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14—篆书总结

篆書總結

今天回顧一下篆書課程的重點。

一 篆字

有篆字才有篆書,廣義的篆字指秦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狹義的只指大篆和小篆。

六書

學習古文字,可以知道漢字是怎樣產生的。漢字雖然數量很多,但都是根據「六書」的原則建立的,具體說到一個漢字,都可以歸入某一個原則之下。對於識字而言,最要緊是知道它的本義。現在讀書,很多字的意義是轉義,衍伸義,瞭解六書可以追到這個字的本義,讀古書就容易理解了。而你能讀古書,你就看見了中華文化的源流。六書最後一條:「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這「假借」對於寫篆書作品非常有用。

假借工具書

古文字字數沒有現在多,常常會遇到「本無其字」的情況,你寫一張作品,其中有兩個字是沒有篆字的,那怎辦?前人是用假借的方法來解決的。假借也不是隨便借,也是要約定俗成、社會承認的。王福厂先生生前收集古人所用的假借字,原稿沒有完成,身後由他的弟子韓登安花八年時間校補,出版了《作篆通假校補》一書。無論是寫篆書還是刻印章,都非常有用。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舉例來說,李白有《登金陵鳳凰臺》一詩,要寫成一張篆書作品,第一句「鳳凰臺上鳳凰游」,一查《說文解字》,只有「鳳」,沒有「凰」這個字。

鳳凰

有人會這樣想,把「鳳」字下面的「鳥」換成「皇」不就成了嗎?這個篆字,是他生造出來的字。如果承認了這個字,那其他字當然也可以造,依此類推,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國古文都可以造,你想想會有什麼局面?整個古文字系統都亂掉了。傳統的東西等於古董,保持它原有的面貌非常重要,如果修舊如新,這古董就完了,這道理大家都懂。《詩經》有「鳳皇于飛,翽翽其羽」,「翽」〔Hui4〕是鳥飛的聲音,「凰」寫作「皇」,這才是古人的寫法,而「皇」字加了外框鳳翅勢是後人的俗體。所以篆書作品出現「鳳凰」是有問題的,寫「鳳皇」才是對的。

《說文解字》「翽Hui4」

《說文解字》只收「鳳」,沒收入「凰」正是這個道理。《說文》「翽」字下面的解釋中,我們看到許慎引用《詩經》,寫的就是「鳳皇于飛」,假借「皇帝」的「皇」字,用作「鳳凰」的「凰」。

《作篆通假校補》

很多同學沒有讀過《說文解字》或其他古籍。那你可以利用《作篆通假校補》這本書。條目字頭是真書,下面小字雙行夾注。如「凰」字,第一行注只有一個字:「俗」。指出「凰」是俗寫、俗體,俗體就是民間不合規範的寫法。然後第二行小字:「篆作」,下面寫一個篆字「皇」「皇」就是可以用作「凰」的假借字。利用這本工具書,可以很方便地解決寫篆書缺字的問題。

第二個重點,漢字是沿著兩條線發展的。五級課程講了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古文、小篆,看起來有一大堆字體,但這些字體不是無次序的,它們內裡有發展規律,任何時期文字分正體和草體。排出系統表就很簡單:殷商、西周時期正體是金文,甲骨文屬於草體。戰國時期,正體是籀文,或稱大篆,草體是六國古文。到秦統一天下,正體是秦篆,或稱小篆。草體是秦隸,下一堂課就要開始講隸了。有這表古文字字體就各有位置,系統就清晰了,如這表上沒有的石鼓文,它屬於大篆。文字發展兩條線是互相影響的,正草二體既有排斥的地方,也有彼此吸收融合。正是這種關係,推動文字向前發展。今文字也是這樣,今後這張表上的兩條線還會延長。

古文字不是跟今天沒有關係,它至今影響著我們。舉個例子,「盤」字《說文解字》記錄了三種寫法:放大點看,篆字下面從「木」,大約指

木盤子;古文下面從「金」,應該是銅盤子;籀文下面從「皿」,《說文解字》說皿就是「飯食之用器也」。我們現在寫的「盤」字,其實是籀文。 籀文這個寫法,不是史籀憑空想出來的,西周中期金文中已經有了,籀文只是跟從而已。

古代正字的宗旨是要盡量繼承傳統,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正字之後,學生都不能唸古籍了,那就是失敗。你想,三千多年前一個字,至今還在用,從古文字中,我們還看到了先民的生活狀況。華夏民族的凝結力,究竟靠什麼呢?不是軍事的強大,我們曾被其他民族打敗過;不是經濟的繁榮,我們曾經非常窮苦;中華文明延續到今日,就是靠文字的穩 定。

