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处同一宿舍 大学生为何孤独却互不连接?

孤独,已逐渐变成众多大学生的日常心理状态。作为群居动物,人在感受到孤独时,往往会本能地寻求外界的连接,企图摆脱自己所在的孤独宇宙。但总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与身边人连接,尤其是和自己距离最近的室友。孤独正在成为个人专享,在同一空间下,我们各自孤独,却互不连接。

“三观不合型孤独”:我只想复制一个自己,去和自己做朋友

就读于传播学专业的大一女生徐芸刚入学便遇到了传说中“不经历就不算读过大学”的难题之一——室友关系。宿舍4个人彼此性格不同,徐芸性格外向甚至有些“话痨”,其他室友则内向安静,每当徐芸企图挑起某个有趣的话题时,室友们很少能搭腔,她便只能尴尬地闭嘴。

渐渐地,徐芸慢慢脱离了宿舍的小团体,习惯了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兼职赚钱去看爱豆的演唱会,偶尔和同班女生出去逛街。徐芸发现,遇到一个知心朋友真的很难。世界观、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会将“灵魂知己”变成一个极小概率发生的事件,无人陪伴的孤独感如影随形。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年的周蓓回忆起大学生活,发现独自来去的情形在校园里尤其普遍。“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课表、不一样的时间安排、不一样的兴趣和未来规划,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能一直和别人一起做的。”周蓓说,自己曾经有一个这样的设想:“我想copy一个跟我完全一模一样的人做朋友。这样的话,我们所做的事情,对彼此来说是一个特别合适的状态。我不用去思考,也不用去尝试,就能找到一个最舒服、最好的方式去跟他接触,不用去尝试改变他,他也不用改变我,我们就能心灵相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辅导员黄利老师认为,这一类孤独感更多是源于高要求和不迁就,“这类人只有在找到非常契合自己、什么事情都很聊得来的同伴时才愿意敞开自己”。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沙子,人与人之间再亲密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心灵相通。学会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适当放宽自己的标准,才是产生连接和减少孤独感的关键。

“被动型孤独”:别人不连接我,我就不主动连接别人

会计专业的张超说,“如果别人打开话题,我很能顺着他聊;但如果对方不打开话题,那么就只有无尽的沉默蔓延在我俩之间。”心理学家Parmar曾指出,自我意识高的人,常常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羞耻和尴尬的感受。“主动”带来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时刻处于煎熬之中——“是我说错了什么话吗?”“我现在看起来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为什么要主动丢脸”,因此,他们在人前更不容易放开,显得拘谨而被动,不愿意连接。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融入某个集体,从而获得归属感的满足,与此同时,每个人在进行社交的过程中,也会担心自己不被接纳,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当然,还存在对孤独感甘之如饴的人,连接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必须的。孤独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宿舍里每个人都会需要一定的独立空间,适当的连接和孤独感,或许正是安放自我的方式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辅导员黄利老师说:“人本性中就有联系别人的渴望,但人又是生而孤独的。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孤独时,在渴望和别人连接的同时,也会逐渐接纳,我们可以孤独。”或许,未来的年轻人会有更多元的外界联系,更强的自我意识,也会有更强的承受孤独的能力。如何平衡连接和孤独之间的关系,则要看个人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一宿舍 我们各自孤独 却互不连接
为什么大学生不想开学?
话题
怎么才会不孤独?
单独和孤独
孤独患者有何不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