网站上露个脸,更多的拍出来直接进了库房,成为废品。

    电影产业化七年以来,发展非常迅猛,这个形势需要肯定。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美学潮流推动电影发展。而现在,电影的艺术属性退居其次,影响电影总体格局的主要力量是资本和市场。所以现在分析电影的问题,单纯从创作角度,永远找不到答案。所有文化产业中,电影和出版表现最好。可投资人依然在外面徘徊,原因就是中国电影稳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我们还没有找到。电影收入对整个城市宏观收入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说一千道一万,归结到一点,电影产业规模还是太小了,小到和国计民生没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说,电影人应该更加自强不息,为发展文化产业、为树立国家形象、为输出文化价值观而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老电影:《脂粉市场》1933年出品,张石川导演,夏衍编剧,胡蝶、龚稼农等主演
押井守-常胜导演的悲剧 文字访谈
灾难片背后的文化逻辑
我国票房最高的十大导演
转载精品老电影《啼笑因缘》:1932年胡蝶主演,张石川导演
解放日报《我们的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