二 篆法

幾個書法家寫同一個篆字,寫出來是不是一樣呢?當然不是,如果一樣變印刷了。那為什麼寫出來不同呢?主要是篆字筆畫可以有各種安排。你看,這是李斯《繹山刻石》的「長」字,唐朝李陽冰是學《繹山刻石》的,但後來自成一格,你看這兩個「長」字明顯不同,我們稱之為「篆法」不同,近代王福厂寫《說文部首》,又有一種篆法,他可不是發明創造,王福厂是照《說文解字》寫的。這三個人寫的篆字都「長」,但篆法不同。「篆字」和「篆法」是兩個概念。書法家的任務,不是創造一個篆字,而可以創造一種篆法。

篆字用於印章,「篆法」就更重要了。印面很小,怎樣把一個篆字安排在這方寸天地之中,這就要考慮篆字筆畫的安排,這就是「篆法」。這三方是沈尹默用印,「沈尹默印」四個字是一樣的,但篆法各有不同,尤其是左邊「尹默」兩個字。

篆法的基礎是篆字,不能脫離篆字的基本結構。李陽冰的篆字經常會少一點小零件,剛才的「長」字少了一筆,這「能」字右旁也少一筆。但李陽冰對自己的篆法很有信心,他校《說文解字》,隨手修改許慎的小篆寫法和說明,這是一場大災難。幸虧五代時徐鉉、徐鍇兄弟努力改回來,糾正李陽冰的臆造。《說文解字》原本已經不可見,現在通用徐鉉本。他是不是恢復到許慎原本呢?這個很難說,現在可見最早的只有唐人手抄殘本數紙,都在日本。所以,你臨習篆書時,要小心選擇字帖。

三 線條

篆書只用一條線,一條粗細均勻的線。所以老一輩說:「篆書只有一筆」。我在上海編《書法》雜誌時,曾訪問過很多老前輩,其中就有主張學書法應該從篆書開始的,他們認為篆書只有一條線,寫好這條線就打下了書法基礎。

我現在把篆書線條細分為四條線,老先生只說一條,是統而

言之。這四條線,就是後來筆勢中所言「縱橫努裹」的源頭,「永」字八法只是在這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這些,講的是線形。

再深入一些,篆書這條線還有尖鋒和側鋒之分。我們在一級課程中學過,尖鋒技法有趯鋒,這是用力下壓的結果,往往會形成輪邊,可用來寫《散氏盤》等,頗有金石味。如果減少壓力,尖鋒線就流暢,線條邊緣開始光滑,寫鐵線、薤葉篆等有用。側鋒又有一、二、三之分數不同,側鋒線條往往方扁,如果能聚鋒,畫有中線,就能避免這一毛病。這些講的是線質。有線形、有線質,書法線條的基礎也就有了。

那寫篆書,用尖鋒多呢,還是用側鋒多呢?元代鄭杓指出兩個筆鋒的效果,他說:

《衍極》

元·鄭杓

· 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然方矣。大抵筆直則圓,圓故長,長必瘦。側筆則扁,扁故方,方必肥。瘦硬易寫,肥勁難工,直筆難於肥,側筆難於瘦,其要在變而通之。

鄭杓沒有否定側筆,只是指出效果不同。直筆是骨線,骨線「難於肥」;側筆是肉線,肉線「難於瘦」。骨線瘦硬,寫起來反而容易,肥肥的肉線要勁挺,那就難多了。所以他說用側筆只「微倒其鋒」,注意他的用辭,「微」就是一點點。「其要在變而通之」,做到骨肉相濟。

劉有定在鄭杓的話後加了一個注,他說:

《衍極》注

元·劉有定

· 若夫執筆,則不可不直也。古人學書皆用直筆,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側法,然隸書間用直筆者有之矣,未有古文、籀、篆而用側筆者也。

· 其要妙在執筆,善執筆,則直側一以貫之,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天下無全書矣。

「八分」是隸書的一種,寫隸書有時會用到直筆。而寫古文、大小篆不能用側筆,關鍵是保持直執筆。執筆直,筆心就容易在彎和直之間調節,如果你執筆就是側的,調節起來就困難了。

劉有定還有這樣一段話:

