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中的这个关系是决定作品高度的,就看你想不想实现

原标题:书法的中和论

'中和'一词来自四书五经之《中庸》,《中庸》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而《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中和是《中庸》第一章就提出来的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在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中',如果表现出来了,并且都符合人们的共性情感的时候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人的根本所在,'和'是天下人共同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各归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

有必要再进一步解释一下'中'和'和'。为什么说人的各种情绪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

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有性格脾气的,而没有表现出来以前,这些都能受到人的控制,但是人的情绪不能不宣泄,当宣泄出来以后,是要符合一定的尺度,不能遇到高兴的事就乐极生悲,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

要在'尺度'内符合常理、合时宜,有节度,在儒家思想的眼里,这就是一种'道'。只有人的情绪达到了'中和'的程度,所有的事情才会有自然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书法艺术受'道'家的思想影响极深,自两汉、魏晋时期开始,人们就在'自然'中寻找书法所能表现出的'趣'、'意'、'中和'上的斑驳之理。西晋时期的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到:'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尊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

这段话用自然现象说明书法中的'势和体均',书法中要用'和'的势态、体的均匀来表达某种意趣,都是根据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加以说明的。

而明代的书法家项穆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书法中的'中'和'和',他在《书法雅言》中说到:'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滛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而皦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方圆互成,正奇相济,偏有所著,即非中和。'

中和就是不过不及,就像礼乐一样,都不能过,也不能不足,否则会产生另外一种不好的影响。书法也是如此,有方必有圆,正欹相伴相生,如果偏了,就不是中和之道。

按照古人对'中和'的阐述,我们可以理解书法中的中和,则是要根据'自然'规律,书写中就是要符合这些'自然'之道,正如项穆所说,方圆相济、正奇相生才是中和之理。

现实中,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中和是王道,上书法顶层中的核心要义,如果没有或不遵从这个中和之道,即使再挥洒如珠,那也是徒劳无益的。

书法中只有有了中和之道,才是符合道的价值的。学习书法就要利用中和之道的原理,守住未发之'中',遵循发后之'和',最后达到'和谐'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的“致中和”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是不思进取吗?读完眼前已开朗许多
第一章|《中庸》没有那么难
《中庸》感悟1-2章
(原创)中庸之道是平衡的最高境界
读《中庸》,致中和——中和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