· 古文、籀、隸,同源而殊流。篆直、分側,用二而理一。

這裡講的「分」,指八分。隸書之一。

· 自其疏者而觀之,則古文而籀,籀而隸,若不可以相入;自其一者而觀之,則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差變耳。

劉有定的意思是,執筆直和側,線條方和圓不是對立的,只是「遣筆用鋒」不同,有尖鋒有側鋒,在直筆情況下,這兩種鋒會交叉出現。用筆直下,即使筆心彎了一些。只要筆鋒聚集在畫中,線條還是圓的。

束筆法

用柔軟的毛筆,去寫一根均勻的長線不容易。以前有些人想了個辦法。先把筆頭綑綁住,不讓它散開,更有甚者,束筆後還把那個筆尖剪去了。這樣筆頭就固定下來了,用這樣的筆去寫,當然粗細始終一致。

明·李東陽

用這種方法的人不少,如明代李東陽,懷素《自敘帖》引首「藏真自序」四個字,就是他寫的。這字線條細看很奇怪,下筆一拖都是平行的細線條,從頭到尾都是這樣,但是很均勻。把程南雲和李東陽的字放大,擺在一起比較,可以看到根本是兩種線條。程南雲用有尖鋒的毛筆寫的,畫有中線,很圓,李東陽是用剪去尖鋒的毛筆寫的,沒有中線,沒有尖鋒的痕跡。有志寫篆書的同學,應該用程南雲的方法。

束筆至少在南宋已經有了,南宋陳槱說:

《負暄野錄》

■ 南宋·陳槱

· 余聞之善書者云:「古人作篆,率用尖筆,變通自我,此是活法。」

· 常見今世鬻(Yu4)字者率皆束縛筆端,限其大小,殊不知篆法雖貴字畫齊均,然束筆豈復更有神氣!

束縳筆端是死法,能用尖鋒是活法。要死要活,由你自己選擇了。

陳槱又說:

· 惟用尖筆,故不能使之必均。但世俗若見此事,必大哂嫌,故善書者往往不得已而徇之耳。

「哂(Sen3)」就是譏笑,「嫌」就是討厭,不滿意。「徇」就是順從、曲從。講來講去,就是一個面子問題,怕人笑話。所以不用尖筆,綑綁筆頭以求線條均勻。做學問、學本領,首先不要怕人笑。死要面子活受罪,到頭來學不到真本領。

四 體勢

線條是篆字的筆畫,筆畫組字就要講到體勢了。請看這兩個「長」字,同一個篆字,篆法也基本相同,兩個字一樣嗎?誰都看得出,這兩個字不同。不同在於,李斯這一個緊密,李陽冰寬舒。我這裡把李斯這個拉長到李陽冰的體勢。看見沒有,你馬上知道結字疏密是什麼意思了。

近代·蕭蛻庵

近代常熟書法家蕭蛻庵先生,尤精小篆。他的作品,疏密關係處理相當好。這是他的精品,「常熟瞿君之墓志銘」。他有一句話:「學篆書當求秦以上,唐以後不足學」,這是追本溯源的思,跟真行草必追到魏晉一樣。

吳昌碩

這是吳昌碩應人寫的墓志銘蓋:「新安張君子溫墓志銘」。旁邊于右

任題兩行小字:「此蓋篆就,吳昌老自矜為生平第一,此誌不朽,老伯不朽,皆兄之孝心所感也,其珍惜之。」這個作品,確實寫得好。

我們來比較一下蕭蛻庵和吳昌碩的體勢,挑幾個相同的字,看看他們怎樣安排筆畫的。論用筆吳昌碩線條硬,蕭比較婉轉。吳昌碩這體勢近於方形,蕭比較長一點。蕭蛻庵後來也有近方形的作品,可能受吳的影響。吳是放得開,蕭則嚴守規矩。兩個人都是高手,民國時期的代表書家。篆書體勢也是因人不同,你要想想自己怎麼辦。

這是五級課程的第四張作品,都是臨摹,還談不上創作。寫熟了會有新的想法,大家一起努力。

謝謝。

本節要點:

· 篆字:六書,兩條線。

· 什麼是篆法。

· 篆書的線條和體勢。

複習思考:

在《說文解字》中查找「書法」兩個字,這兩個字個屬於六書那一項?

· 程南雲收筆處都有一個小圓圈,推想他做了什麼動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書法】篆書書法簡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识篆漫谈(三)
篆书的印化处理
学篆刻:秦系文字的来龙去脉(附最后10方秦印临摹作业)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卷五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